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制造方法
  • 发明者
    陈文龙, 陈乔宇, 田必文, 喻会平, 郭国雄, 蒋承耿, 马莹, 金祥, 郭亚利, 文宏, 先丹, 王玉川, 王华成, 邓强, 张博华, 张升, 战玉, 鲁卓越, 吴健卓, 赵如娜, 郭琼, 杨毓银, 王虎
  • 公开日
    2015年2月18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9月25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9月25日
  • 申请人
    贵州大学, 中国烟草总公司贵州省公司, 陈文龙
  • 文档编号
    A01K57/00GK204157469SQ20142055572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纱网制成的圆塔型的收蜂释放袋,所述收蜂释放袋下大上小,所述收蜂释放袋的顶端设置有平截口,所述平截口由封口装置密封,所述收蜂释放袋的底端设置有下开口,所述下开口处设置有收口装置;所述收蜂释放袋内设有长丝带,所述长丝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封口装置上,其自由端垂至所述下开口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蜂释放袋由80目纱网采用超声波无缝连接的方式制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蜂释放袋高为300mm,所述平截口的直径为60mm,所述下开口的直径为180_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口装置由硬质纱网制成,并采用无缝连接的方式将所述收蜂释放袋的平截口封闭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口装置包括所述下开口处设置的卷边以及穿过所述卷边的软绳,所述软绳的两端采用活动锁扣的方式结扎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蜂释放袋由尼龙纱网制成,确保所述收蜂释放袋倒置不歪斜变形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丝带的固定端固定在所述封口装置的中部
  •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害虫生物防治设备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包括由纱网制成的圆塔型的收蜂释放袋,收蜂释放袋下大上小,收蜂释放袋的顶端设置有平截口,平截口由封口装置密封,收蜂释放袋的底端设置有下开口,下开口处设置有收口装置;收蜂释放袋内设有长丝带,长丝带的固定端固定在封口装置上,其自由端垂至下开口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能够有效的避免蚜茧蜂拥挤缝隙导致的死亡和尖角致残的现象发生,同时配套蚜茧蜂繁育装置顶盖,收到的几乎均为蚜茧蜂,避免其它昆虫混杂,不用人工收蜂,显著提高效率。在释放蚜茧蜂时拉拽内置丝带将装置从内向外翻转并抖动,能够瞬时释放所有的蚜茧蜂,在减少蚜茧蜂死亡率的同时,大大提高了释放的效率。
  • 专利说明
    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蚜茧蜂收蜂释放 >J-U ρ?α装直。 [0002]蚜茧蜂由于其寄生率高的特性,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蚜茧蜂在人工培育过程中,需要有一个收蜂和放蜂的过程,而传统方式的放蜂装置一般都是一端开口的纱网袋,放蜂时是让蚜茧蜂自行爬出,由于蚜茧蜂爬出的速度比较慢,持续的时间比较长,甚至几个小时都不能释放完全,释放的效率很低。由于传统纱网袋采用线来缝制,内部死角多,蚜茧蜂拥挤,或揉搓造成的死亡率很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是传统方式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放蜂效率低、持续时间长、蚜茧蜂死亡率高的技术问题。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包括由纱网制成的圆塔型的收蜂释放袋,收蜂释放袋下大上小,收蜂释放袋的顶端设置有平截口,平截口由封口装置密封,收蜂释放袋的底端设置有下开口,下开口处处设置有收口装置;收蜂释放袋内设有长丝带,长丝带的固定端固定在封口装置上,其自由端垂至下开口处。
[0005]较优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收蜂释放袋由80目纱网采用超声波无缝连接的方式制成。
[0006]较优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收蜂释放袋高为300mm,平截口的直径为60mm,下开口的直径为180mm。
[0007]较优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封口装置由硬质纱网制成,并采用无缝连接的方式将收蜂释放袋的平截口封闭。
[0008]较优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收口装置包括下开口处设置的卷边以及穿过卷边的软绳,软绳的两端采用活动锁扣的方式结扎。
[0009]较优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收蜂释放袋由尼龙纱网制成,确保收蜂释放袋倒置不歪斜变形。
[0010]较优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长丝带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封口装置中部。
