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作业分析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作业分析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藤本美音
  • 公开日
    2010年3月10日
  • 申请日期
    2009年9月4日
  • 优先权日
    2008年9月5日
  • 申请人
    Juki株式会社
  • 文档编号
    D05B25/00GK101667283SQ200910172110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作业分析装置,是将与下述产品的生产相关的作业记录数据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将其分析结果显示或者向外部输出,所述产品是由多个作业者同时执行各自分担的作业工序的作业而生产的,其特征在于,具有数据获取单元,其获取作业记录数据,该作业记录数据包括承担所述各作业工序的作业者特定信息、作业工序特定信息、及每个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作业所需时间计算单元,其在所述各作业记录数据的全体或者一部分的范围内,对于各作业工序,求出每个作业者的作业所需时间;以及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其对于每个所述作业者,对该作业者进行的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进行合计,计算实际作业时间,所述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在所述各作业记录数据中存在一个作业工序由多个作业者分工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时,通过将这些作业者的所述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利用调和平均而使之平均化,基于通过该平均化而求出的作业所需时间,计算每个所述作业者的实际作业时间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各作业记录数据中,包含各作业者在每个作业工序中的生产数量信息,所述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在所述各作业记录数据中存在一 个作业工序由多个作业者分工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 息时,在利用所述调和平均进行平均化而计算出的作业所需时间上, 乘以各个作业者的生产数量相对于所述分工作业的作业工序全体的 生产数量所占的比例,在此基础上,与其它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进行合计,从而计算所述各作业者的实际作业时间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分析装置,其对同时实施所分担的作业工 序而制造的产品的生产中所涉及的作业记录数据进行汇总、分析,显 示或者向外部输出其分析结果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作业分析装置的制作方法例如,在缝制工厂里, 一般对于每个缝制产品的部件划分缝制 作业工序,由多个操作者分担各缝制作业工序,操作缝纫机而实施缝 制作业。在将一件产品所涉及的缝制作业分成多个作业工序而分担的情 况下,优选所有作业工序同时进行,以不会仅使一部分操作者所分担 的作业工序产生延迟等,为了使作业高效率化,必须减少各操作者的 作业所需时间的波动。因此,现有的作业分析装置,例如如专利文献l中所记载,根 据用于确定作业人员的作业者特定信息、用于确定作业工序的工序特 定信息、和每一个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将各作业人员执行的某 个作业工序、和每个作业工序所需要的时间逐一记录,收集该数据, 通过作业分析装置,将它们汇总、分析,显示分析结果。如图16所示,在沙发的制造中,示出了由五个操作者,各自对 所分担的部件的作业工序进行缝制作业的例子。在图17中,以表格形式显示以下数据的汇总数据,即,每个操 作者所分配的工序的工序ID (工序特定信息)、各工序进行一次缝 制作业所需要的生产节拍时间(作业所需时间)、以及针对每个操作 者将各工序的生产节拍时间合计的实际作业时间,数据D1表示进行 工序分配调整前的状态,数据D2表示工序分配调整后的状态。此外,图18表示操作者和实际作业时间之间的关系,折线Ll是基于数据D1作出的,折线L2是基于数据D2作出的。在这里,所谓"实际作业时间",是指在由多个操作者分担属 于某一件产品的作业工序的情况下,将各工序的生产节拍时间进行合 计的值。即,实际作业时间,是表示对于一件产品所需要的缝制作业 全体,各个操作者的工作时间的值,通过以使实际操作时间分布均匀 的方式对各操作者分配各工序,从而消除由于一部分工序的延迟而导 致产品完成的延迟,可以实现获得生产线平衡的高效率的共同作业。由折线L1可知,在所有操作者中,操作者ID1113的操作者的 实际作业时间较长,操作者ID1106的操作者的实际作业时间较短, 生产线平衡较差。在该情况下,将对操作者(1113)分配的一部分作 业工序、例如工序71分配给操作者(1106)而进行调整。由此,如 折线L2所示,各操作者的实际作业时间差距大幅度下降,生产线平 衡变得良好。
现有的作业分析装置,为了可以顺利地进行上述分析和调整, 其具有以下功能,E卩,对从各缝纫机收集到的作业记录数据进行汇总,
进行上述数据D1的生成及显示,并进行数据的编辑作业。此外,作 业分析装置所处理的汇总数据中,各工序的生产节拍时间,是将进行 了多件缝制作业的工作时间除以件数而计算平均值,进行数据D1的 生成,而此时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是通过相加平均而计算的。
但是,在缝制作业的现场,在某个操作者所分配的一部分工序 产生延迟的情况下,手头没有工作的操作者会暂时对延迟工序中的缝 制预定件数的一部分进行帮忙。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帮忙的操作者输 入被帮忙工序的工序ID,将帮忙部分计入作业记录数据中。
图19中以表格形式示出作业分析装置对该作业记录数据汇总后 的汇总数据D3的一个例子。该汇总数据D3将上述数据Dl作为工 序基准,即,汇总后的作业记录数据的内容是针对每个工序而汇总的。
