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

  • 专利名称
    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
  • 发明者
    横田惠文
  • 公开日
    2005年2月2日
  • 申请日期
    2004年6月11日
  • 优先权日
    2003年6月16日
  • 申请人
    株式会社冲创建设
  • 文档编号
    E04B5/02GK1572991SQ20041004657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所述多层建筑物包括划分多层建筑物的上下层的楼板,与设置于该楼板的外端部上的预制混凝土的非承重墙,该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是,按照与多层建筑物的各层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预先形成所述非承重墙,在设置于下层的楼板上的非承重墙上,设置上层的非承重墙,然后,在该上层的非承重墙的内侧,在高度方向的途中,将该非承重墙作为模板的一部分,形成上层的楼板用模板,在该楼板用模板的内部,浇注混凝土,形成上层的楼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设置所述上层的非承重墙之前,在所述下层的楼板上,设置划分下层的房间的承重墙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层的非承重墙上,设置在所述上层的楼板用模板内部突出的连接钢筋,该连接钢筋埋入于浇注在所述上层的楼板用模板的内部的混凝土的内部,由此,将所述上层的非承重墙和楼板接合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上下的非承重墙之间的接合部,在这些非承重墙中的其中一个中,埋设沿接合方向的金属套筒,该金属套筒与该接合部连通,在另一非承重墙中,突设插入所述金属套筒中的连接钢筋,将所述连接钢筋插入到所述金属套筒内部,然后,在该金属套筒的内部,填充水泥浆材料,使其硬化,将所述上下的非承重墙接合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于所述上层的楼板用模板内部,浇注混凝土之前,构成所述上层的楼板用模板的一部分的上层的非承重墙与位于其内侧的结构物连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物为所述下层的楼板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结构物为设置于所述下层的楼板上的承重墙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承重墙为扶栏9.一种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其设置于多层建筑物的楼板的外端部,由预制混凝土形成,其高度与多层建筑物的各层的高度基本相等,并且,在该高度方向的途中,形成用于形成同一层的所述楼板的楼板用模板,构成该楼板用模板的一部分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同一层中的,形成有楼板用模板的部分,形成遮挡部,该遮挡部从所述楼板,至少向上方突出,将所述楼板的外端部的顶部封闭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遮挡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底部,分别形成朝向同一层的楼板的下方延伸的连接壁部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遮挡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顶部,分别形成从该遮挡部朝向上方延伸的连接壁部13.如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部沿上下方向断开,形成将上下的非承重墙接合的连接部件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壁部沿上下方向断开,形成将上下的非承重墙接合的连接部件15.如权利要求9至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承重墙为扶栏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本发明特别是涉及在各层的楼板的端缘,设置通过预制混凝土形成的扶栏等的非承重墙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另外,本发明要求申请日为2003年6月16日的JP2003-170806号申请的优先权,在这里引用该申请的内容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 在过去,人们知道有下述的方法,其中,作为构成在楼板的端缘,设置预制混凝土的非承重墙的,比如,设置扶栏的多层建筑物的一个实例,人们知道有图33~41所示的方法(比如,参照JP特开2002-371519号文献)。这些附图所示的多层建筑物具有下述的结构,其中,在最底层的楼板S的下方的1层部分,具有停车场等所采用的空间部P。