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制作方法
  • 发明者
    罗大成
  • 公开日
    2012年9月19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12月13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12月13日
  • 申请人
    罗大成
  • 文档编号
    A01D45/10GK202435840SQ2011205791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ー种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机壳⑴内有至少一列两行剥叶辊(2、3、4、5)和一列两行阻尼辊(6、7),剥叶辊(2、3、4、5)设置在进料ロ(8)端,阻尼辊(6、7)设置在出料ロ(9)端,其特征是剥叶辊(2、3、4、5)和阻尼辊(6、7)的轴心均沿竖向布置,机壳(I)侧面为排叶 ロ(10)2.按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其特征是在阻尼辊(6、7)后方,还有一列两行扫叶辊(15、16),扫叶辊(15、16)带有弧形面的拨片(17),扫叶辊(15、16)的轴心沿竖向布置,拨片(17)弧形面的圆弧中心线也沿竖向布置3.按权利要求I所述的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其特征是在剥叶辊(2、3、4、5)与阻尼辊(6,7)之间还有一列两行扫叶辊(15、16),扫叶辊(15、16)带有弧形面的拨片(17),扫叶辊(15、16)的轴心沿竖向布置,拨片(17)弧形面的圆弧中心线也沿竖向布置4.按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其特征是在剥叶辊(2、3、4、5)后方有第一列阻尼棍(6、7),在第一列阻尼棍后方有扫叶棍(15、16),在扫叶棍(15、16)的后方还有第二列阻尼辊(18)5.按权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其特征是在剥叶辊(2、3、4、5)每ー竖排打叶板条(11)的前窄面上,还设置有长度沿轴向伸展的拨条(19)6.按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其特征是在扫叶辊弧形面拨片(17)的竖向外直边处,设置有长度沿轴向伸展的橡胶辅条(20)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甘蔗剥叶装置,特别是甘蔗收获机和/或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甘蔗剥叶装置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属一种甘蔗剥叶装置,特别是甘蔗联合收割机的甘蔗剥叶装置。机壳内装有至少一列两行剥叶辊和一列两行阻尼辊,剥叶辊设置在进料口端,阻尼辊设置在出料口端,剥叶辊和阻尼辊的轴心均沿竖向布置,机壳侧面有排叶口。在阻尼辊后方或者在剥叶辊与阻尼辊之间,还可设置一列两行扫叶辊,扫叶辊带有弧形面的拨片,扫叶辊的轴心沿竖向布置,拨片弧形面的圆弧中心线也沿竖向布置。它改变了人们设计甘蔗剥叶机的思维定式,它不但可使排叶更顺畅,蔗叶不会将排叶口和剥叶通道堵死,而且不必要求机壳下有太大的空间,因而可大大减小机器的离地间隙,更特别适合作为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剥叶部件。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的制作方法目前现有的甘蔗剥叶机,全都是剥叶辊的轴心沿水平横向布置的机器。从中国专利局最早公开的912126817号到最近公开的2011201055249号,均如此。这些甘蔗剥叶机的机壳内,装有与蔗杆的行进方向垂直的两横列或三横列、与蔗杆的行进方向平行的两纵行剥叶辊,在剥叶辊后面装有一列两行阻尼辊,剥叶辊设置在进料口端,阻尼辊设置在出料口端,剥叶辊和阻尼辊的轴心均沿水平横向布置,排叶口设置在机壳下面。剥叶辊的轴心沿水平横向布置,虽然可使剥叶辊既起到剥叶的作用,又可起到托运、输送蔗杆的作用。但由于剥叶辊和阻尼辊的轴心均沿水平横向布置,而排叶口设置在机壳下面,要求机壳下的空间要大,机壳离地间隙大,否则会导致排叶不畅,蔗叶会将排叶口和剥叶通道堵死,造成动力消耗大增、甚至死机。甘蔗联合收割机采用这种剥叶机作为剥叶部件,往往会影响整机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克服现有甘蔗剥叶机的缺点,提供一种排叶顺畅,既可单独使用,又特别适合甘蔗联合收割机作为剥叶部件使用的新型立轴式甘蔗剥叶机。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完成的机壳内有至少一列两行剥叶辊和一列两行阻尼棍,剥叶辊设置在进料口端,阻尼辊设置在出料口端,但剥叶辊和阻尼辊的轴心均沿竖向布置,机壳侧面为排叶口。