该汇总数据D3的区域Al,表示操作者(1106) 、 ( 1067)、 (1105)对工序(45)进行作业的例子。此外,在汇总数据D3中, "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是各个操作者进行的每个工序的平均生产 节拍时间(也可以称为操作者基准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平均生
5产节拍时间(2)"是每个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也可以称为工序 基准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两个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和(2),
在各工序由单个操作者作业的情况下为相同的值,但如工序(45)所
示,在一个工序由多个操作者分工作业进行的情况下为不同的值。 并且,在现有的作业分析装置中,多个操作者对一个工序进行
分工作业的情况下的工序基准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的计算,是 通过相加平均处理而计算的。具体的说,如汇总数据D3的区域A1 所示,在三个操作者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分别是85[s]、 103[s]、 69[s]的情况下,工序基准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 = ( 85+ 103 + 69) /3 = 86[s],通过将担当分工作业的操作者的各自的"平均生产节 拍时间(1)相加并除以人数而计算。
此外,现有的作业分析装置,如图20所示,还进行以操作者为 基准的汇总数据D4的计算。该汇总数据D4是针对每个操作者,将 所分配工序的工序ID、每个工序的生产数量、各工序的平均生产节 拍时间(2)、每个操作者的实际作业时间进行汇总的数据。
该汇总数据D4的区域A2,表示由操作者(1106) 、 ( 1067)、 (1105)三个人分工作业的工序(45)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 在这里也是采用将三个操作者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相加平均而 求出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 (=86[sp 。
并且,如汇总数据D4所示,在现有的作业分析装置中,在针对 每个操作者计算实际作业时间时,对于由多个操作者所分工作业的工
序(45),也是将由上述的相加平均而求出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 ==86[81作为担当分工作业的各操作者的共用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而 使用。
专利文献l:日本国特开平04— 13546号公报


但是,如上所述,每当对于由多个人分工作业的工序,计算工 序基准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时,仅是进行每个人的生产节拍时 间的相加平均,无法求出正确的平均值。即,在这里所述的正确平均值,是指具有对同一工序作业进行分工作业的多个操作者的平均能力 的操作者,完成该工序所需的必要时间。
以所述操作者(1106) 、 ( 1067) 、 (1105)的生产节拍时间 为例进行说明。如果汇总数据D3所示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的 单位为秒([s]),则各个人的工序(45)的处理速度[件/s]分别是(1/85) [件/s]、 ( 1/103)[件/s]、 (1/69)[件/s],所以如果共同进行工序(45), 则该所需时间为((1/85) + ( 1/103) + ( 1/69) ) "二27.8[s]。由 此,如果由具有平均能力的操作者一个人进行工序(45),则需要3 倍的时间,所以正确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应该为27.8x3H83[s], 但上述相加平均值为86[s),与正确的所需时间83[s]不一致。
由此,存在以下问题,g卩,在对一个工序进行分工作业的情况 下,无法正确地计算用于评价生产线平衡的实际作业时间,即使基于 该实际作业时间调整作业者的工序分配,也不会提高生产效率。
并且,在现有的实际作业时间的计算方法中,在对一个工序进 行分工作业的情况下,没有考虑各操作者的作业比例。如果以所述的 操作者(1106) 、 ( 1067) 、 (1105)进行分工作业的情况为例进行 说明,则例如汇总数据D4所示,操作者(1105)对于工序(41)、 (42) 、 (44)进行了 30件的缝制,但对于工序(45)只缝制了 5 件。g卩,尽管进行了其它工序的六分之一的缝制数量,但在实际作业 时间的计算时却作为和其它工序相同数量的缝制物,由加法运算求出 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
也由于这种原因,无法正确地计算实际作业时间,从而无法实 现通过调整作业者的工序分配而提高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正确地调整作业者的工序分配,实现生产效 率的提高。
技术方案l记载的发明,是将与下述产品的生产相关的作业记 录数据进行汇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并将其分析结果显示或者向 外部输出,所述产品是由多个作业者同时执行各自分担的作业工序的 作业而生产的,其特征在于,具有数据获取单元,其获取作业记录 数据,该作业记录数据包括承担所述各作业工序的作业者特定信息、
7作业工序特定信息、及每个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作业 所需时间计算单元,其在所述各作业记录数据的全体或者一部分的范 围内,对于各作业工序,求出每个作业者的作业所需时间;以及实际 作业时间计算单元,其对于每个所述作业者,对该作业者进行的作业 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进行合计,计算实际作业时间,所述实际作业时 间计算单元,在所述各作业记录数据中存在一个作业工序由多个作业