在上述楼板S的两侧缘部,设置作为后述的非承重墙的预制混凝土的扶栏,该楼板S,扶栏按照多层构成。下面,对这些附图所示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进行描述。首先,如图33所示的那样,在修建于地基G中的基础1上,立设有用于形成上述空间部P的多根柱2,在该柱2上,组装上述楼板S用的模板3,然后,在模板3内部,进行配筋(图示省略),浇注混凝土C,在该混凝土到达规定强度的时刻,将上述模板3取下,如图34所示的那样,形成最底层(2层部分)的楼板S1。另外,图33中的标号J表示用于支承上述模板3的支柱。象这样构成的上述楼板S1的两侧部中的其中一个构成走道D,另一个构成阳台E,中间部构成居住区域F。接着,如图34所示的那样,在上述居住区域F中的,上述走道D,阳台E的边界部分,形成预制混凝土的作为承重墙的墙板4,如图35所示的那样,分隔而构成上述居住区域F。该墙板4预先在工场制作,送到建筑施工现场,然后,采用吊车等,将该墙板4设置于上述楼板S1的规定位置,采用适合的连接方法,将其立设于上述楼板S1上。此外,如图35和图36所示的那样,将预制混凝土的作为非承重墙的扶栏5设置于上述楼板S1的各端缘上,完成最底层的施工。
该扶栏5的立设通过与上述墙板4相同的方法进行,该墙板4,扶栏5的安装在2层部分的楼板S1的整个区域进行。
接着,在已修建的2层部分的楼板S1上,将多根支柱J,在先安装的上述墙板4作为支承体,如图36所示的那样,组装正上层(3层部分)的楼板用模板3,在该模板3的内部,进行配筋,然后,如图37所示的那样,浇注混凝土,由此,构成3层部分的楼板S2。
然后,在已修建的上述3层部分的楼板S2上,如图38所示的那样,安装墙板4,然后,如图38和图39所示的那样,安装扶栏5,完成3层部分的施工。
另外,在上述3层部分的楼板S2上,将在该楼板S2上设置的墙板4和在楼板2上设置的多根支柱J作为支承体,如图40所示的那样,组装4层部分的楼板用模板3,然后,以相同的步骤,进行上层的建筑施工,构成多层建筑物。
但是,在前述的过去的建筑施工方法中,有下述应改善的问题。
在过去的建筑施工方法中,首先,先进行楼板S的建筑施工,然后,依次在该楼板S上,安装墙板4,扶栏5。但是,在楼板S上,进行该墙板4,扶栏5的安装作业时,象通过实例而在图38中的3层部分所示的那样,该楼板S的周缘部敞开,处于没有防护设备的状态,必须要求充分注意确保安全性。
另外,特别是在上述扶栏5安装时,上述扶栏5和楼板S之间的接缝6如图41所示的那样,在扶栏5的宽度方向的全长范围内形成,对该接缝6的光面处理,防水处理等的作业作为扶栏5的外面侧的作业而进行。
如果从楼板S上,进行该作业,则必须按照从上述扶栏5的顶端部,朝向外侧而弯入的方式进行该作业,不仅作业性差,而且安全性也不好。
此外,上层的楼板用模板3的组装作业如图37所示的那样,为位于安装的扶栏5的上方的作业,并且象上述那样,没有用于作业者保护的防护设备。因而,必须充分地注意确保安全性。
但是,伴随向上层的作业的移动,作业区域处于较高部位,应对这样的不利情况的措施更加重要。
另一方面,作为这样的不利情况的应对措施,在过去,如图40所示的那样,在建筑物的侧部,组装临时脚手架I,在该临时脚手架I上,进行安装上述的扶栏5,接缝6的处理作业,或,模板3的装配作业。
但是,在上述的临时脚手架1中,形成施工人员的作业区域,步行区域的踏板部分的宽度较短,另外,支承上述踏板的支柱用的增强部件在踏板侧突出,作业区域,步行区域进一步变窄。其结果是,留有作业员的动作受到限制,或步行的平滑性受到损害的应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提供一种提高作业人员的作业,步行的安全性,并且施工性优良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


本发明的第1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用于解决上述课题,其涉及下述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该多层建筑物包括划分多层建筑物的上下层的楼板,与设置于该楼板的外端部上的预制混凝土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按照与多层建筑物的各层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形成上述非承重墙,在设置于下层的楼板上的非承重墙上,设置上层的非承重墙,然后,在该上层的非承重墙的内侧,在高度方向的途中,将该非承重墙作为模板的一部分,形成上层的楼板用模板,在该楼板用模板的内部,浇注混凝土,形成上层的楼板。
本发明的第2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涉及上述第1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设置上述上层的非承重墙之前,在上述下层的楼板上,设置划分下层的房间的承重墙。
本发明的第3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涉及上述第1或第2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层的非承重墙上,设置在上述上层的楼板用模板内部突出的连接钢筋,该连接钢筋埋入于在浇注在上述上层的楼板用模板的内部的混凝土的内部,由此,将上述上层的非承重墙和楼板接合。