为使剥下的蔗叶更顺畅地从排叶口排出,在阻尼辊后方、或者在剥叶辊与阻尼辊之间,还设置有一列两行扫叶辊,扫叶辊带有弧形面的拨片,扫叶辊的轴心沿竖向布置,拨片弧形面的圆弧中心线也沿竖向布置。为使蔗杆更平稳、顺利地运行,在剥叶辊后方有第一列阻尼辊,在第一列阻尼辊后方有扫叶辊,在扫叶辊的后方有第二列阻尼辊。还可在剥叶辊上设置沿轴向伸展的拨条。由于本实用新型的剥叶辊和阻尼辊的轴心均沿竖向布置,剥落的蔗叶从机壳的侧面排出,它改变了人们设计甘蔗剥叶机的思维定式,它不但可使排叶更顺畅,蔗叶不会将排叶口和剥叶通道堵死,而且不必要求机壳下有太大的空间,因而可大大减小机器的离地间隙,更特别适合作为甘蔗联合收割机的剥叶部件。图I是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图2是沿图I中A-A线的剖视缩小图。图3是有第二阻尼辊的示意图。图4是扫叶辊位于剥叶辊与阻尼辊之间的示意图。参照附图I和2,在本实用新型的机壳I内,也装有两列两行剥叶辊2、3、4、5和一列两行阻尼辊6、7,剥叶辊设置在进料口 8端,阻尼辊设置在出料口 9端。剥叶辊2、3、4、5和阻尼辊6、7的轴心均沿竖向布置。机壳I的侧面不封闭或不完全封闭,使之成为排叶口10。沿剥叶辊2、3、4或5的轴向有一排排沿径向发射状安装的橡胶打叶板条11。每一排装有4到10块沿圆周均布的打叶板条,每一排装的打叶板条数量,根据欲剥叶的甘蔗的品种和其蔗叶的多少来决定。图I和2所示,是每一排装4块的情形,图3所示,是每一排装6块的情形。打叶板条11的宽面与剥叶辊2、3、4或5的轴向垂直。同一列的两个剥叶辊2和3(或4和5)上的打叶板条沿剥叶辊的轴向错开一个打叶板条厚度的距离,使一个剥叶辊上的一块打叶板条,可以从另一个剥叶辊上的两块相邻的打叶板条之间通过。同一行的两个剥叶辊2和4(或3和5)上的打叶板条沿剥叶辊的轴向也错开一个板条厚度的距离。同一列的两个剥叶辊2和3(或4和5)上的打叶板条,沿其圆周方向还可错开一个适当的角度,如图2所示,错开45度;图3所示,是错开30度。同一行的两个剥叶辊2和4(或3和5)上的打叶板条,沿其圆周方向也错开一个适当的角度,如图2所示,错开45度,图3所示,是错开30度。这样,虽然同一列的两个剥叶辊2和3的转向相反,同一行的两个剥叶辊2和4的转向相同,但一个剥叶辊上的打叶板条不会打到另一个剥叶辊上的打叶板条。打叶板条11外伸端的宽面上还有增加打叶效果的小凸台12。阻尼辊6、7上分别装有沿圆周均布、沿轴向伸展的4、5、6、7、8、9或10条橡胶阻尼板条13、14。同一列的两个阻尼辊6和7上的阻尼板条13、14,沿两行剥叶辊和两行阻尼辊的对称中心线对称并相对,即阻尼辊6上的阻尼板条13的数量和位置,与阻尼辊7上的阻尼板条14的数量和位置,关于其对称中心线互为影像,以便让两个阻尼辊6、7上的一对阻尼板条,同时对同一条蔗杆施加作用力。阻尼辊6、7也可制成外圆柱面带有小凸台或矮凸筋的圆辊的形式。由于阻尼辊6、7的转速比剥叶辊2、3、4、5的慢约三分之一,从而可起到阻尼作用。好像是用一对阻尼板条抓住蔗杆,用几块打叶板条将蔗叶打落。为使剥下的蔗叶更顺畅地从排叶口排出,如图中所示,在阻尼辊6、7后方还可设置一列两行扫叶辊15、16,两行扫叶辊15、16沿横向的间距比两阻尼辊6、7沿横向的间距大。扫叶辊15(或16)与其同侧(从图2中看,上侧或下侧)的阻尼辊6(或7)的旋向相反。扫叶辊15、16上装有弧形面的钢制拨片17,扫叶辊的轴心沿竖向布置,拨片17弧形面的圆弧中心线也沿竖向布置。为使蔗杆在剥叶通道中更平稳地运行,并使蔗叶更易从排叶口排出,还可如图3所示那样,在剥叶辊2、3、4、5后方设第一列阻尼辊6、7,在第一列阻尼辊6、7后方设扫叶辊15、16,在扫叶辊15、16的后方,设第二列阻尼辊18。第二列阻尼辊18的结构、旋向和设置方式与阻尼辊6、7的相同。也可如图4那样,在剥叶辊2、3、4、5后方设扫叶辊15、16,在扫叶辊15、16的后方,设阻尼辊6、7,扫叶辊15、16位于剥叶辊2、3、4、5与阻尼辊6、7之间。为使蔗杆在剥叶通道中更平稳、顺利地运行,还可如图4中所示,在剥叶辊每一竖排打叶板条11的前窄面上,设置长度沿轴向伸展的橡胶拨条19。在扫叶辊15、16的竖向外直边处,设置长度沿轴向伸展的橡胶辅条20。、各辊的传动齿轮或链轮,均可设置在机壳I上方的油顶壳内(图中省略未画出),这不但使结构紧凑,更便于传动齿轮或链轮的润滑。工作时,本机可适当倾斜,各辊在传动装置的带动下旋转,蔗杆从左端的进料口 8送入,被快速旋转的剥叶棍2、3 —边快速带入,一边被打叶板条11打掉鹿叶,鹿叶从机壳I侧面的排叶口 10排出。当蔗杆进入转速较慢的两相对的阻尼辊6、7之间时,其前进速度立即减慢,蔗叶被尽数打落。蔗叶从排叶口 10和出料口 9排出。蔗杆从出料口 9送出。如果阻尼辊6、7的后方或前方还有扫叶辊15、16,则欲从出料口 9排出的蔗叶,将被扫叶辊15、16的拨片17拨向侧面的排叶口 10排出。由于两扫叶辊15、16的横向间距比两阻尼辊6、7的横向间距大,而且拨片17有弧形的曲面,因而,即使蔗杆的前端碰到了扫叶辊15、16的拨片17,也会从弧形曲面上滑下继续顺着剥叶通道前进,而不会被扫叶辊15、16阻挡。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