者分工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时,通过将这些作业者 的所述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利用调和平均而使之平均化,基于通 过该平均化而求出的作业所需时间,计算每个所述作业者的实际作业 时间。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具有与技术方案1记载 的发明相同的构成,同时,在所述各作业记录数据中,包含各作业者 在每个作业工序中的生产数量信息,所述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在
所述各作业记录数据中存在一个作业工序由多个作业者分工作业的 情况下的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时,在利用所述调和平均进行平均化 而计算出的作业所需时间上,乘以各个作业者的生产数量相对于所述 分工作业的作业工序全体的生产数量所占的比例,在此基础上,与其 它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进行合计,从而计算所述各作业者的实际 作业时间。
此外,"作业记录数据"的"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和"生 产数量信息",其内容不限于直接显示所需时间或生产数量,也可以 是通过执行计算处理,作为结果而得到所需时间和生产数量的间接结 果。例如是表示缝纫机的每次缝制开始或者结束时刻的信息等,根据 这些时刻的差值求出所需时间,或者也可以对于一次缝制所必须记录 的某些信息,通过对在规定期间内的该信息的个数进行计数而求出生 产数量。
此外,上述"作业工序特定信息",例如表示缝纫机的缝制作 业工序等的全部分类的识别信息(识别信息只要是ID及其它由进行 数据处理的装置可以识别的信息即可),例如,在各种缝制的识别以 批次为单位管理作业的情况下,只要包含可以识别各个批次的信息即
8可。
发明的效果
技术方案l记载的发明的作业分析装置,通过获取作业记录数 据,并由作业所需时间计算单元利用在作业记录数据中包含的作业者 特定信息、作业工序特定信息及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对哪个作业 者进行哪个作业工序、以及该作业工序中需要多少作业所需时间进行 汇总。
并且,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对于每个作业者,将该作业者 进行作业的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进行合计,进行实际作业时间的 计算。
然后,在汇总的多个作业记录数据中,存在由多个作业者分工 作业进行的作业工序的情况下,对于该作业工序,将各作业者的作业 所需时间基于调和平均而平均化。
例如,在作业者A、 B、 C分别以作业所需时间为tl、 t2、 t3进 行同一作业工序的情况下,按照调和平均的概念,其平均值由ta = 3/ ( (1/U) + (l/t2) + (l/t3))计算出。由于该值正好相当于在 作业者A、 B、 C共同进行所述作业工序的情况下的所需时间的3倍, 所以可以成为具有作业者A、 B、 C的平均能力的作业者进行该作业 工序所需要的作业所需时间。
如上所述,即使在使全部作业工序由多个作业者分担,其中一 部分的作业工序含有共同作业的情况下,由于通过反映各作业者作业 能力的方法使作业所需时间平均化,所以在为了使得各作业者的实际 作业时间与作业能力相对应地尽量均等而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可以更 符合目的地计算实际作业时间,通过使用作为本发明的作业分析装 置,可以正确地调整作业者的工序分配,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是在作业记录数据中包含各作业者的 每个作业工序的生产数量信息的信息,在一个作业工序由多个作业者 分工作业的情况下,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在各作业者的实际作业 时间的计算时,对于共同进行的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不是将通过调和平均而平均化的值直接与其它的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进 行合计,而是在调和平均化后的作业所需时间上,乘以一个作业者的 生产数量相对于共同作业全体的生产数量所占比例,在此基础上,与 其它的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进行合计而计算作业所需时间。
实际作业时间的概念是,在由全部作业工序组成的作业全体所 需的全部所需时间中,将作业者的各个人分担的时间比例数值化。
另一方面,对于共同进行作业的作业工序,由于不是由单独的 作业者进行一个工序整体,没有进行和其它工序相同数量的作业,所 以在实际作业的计算中,不能与其它工序相同地进行加法运算。由此, 如上述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所示,通过将作业者单独进行作业的生 产数量相对于全体数量所占比例乘以作业所需时间,可以更加可靠地 反映作业全体的全部所需时间中作业者个人所分担的时间比例。
由此,通过使用本发明的作业分析装置,可以更加可靠地求出 实际作业时间,正确地调整作业者的工序分配,可以实现生产效率的 提高。


图1是表示缝纫机的作业分析系统的概略构成的框图。
图2是表示包含生产管理缝纫机在内的作业分析系统的概略构 成的框图。
图3是表示作为作业记录数据的缝制作业时刻数据的记录构造 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基于通过生产管理缝纫机的CPU执行的作业记录数 据的记录处理程序而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主画面的显示例。
图6是表示在主画面中CPU进行的显示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在主画面中CPU进行的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图8是工序基准的工序一览表画面的显示例。
图9是表示工序一览表画面的显示处理的流程图。
图IO是表示在工序一览表画面的显示处理中进行的生产节拍时
10间的平均化处理的流程图。
图ll是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的图表显示画面的显示例。 图12是操作者ID基准的工序一览表画面的显示例。
