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 发明者
    梅林丰志
  • 公开日
    2013年1月16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7月8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7月26日
  • 申请人
    株式会社瑞光
  • 文档编号
    A61F13/49GK102883696SQ2011800231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其中,具备 覆盖穿戴者的腰的前部且沿腰围方向延伸的前腰围构件; 覆盖所述穿戴者的腰的背部且沿所述腰围方向延伸的后腰围构件; 架设在所述前腰围构件及所述后腰围构件之间,沿着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纵向延伸且覆盖所述穿戴者的胯裆的吸收性主体, 所述前腰围构件及后腰围构件的非肌肤面分别由腰围无纺布形成,并且所述前腰围构件及后腰围构件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腰围方向上的端部还向所述腰围方向突出, 所述吸收性主体通过将吸收穿戴者的体液的吸收性芯部和覆盖所述吸收性芯部的非肌肤面的不透液性的树脂片层叠而形成, 覆盖所述树脂片的非肌肤面的外包装无纺布层叠在所述吸收性主体上, 所述外包装无纺布包括沿着所述腰围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一对分割无纺布, 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胯裆具有相互接近或重叠的一对凸部, 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腰的前部具有前部的一对非凸部,该前部的一对非凸部以比所述一对凸部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相互分离, 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腰的背部具有背部的一对非凸部,该背部的一对非凸部以比所述一对凸部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相互分离, 在所述前部,所述前部的所述一对非凸部之间的树脂片的部位及所述前部的非凸部被所述前腰围构件的所述腰围无纺布覆盖, 在所述背部,所述背部的所述一对非凸部之间的树脂片的部位及所述背部的非凸部被所述后腰围构件的所述腰围无纺布覆盖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的所述各凸部从所述各非凸部突出的突出量彼此大致相同,且所述前部的非凸部在所述纵向上的第一长度与所述背部的非凸部在所述纵向上的第二长度之和大致等于所述各凸部在所述纵向上的第三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其中, 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分别在所述各凸部具有所述相互接近或重叠的缘部,对所述各凸部的所述各缘部进行定义的第一线彼此相互大致平行或重叠,并且,所述相互分离的所述非凸部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缘部,对所述各非凸部的所述各缘部进行定义的第二线彼此相互大致平行4.一种一次性穿戴用物品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制造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其包括 将形成所述外包装无纺布的外包装用的第一连续无纺布沿着长度方向搬运,并且沿着规定波形的切断线进行切离,从而生成具有第一凸部及第一凹部的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具有第二凹部及第二凸部的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的工序;以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相互接近或重叠且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相互对置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的配置关系的工序;在所述变更后,将所述第一及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相互大致平行地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搬运,并且以横跨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且与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性主体而生成连续层叠体的工序; 将所述连续层叠体切断而生成形成各个穿戴用物品的一部分的独立层叠体的工序;将作为所述前后的腰围无纺布的一对第二连续无纺布以相互分离的状态搬运,并且在所述一对第二连续无纺布之间配置所述独立层叠体的工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用物品的制造方法,其中, 还具备以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的方式使所述两个连续分割无纺布沿着所述宽度方向相对移动的工序6.