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套圈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套圈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生驹宪司
  • 公开日
    2010年12月8日
  • 申请日期
    2008年12月9日
  • 优先权日
    2007年12月28日
  •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文档编号
    D04B15/02GK101910487SQ20088012323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一种套圈装置,用于将由横编机编织的编织物在维持卡定在编织针上的线圈的并列状态下直接脱离编织针来进行移送,该编织物具备并列设置多个编织针的针床,所述套圈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在横编机的针床的上方,与针床平行地配置的第一轴部;从第一轴部的两端部向与第一轴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以第一轴部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一臂对;以连接第一臂对的前端部的方式与第一轴部平行地架设的第二轴部;从第二轴部的两端部向与第二轴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以第二轴部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二臂对;以连接第二臂对的前端部的方式与第一轴部平行地架设的第三轴部;并列设置在第三轴部上的套圈针2.如权利要求1记载的套圈装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第二臂对旋转自由地支承第三 轴部3.如权利要求1或2记载的套圈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横编机具备直立设置在横编机的两端部的支承构件、和以连接两支承构件之间的 方式架设的滑动自由地支持向编织针供给编织纱线的供给纱线构件的线道导轨, 上述第一轴部以连接上述支承构件之间的方式架设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记载的套圈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臂对与连接第二轴部上的第一臂对的部位相比设置在内侧, 上述第二臂对的长度形成得比第一臂对的长度短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编织物从针床的编织针脱离,存放在并列设置了针库针的针库内的套圈装置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基于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套圈装置的制作方法在横编机中,通过使编织针从夹着齿口部地相向的针床进出于齿口,将从齿口的 上方供给的编织纱线挂在编织针的钩上而拉进针床进行编织物的编织。编织纱线向齿口的 供给,从在齿口的上方在针床的长度方向往复运动的供给纱线构件的供给纱线口进行。通 过使用这样的横编机,能够以无缝制方式编织例如套衫、开襟毛衫等。另一方面,由于设计上的原因等,也需要希望对多个编织物进行连接处理来完成 衣服。例如,在套衫等中有时分别编织前后身和领子,在后工序中进行连接。在此情况下, 如果在使前后身和领子中的接合位置的线圈彼此对应的状态下进行连接,则做得美观,能 够做成穿着感良好的套衫。但是,在连接时,由于逐一合并做完的前后身和领子的线圈既麻 烦又费时间,所以生产效率差。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套圈装置已被提出。所谓套 圈装置,是具备并列设置了与针床的编织针一一对应的套圈针的轴部和支承轴部地移动的 臂,自动地使编织物从针床的编织针脱离,并存放在并列设置了与套圈针一一对应的针库 针的针库中的装置。专利文献1 美国专利第3446042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 德国专利发明第2005439号说明书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的具备套圈装置的横编机中,是由从横编机主体的外侧向 针床延伸的臂使套圈针接近编织物的结构,存在仅套圈装置部分就使设置面积占用得多的 问题。另外,因为套圈装置的臂的轨迹向横编机主体的外侧伸出得大,所以仅此臂的轨迹部 分也要求具有富裕的设置空间。