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徐浩宇, 戴新春, 高华
  • 公开日
    2012年10月3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12月21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12月21日
  • 申请人
    江苏源创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61M25/14GK202459785SQ2011205391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ー种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包括由依次相通连的体外管部分、胃管部分和胆管部分组成的引流管,所述胆管部分的末端为尖形端,并设有开ロ,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另ー根由依次相通连的体外管部分、胃管部分和肠管部分组成的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肠管部分的末端为尖形端,并设有开ロ,所述回流管的体外管与引流管的体外管中,一根管的开ロ端内径与另ー根管的开ロ端外径相当,所述引流管和回流管的中段管壁相连接,整个双管式胆道引流管为呈由两个相倒置的Y形相连接的一体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胆道引流管各部分的管壁中置有不易被X射线穿透的金属丝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胆道引流管各部分的管壁中置有不易被X射线穿透的金属粒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胆管部分前段侧壁上开有侧孔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肠管部分前段侧壁上开有侧孔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胆道引流管配置有引导管,所述引导管由套管和可内置于套管内的导引钢丝构成,所述套管引导管管体的末端为尖形端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ー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ー种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它包括由依次相通连的体外管部分、胃管部分和胆管部分组成的引流管和由依次相通连的体外管部分、胃管部分和肠管部分组成的回流管,所述胆管部分、肠管部分的末端为尖形端,并设有开口,所述回流管的体外管与引流管的体外管中,一根管的开口端内径与另一根管的开口端外径相当,所述引流管和回流管的中段管壁相连接,整个双管式胆道引流管为呈由两个相倒置的Y形相连接的一体结构。当将引流管的体外管部分的开口端插入回流管的体外管部分的开口端时,胆汁可回流至十二指肠内。拔出引流管的体外管部分的开口端,此时回流管可作肠内营养管用。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的制作方法在做胆道手术时,为避免术后早期的胆汁漏入腹腔,习惯用T型管插入胆总管内减压引流胆汁至体外。这种T型管引流木的缺陷是留置时间长,通常需在术后14-30天后才能拔除,使体液电解质和消化酶随之丢失,致使水电解质紊乱,消化功能下降,另外,因安放T型管不当所致胆漏、胆管损伤、肠管受压损伤、T型管脱出及拔管后引发的胆汁性腹膜炎等,仍时有发生,导致严重后果。为此,中国专利201020200320. 9提出了一种胃胆管,它包括胆管部分和胃管部分,所述胆管部分与胃管部分合为一体,胆管部分的末端为尖形端,开设有正孔,在末端处的管体设为S形塑型,S形塑型部位与平直部位开设有若干胆管侧 孔并刻度印刷;所述胃管部分的管体上开设有若干胃管侧孔,其中胃胆管管体的总长度为1000mm,其中胆管部分长度3200_400_。在手术时,将胃胆管前端通过胆道镜放置于胆总管内,引流胆汁至体外。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胆汁大量流失。如需回收胆汁至十二指肠,需在术后向外抽动胃胆管,在X线监视下并将其前端送至十二指肠,非常不方便,需要加以改进。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g在提供ー种克服上述不足的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ー种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包括由依次相通连的体外管部分、胃管部分和胆管部分组成的引流管,所述胆管部分的末端为尖形端,并设有开ロ,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另ー根由依次相通连的体外管部分、胃管部分和肠管部分组成的回流管,所述回流管的肠管部分的末端为尖形端,并设有开ロ,所述回流管的体外管与引流管的体外管中,一根管的开ロ端内径与另ー根管的开ロ端外径相当,所述引流管和回流管的中段管壁相连接,整个双管式胆道引流管为呈由两个相倒置的Y形相连接的一体结构。