一种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其中,具备 覆盖穿戴者的腰的前部且沿腰围方向延伸的前腰围构件; 覆盖所述穿戴者的腰的背部且沿所述腰围方向延伸的后腰围构件; 架设在所述前腰围构件及所述后腰围构件之间,沿着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纵向延伸且覆盖所述穿戴者的胯裆的吸收性主体, 所述前腰围构件及后腰围构件的非肌肤面分别由腰围无纺布形成,并且所述前腰围构件及后腰围构件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腰围方向上的端部还向所述腰围方向突出, 所述吸收性主体通过将吸收穿戴者的体液的吸收性芯部和覆盖所述吸收性芯部的非肌肤面的不透液性的树脂片层叠而形成, 覆盖所述树脂片的非肌肤面的外包装无纺布层叠在所述吸收性主体上, 所述外包装无纺布包括沿着所述腰围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一对分割无纺布, 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从所述前部到所述背部具有相互接近或重叠的一对第一侧缘部, 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胯裆具有一对凸部,该一对凸部具有与所述树脂片的一对外侧缘部接近的第二侧缘部, 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腰的前部具有前部的非凸部,该前部的非凸部比所述一对凸部进一步从所述外侧缘部朝向所述第一侧缘部后退, 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腰的背部具有背部的非凸部,该背部的非凸部比所述一对凸部进一步从所述外侧缘部朝向所述第一侧缘部后退, 在所述前部,未被所述前部的所述一对非凸部覆盖的树脂片的部位及所述前部的非凸部被所述前腰围构件的所述腰围无纺布覆盖, 在所述背部,未被所述背部的所述一对非凸部覆盖的树脂片的部位及所述背部的非凸部被所述后腰围构件的所述腰围无纺布覆盖7.一种一次性穿戴用物品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制造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其包括 将所述分割无纺布的具有所述一对第一侧缘部的外包装用的第一连续无纺布沿着长度方向搬运,并且沿着规定波形的切断线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切离,从而生成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的一方且具有第一凸部及第一凹部的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的另一方且具有第二凹部及第二凸部的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的工序; 在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中的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一切断部与所述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中的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二切断部之间配置所述一对第一侧缘部,而以所述一对第一侧缘部相互接近或重叠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配置关系的工序; 以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相互背靠背且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相互背靠背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配置关系的工序; 在所述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上的配置关系变更后,将所述第一及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相互大致平行地沿着长度方向搬运,并且以横跨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且与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性主体而生成连续层叠体的工序; 将所述连续层叠体切断而生成形成各个穿戴用物品的一部分的独立层叠体的工序;将作为所述前后的腰围无纺布的一对第二连续无纺布以相互分离的状态搬运,并且在所述一对第二连续无纺布之间配置所述独立层叠体的工序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其中, 对所述树脂片的所述非肌肤面施加花样、图形及/或文字,所述花样、图形及/或文字的一部分或全部未被所述外包装无纺布覆盖而被所述前腰围构件或后腰围构件覆盖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及其制造方法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及其制造方法以往,在制造尿布的工序中,为了形成使腿通过的腿孔,而利用冲切机对片材进行剪裁。相对于这种制法,由于存在减少材料的浪费或成本的需求,因此已知有不利用剪裁而形成腿孔的H型制法。H型制法在一对腰围构件之间架设有吸收性主体(专利文献I)。 在所述H型制法中,通过将尿布形成为H型,而不必进行腿孔的剪裁。然而,在专利文献I的发明中,在胯下区域的非肌肤面侧,不透液性的背片即聚乙烯等树脂片露出,夕卜观和手感差。因此,公开了一种在H型尿布的不透液性片的外表面配设有无纺布等外包装无纺布的尿布(专利文献2)。通过设置布样材料,而外观上的美观和肌肤触感提高。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JP H03-176053 Al (第 I 图)专利文献2 JP2005-230330 Al (段落 004