[00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能够有效的避免蚜茧蜂拥挤缝隙导致的死亡和揉搓致残的现象发生,同时配套蚜茧蜂繁育装置顶盖,收到的几乎均为蚜茧蜂,避免其它昆虫混杂,不用人工吸蜂,显著提高效率。在释放时,拉拽长丝带的自由端将装置从内向外翻转并抖动,能够瞬时释放所有的蚜茧蜂,在减少蚜茧蜂死亡率的同时,提高了释放的效率,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的示意图。
[0014]其中:100-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110-收蜂释放袋、120-平截口、130-下开口、140-封口装置、150-收口装置、152-卷边、154-软绳、156-活动锁扣、160-长丝带。


[001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100包括由纱网制成的圆塔型的收蜂释放袋110,收蜂释放袋110下大上小,并且在收蜂释放袋110的顶端设置有平截口 120,平截口 120由封口装置140密封,收蜂释放袋110的底端设置有下开口 130,下开口 130处设置有收口装置150,收蜂释放袋110内设有长丝带160,长丝带160的固定端固定在封口装置140上,其自由端垂至下开口 130处。
[0016]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收蜂释放袋110由80目纱网采用超声波无缝连接的方式制成,采用80目的网纱既能有效避免收蜂释放袋110内的蚜茧蜂逃逸,又能防止外界的昆虫及天敌进入,危害蚜茧蜂的生存。采用超声无缝连接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普通线缝方式连接产生的缝隙尖角导致的致残死亡现象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蚜茧蜂的安全。
[0017]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收蜂释放袋110高为300mm,平截口 120的直径为60mm,下开口 130的直径为180_。使得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100的体积更大,可以收容更多的蚜茧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蜂放蜂的效率。
[0018]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封口装置140由硬质纱网制成,并采用无缝连接的方式将收蜂释放袋110的平截口 120密封。采用硬质纱网封口,在收蜂释放袋110翻转时确保不易发生形变,提高放蜂的效率,而无缝连接的方式则更能保护蚜茧蜂的安全。
[0019]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收口装置150包括下开口 130处设置的卷边152以及穿过卷边152的软绳154,软绳154的两端采用活动锁扣156的方式结扎。采用软绳154与活动锁扣156相结合的方式,打开和闭合收口装置150更加方便,下开口 130直径比较大,可以使放蜂的效率更高。
[0020]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收蜂释放袋110由尼龙纱网制成,使得收蜂释放袋110倒置后不会歪斜,发生形变,这样可以确保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100在放入蚜茧蜂并封闭收口装置150后,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100可以保持立体的形状,同时,配合长丝带160为蚜茧蜂的行动提供足够爬行和休息的空间,提高蚜茧蜂的成活率。
[0021]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长丝带16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封口装置140的中部,使得收蜂释放袋I1在翻转时更加的方便和快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蚜茧蜂释放的效率。
[0022]在使用时,首先在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下开口固定在蚜茧蜂繁育装置的自动出蜂顶口(顶盖)上,待蚜茧蜂进入足够数量时,用收口装置将下开口封闭。在释放时,打开收口装置,释放时一手拉住长丝带的自由端,另一只手使整个收蜂释放袋向外翻转,在翻转后,抖动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瞬时即可释放全部蚜茧蜂。
[002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蚜茧蜂收蜂释放装置能够有效的避免蚜茧蜂拥挤缝隙导致的死亡和尖角致残的现象发生,同时配套蚜茧蜂繁育装置顶盖,收到的几乎均为蚜茧蜂,避免其它昆虫混杂,不用人工收蜂,显著提高效率。在释放时,拉住长丝带的自由端将装置从内向外翻转并抖动,能够瞬时释放所有的蚜茧蜂,在减少蚜茧蜂死亡率的同时,提高了释放的效率,具有很高的实用性。
[0024]上述实施方式旨在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可为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实现或使用,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故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任何符合本权利要求书或说明书描述,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创造性特点的方法、工艺、产品,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