图13是表示工序一览表画面的显示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在工序一览表画面的显示处理中进行的实际作业时
间的计算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实际作业时间的图表显示画面的显示例。
图16是表示了五个操作者分担沙发的缝制作业的各工序的情况
的例子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以表格形式显示了在图16所示的工序的作业记录
数据中属于操作者的各工序、和各工序所需时间和各操作者的实际作
业时间的汇总数据的图表。
图18是以折线示出了图16所示的缝制作业中的操作者和时间
作业时间之间关系的线图。
图19是表示将作业记录数据针对工序汇总的汇总数据的图表。 图20是表示将作业记录数据针对操作者汇总的汇总数据的图表。

(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下面,参照附图,基于图1至图15,对包含本发明所示涉及的 作业分析装置101在内的缝纫机的作业分析系统100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该作业分析系统100具有多台生产管理缝紉机
10;以及作业分析装置101,其可以通过在各生产管理缝纫机10和
信息记录介质之间人为地进行发送/接收,进行作业记录数据的发送/ 接收。
作为上述作业分析装置101,使用个人计算机或者工作站。此外, 作业分析装置IOI和各生产管理缝纫机IO之间的作业记录数据的发 送/接收,也可以利用无线LAN和有线LAN等无线或有线通信单元。 (生产管理缝纫机)在图2中,各生产管理缝纫机IO具有缝纫机电动机ll,其是 使保持缝针的针棒上下驱动的驱动源;未图示的上下移动机构,其将 缝纫机电动机11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上下移动驱动力,向针棒传递; 未图示的布料进给机构;未图示的线调整装置;切刀驱动螺线管12, 其在缝制完成后使进行缝线切断的线切刀驱动;操作踏板13,其通 过前踏输入缝纫机电动机11的起动指令,通过后踏输入切刀驱动螺 线管12的驱动指令;操作面板20,其具有进行后述的各种输入的操 作键21、和进行规定画面显示的显示部22;计数开关23,其在一个 作业工序的缝制完成时按下;ROM 32,其存储用于执行后述的各种 处理的各种程序及初始数据;CPU 31,其执行各种程序;RAM 33, 其将与CPU 31的处理有关的各种数据存储在工作区域;EEPROM 35,其储存在生产管理缝纫机10中记录的作业记录数据;闪存卡36 及其读取写入装置37,该闪存卡36是用于将EEPROM 35内的作业 记录数据在该生产管理缝纫机IO和作业分析装置101之间传送的记 录介质。
(作业记录数据)
上述生产管理缝纫机IO在缝制过程中,生成如图3所示的作为 作业记录数据的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记录在EEPROM 35中。此外, 该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从EEPROM 35向闪存卡36复制而向作业分 析装置101传送。
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通过下述方式形成,g卩,每当进行一个缝 制作业单位即作业工序的缝制时,CPU31通过将该缝制作业时刻(还 包含年月日,省略图示)逐次记录而生成,如果在该记录中间输入操 作者ID和工序ID的某一个,则与输入时间相对应而向各缝制作业 时刻的数据中间插入。上述缝制作业时刻的记录,是在缝制结束时按 下计数开关23时进行的。此外,在生产管理缝纫机10的主电源接通 时,向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中记录缝纫机ID。
此外,所谓缝纫机ID,是用于区分各缝纫机而对各生产管理缝 纫机10分别分配的标号。
此外,所谓操作者ID,是多个操作者(作业者)使用各生产管理缝纫机IO而进行各自所分担的作业工序的缝制作业时,为了区分 各操作者而对各操作者分别分配的标号。
此外,所谓工序ID,是为了区分正对各种被缝制物的各作业工 序,对各作业工序分别分配的标号。
在这里,作为作业工序,对于每个被缝制物的种类,作业工序 作为不同的工序而识别,但对于同种被缝制物,在尺寸、颜色、样式、 材料种类等不同的情况下,也可以分配不同的ID,以使得可以将这
些作业工序作为不同工序而识别。
此外,在为了与被缝制物的量产相对应,将被缝制物的生产以 批次为单位进行管理的情况下,在为不同批次的情况下,也可以作为 不同的作业工序而识别。
此外,在上述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中,分别记录"作业者特定
信息"、"作业工序特定信息"、"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及"生 产数量信息"。具体的说,作为"作业者特定信息",记录承担各作
业工序的操作者的操作者ID,作为"作业工序特定信息",记录工 序ID。此外,"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是确定每个作业工序的作 业所用时间的信息,作为该"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记录缝制作 业时刻数据,该作业时刻数据通过计算从前一个缝制作业时刻数据至 下一个缝制时刻数据为止所经过时间,间接地确定作业所需时间。
并且,可以间接地求出生产数量的"缝制作业时刻数据"相当 于"生产数量信息",。即,通过对规定期间内的缝制作业时刻数据 的个数进行计数,可以间接地确定生产数量。
在图4中,首先,如果接通主电源,则转速记录计时器(未图 示)开始计时(步骤Sl),该转速记录计时器对用于周期地检测缝 纫机转速的周期进行计时。然后,向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中记录缝 纫机ID (步骤S2)。
然后,CPU 31在显示部22中显示要求输入操作者ID和工序ID 的指示,如果从操作键群21接收到这些输入,则向缝制作业时刻数 据ID中记录操作者ID及工序ID (步骤S3)。
然后,利用未图示的内置时钟参照当前时刻,作为缝制作业时刻向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中记录(步骤S4)。
此外,各ID和缝制作业时刻分别按照执行记录的顺序进行记录, 只要按顺序参照成为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的内容的各数据群,就可
以清楚所记录的顺序。