本发明的第4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涉及上述第1~第3建筑施工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上下的非承重墙之间的接合部,在这些非承重墙中的其中一个中,埋设沿接合方向的金属套筒,该金属套筒与上述接合部连通,在另一非承重墙中,突设插入上述金属套筒中的连接钢筋,将该连接钢筋插入到上述金属套筒内部,然后,在该金属套筒的内部,填充水泥浆材料,使其硬化,将上述上下非承重墙接合。
本发明的第5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涉及第1~第4建筑施工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方法,其特征在于向上述上层的楼板用模板内部浇注混凝土之前,构成上述上层的楼板用模板的一部分的上层的非承重墙与位于其内侧的结构物连接。
本发明的第6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涉及第5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结构物为上述下层的楼板。
本发明的第7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涉及第5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结构物为设置于下层的楼板上的承重墙。
本发明的第8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涉及上述第1~第7建筑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非承重墙为扶栏。
另外,本发明的第1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涉及设置于多层建筑物的楼板的外端部的,由预制混凝土形成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其高度基本与多层建筑物的各层的高度基本相等,并且,在该高度方向的途中,形成用于形成同一层的楼板的楼板用模板,构成该楼板用模板的一部分。
本发明的第2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涉及上述第1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同一层中的,形成有楼板用模板的部分,形成遮挡部,该遮挡部从上述楼板,至少向上方突出,将上述楼板的外端部的顶部封闭。
本发明的第3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涉及上述第2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遮挡部的宽度方向两端底部,分别形成朝向同一层的楼板的下方延伸的连接壁部。
本发明的第4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涉及上述第2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在上述遮挡部的宽度方向两端顶部,分别形成从该遮挡部向上方延伸的连接壁部。
本发明的第5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涉及上述第3或第4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上述连接壁部沿上下方向断开,形成将上下的非承重墙接合的连接部件。
本发明的第6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涉及上述第1~5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上述非承重墙为扶栏。
按照本发明的第1~第8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由于非承重墙按照与多层建筑物的各层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形成,在于下层的楼板上安装的非承重墙上,安装上层的非承重墙,然后,在该上层的非承重墙的内侧,在该高度方向的途中,将该非承重墙作为模板的一部分,形成上层的楼板用模板,在该楼板用模板内,浇注混凝土,形成上层的楼板,故实现下述这样的优良的效果。
由于可在进行上层的施工作业之前,在该上层的作业区域的侧缘部,立设通过已形成的下层的构筑物支承的非承重墙,故可将该非承重墙用作上层的作业区域的保护栅。其结果是,可防止物品从作业区域的侧缘部掉落的情况,并且可确保施工作业时,步行时的施工人员的安全性。
另外,由于将非承重墙用作楼板用模板的一部分,故该楼板用模板中的,楼板的端缘侧的模板的形成作业是不需要的。于是,各层的各项作业的几乎大部分可为在非承重墙的内侧,换言之,所修建的建筑物的主体的内侧的作业。其结果是,过去必需的,设置主体的外部的临时脚手架是不需要的。
按照本发明的第1~第6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由于具有基本与多层建筑物中的各层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并且,在该高度方向的途中,形成用于形成同一层的上述楼板的楼板用模板,通过形成该楼板用模板的一部分,由此,在实施上述的本发明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时,可容易形成作业区域的防护栅。
