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发光建筑结构件的制作方法现有的建筑,未见有内置光源的梁柱结构尤其是特殊造型的梁柱结构建筑物。制作夜景建筑依然使用现有的梁柱制造技术难以直接亮化结构,现有建筑结构需要亮化的时候,一直以来的做法就是在其外面附加灯饰产品,于是在日间看来,建筑外形会出现原来不存在的物件影响观瞻;另外,现有的建筑的梁柱结构主要功能是承重,我们可以从受力状态来区分梁与柱,但现有建筑结构过于简单和分明的梁柱界定形式影响了建筑造型的发展。随着技术进步,现有建筑屋面已经出现轻型化的壳体形式,随着承载物重量的大大减轻以及自身结构强度的增加,梁柱结构承重功能应由重点解决重量问题转向解决与屋面结构吻合程度问题,整体功能在装饰方面中占有的比例也应发生改变,但现有建筑的梁柱在结构上与屋面壳体在造型上并未同步改进,以进入新的材料技术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的建筑造型拓展空间,更未适应在观赏角度有高要求的发光结构建筑。尤其在屋面采用透明或半透明塑料壳体时并未取得较好的质感、重量感、通透感、曲线感以及光学效应上的配合和协调;同样情况,现有的建筑结构过于分明的屋面与墙体的界定形式也影响了轻型建筑功能的演进。到目前为止,未出现以单个整体构件的梁柱连续体或以平立弯梁连续体为结构件的发光结构建筑,于是也就未出现与单曲或双曲屋面墙壳体连续体作为发光结构件配件的建筑。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实用新型搭建的一种建筑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搭建的另一种建筑形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梁作为梁柱连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梁与塑料壳体的配合剖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梁与多层塑料壳体的配合剖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具有通花结构的梁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平立弯梁连续体结合屋面墙壳体连续体的俯视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平立弯梁连续体结合屋面墙壳体连续体的主视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平立弯梁连续体结合屋面墙壳体连续体的右视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脊梁与塑料屋面壳体结合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参照
图1至
图1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光建筑结构件,包括梁1,所述的梁I为包括透明或半透明树脂体11的直梁或弯梁,所述树脂体11中灌封有LED灯带12、导线以及金属预埋件13,金属预埋件13具有部分露出树脂体11的外部连接端,所述的LED灯带12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相连。所述的外部连接端连接基础或其他外部承重结构起到承载发光建筑重量的作用。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具体参照图3和图4,所述的梁I为包括柱在内的成品为单个整体构件的梁柱连续体10。即所述的梁I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承受的外力以横向力为主,且杆件变形以弯曲为主要变形的横向杆件,而是一种将横向、斜向的梁结构和纵向的柱结构相结合的一体式承重结构,安装装配时,只需要将其立起,将梁柱连续体10顶部的外部连接端同其他的梁柱连续体10相连,将其底部的外部连接端连接基础就可以了,不光具有较好的强度,而且能够做出更加多变的造型,同时适应快速生产安装的需要。为了丰富建筑结构的形式,具体参照图8至
图10,所述的梁I包括斜弯梁结构14和水平弯梁结构15,所述的斜弯梁结构14和水平弯梁结构15连接形成平立弯梁连续体16。这种结构具有平弯、立弯多种结构,有利于将建筑有机连接起来,形成流线型的美感,分摊建筑荷载,方便雨水下泄,实现更多造型。参照图7,为了增加建筑的美观性,所述的梁I具有边部漏空的通花结构17,所述的通花结构17具有内置的LED灯带12。进一步,还可以将所述的梁I设置为两条或以上的梁结构组合而成的组合梁19,所述的组合梁19同处一个平面或曲面,组合梁之间具有漏空的通花结构17,组合梁19与通花结构17相互连结成为一个整体,所述的通花结构17具有内置的LED灯带12。参照
图1、图2和
图11,为了增加建筑的装饰作用,或者实现建筑的遮挡、防护等用途,本发光建筑结构件还包括作为所述的梁I的承载物支承搭建于梁I上或与所述的梁I的结构形状相匹配搭建的塑料屋面壳体21和/或塑料墙面壳体22。参照图8至
图10,还可以将所述的塑料屋面壳体21和塑料墙面壳体22设置为一体化的单个构件的屋面墙壳体连续体23。参照图5,为了实现梁I与塑料屋面壳体21或塑料墙面壳体22的配合连接,所述的梁I包括脊梁,所述的脊梁具有镶嵌塑料屋面壳体21和/或塑料墙面壳体22的凹槽18。参照图6,为了提高塑料壳体的防护性能并使之进一步亮化,所述的塑料屋面壳体21和/或塑料墙面壳体22设置有两层或以上,任意两层塑料屋面壳体21和/或塑料墙面壳体22之间设置有LED灯珠或LED灯带12,所述的LED灯珠或LED灯带12通过导线与外部电源相连。平立弯梁连续体16与梁柱连续体10等结构形式,除了在造型上可以更好地配合屋面墙壳体连续体23之外,还有利于结构件的牢固,有利于LED灯带12的线路连接,便于安装,减少生产、包装、安装上的环节。单个整体构件的屋面墙壳体连续体23,充分体现塑料壳体屋面的可塑性,发挥其材料的塑型能力,让建筑造型更加简约而丰富。在传统建筑里,屋面是梁I的当然承载物,尤其对于古建筑,承载屋面的梁I叫做脊梁,此类型的梁I与屋面的至少一个边缘处处连接。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本实用新型的梁I与屋面可以采用传统脊梁的方式边缘处处连接的结合,也可以采用屋面与梁I结构形状相互匹配的方式结合,后者对前者是模拟方式的发扬。根据目前的塑料壳体成型技术,可以一次成型包括脊梁造型在内的屋面壳体,所以作为屋面去脊梁化设计与脊梁去屋面化的设计势在必行,本实用新型也是提供这类设计的构件。技术进步可以让结构的承力功能削弱,但结构的装饰功能、历史文化功能可以得到加强,也借此推进建筑的技术在一体化方向与建筑艺术在多样化方向的发展。本实用新型的梁I可以应用为建筑的外层梁、外层柱和里层梁、里层柱,各层梁、柱均可以根据需要做成发光结构,一般的,外层梁、柱首选为美观结构,里层梁、柱首选为承重结构,所以本实用新型的梁I首先应用于外层梁。当里层梁、里层柱不发光,意味着建筑更多的保留着传统梁柱结构的常规功能,比如楼阁等;如当建筑绝大部分都是发光的外层梁,只有少部分里层梁不发光,或当里层梁、里层柱都发光,意味着建筑是偏重观赏性的景观建筑或轻型建筑,比如园林建筑景观亭、牌坊、候车亭等。里层梁与外层梁同时使用为具有脊梁功能的结构件,可以方便建造层间通风的双层塑料壳体建筑,这不但对于增加建筑外形的视觉元素,还对于建筑的保温,隔断紫外线,安全防护性能均有好处。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梁I具有较强的随形、仿形功能,也是提供了在常规新建建筑上方或外围,尤其在已有建筑实物上方或外围进行加建的一种建筑结构件,这些构件可对本体建筑造型进行紧贴随形或隔空仿形,使用组合梁19又可以方便做成护栏,这对于保护历史文物建筑、渲染本体建筑的主题造型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当然,本实用新型除了上述实施方式之外,还可以有其它结构上的变形,这些等同技术方案也应当在其保护范围之内。
一种发光建筑结构件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翁纪捷翁纪捷许发明, 小林敏庆许发明, 小林敏庆杨海涛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田福祯田福祯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
专利相关信息
-
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陈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