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刘德富, 李家禹, 段明, 涂志英, 石小涛
  • 公开日
    2012年8月1日
  • 申请日期
    2012年4月28日
  • 优先权日
    2012年4月28日
  • 申请人
    三峡大学
  • 文档编号
    A01K79/00GK102613147SQ2012101281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它由驱赶机构、鱼道机构和集鱼机构组成, 驱赶机构中,一端铰接的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内铺设有渔网(3),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长度与鱼缸(4)的半径相配合,第二矩形框(2)内的渔网(3)上开设有圆孔(5); 鱼道机构中,圆锥筒(6)大口部分(7)的直径与驱赶机构中的圆孔(5)直径一致,圆锥筒(6)小口部分(8)的直径略大于鱼缸(4)中鱼群的平均体高; 集鱼机构为一端封闭的网袋(9),网袋(9)的开口端与圆锥筒(6)大口部分(7)相配合,网袋(9)的开口端穿设有提绳(10)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圆孔(5)的最小直径大于鱼类最大个体的3倍,最大直径与第二矩形框(2)的高度一致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长度比鱼缸(4)的半径小I一3cm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宽度为鱼缸(4)深度的60% — 70%5.根据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未铰接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毛刷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其特征在于鱼道机构中,圆锥筒(6)的高度不能大于鱼群平均身高的3倍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养殖领域,尤其是一种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一种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它由驱赶机构、鱼道机构和集鱼机构组成,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的制作方法在现代的渔业生 产过程以及鱼类生物实验中,都需要鱼类的养殖。当养殖后重新捕获鱼时,可能会对鱼本身造成伤害。对渔业生产来说,受伤就会导致鱼类生病,增大了养殖成本;在鱼类的运输过程中,受伤可能造成鱼的死亡,进一步的扩大了损失。对于鱼类生物学实验来说,一方面,鱼类的受伤必然会影响最终的实验结果,进而会影响到对于一种生物特性的判断,造成巨大的实验误差;另一方面,由于鱼类极其活跃,捕捞十分不便,大大的增加了生物工作者的劳动强度。目前从鱼缸中捕鱼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I、由多人用一张大网捕捞。一般采用合适网眼的尼龙网,几个人分别抓住尼龙网的一角,然后同时向一个地方靠拢,同时也合拢了渔网,把鱼集中到一起,最后收网,拿出鱼来,此种方法多用于容积较大的鱼缸。2、直接用渔网捕捞。多采用市场上易购买的带手把的圆形渔网,一个人用这种渔网直接伸到水中捞鱼,此种方法多用于在容积较小的鱼缸。3、用盆捕捞。一人拿盆连水带鱼一起端起来,捞出鱼的同时,也带出较多水,此法局限于容积较小的鱼缸。无论是什么类型的鱼缸,用以上方法的效率偏低,并且对鱼会造成很大刺激和伤害,同时各种方法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对鱼类的养殖和鱼类生物学实验都有着很多不利的影响。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可以克服现有的从鱼缸中捕鱼的缺陷,捕鱼速度快速高效,在抓捕鱼的同时,不会对鱼造成伤害,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它由驱赶机构、鱼道机构和集鱼机构组成, 驱赶机构中,一端铰接的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内铺设有渔网,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长度与鱼缸的半径相配合,第二矩形框内的渔网上开设有圆孔。第二矩形框内的圆孔直径可根据需要调整,最小直径应大于鱼类最大个体的3倍,最大直径与第二矩形框的高度一致,根据鱼类集群特性将该圆孔设置于第二矩形框内的特定位置,如靠近转轴的位置。鱼道机构中,圆锥筒大口部分的直径与驱赶机构中的圆孔直径一致,圆锥筒小口部分的直径略大于鱼缸中鱼群的平均体高; 集鱼机构为一端封闭的网袋,网袋的开口端与圆锥筒大口部分相配合,网袋的开口端穿设有提绳。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长度比鱼缸的半径略小,一般小I一3cm。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宽度可根据鱼类的行为特性和鱼缸的深度灵活设置,一般为鱼缸深度的60% — 70%。