然而,H型尿布本来是由于未剪裁腿孔而用于减少材料的浪费的尿布,但是在所述在先技术中,新需要用于覆盖吸收性主体的所述背片的无纺布。因此,减少材料的浪费这样的H型尿布的优点会减退。尤其是,由于腰围的片材的张数增加,会产生前后的腰部的发硬或闷热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在树脂制的背片上印制有花样等时,所述背片不仅由腰围构件覆盖,而且所述无纺布也覆盖所述背片。因此,所述花样等容易变得不鲜明。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产生将材料的浪费消除这样的H型穿戴用物品的优点的同时抑制前后的腰部的发硬或闷热。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穿戴用物品是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其具备覆盖穿戴者的腰的前部且沿腰围方向延伸的前腰围构件;覆盖所述穿戴者的腰的背部且沿所述腰围方向延伸的后腰围构件;架设在所述前腰围构件及所述后腰围构件之间,沿着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纵向延伸且覆盖所述穿戴者的胯裆的吸收性主体,所述前腰围构件及后腰围构件的非肌肤面分别由腰围无纺布形成,并且所述前腰围构件及后腰围构件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腰围方向上的端部还向所述腰围方向突出,所述吸收性主体通过将吸收穿戴者的体液的吸收性芯部和覆盖所述吸收性芯部的非肌肤面的不透液性的树脂片层叠而形成,覆盖所述树脂片的非肌肤面的外包装无纺布层叠在所述吸收性主体上,所述外包装无纺布包括沿着所述腰围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一对分割无纺布,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胯裆具有相互接近或重叠的一对凸部,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腰的前部具有前部的一对非凸部,该前部的一对非凸部以比所述一对凸部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相互分离,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腰的背部具有背部的一对非凸部,该背部的一对非凸部以比所述一对凸部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相互分离,在所述前部,所述前部的所述一对非凸部之间的树脂片的部位及所述前部的非凸部被所述前腰围构件的所述腰围无纺布覆盖,在所述背部,所述背部的所述一对非凸部之间的树脂片的部位及所述背部的非凸部被所述后腰围构件的所述腰围无纺布覆盖。所述穿戴用物品的制造方法例如包括将形成所述外包装无纺布的外包装用的第一连续无纺布沿着长度方向搬运,并且沿着规定波形的切断线进行切离,从而生成具有第一凸部及第一凹部的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具有第二凹部及第二凸部的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的工序;以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相互接近或重叠且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相互对置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的配置关系的工序;在所述变更后,将所述第一及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相互大致平行地沿着所述长度方向搬运,并且以横跨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且与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性主体而生成连续层叠体的工序;·将所述连续层叠体切断而生成形成各个穿戴用物品的一部分的独立层叠体的工序;将作为所述前后的腰围无纺布的一对第二连续无纺布以相互分离的状态搬运,并且在所述一对第二连续无纺布之间配置所述独立层叠体的工序。