进而,在这些文献的装置中,因为在臂和支承臂的轴部的结 构上,移送编织物的臂和套圈针的轨迹只能够描绘大概的轨迹,所以只能够从前后一方的 针床取下编织物,也存在存放编织物的针库的位置受限制的问题。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套圈装置的各部分的轨迹收纳在横编机主体 的设置空间内,而且套圈针能够描绘自由的轨迹的套圈装置。为了解决课题的手段本发明涉及一种套圈装置,用于将由横编机编织的编织物在维持卡定在编织针上 的线圈的并列状态下直接脱离编织针来进行移送,该编织物具备并列设置多个编织针的针 床,所述套圈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在横编机的针床的上方,与针床平行地配置的第一轴 部;从第一轴部的两端部向与第一轴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以第一轴部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的第一臂对;以连接第一臂对的前端部的方式与第一轴部平行地架设的第二轴 部;从第二轴部的两端部向与第二轴部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以第二轴部的轴心为中心 进行旋转的第二臂对;以连接第二臂对的前端部的方式与第一轴部平行地架设的第三轴 部;并列设置在第三轴部上的套圈针。作为上述的臂对相对于轴心进行旋转的结构的代表例,如后述的实施例所示,可 以举出将臂对固定在轴部上,通过使此轴部旋转使臂对相对于轴心旋转的结构。此外,也可 以固定轴部而相对于轴部旋转自由地构成各臂对。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相对于第二臂对旋转自由地支承第三轴部。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上述横编机具备直立设置在横编机的两端部的支承构件、 和以连接两支承构件之间的方式架设的滑动自由地支持向编织针供给编织纱线的供给纱 线构件的线道导轨,上述第一轴部以连接上述支承构件之间的方式架设。作为本发明的一方式,上述第二臂对与连接第二轴部上的第一臂对的部位相比设 置在内侧,上述第二臂对的长度形成得比第一臂对的长度短。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套圈装置,因为由三个轴部和两组臂对构成,所以能够以高的自由 度设定装置的各结构的可动范围。进而,因为成为装置的起点的第一轴部设定在针床的上 方,所以能够以收纳在横编机主体的设置空间内的方式设定装置部的轨迹。因此,本发明的 套圈装置,起到以下列举的效果。[1]在将此套圈装置适用于横编机的情况下,不需要超过横编机主体的设置空间 的那样的用于套圈装置的设置空间。[2]在用于具有多个针床的横编机的情况下,从任一个针床都能够取下编织物。[3]能够以高的自由度设定作为进行移送的编织物的接收手段的针库的配置位 置,而且,也能够配置多个针库。如果将本发明的套圈装置中的第三轴部相对于第二臂对旋转自由地构成,则由于 能够自由地设定并列设置在第三轴部上的套圈针的角度,所以能够容易地从针床取下编织 物。另外,通过改变套圈针的角度,既能够使取下的编织物难以从套圈针脱离,也能够容易 地将编织物从套圈针转移到针库的针库针上。如果将本发明的套圈装置中的第一轴部做成架设在支承横编机的线道导轨的支 承构件上的结构,则由于第一轴部大致配置在齿口的上方,所以能够减小装置的各结构的 轨迹。通过将本发明的套圈装置中的第二臂对的长度形成得比第一臂对的长度短,同 时,将第二臂对与第一臂对相比设置在内侧,即使使第二臂对相对于第二轴部旋转360°, 也能够避免第二臂对的前端与第一轴部接触。因此,能够减小装置的各结构的轨迹。图1是实施方式所示的横编机的概略正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所示的横编机的概略侧视图。图3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一说明图,并表示 第三轴部从S移动到B的状态。图4是图3中的齿口附近的放大图。图5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二说明图,并表示 第三轴部从B移动到D的状态。图6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三说明图,并表示 第三轴部从D移动到E的状态。图7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四说明图,并表示 第三轴部从E移动到H的状态。