本实用新型在手术时,可将胆管前端通过胆道镜放置于胆总管内,将肠管前端置于十二指肠内,当将引流管的体外管部分的开ロ端插入回流管的体外管部分的开ロ端吋,在体内压カ作用下,胆汁由引流管引出从体外经回流管回流至十二指肠内。拔出引流管的体外管部分的开ロ端,此时回流管可作肠内营养管用。进ー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各部分的管壁中置有不易被X射线穿透的金属丝。该技术方案便于手术时的操作。又一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双管式胆道引流管的管壁中置有不易被X射线穿透的金属粒。该技术方案同样便于手术时的操作。[0013]上述两技术方案中不易被X射线穿透的金属常用的为金属铅。又一改进之处在于所述胆管部分前段侧壁上开有侧孔。 又一改进之处在于所述肠管部分前段侧壁上开有侧孔。又一改进之处在于所述双管式胆道引流管配置有引导管,所述引导管由套管和可内置于套管内的导引钢丝构成,所述套管引导管管体的末端为尖形端。本实用新型方便地实现了发明目的,使用方便,大大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并可避免引起其他病症。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ー步详细说明附图I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I中各序号分别为1、引流管体外管部分;2、引流管胃管部分;3、胆管部分;4、回流管体外管部分;5、肠管部分;6、开ロ ;7、侧孔;8、铅粒;9、回流管胃管部分。參见附图I,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所示的可回流胆汁的双管式胆道引流管,整体呈两个相倒置的Y形相连接的形状,为一体结构,它包括引流管和回流管,引流管由依次相通连的引流管体外管部分I、胃管部分2和胆管部分3组成,回流管由依次相通连的回流管体外管部分4、回流管胃管部分9和肠管部分5组成,胆管部分2及肠管部分5的末端均为尖形端,并均设有开ロ 6和侧孔7,回流管体外管部分4的开ロ端内径与引流管体外管部分I的开ロ端的外径相当,所述引流管和回流管的中段管壁相连接为一体,双管式胆道引流管各部分的管壁中均置有不易被X射线穿透的铅粒8。手术时,可将胆管前端通过胆道镜放置于胆总管内,将肠管前端置于十二指肠内,当将回流管的体外管部分的开ロ端插入引流管的体外管部分的开ロ端时,在体内压カ作用下,胆汁由引流管引出从体外经回流管回流至十二指肠内。拔出引流管的体外管部分的开ロ端,此时回流管可作肠内营养管用。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与第一个实施例唯一不同的是,在所述胆道引流管各部分的管壁中置有不易被X射线穿透的铅丝。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同样包括相通连的体外管部分、胃管部分、胆管部分、肠管部分,各部分口径均为10mm,胆道部分的头端开ロ,边缘钝圆,头段不同方向依次相隔Icm开有侧孔3个,其长度为25cm ;体外管部分、胃管部分肠管部分总长80cm。引导管为外径与胆汁引流管口径相仿的套管,长50cm,其头端略细,钝圆,中心有内径穿出的引导线,长5cm,内径5mm,内置引导钢丝。其使用方法胆总管切开取净结石,胆道探子探查及胆道镜检明确胆总管下端无狭窄后,在邻近胃体前壁肝圆韧带的腹壁戳孔将该胆道引流管前端牵入腹腔备用,用特制的空芯穿刺管(内芯管型与特殊胆道引流管相同)在近肝圆韧带的胃体前壁刺入胃腔,置入引导管并经幽门管进入十二指肠降部乳头附近,拔出引导管内导引钢丝,经胆总管及乳头进入十二指肠的胆道镜将引导管头端的引导线用胆道镜活检钳夹住并将拉入胆总管内。将引导管末端与胆汁引流管头端相连,通过引导管将其胆管部分拉入胆总管,而肠管部分则置入十二指肠内。胃体前壁刺入处双层荷包关闭,关闭胆道引流管旁胃与肝圆韧带之间的间隙,腹壁戳孔引流管固定可靠,胆总管间断缝合关闭。术后开放胆道引流管,根据需要,可部分或完全开放胆汁引流管和胆汁回流管间阀门,以便胆汁回流入十二指肠,避免术后胆汁丢失对肠道粘膜的影响。术后正常5-7天胆道造影后,次日拔管。如需肠内营养,可经胆汁回流管实施,同样,胆道引流管退入十二指肠内,则双管都可用于肠内营养支持。上述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上述如此结构构成的本发明,对于现今同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说均具有许多可取之处,而确实具有技术进步性。 但是,在本发明的技术领域内,只要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可以对本发明的其他可操作的实施例进行改迸。在本发明中对实质性技术方案提出了专利保护请求,其保护范围应包括具有上述技术特点的一切变化方式。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