本发明的另一穿戴用物品具备覆盖穿戴者的腰的前部且沿腰围方向延伸的前腰围构件;覆盖所述穿戴者的腰的背部且沿所述腰围方向延伸的后腰围构件;架设在所述前腰围构件及所述后腰围构件之间,沿着与所述腰围方向正交的纵向延伸且覆盖所述穿戴者的胯裆的吸收性主体,所述前腰围构件及后腰围构件的非肌肤面分别由腰围无纺布形成,并且所述前腰围构件及后腰围构件比所述吸收性主体的所述腰围方向上的端部还向所述腰围方向突出,所述吸收性主体通过将吸收穿戴者的体液的吸收性芯部和覆盖所述吸收性芯部的非肌肤面的不透液性的树脂片层叠而形成,覆盖所述树脂片的非肌肤面的外包装无纺布层叠在所述吸收性主体上,所述外包装无纺布包括沿着所述腰围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一对分割无纺布,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从所述前部到所述背部具有相互接近或重叠的一对第一侧缘部,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胯裆具有一对凸部,该一对凸部具有与所述树脂片的一对外侧缘部接近的第二侧缘部,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腰的前部具有前部的非凸部,该前部的非凸部比所述一对凸部进一步从所述外侧缘部朝向所述第一侧缘部后退,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在所述腰的背部具有背部的非凸部,该背部的非凸部比所述一对凸部进一步从所述外侧缘部朝向所述第一侧缘部后退,在所述前部,未被所述前部的所述一对非凸部覆盖的树脂片的部位及所述前部的非凸部被所述前腰围构件的所述腰围无纺布覆盖,在所述背部,未被所述背部的所述一对非凸部覆盖的树脂片的部位及所述背部的非凸部被所述后腰围构件的所述腰围无纺布覆盖。所述穿戴用物品的制造方法例如包括将所述分割无纺布的具有所述一对第一侧缘部的外包装用的第一连续无纺布沿着长度方向搬运,并且沿着规定波形的切断线在与所述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进行切离,从而生成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的一方且具有第一凸部及第一凹部的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包括所述第一侧缘部的另一方且具有第二凹部及第二凸部的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的工序;在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中的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一切断部与所述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中的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二切断部之间配置所述一对第一侧缘部,而以所述一对第一侧缘部相互接近或重叠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配置关系的工序;以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相互背靠背且所述第一凹部与所述第二凹部相互背靠背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配置关系的工序;在所述宽度方向及长度方向上的配置关系变更后,将所述第一及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相互大致平行地沿着长度方向搬运,并且以横跨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且与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性主体而生成连续层叠体的工序;将所述连续层叠体切断而生成形成各个穿戴用物品的一部分的独立层叠体的工序;将作为所述前后的腰围无纺布的一对第二连续无纺布以相互分离的状态搬运,并且在所述一对第二连续无纺布之间配置所述独立层叠体的工序。发明效果在本穿戴用物品中,非肌肤面由腰围无纺布形成的所述前后的腰围构件覆盖吸收 性主体的不透液性的树脂片。而且,外包装无纺布的一对凸部将不透液性的树脂片即背片在胯裆覆盖,因此,所述树脂片不仅在腰的前部及后部,而且在胯裆也不易露出。因此,穿戴用物品的外观和手感良好。另一方面,在腰的前部及背部,所述外包装无纺布的非凸部覆盖背片。因此,由所述树脂片构成的背片与外包装无纺布相互重叠的区域小。因此,穿戴者在腰的前部或背部不易感到发硬或闷热。而且,材料的浪费少。图I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分解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2A是将该穿戴用物品展开示出的简要主视图,图2B是IIB-IIB线简要剖视图,图2C是IIC-IIC线简要剖视图。图3是将该穿戴用物品展开示出的简要后视图。图4是表示该实施例I的外包装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简要俯视图。图5是表示连续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简要俯视图。图6是表示穿戴用物品的制造方法的简要俯视图。图7A、图7B及图7C是表示外包装无纺布的另一例的立体图。图8是将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一次性穿戴用物品分解示出的分解立体图。图9A是将该穿戴用物品展开示出的简要主视图,图9B是IXB-IXB线简要剖视图,图9C是IXC-IXC线简要剖视图。图10是将该穿戴用物品展开示出的简要后视图。图11是表示该实施例2的外包装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简要俯视图。