图8是表示由实施方式所示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第五说明图,(a)表 示从图7的状态使编织物移送装置动作时的套圈针和针库针与编织物移送装置的位置关 系,(b)表示从(a)的状态在将编织物推入针库针的根部侧之际第三轴部从H移动到J时 的轨迹,(c)表示第三轴部处于J时的套圈针和针库针与编织物移送装置的位置关系。符号说明1 横编机2 套圈装置21 第一轴部22 第二轴部23 第三轴部201 第一臂对202 第二臂对ml m4:马达c2 c4:动力传递构件25 套圈针3 针库31 针库针32 针库杆4 编织物移送装置41 编织物移送板410 基部415 突出部44:第四轴部5 针床51 前针床52 后针床50 滑架501 针主体502 导针片6 供给纱线构件61 线道导轨7 支承构件71 支承腕部72:支承柱部8 编织纱线80 编织物8c 锥体8t 上部弹簧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套圈装置的横编机的正视图。另外,图2表示具备本发明 的套圈装置的横编机的左侧视图。横编机1是从供给纱线构件6向相向地配置的前后一对针床5 (前针床51,后针床 2)之间的齿口供给编织纱线8而由并列设置在针床5上的编织针进行编织物编织的机械。 编织针,通过搭载于在针床5上往复的滑架50上的凸轮系统(未图示)的作用,相对于齿 口进行进退,由此进行编结、集圈、不编结的三个编织动作和在前后的针床之间进行线圈的 交接。供给纱线构件6接受从设置在锥体支架上的锥体8c经上部弹簧装置8t、横编机的 侧方的侧张紧装置(未图示)抽出的编织纱线8的供给。此供给纱线构件6架设在直立设 置在横编机1的两端的支承构件7之间,滑动自由地安装于在前针床51的上方沿针床5的 长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线道导轨61上。在使用这样的横编机1来编织编织物80的情况下,通常,织完的编织物80向齿口 的下方送出,从横编机1下方的取出口回收。但是,在此横编机1中,例如,在仅连续地编织 领子并在后工序中将织完的领子连接在与领子分开编织的前后身上的情况下,如果将领子 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在预先维持被卡定在编织针上时的并列状态放置,则在进行连接时 是便利的。因此,在图1、2中例示的横编机1具备将被卡定在针床5的编织针上的编织物 80在维持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的并列状态下直接从编织针脱离的套圈装置2、和从套圈装 置2接受编织物80而暂时放置编织物80的针库3 (在图1中省略)。上述套圈装置2,如图2所示,是取下卡定在针床5的编织针上的编织物80,向针 床5的上方取出编织物80,向设置在供给纱线构件6的上方的针库3移送的装置。编织物 80从此套圈装置向针库3的交接,由设置在套圈装置2的前端(后述的第三轴部23)的编 织物移送装置4进行。下面,对套圈装置、针库3、编织物移送装置4详细地进行说明,同时 说明编织物的移动的状态。<套圈装置>套圈装置2具备相互平行的第一轴部21、第二轴部22、第三轴部23及连接第一轴 部21和第二轴部22的第一臂对201、连接第二轴部22和第三轴部23的第二臂对202、以 及与第三轴部23并列设置的套圈针25。第一轴部21以在线道导轨61的上方与针床5平行延伸的方式架设。更具体地讲, 第一轴部21是支承构件7的一部分,与线道导轨61相比进一步向上方延伸,而且,旋转自 由地支承在向与排列供给纱线构件6的编织机跟前侧相反的编织机里侧弯曲的支承腕部
671上。S卩,第一轴部21配置在后针床52的齿口侧上方,不能妨碍供给纱线构件6、滑架50 的滑动。此第一轴部21由马达ml相对于支承腕部71进行旋转。进而,在第一轴部21的 内部配置了用于使后述的第二轴部22旋转的马达m2。连接第一轴部21和第二轴部22的第一臂对201,是从第一轴部21的两端部向与 第一轴部2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I型片。各I型片的一端侧固定在第一轴部21 上,通过使第一轴部21旋转以第一轴部21的轴心为中心进行旋转。另外,I型片的长度是 在使I型片(第一臂对201)旋转时不从横编机主体伸出的长度。进而,在一方的I型片的 内部配置了传递配置在第一轴部21的内部的马达m2的动力的动力传递构件(例如,链条、 同步带等)c2。在与第一轴部21相反侧的第一臂对201的端部上,以连接各臂的端部的方式旋转 自由地支承第二轴部22,其由经动力传递构件c2传递的马达m2的驱动力进行旋转。在第 二轴部22的一方的端部(图1的纸面右侧),内置了用于使后述的第三轴部23旋转的马 达m3。另外,在第二轴部22的另一方的端部(图1的纸面左侧),内置了用于使后述的编 织物移送装置4(参照图2)的第四轴部44(参照图4)旋转的马达m4。连接第二轴部22和第三轴部23的第二臂对202,是与第二轴部22的两端部上的 第一臂对201相比从内侧的位置向与第二轴部2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一对L型片。