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未铰接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毛刷。鱼道机构中,圆锥筒的高度不能大于鱼类平均身高的3倍。本发明提供的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有益效果如下 I、由于采用驱赶机构、鱼道机构和集鱼机构的组合,利用驱赶机构将鱼驱赶至鱼道机构中,再用集鱼机构将鱼捞起,可以克服现有的从鱼缸中捕鱼的缺陷,整个捕鱼过程速度快速高效,在抓捕鱼的同时,不会对鱼造成伤害,减少了鱼的死亡,进而提高了鱼的利用价值,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2、可根据需抓捕的鱼的大小和鱼缸的大小设计本发明各机构的规格,设计灵活,
结构简单、操作简单易行。3、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长度比鱼缸的半径小I一3cm,有利于驱赶机构的转动,提闻了驱赶效率。4、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的宽度为鱼缸深度的60% — 70%,利用了多数鱼类喜欢在鱼缸底部游动的,而不会生活鱼缸表层的特性,节省了制作原材料,进而降低了制造成本。5、毛刷的设计可防止鱼群从鱼缸边缘弧形区域与矩形之间形成的空白区域逃脱,从而进一步提闻了驱赶效率。6、圆锥筒的高度不能大于鱼群平均身高的3倍,能确保鱼群能自动进入集鱼机构中而不会滞留在鱼道机构中,确保了捕鱼的效率,同时也能保证集鱼装置的顺利脱出。7、将鱼道机构设计成圆锥筒的形式,利用了鱼类喜欢钻缝的特性,使鱼群能够迅速移动到集鱼机构内,提高了快捷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I为本发明驱赶机构的结构示意 图2为本发明鱼道机构的结构示意 图3为本发明集鱼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I所示,驱赶机构中,一端铰接的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内铺设有渔网3,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长度与鱼缸4的半径相配合,第二矩形框2内的渔网3上开设有直径与第二矩形框2的高度一致的圆孔5。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长度比鱼缸4的半径小I一3cm。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的宽 度为鱼缸4深度的60% — 70%。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未铰接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毛刷,可防止鱼群从鱼缸的边缘部分与矩形框部分形成的空白区域逃脱。
如图2所示,鱼道机构中,圆锥筒6大口部分7的直径与驱赶机构中的圆孔5直径一致,圆锥筒6小口部分8的直径略大于鱼缸4中鱼群的平均体高,圆锥筒6通常采用铁皮或者有机玻璃制成。 鱼道机构中,圆锥筒6的高度不能大于鱼群平均身高的3倍。如图3所示,集鱼机构为一端封闭的网袋9,网袋9的开口端与圆锥筒6大口部分7相配合,网袋9的开口端穿设有提绳10。本发明的使用过程如下
在实际捕鱼时,将第二矩形框2用夹子固定在鱼缸壁上,将鱼道机构圆锥筒6大口部分7与第二矩形框2的圆孔5相连接,集鱼机构的网袋9的开口端套在圆锥筒6小口部分8上,第一矩形框I即可沿着鱼缸壁缓慢转动,随着第一矩形框I的转动,鱼群也就被集中到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框2之间的三角形区域,鱼群就会从圆锥筒6大口部分7进入,然后从圆锥筒6小口部分8游出,进入到集鱼机构的网袋9内,当鱼群全部进入到网袋9后,即可快速的提起提绳10,随着提绳10的提起,网袋9的开口端会自动封住,就可轻松将捕到的鱼提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鱼种也可采用其它的材料来制作此集鱼机构,例如在捕捞瓦氏黄颡鱼时,就不宜用网袋9捕捞,因为瓦氏黄颡鱼带刺的鱼鳍会挂在网袋9上,会对鱼造成巨大的伤害可采用水桶进行抓捕。在一次不需要捕捞大量鱼时,可将网袋9替换成菜篮状的网兜,只抓捕需要数量的鱼即可。圆孔5的直径可根据需要调整,最小直径应大于鱼类最大个体的3倍,最大直径与第二矩形框2的高度一致,根据鱼类集群特性将该圆孔5设置于第二矩形框2内的特定位置,如靠近铰接第一矩形框I和第二矩形2的转轴的位置。


一种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它由驱赶机构、鱼道机构和集鱼机构组成,驱赶机构中,一端铰接的第一矩形框和第二矩形框内铺设有渔网,第二矩形框内的渔网上开设有直径与第二矩形框的高度一致的圆孔;鱼道机构中,圆锥筒大口部分的直径与驱赶机构中的圆孔直径一致,圆锥筒小口部分的直径略大于鱼缸中鱼群的平均体高;集鱼机构为一端封闭的网袋,网袋的开口端与圆锥筒大口部分相配合,网袋的开口端穿设有提绳。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鱼缸高效无伤害捕鱼装置,可以克服现有的从鱼缸中捕鱼的缺陷,捕鱼速度快速高效,在抓捕鱼的同时,不会对鱼造成伤害,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