图12是表示连续层叠体的制造方法的简要俯视图。图13是表示穿戴用物品的制造方法的简要俯视图。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的所述各凸部从所述各非凸部突出的突出量彼此大致相同,且所述前部的非凸部在所述纵向上的第一长度与所述背部的非凸部在所述纵向上的第二长度之和大致等于所述各凸部在所述纵向上的第三长度。这种情况下,一对分割无纺布可以通过将I张连续无纺布沿着规定波形切开成两个而形成。因此,在材料上不会产生浪费。另外,在另一优选的实施例中,一对分割无纺布分别在所述各凸部处具有所述相互接近或重叠的缘部,对所述各凸部的所述各缘部进行定义的第一线彼此相互大致平行或重叠,且所述相互分离的所述非凸部分别具有相互对置的缘部,对所述各非凸部的所述各缘部进行定义的第二线彼此相互大致平行。这种情况下,容易减小分割无纺布间的间隙。实施例I
本发明根据以附图为参考的以下的优选的实施例的说明能更明确地理解。然而,实施例及附图是为了简单的图示及说明,并非为了确定本发明的范围而利用。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确定。在附图中,多个附图中的同一部件编号表示同一或相当部分。实施例I以下,参照图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I的穿戴用物品I的结构。图I 图6表示实施例I。如图I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I的穿戴用物品I具备吸收性主体2、前腰围构件3F及后腰围构件3B。所述吸收性主体2具有覆盖穿戴者的前腰且沿腰围方向X延伸的前部(前腰围部)20、覆盖穿戴者的后腰且沿腰围方向X延伸的背部(后腰围部)21、以及覆盖所述前部20与背部21之间的胯裆的胯部22。所述胯部22与前部20及背部21相连且沿与所述腰围方向X正交的纵向Y延伸。所述吸收性主体2构成胯部22的一部分或全部。在图2中,在穿戴时,所述胯部22在与所述腰围方向X平行的线处对折。由此,所述前腰围构件3F与所述后腰围构件3B的腰围方向X的端部彼此相互重叠。如图I所示,在所述吸收性主体2设有由虚线表示的吸收芯部24,该吸收芯部24吸收体液。所述吸收芯部24被夹在顶片26与背片27之间,并且各片26、27及吸收芯部24
相互层叠。在图2B及图2C中,所述顶片26由透液性的薄的无纺布构成,并覆盖吸收芯部24的肌肤面。在该顶片26上也可以设置切痕25。所述背片27覆盖吸收芯部24的非肌肤面,由不透液性的树脂片构成。在由该树脂片构成的背片27的非肌肤面上也可以印制(印刷)图3所示的花样、图形及/或文字。而且,也可以将印制了花样、图形及/或文字的片构件粘贴在背片27的非肌肤面上。在所述背片27的非肌肤面上粘接而层叠有图I所示的外包装无纺布4。外包装无纺布4覆盖背片27的一部分,关于该外包装无纺布4,在后面详细叙述。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穿戴用物品I的结构,而对外包装无纺布4的部位标注了网点那样的花样。在图2A中,在所述吸收性主体2的前部20的所述纵向Y的端部粘贴有所述前腰围构件3F。另一方面,在吸收性主体2的背部21的所述纵向Y的端部粘贴有所述后腰围构件3B。所述前后的腰围构件3F、3B从所述吸收性主体2沿着腰围方向X突出,并构成前后的腰围部的一部分。即,如图2A所示,所述腰围构件3F、3B比胯部22还向腰围方向X突出并从吸收性主体2 (胯部22)的两缘部(腰围方向的端部)El向腰围方向X延伸。所述前后的各腰围构件3F、3B例如将图2C所示的一对无纺布30、31相互层叠而成。所述无纺布30、31具有通气性。在图I中,如图I的虚线所示,也可以在所述前后的腰围构件3F、3B设置用于使穿戴用物品I适合于穿戴者的弹性构件32。作为该弹性构件32,例如,可以采用多根橡胶线、平橡胶、薄膜或含有热塑性树脂的材料等。而且,弹性构件32在前及背的中央也可以形成为无效化(没有收缩力的状态)。所述前后的各腰围构件3F、3B可以是单层的伸缩性无纺布。这种情况下,与层叠一对无纺布的情况相比,通气性增加,花样等的视觉辨认性也提高。·另外,在吸收性主体2上也可以形成沿着穿戴者的腿部而缩颈的腿围部。在所述腿围部、所述腰围构件3F、3B的与腿围部相连的部位也可以沿着穿戴者的腿围设置例如由橡胶线等构成的弹性构件F2。在穿戴用物品为尿布时,可以在所述一对后腰围构件3B上固定未图示的雄面扣件,而在前腰围构件3F上固定雌面扣件。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取代雄面扣件40而使用涂覆有粘固剂的带剂,这种情况下,需要将所述粘固剂容易粘着的面形成于所述前腰围构件3F上等。另外,在穿戴用物品为裤衩型时,也可以将前腰围构件3F与后腰围构件3B的腰围方向X上的端部彼此相互粘附。图3的所述腰围构件3F、3B的非肌肤面由无纺布形成。在本说明书中,“肌肤面”是指在穿戴用物品I的穿戴时与穿戴者的肌肤面对的面,“非肌肤面”是指与所述肌肤面相反的面。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主要部分。在图I中,所述外包装无纺布4包括沿着所述腰围方向分割成两部分的一对分割无纺布4A、4A。所述一对各分割无纺布4A、4A分别具备凸部42、前部的非凸部40及背部(后部)的非凸部41。所述各凸部42、42在胯部22处,可以如图3及图7A那样相互接近,也可以如图7C那样一部分相互重叠,还可以如图7B那样凸部42的缘部的线42e、42e相互重叠。S卩,只要各凸部42、42的缘部的线42e、42e相互平行且接近、或重叠即可。所述凸部的缘部的线42e、42e彼此相互平行或重叠。另一方面,所述相互分离的前部的非凸部的缘部的线40e、40e彼此相互大致平行。而且,后部的非凸部的缘部的线41e、41e彼此也相互大致平行。