各 L型片的一边固定在第二轴部22上,L型片的另一边以向与第二轴部22的轴向正交的方向 延伸的方式配置。另外,L型片的另一边的长度,被形成为比第一臂对201的长度短,在使 第二臂对202旋转时,第二臂对202的前端部、安装在第二臂对202上的第三轴部23及编 织物移送装置4,不与支承第一臂对201的第一轴部21接触。在与第二轴部22的相反侧的第二臂对202的端部(L型片的另一边端部),以连 接第二臂对202的方式与第二轴部2平行地架设了第三轴部23。第三轴部23以第三轴部 23的轴心为中心被旋转自由地支承,并以由经动力传递构件c3传递的马达m3的驱动力进 行旋转的方式构成。另外,在此第三轴部23上固定了捞取卡定在针床5上的编织物80的 套圈针25。套圈针25是L字型的针,按照与并列设置在针床5上的编织针相同的数量并列 设置在第三轴部23的轴向上。此套圈针25,其前端侧的规定区域形成为截面V字状。另外,套圈装置的各部分,从图3的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待机位置以由预先确定的 旋转角度、旋转速度进行动作的方式由计算机控制。<编织物移送装置>进而,在第三轴部23上,设置了将卡定在套圈针25上的编织物80的线圈向从套 圈针25脱离的方向送出的编织物移送装置4。编织物移送装置4,如图4、8所示,具备以沿 第三轴部23的方式旋转自由地支承在第二臂对202上的第四轴部44、并列设置在第四轴部 44的轴向上的多个编织物移送板41、使第四轴部44旋转的马达m4。编织物移送板41,具 备具有贯通第四轴部44的贯通孔的环状的基部410、从基部410向径方向外方突出的突出 部415。各编织物移送板41,以配置在邻接的套圈针25之间的方式并列设置在第四轴部44 上,在使第四轴部44旋转时,能够由突出部415的缘部将编织物80从套圈针25推出。另 外,马达m4,如已述的那样内置于第二轴部22,经动力传递构件c4使第四轴部44旋转。〈针库〉在套圈装置中脱离针床5的编织物80,被保留在针库3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三个针库3是支承构件7的一部分,装卸自由地安装在从支承腕部71进一步向上方延伸的支承 柱部72上。各针库3,如图6 8所示,具备与各轴部21 23平行延伸的针库杆32、与针 库杆32并列设置的针库针31。针库针31与套圈针25配置成相同数量,针库杆32的长度 方向上的并列设置位置,与第四轴部44的轴向上的套圈针25的并列设置位置一对一地对 应。即,针库杆32的长度方向上的针库针31的并列设置位置,也与针床长度方向上的编织 针的并列设置位置相对应。另外,针库针31,其前端侧的规定区域形成为截面逆V字状,在 此逆V字状的槽内能够收纳套圈针25的V字状前端部。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套圈装置2,因 为具有三个轴部21、22、23和两组臂对201、202,所以编织物的移送范围宽,能够在套圈针 25达到的范围内任意地选择针库3的配置位置。<使用套圈装置的编织物的移送过程>下面基于图3 8对由具备以上的结构的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3、5 8是随时间经过地说明由套圈装置移送编织物的过程的说明图,图4是图3中的 齿口附近的放大图。在这些图3、5 8中,由单点划线表示第二轴部22的中心轴的轨迹和 第三轴部23的中心轴的轨迹,同时,在第三轴部23的轨迹中的主要位置上附加了字母。另 外,在图3 8中,省略了与编织物80的移送没有关系的横编机的结构,例如,省略了供给 纱线构件等的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说明由处于待机位置(图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 套圈装置取下卡定在后针床52上的编织物80 (例如,领子等)的例子。首先,如果编织物80的编织结束了,则如图4所示,使编织针的导针片502进出于 齿口,使编织物80的线圈脱离针主体501的钩而预先卡定在导针片502上。本实施方式中 的编织针,使用了由含有在前端部具有舌的两块刀片的导针片502和在前端部具有钩的针 主体501构成的复合针(例如,参照日本专利2917146号公报),卡定在导针片502上的线 圈,成为由两块导针片502扩大的状态。接着,驱动处于由图3的双点划线表示的待机位置的套圈装置2来取下编织物80。 具体地讲,通过使各臂对201、202旋转,使第三轴部23从S移动到A,套圈针25的L字的前 端在水平状态下配置在线圈的大致正侧面。而且,通过使第三轴部23从A移动到B,套圈针 25的前端水平移动而插入两块导针片502之间(一并参照图4)。接着,通过将导针片502拉进后针床52,使编织物80完全脱离编织针,成为编织物 80的线圈卡定在套圈针25上的状态,同时,在将编织物80向后述的针库移送之际,使得被 交接到套圈针25上的编织物80不挂在编织针上。