然后,在步骤S5中,判断是否由于操作者的换班等而输入新的 操作者ID,在不输入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的处理。在存在输入的情 况下,向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记录操作者ID (步骤S6)。
然后,在步骤S7中,判断是否因工序的变更而输入新的工序ID, 在没有输入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9的处理,在存在输入的情况下,向 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记录工序ID (步骤S8)。
在步骤S9中,判断是否存在计数开关23的输入,在没有输入 的情况下返回到步骤S5的处理。此外,在存在输入的情况下,向缝 制作业时刻数据D记录缝制作业时刻后(步骤SIO),返回步骤S5 的处理。
上述处理,在生产管理缝纫机10的主电源断开之前持续进行, 由此,向生产管理缝纫机10的EEPROM 35中记录缝制作业时刻数 据D。
(作业分析装置) 多个缝纫机的操作者分别使用上述生产管理缝纫机10,同时实 施各自分担的作业工序的缝制作业而生产产品,作业分析装置101, 在对该产品的生产所涉及的作业记录数据汇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将作为其分析结果的"作业所需时间"和"实际作业时间"显示在显 示器103上。该作业分析装置101具有键盘102,其进行后述的各 种输入;作为显示单元的显示器103,其进行规定的画面显示;ROM 104,其储存基本程序及初始数据;CPU 105,其执行各种程序;RAM 106,其将与CPU 105的处理有关的各数据储存在工作区域;作为存 储单元的HD (硬盘)装置108,其储存用于进行后述各处理的程序、 和从各生产管理缝纫机IO接收的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作为数据获 取单元的闪存卡36及其读取写入装置109,该闪存卡36用于从生产 管理缝纫机10中获取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以及鼠标110,其进行
14在显示器103中显示的光标的移动操作及确定的输入。此外,由于以 下说明的对显示画面由鼠标110进行选择和决定的输入操作是公知 的,所以省略其原理和详细说明。 (主画面)
在作业分析装置101中,如果从各生产管理缝纫机IO获取缝制 作业时刻数据D,则通过规定的处理程序,将主画面M1显示在显示 器103上。在图5中,主画面M1是一览表形式的显示,其表示在从 各生产管理缝纫机IO获取的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中,属于某个识别 信息(操作者ID及工序ID)并处于某个期间(日期时间)的数据是 否存在。在该主画面M1中,在纵轴上一览显示操作者ID和工序ID 的识别信息,同时它们成为ID的选择开关,在横轴上按照时间序列 显示期间,同时它们成为期间的选择开关。此外,在从任意的ID开 始以横一列排列的单元格、与从任意的期间开始以纵一列排列的单元 格相交差的位置上存在的单元格的显示颜色,表示对于任意的ID在 任意期间中是否存在数据。
此外,通过由鼠标对切换开关Mll进行操作,可以选择在纵轴 显示操作者ID和工序ID中的哪一个,通过由鼠标对显示期间指定 开关M12进行操作,可以进行期间的显示范围的操作。
并且,主画面Ml作为"选择单元"起作用,即,为了选择成 为进行记录内容的显示或者表格显示的对象的数据,选择识别信息和 数据记录期间中的某一个期间(日期时间)。即,如上所述,显示纵 轴表示ID、横轴表示日期的方格图案,由于方格各自的单元格成为 选择开关,所以通过由鼠标操作分别对它们进行选择,从而对于被选 择的ID,指定并提取在被选择日期时间所获取的数据。
基于图6,说明在上述主画面Ml中CPU 105进行的处理。在这 里,以在纵轴上选择了操作者ID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在主画面M1显示时,对各ID及各期间的数据的有 无进行颜色区分而显示的处理。
该处理,首先,将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从数据排列的最前列开 始读入(步骤S21),判断第一个操作者ID的记录是否存在(步骤S22),在发现操作者ID的记录的情况下,搜索与该操作者ID相比 位于其后方的最近的缝制作业时刻信息(步骤S23),从该缝制作业 时刻信息中读出数据记录的日期时间(步骤S24)。通过在各缝制作 业时刻数据D的整个范围内执行该操作(步骤S25),可以得到第一 个操作者ID的全部记录日期和时间。通过对其之后的操作者ID执 行相同的处理,可以对各操作者ID、各日期时间,确定是否存在作 业记录数据,由此,执行各单元格的颜色区分显示控制。
此外,在通过切换开关Mil在纵轴上选择工序ID的情况下, 在上述步骤S22的处理中,判断是否存在工序ID。
下面,基于图7,说明在主画面M1作为选择单元起作用的情况 下,CPU 105所进行的处理。在这里,以在纵轴上选择了操作者ID 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在主画面M1的显示状态中,CPU 105判断是否选择了纵轴上的 某一个操作者ID (步骤S31),然后判断是否选择了横轴上的某一 个期间(步骤S32)。并且,判断是否选择了操作者ID和期间这两 者(步骤S33)。
其结果,在两者均选择的情况下,CPU 105对于缝制作业时刻 数据D,提取属于选择操作者ID的数据(步骤S34)。提取的方法 是,从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的最前列开始进行数据的读取,检索操 作者ID。如果检测到操作者ID,则判断该操作者ID是否是被选择 的操作者ID,仅在其是选择操作者ID的情况下,提取直到下一个操 作者ID为止的数据并记录。在转速数据Dl的整个范围内进行操作 者ID的检测、判定、数据提取,将提取出的所有数据作为暂时提取 数据而存储在RAM 106中。
然后,如果进行了暂时提取数据的提取,则对于该暂时提取数 据,CPU 105进行属于选择期间的提取数据的提取(步骤S35)。
提取的方法是,从该暂时提取数据的最前列开始读取各缝制作 业时刻的数据,判断各数据所表示时刻是否处于所选择的期间内,仅 在处于期间内的情况下进行提取,记录在RAM106中,对于暂时提 取数据的整个范围执行该操作。由此,对于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提
16取与所选择的操作者ID和选择期间相当的提取数据。
此外,在通过切换开关Mil在纵轴上选择工序ID的情况下,