图I的前部的非凸部40、40彼此在所述腰的前部相互分离成比所述凸部42、42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而且,背部的非凸部41、41彼此在所述腰的背部相互分离成比所述凸部42、42间的距离更大的距离。在所述前部及背部,所述各非凸部40、40之间及41、41之间的背片27的部位以及所述前后的非凸部40、41由所述腰围无纺布30、31覆盖。如图3明示那样,所述吸收性主体2的背片27在所述非凸部40、40之间及非凸部41、41之间未被所述外包装无纺布4覆盖,而被所述腰围无纺布30、31覆盖。因此,穿戴者在所述非凸部之间,不易感觉到发硬。另一方面,施加在所述树脂片27上的所述花样、图形及/或文字的一部分或全部被所述前腰围构件3F或后腰围构件3B覆盖,但未被所述外包装无纺布4覆盖。因此,第三者(观看者)容易视觉辨认花样等。另一方面,如图3明示那样,吸收性主体2的背片27在所述凸部42、42处,即在腰围构件3F、3B之间,大致整个区域由外包装无纺布4覆盖。因此,背片27实质上几乎不会向表面露出。因此,穿戴用物品I的外观和手感提高。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4A、4A的所述各凸部42从所述各非凸部40、41突出的突出 量H、H彼此相同。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所述一对各分割无纺布4A、4A相互为大致相同形状、尺寸及结构,且彼此配置成线对称。前部的非凸部40在所述纵向Y上的第一长度LI与所述背部的非凸部41在所述纵向Y上的第二长度L2之和等于所述各凸部42在所述纵向Y上的第三长度L3。通过设定为该长度LI L3的关系和所述突出量H、H的关系,能够从一张长的连续无纺布没有材料的浪费地生成一对分割无纺布4A、4A。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长度LI比第二长度L2小,但也可以彼此相同,或反之LI比L2大。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背片27与外包装无纺布4在纵向Y上的长度相等,且背片27与外包装无纺布4的纵向Y上的端部的位置一致。而且,凸部42的所述长度L3优选与所述前腰围构件3F和后腰围构件3B之间的距离Dl为相同程度。然而,可以是凸部42的长度L3比所述距离Dl长,凸部42的一部分与前腰围构件3F或后腰围构件3B搭接。而且,也可以是凸部42的长度L3比所述距离Dl小,而背片27的一部分在前腰围构件3F与后腰围构件3B之间露出。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所述各分割无纺布4A上,在所述凸部42的另外的缘部即外包装无纺布4的外侧缘部的附近也可以设置腿用的弹性构件F2。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非凸部40、41的部位上,也可以不设置所述弹性构件F2,或对弹性构件F2进行无效化。而且,也可以将配置有弹性构件F2的外侧缘部向吸收性主体的顶片侧折回而形成为立体褶裥,由此来省略切痕25。接下来,参照图4 图6说明本穿戴用物品I的制造方法。如图4所示,形成所述外包装无纺布4的外包装用的连续无纺布W4被沿着长度方向Yl搬运。在该连续无纺布W4沿着长度方向Yl被搬运的同时沿着矩形波形的切断线CL将该无纺布W4切开。由此,所述连续无纺布W4被分割成具有第一凸部421及第一凹部401的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W41、以及具有第二凹部402及第二凸部422的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W42。接下来,以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W41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W42在与所述长度方向Yl正交的宽度方向X上相互分离的方式,使所述两个连续分割无纺布W41、W42沿着所述宽度方向X相对移动。
然后,以所述第一凸部421与所述第二凸部422相互对置且所述第一凹部401与所述第二凹部402相互对置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W41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W42在长度方向Yl上的配置关系。即,一对连续分割无纺布W41、W42相对地沿着长度方向Yl移动半波长或(n+1/2)波长(η为自然数),两者的凹凸的相位彼此一致。在所述相位变更后,或变更所述相位时,如图5所示,以第一凸部421与第二凸部422相互接近或缘部的线42e相互重叠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W41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W42在宽度方向X上的配置关系。此时,在两无纺布W41、W42的所述线42e彼此或其附近相互粘接或粘合而相连时,两无纺布W41、W42的搬运变得容易。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在形成背片的连续树脂片S27与形成顶片的连续无纺布W26之间,通过间歇地配置并层叠吸收芯部24,而生成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W28。而且,将所述无纺布W41及W42相互大致平行地沿着长度方向Y搬运,并同时使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W28与所述无纺布W41、W42重叠粘接而生成连续层叠体W2。