接着,如图5所示,使第三轴部23向逆 时针旋转方向旋转,编织物80的线圈来到套圈针25的弯曲位置,在编织物80的移送时编 织物80不脱离套圈针25。而且,在将第三轴部23大致垂直地拉起(从B移动到C)后,移 动到D,将套圈装置返回到大致待机位置的状态。另外,通过暂时垂直地拉起第三轴部23, 在第三轴部23移动到D的过程中编织物80变得难以挂在编织针上。另外,在后述的编织 物80的移送中,也保持套圈针25的姿势以便编织物80的线圈通常处于套圈针25的屈曲 位置,控制套圈装置2的各结构以便编织物80不从套圈针25脱离。进而,如图6所示,使第三轴部23从D移动到E,以便使臂对201、202旋转,编织物 80来到三层的针库3的附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下述的那样,说明在位于中层的针 库3中存放编织物80的操作,但在上层和下层存放编织物80时,套圈装置也暂时采用第三轴部23成为E的位置的图6的实线的配置。最后,如图7、8所示,从套圈针25向针库3的针库针31交接编织物80。更具体地 讲,在使第三轴部23从E移动到F的同时使第三轴部23旋转,使套圈针25的前端部分与 针库针31平行,而且,配置在比针库针31低的位置。接着,使第三轴部23从F移动到G,在 从上面看时套圈针25和针库针31重叠。此时,因为套圈针25处于比针库针31低的位置, 所以两者不因接触导致损伤。然后,使第三轴部23从G移动到H,套圈针25的V字状前端 嵌入针库针31的逆V字槽内。通过此嵌入,由于两针25、31大致没有台阶地连结,所以能 够圆滑地将线圈从套圈针25向针库针31引导。接着,如图8 (a)所示,使编织物移送装置4的编织物移送板41向逆时针旋转方向 旋转,由突起部415的侧缘将编织物80推入针库针31侧,将卡定在套圈针25上的编织物 80的线圈交接给针库针31。进而,如图8 (b)、(c)所示,通过使第三轴部23按H — G — F—I — J的顺序移动, 由突起部415的侧缘将编织物80的线圈进一步推入针库针31的根部侧。在此,编织物80 的推入量可以通过调节套圈装置2的各结构的驱动量进行制御。通过做成使编织物80的 推入量变化的结构,当在一个针库3中预先存放多个编织物80时,能够使各编织物80在从 针库针31的里侧(根部侧)到跟前侧(前端侧)有效地利用针库针31的针长的同时,根 据移送顺序来卡定。另外,在第三轴部23处于I、J的位置时,套圈针25处于针库针31之 上,两针25、31不会接触和损伤。如果编织物80的推入结束,则如图8(b)所示,将第三轴部23的位置返回到E,进 而将套圈装置整体返回到待机位置(由图3的双点划线表示的配置),完成编织物80的移 送。然后,反复进行针床5中的编织物80的编织和编织物80向针库3的移送,如果规定数 量的编织物80被卡定在针库3上,则从横编机1取下针库3而回到连接工序。配备于以上说明的横编机的套圈装置,由于各部分的轨迹不超过横编机主体的外 形,所以不需要超过不设置套圈装置的横编机的设置空间的设置空间。另外,在本实施方式 中,说明了从后针床取下编织物的例子,但本发明的套圈装置,由于能够自由地改变装置各 部的轨迹,所以也能够取下卡定在前针床上的编织物。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被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 范围内是可以适当变更的。例如,如果参照图2进行说明,则也可以将针库3的位置配置在 锥体8c的一侧,也可以将第一轴部21配置在图中的第二轴部22的位置。无论选择那一种 配置,本发明的套圈装置,因为由三个轴部和两组臂构成,所以卡定编织物的套圈针的移动 区域非常宽,因此能够将编织物移送到针库。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的套圈装置,在连续地编织多个在后工序中进行连接的编织物时,可以良 好地适用于在维持编织物的最终线圈横列的线圈的并列状态下直接保存在针库中的情况。


一种套圈装置,套圈装置的各部的移动的轨迹收纳在横编机主体的设置空间内,而且套圈针能够描绘自由的轨迹。套圈装置(2)用于将由横编机(1)编织的编织物在维持卡定在编织针上的线圈的并列状态下直接脱离编织针而进行移送,该横编机具备并列设置多个编织针的针床(5)。此套圈装置(2),具备在横编机的针床(5)的上方与针床(5)平行地配置的第一轴部(21)、从第一轴部(21)的两端部延伸的第一臂对(201)、在第一臂对(201)的前端部与第一轴部(21)平行地架设的第二轴部(22)、从第二轴部(22)的两端部延伸的第二臂对(202)、在第二臂对(202)的前端部与第一轴部(21)平行地架设的第三轴部(23)、并列设置在第三轴部(23)上的套圈针(25)。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