特别是,按照本发明的第3~第4的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通过在第2非承重墙的遮挡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底部,形成朝向同一层的楼板的下方延伸的连接壁部,可在上层的楼板和下层的楼板之间,形成开口部,确保采光性。
此外,按照本发明的第5多层建筑物的非承重墙,通过沿上下方向将第3,或第4非承重墙的连接壁部断开,形成将上下的非承重墙接合的连接部件,可抑制非承重墙的运送时的高度。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一部分的正视图;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一部分的影线剖面侧视图;图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扶栏的外观透视图;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上层的扶栏和下层的扶栏之间的接合之前的状态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上层的扶栏和下层的扶栏之间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6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7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正视图;图8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正视图;图9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正视图;图10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纵向剖视图;图11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正视图;图12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纵向剖面侧视图;图13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正视图;图14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纵向剖面侧视图;图15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正视图;图16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步骤的正视图;图17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一部分的正视图;图18为表示采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顶部扶栏和底部扶栏与连接部件的接合前的状态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1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顶部扶栏和底部扶栏与连接部件的接合状态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2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的,顶部扶栏和连接扶栏与连接部件的接合部的外观透视图;图2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的,顶部扶栏和底部扶栏与连接部件的接合部的外观透视图;图22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的,顶部扶栏和底部扶栏与连接部件的接合前的状态的外观透视图;图23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的,顶部扶栏和底部扶栏与连接部件的接合前的状态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2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的,顶部扶栏和底部扶栏与连接部件的连接过程中的状态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25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的,顶部扶栏和底部扶栏与连接部件的连接状态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26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例的,连接部件的外观透视图;图27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例的,连接部