在所述配置关系变更后,以跨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W41和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W42且重叠的方式配置所述吸收性主 体的连续体W28,从而生成该连续层叠体W2。需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述连续体W28的吸收芯部24与凸部42、42相互重叠。如图6所示,所述连续层叠体W2沿着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切断线切下成各个穿戴用物品的大小(单位),生成由层叠有外包装无纺布4的吸收性主体2构成的独立层叠体2A。生成的独立层叠体2A回旋90°。在所述回旋后,独立层叠体2A架设在作为一对腰围构件3F、3B的连续无纺布的层叠体W3F、W3B之间。所述各连续无纺布的层叠体W3F、W3B分别在一对无纺布之间夹着橡胶线等,且以相互分离的状态沿着长度方向Xl相互大致平行地被搬运。在所述架设后,所述腰围构件3F、3B在以成为各个穿戴用物品I的长度的方式彼此相邻的独立层叠体2A、2A之间沿着宽度方向Y被切断。由此,能够得到各个穿戴用物品
Io需要说明的是,在切下成各个穿戴用物品I之前的连续的状态下也可以将层叠体对折。实施例2图8 图13表不实施例2。以下,关于实施例2,主要说明与实施例I的不同点。在图I的所述实施例I中,分割无纺布4A的凸部42与凸部42相互接近,相对于此,在图8的实施例2中,分割无纺布4A的凸部42与凸部42彼此背靠背地接近,并且分割无纺布4A的前部的非凸部40彼此相互接近,且分割无纺布4A的后部(背部)的非凸部41彼此相互接近。所述一对分割无纺布4A具有从所述前部到背部相互接近或重叠的一对第一侧缘部4el。在图9A中,所述分割无纺布4A的凸部42在所述胯裆具有与所述背片27的一对外侧缘部27e接近的第二侧缘部4e2。前部的非凸部40在所述腰的前部,与所述一对凸部42相比,从所述外侧缘部27e朝向所述第一侧缘部4el后退(凹陷)。背部的非凸部41在所述腰的背部,与所述一对凸部42相比,从所述外侧缘部27e朝向所述第一侧缘部4el后退(凹陷)。在图10的所述前部及背部,未被所述各非凸部40、41覆盖的背片27的部位及所述前后的非凸部40、41被前后的腰围构件3F、3B的所述腰围无纺布30、31覆盖。接下来,基于图11 图13说明本实施例的穿戴用物品I的制造方法。如图11所示,所述分割无纺布4A的具有所述一对第一缘部4el的外包装用的连续无纺布W4沿着长度方向Yl被搬运。搬运该连续无纺布W4并且沿着规定波形的切断线CL将连续无纺布W4切开。由此,所述连续无纺布W4被分割成包含所述第一侧缘部4el的一方且具有第一凸部421及第一凹部401的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W41、以及包含所述第一侧缘部4el的另一方且具有第二凹部402及第二凸部422的第二连续无纺布W42。在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W41中的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一切断部Cl与所述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W42中的沿着所述切断线的第二切断部C2之间,配置所述一对第一侧缘部4el,以所述一对第一侧缘部4el、4el彼此相互接近或重叠的方式改换第一及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W41、W42的配置关系。·
关于该配置关系的改换方法的详细情况,在JP2007-283023A1的图9A 图9C中公开,并包括其全部的记述。以所述第一凸部421与所述第二凸部422相互背靠背且所述第一凹部401与所述第二凹部402相互背靠背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W41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W42在长度方向Yl上的配置关系。即,两无纺布W41、W42的凹凸的相位相互一致。在所述相位的变更后,或变更所述相位时,如图12所示,以第一侧缘部4el彼此相互接近或重叠的方式,变更所述第一连续分割无纺布W41与第二连续分割无纺布W42在宽度方向X上的配置关系。关于实施例2的其他工序,与实施例I同样,省略其详细的说明。例如,可以利用弹性构件F2形成立体褶裥,而省略切痕25。需要说明的是,将连续无纺布切开成两部分的切断线的形状无需为完全的矩形波形。工业实用性本发明能够应用于裤衩类型及尿布类型的穿戴用物品。符号说明I :穿戴用物品2 :吸收性主体20 :前部21 :背部22 :胯部24:吸收性芯部26 :顶片27:背片(树脂片)3F:前腰围构件3B:后腰围构件4:外包装无纺布4A:分割无纺布40:前部的非凸部
41:背部的非凸部42:凸部42e :缘部X :腰围方向Y:纵向·


将覆盖吸收性主体(2)的背片(27)的非肌肤面的外包装无纺布(4)层叠于吸收性主体(2),外包装无纺布(4)包括沿着腰围方向(X)分割成两部分的一对分割无纺布(4A、4A),一对分割无纺布(4A)在胯间具有相互接近或重叠的一对凸部(42),在腰的前部具有比一对凸部更加相互分离的前部的非凸部(40),在腰的背部具有比所述一对凸部更加相互分离的背部的非凸部(41),在前部及背部,所述各非凸部之间的背片(27)的部位及前后的非凸部(41)被腰围无纺布覆盖。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