CPU 105判断在上述步骤S31的处理中是否选择了工序ID,在步骤 S34的处理中提取属于选择工序ID的暂时提取数据。
并且,操作者ID或者工序ID和期间的选择当然可以是多个。 并且,在该情况下,暂时提取数据及提取数据的提取,对于每个选择 ID及每个期间而分别进行。 (工序一览表[l])
在各显示画面中具有进行显示种类切换的标签开关M13 M16,通过对它们进行鼠标操作,可以对显示种类进行切换。此外, 在这里,以下对与本发明有关的M14所显示的运转状况监视器进行 说明。在通过上述标签开关M14将显示种类切换为运转状况监视器 的情况下,在显示器103上可以显示图8所示的工序一览表画面M2。
该工序一览表画面M2是以工序ID为基准的画面,在最左列显 示工序ID,在该工序ID的相邻右列显示操作者ID,在该操作者ID 的相邻右列显示作为作业所需时间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在该 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的相邻右列显示作为作业所需时间的平均生 产节拍时间(2)。此外,在该工序一览表画面M2中,各项目沿横 一列相关联地排列显示,即,在各工序ID的相邻右列显示进行该工 序ID所表示的作业工序的操作者的ID,在该操作者ID的右侧显示 该操作者进行该作业工序时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在该平均生 产节拍时间(1)的右侧显示基于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的平均生产 节拍时间(2)。
在这里,所谓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是以秒[s]为单位,表示 各操作者在每个缝制工序中生产一个缝制物的生产节拍时间(作业所
需时间)的平均值。该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在上述的缝制作业 时刻数据D的提取数据的范围内,根据前后的缝制作业时刻的时间 差而计算。
艮P,作业分析装置101的CPU 105,通过利用上述方法进行平 均生产节拍时间(1)的计算,从而作为"作业所需时间计算单元"
17并且,如由同一操作者对同一作业工序的多件进行缝制的情况 这样,在提取数据中存在操作者及作业工序相同的多个缝制作业时刻 的情况下,通过将这些所有缝制作业时刻的合计除以缝制次数,由相 加平均而平均化,进行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的计算。
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基于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而计算, 用于后述的实际作业时间的计算。
该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也以秒[s]为单位表示,其是在提取数 据的范围内,利用由CPU 105进行的分工作业判定处理,判断对于 一个作业工序是否由多个操作者进行作业,在判断为否定、即判断一 个作业工序仅由一个操作者进行作业的情况下,按照平均生产节拍时 间(1)=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进行计算,在判断为肯定、即判断 一个作业工序由多个操作者分工作业的情况下,将各操作者的平均生 产节拍时间(1)继续由调和平均而平均化,进行计算。
具体的说,在工序一览表画面M2中的工序(45)由操作者 (1067) 、 (1105) 、 (1106)分工作业,在该情况下,将各个人的 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即85[s]、 103[s]、 69[s]按照调和平均的概念 而平均化,计算出该平均值为3/ ( ( 1/85) + ( 1/103) + ( 1/69)) —83[s]。
由于该值正好相当于在由操作者(1067) 、 (1105) 、 (1106) 共同进行所述作业工序的情况下的所需时间1/ ( ( 1/85) + ( 1/103) + (1/69))[3]的3倍,所以该值可以称为具有操作者(1067)、 (1105)、 (1106)的平均能力的操作者进行该作业工序所需的作业所需时间。
艮口,作业分析装置101的CPU 105,通过上述方法进行平均生 产节拍时间(2)的计算,从而作为该作业分析装置101的"作业所 需时间计算单元"作用。
在图9中,CPU105针对每个选择操作者ID及每个选择期间, 对于从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中提取的提取数据,从最前列开始进行 读入(步骤S41)。
并且,在从提取数据的最前列开始读入的过程中,进行工序ID及操作者ID的检测,并且,根据与其关联的缝制作业时刻数据的前 后时间差,按顺序计算缝制所需时间即生产节拍时间(步骤S42)。 然后,进行从按顺序计算出的生产节拍时间中去除偏离值的处
理(步骤S43)。
在这里,详细叙述CPU 105进行的去除上述偏离值而计算平均 值的处理的一个例子。
首先,在提取数据的范围内,针对每个操作者ID及工序ID相 同的多个生产节拍时间的集合而计算标准偏差S。标准偏差S基于下 面公式(1) (3)计算。目卩,对每个上述范围,计算生产节拍时间 的平均值。在这里,符号x表示成为对象范围的每个生产节拍时间, 带有上划线的x表示其平均值。此外,符号n是成为对象范围的生产 节拍时间的样本数。
并且,基于下式(2),从求出的平均值中计算平方偏差s2,基 于下式(3),由其平方根计算标准偏差s。[数1]<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19</formula>然后,根据标准偏差s计算3o范围的平均值。
艮P,求出+3 0 = (x的平均值)+ (sX3)和一3 0 = (x的平
均值)一 (sX3),仅提取士3o范围(大于或等于一30且小于或等
于+ 3c)内的生产节拍时间,去除偏离值。
然后,通过相加平均,对去除偏离值后的各范围内的各生产节
拍时间再次进行平均化处理,对各个范围计算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 (步骤S44)。
然后,进行计算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的处理(步骤S45)。 该平均化处理如图10的流程图所示,首先,对于某个作业工序 判断是否由多个操作者进行分工作业(分工作业判定处理)(步骤S451)。