件形成途中的状态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28为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另一变形实例的,连接部件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29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作为非承重墙的扶栏的分解透视图;图30为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的,作为非承重墙的扶栏的外观透视图;图3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的,作为非承重墙的扶栏的外观透视图;图32为表示本发明的变形实例的,非承重墙的支承结构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纵向剖视图;图33为表示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纵向剖视图;图34为表示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纵向剖视图;
图35为表示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纵向剖视图;图36为表示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纵向剖视图;图37为表示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纵向剖视图;图38为表示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纵向剖视图;图39为表示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正视图;图40为表示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纵向剖视图;图41为表示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正视图。

参照图1~15,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进行描述。
另外,本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基本结构与图33~图41所示的已有的多层建筑物相同。即,作为非承重墙的实例,给出扶栏,并且对在1层部分具有停车场等的空间部的多层建筑物的应用实例进行描述。另外,针对上述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的共同部分,采用同一标号,简化对其的说明。
首先,在本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的描述之前,参照图1,对适合用于该建筑施工方法的作为非承重墙的扶栏的结构进行描述。
在图1和图2中,基本这样构成,即,本实施例的扶栏20的高度与多层建筑物B的各层的高度H基本相等,如图3所示的那样,在其高度方向的途中,形成用于形成同一层的楼板S的楼板用模板3(在图1和图2中,示出形成通过楼板用模板3构成的楼板S的状态。楼板用模板3围绕楼板S而设置),构成该楼板用模板3的一部分。
具体来说,扶栏20为在工厂等处预先形成的预制混凝土的扶栏,在其内部,埋入有多根钢筋(图示省略),确保规定的强度。
此外,如图1~图3所示的那样,扶栏20象下述这样构成,即,在形成同一层的楼板用模板3的部分,形成遮挡部21,该遮挡部21从楼板S,至少朝向上方突出,将该楼板S的外端部的顶部封闭,另外,在该遮挡部21的宽度方向两端底部,分别形成朝向同一层楼板S的下方延伸的连接壁部22。
各连接壁部22的截面呈矩形状,与该各连接壁部22连接的遮挡部21的两端部的厚度与各连接壁部22的厚度相同,2根主筋23按照从各连接壁部22,贯穿遮挡部21的两端的方式埋入。
还有,遮挡部21中的,与连接壁部22连接的部位以外的部位的厚度较小,在该厚度较小的部分,形成多个狭槽24,该多个狭槽24的目的在于减轻扶栏20的重量,采光,或扩大视野等。
在各连接壁部22的底部内方,埋入有与各主筋23同轴的金属套筒25。如图4和图5具体所示的那样,这些金属套筒25的底端开口于上述各连接壁部22的底端面,另外,上述主筋23的底端部以规定长度插入到该金属套筒25的顶端部,并且该主筋23通过焊接等的方式连接。
再有,各金属套筒25中的,沿轴向间隔开的2个部位的侧壁上,安装有与该金属套筒25的内部连通的浇注管26。这些浇注管26从连接壁部22中的,建筑物的内侧面,朝向外部突出。
另外,在上述扶栏20中的遮挡部21的顶端,上述主筋23的端部以规定长度突出,所突出的主筋23的端部形成连接钢筋,将上层的扶栏20和下层的扶栏20接合。
即,在将上层的扶栏20接合于下层的扶栏20上时,首先,如图5所示的那样,从下层的扶栏20突出的主筋23以规定长度插入到埋入于叠置于顶部的上层的扶栏20的连接支腿部22中的金属套筒25的底端部。接着,如图5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在金属套筒25的内部,浇注作为水泥浆材料的高强度的无收缩性砂浆,伴随该无收缩性砂浆的硬化,下层的主筋23通过金属套筒25,与上层的主筋23接合,其结果是,将下层的扶栏20和上层的扶栏20接合。
另外,在金属套筒25的内部,在长度方向的基本中间部,沿周向,间隔开地突设有多个内方突起25a。这些内方突起25a规定所插入的主筋23的插入长度,即,嵌入长度,并且规定形成于所对接的下层的扶栏20和上层的扶栏20之间的接缝27的尺寸。
此外,在图4和图5中,标号28表示围绕金属套筒25而设置的螺纹钢筋,这些螺纹钢筋与金属套筒25一起,埋入到上述扶栏20的混凝土中,与其形成一体,由此,提高上述金属套筒25和混凝土的接合强度。
还有,在图3中,标号29表示连接钢筋29,该连接钢筋29在扶栏20的内侧(建筑物的主体侧),形成楼板用模板3时,在该楼板用模板3的内部突出,与浇注于该楼板用模板3内部的楼板用混凝土形成一体。
在扶栏20的内侧,在形成有上述楼板用模板3的部位,沿扶栏20的宽度方向,按照规定间距,设置多根连接钢筋29。另外,该连接钢筋29的基部与设置于扶栏20内部的钢筋(图示省略)连接。
下面,参照图6~图15,对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的扶栏20的多层建筑物B的建筑施工方法进行描述。
采用本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与前述的过去的多层建筑物相同,在最底层(第2层部分)的楼板S1的下方的1层部分,具有用于停车场等的空间部P。另外,在楼板S的两侧缘部,设置作为后述的非承重墙的,上述结构的预制混凝土的扶栏20,这些扶栏20按照多层构成。
具体来说,首先,如图6所示的那样,在基础1上,通过多根柱2,梁7,形成于这些柱2和梁7上的最底层(2层部分)的楼板S1,形成空间部P。
接着,如图6和图7所示的那样,在居住区域F中的,走廊D,阳台E的边界部分,设置预制混凝土的作为承重墙的墙板4,如图6所示的那样,分隔出居住区域F。
接着,在楼板S1的两端缘,如图6和图7所示的那样,设置扶栏5,但是,该最底层的扶栏的结构与过去的相同,这些扶栏5安装于上述楼板S1的各端缘的顶面,完成2层部分的施工。
象这样,在2层部分的楼板S1上,设置墙板4和扶栏5,然后,在各扶栏5上,如图6和图8所示的那样,依次将本实施例的扶栏20吊起,一边将其位置与规定位置对准,一边使其下降,使其与下方的扶栏5接合,由此,如图9所示的那样,在扶栏5上,设置扶栏20。
这样的扶栏5和扶栏20之间的接合按照下述的步骤进行。
如图4所示的那样,下方的扶栏5和上方的扶栏20按照下述方式对位,该方式为在从下方的扶栏5的顶面突出的主筋23上,埋设于上方的扶栏20的连接壁部22的下部的金属套筒25同轴,然后,使上方的扶栏20下降,如图5所示的那样,一边将各主筋23插入到各金属套筒25的内部,一边将扶栏5和扶栏20对接。
在这里,插入到金属套筒25的内部的下方的扶栏5的主筋23,与突设于金属套筒25的内部的内方突起25a接触,限制该插入长度,即,嵌入长度。
其结果是,在下方的扶栏5和上方的扶栏20之间,形成规定的间隙,即,接缝27。
接着,在金属套筒25的内部,通过下方的浇注管26,浇注高强度的无收缩性砂浆,将其充满于金属套筒25和主筋23之间的间隙,使其硬化。
由此,将主筋23和金属套筒25牢固地连接,其结果是,将扶栏5,20牢固地接合。
在这里,接缝27通过下述的方式堵塞,该方式为将浇注到金属套筒2内的无收缩性砂浆浇注到接缝27中,或在扶栏5,20的接合之前,在下方的扶栏20的对接面上抹上砂浆垫层。
接着,对接缝27进行外面处理,对扶栏5,20的接合部进行光面处理。
这样的两个扶栏5,20的对位作业,对接作业,金属套筒25的无收缩性砂浆的浇注作业在楼板S1上进行,但是,由于该楼板S1的侧缘部,立设下方的扶栏5,故实质上,作为作业区域的楼板S1的侧缘通过扶栏5堵塞。于是,使作业者的安全性提高,另外,即使在掉落于楼板S2上的物体滚动到楼板S2的侧缘部的情况下,仍通过扶栏5,而俘获该物体,防止朝向下方落下。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在进行扶栏5,20之间的接缝27的光面作业的场合,由于该接缝27位于下方的扶栏5的顶面的高度处,施工员不取弯曲这样的勉强的姿势,而可以舒服的姿势,从扶栏5的内侧,进行作业。
但是,在接缝的光面作业中,施工人员也可在于楼板S1的端缘,通过下方的扶栏5保护的状态,进行作业。另外,由于该接缝27的宽度较短,故可在从扶栏5的内侧,手容易到达的范围,进行作业。于是,确保作业的安全性。
象上述那样,在于2层部分的扶栏5上,设置上方的扶栏20后,在这些扶栏20的内侧,形成上层(3层部分)的楼板用模板3。在此场合,在形成楼板用模板3之前,如图10所示的那样,上述各扶栏20和下方的楼板S1之间,设置支承件30,各扶栏20按照不歪倒的方式支承。
支承件30的目的在于支承扶栏20,但是,为了确保该功能,重要的在于相对楼板S1的设置角度。如果要适当地确保该设置角度,则具有支承件30,与设置于楼板S1的内侧的墙板4相互妨碍的情况。在该场合,如图10所示的那样,通过形成于墙板4中的开口部(为了设置窗,玄关等的进出口而设置),将支承件30拉入倒墙板4的内侧。
接着,在上述楼板S1上,设置多根支柱J,将这些支柱J,以及所立设的墙板4作为支承体,上层(3层部分)的楼板用模板3按照图10和图11所示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该楼板用模板3中,如图10所示的那样,其侧缘部形成于各扶栏20的遮挡部21的内侧,其结果是,扶栏20形成楼板用模板3的一部分。
此外,根据需要,在上方的扶栏20的顶端部,固定钢丝31的一端部,使该钢丝31的另一端部穿过楼板用模板3,然后,将其固定于楼板S1上,由此,防止扶栏20歪倒,或象后述那样,防止浇注于楼板用模板3内部的混凝土的浇注压力造成的偏移。