艮口,将提取数据按照各工序分类,判定是否存在多个属于各工 序的操作者。在对于一个工序仅存在一个操作者的情况下,属于该工 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的值直接成为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步 骤S452)。
此外,在对于一个工序存在多个操作者的情况下,将属于该工 序的各操作者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的值,通过调和平均而平均 化,计算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步骤S453)。
如果对于提取数据的所有工序求出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则 CPU 105计算所有工序中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的相加平均值。 并且,由该综合平均值乘以规定比例,计算上限值(二平均值+0.85) 和下限值(-平均值X2 —上限值)(步骤S46)。
然后,进行所述工序一览表画面M2的显示,或者进行图形显 示画面M3的显示(步骤S47)。在进行图形显示画面M3的显示的 情况下,如图11所示,标绘各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的值, 进行折线图形显示,同时,在该图形显示区域内显示综合的平均值的 平均值线M31和上限值的上限值线M32、下限值的下限值线M33。 由此,通过在显示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的图形时,同时显示上限 值及下限值的各线M31和M32,缝制作业的管理者将该上限值及下 限值的各线M31和M32作为标准,可以容易地判断各工序的平均生 产节拍时间(2)的波动程度。
表和图形的切换,通过对画面内的图形显示开关M22进行鼠标 操作而进行。
(工序一览表[2])
工序一览表画面M2如上所述是以工序ID为基准的画面,设置 切换开关M21,其将以工序ID为基准切换为以操作者ID为基准。 即,如果鼠标操作该切换开关M21,则如图12所示,将显示切换为 以操作者ID为基准的工序一览表画面M4。
在该工序一览表画面M4中,在最左列显示操作者ID,在该操 作者ID的右侧相邻列显示工序ID,在该工序ID的右侧相邻列显示生产数量,在该生产数量的右侧相邻列显示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 在该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的右侧相邻列显示实际作业时间。并且,
在工序一览表画面M4中,将各项目沿横一列相关联地排列显示,即, 在各操作者ID的右侧,显示该操作者进行作业的作业工序的工序ID, 在该工序ID的右侧,显示该操作者进行该作业工序的生产数量,在 该生产数量的右侧,显示该操作者进行该作业工序时的平均生产节拍 时间(2),在该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的右侧,显示基于平均生产 节拍时间(2)的实际作业时间。
在这里,作为实际作业时间,原则上,是通过将所述缝制作业 时刻数据D的提取数据范围内的工序ID所表示的全部的作业工序分 配给每个操作者,将属于各操作者的作业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 (2)合计而计算。
但是,在存在由多个操作者分工作业的作业工序的情况下,如 区域B所示,对于进行分工作业的操作者,将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 的值乘以该操作者的生产件数相对于该作业工序的全部生产件数的 比例,在此基础上,与其它的各作业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 进行合计,计算实际作业时间。
如上所述,工序(45)由操作者(1067) 、 (1105) 、 (1106) 分工作业,如果以操作者(1105)为例进行说明,则该操作者(1105) 在工序(45)中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大约为83[s](参照图8), 但是工序(45)的全部生产数量是5+15+10 = 30,其中,由于操作 者(1105)的生产数量是5,所以在83[s]上乘以5/30,成为83 X (5/30) —14[s]。
由此,操作者(1105)的实际作业时间,通过将上述值和其它 的作业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进行合计,计算出为88+194 + 72+ 14 = 368[s]。
艮P,作业分析装置101的CPU 105,通过由上述方法进行实际 作业时间的计算,作为"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起作用。
在图13中,CPU 105,针对每个选择操作者ID及选择期间,对 从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中提取的提取数据,从最前列开始进行读入(步骤S51)。
然后,在从提取数据的最前列开始读入的过程中,进行工序ID及操作者ID的检测,并且,根据与其关联的缝制作业时刻数据的前后时间差,按顺序计算缝制所需时间即生产节拍时间。并且,对工序和操作者一致的缝制作业时刻数据的个数进行计数,计算生产数量
(步骤S52)。
然后,进行从按顺序计算的生产节拍时间中去除偏离值的处理(步骤S53)。去除偏离值的方法与所述的步骤S43相同。
然后,在去除了偏离值的基础上,通过相加平均,将操作者及工序一致的各范围的各生产节拍时间再次进行平均化处理,对于各个范围计算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步骤S54)。
然后,进行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及实际作业时间的计算处理(步骤S55)。
该处理,如图14的流程图所示,与步骤S451相同地,对于某一个工序判断是否被多个操作者分工作业(分工作业判定处理)(步骤S551)。
并且,在没有进行分工作业的情况下,将属于该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的值直接作为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步骤S552)。
此外,在进行分工作业的情况下,通过调和平均化,将属于该工序的各操作者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l)的值平均化,计算平均生