该钢丝31象前述那样,穿过楼板用模板3,在楼板用模板3中的,钢丝贯穿部位,设置套筒等,通过该套筒,设置钢丝31,在浇注混凝土后,去除钢丝31,由此,可在不影响楼板S1的情况下,设置钢丝31。
还有,在去除钢丝31后,通过接缝砂浆等,将套筒堵塞,由此,可使楼板S1的外观整齐。
接着,在楼板用模板3的内部,进行图中未示出的配筋后,如图37所示的那样,浇注混凝土,由此,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那样,形成3层部分的楼板S2。
然后,在已形成的3层部分的楼板S2上,如图14所示的那样,设置墙板4,完成3层部分的施工。
在此场合,在邻接的扶栏20之间,沿垂直方向形成数厘米的接缝,通过该接缝,楼板用模板3内的混凝土浇注空间与外部连通。于是,人们认为浇注于该楼板用模板3的内部的混凝土的水分从该接缝部分泄漏。于是,在浇注混凝土之前,将密封材料堵塞于该接缝部分的内侧。
另外,在浇注这样的顶层的楼板S的混凝土时,象上述那样,构成楼板用模板3的一部分的扶栏20通过支承件30,根据需要而设置的钢丝31支承,由此,防止混凝土的浇注压力等造成的扶栏20的错位。
此外,如图14和图15所示的那样,在3层部分的楼板S2上,通过图10和图11所示的方法,形成楼板用模板3,并且浇注混凝土,形成4层部分的楼板,然后,通过同样的步骤,依次进行上层的施工,形成多层建筑物。
同样在每层的楼板用模板3的装配作业等的楼板用模板3的下方的作业中,在形成该作业区域的楼板S的端缘上,向上方立设扶栏20的遮挡部21,另外,同样在楼板用模板3的上方的装配作业,配筋作业中,从该侧端缘,向上方,立设扶栏20的遮挡部21。于是,该扶栏20的遮挡部21构成保护栅,防止物品的掉落,确保作业者的作业,步行的安全性。
还有,由于上述施工脚手架位于下层的楼板S上,或其上方的模板上,故确保该作业区域较宽,作业性提高。
再有,由于扶栏20用作楼板用模板3的一部分,故不需要楼板S的端缘侧的楼板用模板3的装配作业。
另外,由于象上述那样,各层的几乎所有作业为建筑物的主体的内侧的作业,故不需要过去必需的,设置于主体的外部的临时脚手架。其结果是,临时脚手架的设置作业,撤除作业不需要,大幅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概率,并且减轻整体的施工费用。另外,由于不需要临时脚手架,故建筑施工现场强风时的应对措施极容易。
在这里,支承扶栏20的支承件30,钢丝31位于内侧的固定部位,在上述的底层的楼板S以外,还可利用设置于楼板S上的墙板4。
下面参照图16~21,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这些附图中,标号40表示本实施例的扶栏。在该扶栏40中,与遮挡部21的下方连接的各连接壁部22的端部断开,形成连接部件41。另外,通过该连接部件41,将上下的扶栏40接合。
象这样构成源于以下的原因。
即,必须通过卡车等,将在工厂生产的扶栏20运送到建筑施工现场,但是,在象上述那样,扶栏20的高度与多层建筑物B的各层的高度一致的场合,卡车的装载高度超过法定的限制高度。
于是,按照本实施例,沿上下将连接壁部22断开,由此,抑制将扶栏装载于卡车中时的高度。于是,连接部件41的高度按照多层建筑物B的各层的高度,与法定的限制高度的关系设定。
更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在扶栏40的宽度方向的两个端部,沿上下方向,分别设置2个平行的主筋23,各主筋23形成从连接壁部22的底端和遮挡部21的顶端,以规定长度突出的连接钢筋。
在连接部件41的内部,如图18所示的那样,在上下开口的状态,并行地埋设一对金属套筒25,该金属套筒25与在第1实施例中给出的金属套筒25相同,按照包围各金属套筒25的外周部的方式,设置螺纹钢筋28。
另外,在各金属套筒25的内面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设置有内方突起25a,另外,在金属套筒25的侧壁,沿长度方向间隔开地安装有与其内部连通的一对浇注管26。这些浇注管26向连接部件41的外部突出,该连接部件41按照使浇注管26朝向建筑物的内侧的方式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的那样,在下方的扶栏40(5)上叠置连接部件41,另外,在该连接部件41上,以叠置方式接合上方的扶栏40。图17表示设置扶栏40,直至4层部分的状态。
下面对每层的接合方法进行具体描述,如图18所示的那样,连接部件41按照金属套筒25与下方的扶栏40的主筋23同轴的方式进行对位,然后使其下降,将主筋23从下方插入到金属套筒25的内部。
接着,按照从下方突出的主筋23与连接部件41的金属套筒25同轴的方式使上方的扶栏40对位,然后使其下降,由此,将主筋23从上方,插入到金属套筒25的内部。
在这样的设置作业中,各主筋23的前端与金属套筒25内的内方突起25a接触,由此,限制相应的相对位置,如图19所示的那样,在相应的相对面之间,形成规定间距的接缝27。
然后,从下方的浇注管26,向金属套筒25的内部,浇注高强度的无收缩性砂浆。伴随该无收缩性砂浆的硬化,上下的扶栏40通过金属套筒25和各主筋23,按照夹持连接部件41的方式接合。
之后,对接缝27,进行光面处理。在进行该光面处理时,可进行下述的处理,即,在接缝27部分,如图19所示的那样,夹设环状的填密件42,在其内部,充满从浇注管26浇注的无收缩性砂浆,或预先涂抹砂浆垫层,将扶栏40,连接部件41接合,然后,进行露出的涂抹砂浆垫层处理,或在填密件42的内侧涂抹砂浆垫层,通过该填密件42,防止扶栏40,连接部件41接合时的涂抹砂浆垫层在外部的露出。