产节拍时间(2)(步骤S553)。
并且,对于进行分工作业的每个操作者,在计算出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的值上乘以各操作者的生产数量比例(操作者个人的生产数量/工序全体的生产数量)(步骤S554)。
并且,针对每个操作者,对各操作者进行作业的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进行合计计算。此时,对于进行分工作业的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如上所述,将乘以生产数量比例后得到的值进行合计(步骤S555)。通过该处理,计算各操作者的实际作业时间。
如果对于提取数据的全部操作者,求出实际作业时间,则CPU
22105计算全部操作者的实际作业时间的相加平均值。并且,由该综合
平均值乘以规定比例,计算上限值(=平均值+ 0.85)和下限值(=平均值X2 —上限值)(步骤S56)。
然后,进行所述工序一览表画面M4的显示,或者进行图形显示画面M5的显示(步骤S57)。在显示图形显示画面M5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标绘各操作者的实际作业时间的值,进行折线图形显示,同时,在该图形显示区域内显示综合的平均值的平均值线M51和上限值的上限值线M52、下限值的下限值线M53。如上所述,通过在实际作业时间的图形显示时,同时显示上限值及下限值的各线M51和M52,缝制作业的管理者以该上限值及下限值的各线M51和M52为标准,可以容易地判断实际作业时间的波动程度。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对画面内的图形显示开关M22进行鼠标操作,进行表和图形的切换。(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缝纫机的作业分析系统100中,基于从多个生产管理缝纫机IO中获取的多个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作业分析装置101,利用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中包含的操作者ID、工序ID及缝制作业时刻信息,对哪个操作者进行哪个作业工序,该作业工序需要多少生产节拍时间进行汇总。然后,在从汇总的多个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中提取的提取数据中,存在由多个操作者进行分工作业的作业工序的情况下,通过针对每个分工作业的操作者,将由相加平均而求出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1)的值,再次通过调和平均而平均化,计算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由此,可以求出具有分工作业的操作者的平均能力的操作者进行该作业工序所需的生产节拍时间,可以通过反映了各操作者的作业能力的方法,求出实际作业时间。
由此,在为了使各操作者的实际作业时间与作业能力相对应而尽量均等,进行调整的情况下,可以更符合目的地计算实际作业时间,通过使用作业分析装置101,可以正确地调整操作者的工序分配,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此外,在缝纫机的作业分析系统100中,在存在由多个操作者进行分工作业的作业工序的情况下,作业分析装置ioi,在各操作者
的实际作业时间计算时,对进行分工作业的作业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乘以各操作者的生产数量比例,在此基础上,与其他的
作业工序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2)进行合计,计算实际作业时间。
由此,可以求得下述的实际作业时间,该实际作业时间更可靠地反映了共同进行的作业工序全体的全部所需时间中的操作者个人分担的时间比例,可以正确地调整作业者的工序分配,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本发明的作业分析装置,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存在由多个操作者进行分工作业的作业工序的情况下,总是利用由调和平均求出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而计算实际作业时间,但也可以与有无由多个操作者分工作业的作业工序无关地,设置切换选择单元,其可以切换为对于全部的操作者,使用由相加平均求出的平均生产节拍时间而计算实际作业时
间,与作业现场的状况相对应而选择其中一者。
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作业分析装置,仅使对
缝制作业时刻数据D进行汇总、分析的分析结果即"作业所需时间"和"实际作业时间"显示在作业分析装置主体的显示器上,但也可以在作业分析装置上设置可以与外部的打印机和存储元件等进行通信的未图示的接口,将该分析结果向外部的打印机和存储元件等输出。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本发明的作业分析装置,以由缝纫机对缝制作业进行分析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作业分析装置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是由多个操作者同时执行各自分担的作业工序的作业而生产产品即可,当然可以适用各种产品的生产。


本发明涉及一种作业分析装置,其可以正确地调整作业者的工序分配,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具有其数据获取单元,其从各缝纫机中获取包含操作者ID、工序ID及生产节拍时间数据在内的作业记录数据D;作业所需时间计算单元,在各作业记录数据的整体或一部分的范围内,对于各作业工序求出每个操作者的生产节拍时间;以及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其针对每个操作者,将各作业工序的生产节拍时间合计而计算实际作业时间,实际作业时间计算单元,在各作业记录数据中存在一个作业工序由多个操作者分工作业的情况下的作业所需时间特定信息的情况下,通过调和平均将这些操作者的作业工序的作业所需时间平均化,基于该各作业所需时间计算实际作业时间。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