接着,也可如图20所示的那样,连接部件41基本呈4棱锥台状,如图21所示的那样,在连接部件41的侧部,设置球形,获得美观的效果。
图22~图25为上述的第2实施例的变形实例。
在该变形实例中,在连接部件43上,形成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通孔44,设置于下方的扶栏40的主筋23中的,从扶栏40的顶端突出的长度按照连接部件43的高度延伸,另外,在上方的扶栏40的连接壁部22的底端部,埋设金属套筒25。
该变形实例的上下的扶栏40和连接部件43的接合按照以下的步骤进行。
首先,如图24所示的那样,在下方的扶栏40上,按照从下方主筋23在其内部的贯穿的方式设置连接部件43,该主筋23在通孔44的内部,从下方的扶栏40突出。此时,在下方的扶栏40中的,与连接部件43的接合部,涂抹砂浆垫层。
此时,在将连接部件43设置于下方的扶栏40上的状态,从下方的扶栏40的上方突出的主筋23穿过上述连接部件43,向该连接部件43的上方突出。于是,根据需要,在上述连接部件43的通孔44的内部,浇注砂浆,将该通孔44和主筋23之间的间隙填埋。
接着,如图25所示的那样,在连接部件43上,按照在上方的扶栏40的底端部的金属套筒25的内部,插入在上述连接部件43的上方突出的主筋23的方式设置上方的扶栏40。另外,根据需要,在设置上方的扶栏40之前,在位于其下方的连接部件43的顶面上,涂抹砂浆垫层,然后,将连接部件43和上方的扶栏40对接。
另外,如图25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在金属套筒25的内部,从下方的浇注管26,浇注高强度的无收缩性砂浆,使其硬化,由此,将上下的扶栏40和连接部件43相互连接。
在其内部设置有上述的金属套筒25的上述连接部件41的内部,由制造方面的问题,其高度受到金属套筒25的高度的限制。与此相对,在本变形实例中,由于采用图25那样的方案,没有金属套筒25的限制,故具有高度设定的自由度增加的优点。
此外,图26~图28为图22所示的连接部件43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例。
在该制造方法中,采用截面形状为矩形的筒状部件45,将该筒状部件45设置在底板X上,将金属管46设置在筒状部件45内的规定位置,在该金属管46和筒状部件45之间,浇注混凝土47,将金属管46和筒状部件45形成一体。
在这样的连接部件43的制造方法中,也可通过可去除金属管46的方案,获得图22所示的那样的,仅由混凝土形成的连接部件。
图29和图30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所示的扶栏50中,对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给出的扶栏20,40的遮挡部21进行了改进,如图29所示的那样,在该遮挡部21的中间部,形成开口51,在该开口51的内部,如图30所示的那样,安装铝合金制,或合成树脂制的格栅52。
该格栅52在制作扶栏50的主体部分后,采用固定件而安装于开口51的内部,或通过将该格栅52设置于扶栏50的主体部分的制作用模板内,与在模板内浇注的混凝土形成一体的方法等方式安装。
本实施例的扶栏50基于构成重量集中的部分的遮挡部21的减轻重量的目的;增加扶栏部分的开口面积,扩大走廊D,阳台E的视野的目的,以及形成良好的采光性的目的等而改进。
另外,图31表示本发明的第4实施例。
在图中的标号60所表示的本实施例的扶栏中,遮挡部21和连接壁部22的位置关系上下掉转。
由于采用这样的方案,可使重量集中的部分移动到下方,可提高扶栏60的稳定性。
此外,上述各实施例中给出的各组成部件的各形状,尺寸等为一个实例,可根据设计要求等,进行各种变更。
比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楼板用混凝土浇注时的扶栏20的倾倒防止结构,给出采用钢丝31的实例,但是,也可代替该实例,而如图32所示的那样,通过点焊等方式,将突设于扶栏20的内面侧的连接钢筋29,连接于组装于楼板用模板3中的楼板用钢筋70连接,由此,支承扶栏20。
还有,还可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那样,在设置扶栏20后,在扶栏20的内侧,按照覆盖作为开口部的两个连接壁部22之间的方式,安装防护网N。该防护网N通过借助钩而安装于扶栏20的内侧,或借助绳而固定于位于下方的扶栏20的狭槽24等的方法设置。
由于设置该防护网N,故可几乎消除扶栏20的开口部,可更进一步地提高作业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涉及下述的多层建筑物的建筑施工方法,该多层建筑物包括划分多层建筑物的上下层的楼板,与设置于该楼板的外端部上的预制混凝土的非承重墙,其特征在于按照与多层建筑物的各层的高度基本相同的高度,形成上述非承重墙,在设置于下层的楼板上的非承重墙上,设置上层的非承重墙,然后,在上层的非承重墙的内侧,在高度方向的途中,将该非承重墙作为模板的一部分,形成上层的楼板用模板,在该楼板用模板的内部,浇注混凝土,形成上层的楼板。按照该方法,由于在进行上层的施工作业之前,在该上层的作业区域的侧缘部,立设通过已形成的下层的构筑物支承的非承重墙,故可将该非承重墙用作上层的作业区域的保护栅。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