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制造方法
  • 发明者
    邓伟, 徐璐
  • 公开日
    2015年1月28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10月17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10月17日
  • 申请人
    安徽春都园林股份公司
  • 文档编号
    A01G9/02GK204119877SQ20142060257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植生袋和防护网,所述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及固定部,所述框架本体位于边坡表面,所述框架本体为由多条横向棱和多条竖向棱相互交错形成的一体式框架本体,相邻的横向棱和竖向棱所围成的区域为种植区,所述种植区顶部呈外凸的圆弧形、底部呈内凹的圆弧形,所述竖向棱表面设置有嵌入其内的竖向排水槽,所述种植区的底部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槽与其两侧的竖向排水槽相连通,所述连接槽呈L形,所述横向棱、竖向棱、竖向排水槽和连接槽的截面均呈外大内小的梯形状;所述固定部包括拉杆及固定框,所述拉杆嵌入边坡内部,所述拉杆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本体在靠近边坡坡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边坡坡面相垂直,所述固定框包括倾斜梁、垂直连接桩、水平梁及垂直底桩,所述倾斜梁与所述边坡坡面相平行,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倾斜梁之上,所述垂直连接桩位于所述倾斜梁之下且其顶端与所述倾斜梁相连接,且所述垂直连接桩与所述拉杆呈一定的钝角一一对接,所述水平梁水平设置,所述垂直连接桩的底端连接在所述水平梁之上,所述水平梁之下设置与其相垂直的垂直底桩,且所述垂直底桩与所述垂直连接桩--对接,所述垂直底桩底端设置有底盘,所述底盘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垂直底桩的横截面积;所述植生袋为多层袋体,所述植生袋由内向外的层状结构依次为无纺土工布层、密麻布层、外编织网层、椰纤维网层,所述无纺土工布层内填充有植物土壤及肥料,所述无纺土工布层内还设置有将其撑开定型的发泡材料块,无纺土工布层内的发泡材料块与植物土壤及肥料相互交错排布,所述无纺土工布层与密麻布层之间填充有植物种子,所述外编织网层为由聚酯纤维、亚克力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无序缠结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椰纤维网层为由椰子纤维构成的网状结构;所述植生袋堆放在所述框架的种植区内,所述框架的外侧铺设所述防护网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麻布层上设置有网眼尺寸稍小于所述植物种子粒径的第一生长孔,所述椰纤维网层、外编织网层上设置有网眼尺寸稍大于第一生长孔的第二生长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生袋的相邻层之间通过针刺勾连为一体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网为镀锌合金网
  •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边坡复绿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包括框架、植生袋和防护网,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及固定部,框架本体为由多条横向棱和多条竖向棱相互交错形成的一体式框架本体,相邻的横向棱和竖向棱所围成的区域为种植区;固定部包括拉杆及固定框,固定框包括倾斜梁、垂直连接桩、水平梁及垂直底桩;植生袋由内向外的层状结构依次为无纺土工布层、密麻布层、外编织网层、椰纤维网层,无纺土工布层内的发泡材料块与植物土壤及肥料相互交错排布,无纺土工布层与密麻布层之间填充有植物种子;植生袋堆放在框架的种植区内,框架的外侧铺设防护网。本实用新型优点稳固性及排水性能好;保水保肥,方便铺设,形成更加牢靠的植物生长体系。
  • 专利说明
    一种边坡复绿装置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边坡复绿装置。 [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大量开工,公路选线穿越绿化带,形成大量裸露边坡,导致绿色植被遭到破坏,甚至退化,造成水土流失。 [0003]边坡复绿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难点,在目前国内的生态复绿领域中,对于边坡复绿一般采用在片石护坡或矩形框架护坡基础上,进行植被喷播,但因为片石护坡自重较大,不适宜在高边坡使用,且几乎无法进行植被恢复;矩形框架结构较简单,但只适于填方边坡,不适合大面积的山体破坏形成的岩石边坡、风化沿边坡等,并且该方法大多未设置边坡坡面排水结构,框架底部积水容易造成植被根系的腐烂死亡,影响复绿效果。而植被喷播一般采用植生袋用于植株再生,而植生袋一般采用单层无纺袋,在袋内填充土壤、肥料及植物种子,再码放在边坡上。其在植生袋内完全填充土壤、肥料和植物种子,导致整个植生袋重量过重,码放在边坡上后使边坡承受的重力较大,且植生袋不能较好的进行定型,在边坡上铺设时费时费力,且影响整体美观。且现有的植生袋往往成本高、结构不合理、耐腐蚀性差,不利用规模化生产,使用寿命短,不利于保水保肥。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边坡复绿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6]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包括框架、植生袋和防护网,所述框架包括框架本体及固定部,所述框架本体位于边坡表面,所述框架本体为由多条横向棱和多条竖向棱相互交错形成的一体式框架本体,相邻的横向棱和竖向棱所围成的区域为种植区,所述种植区顶部呈外凸的圆弧形、底部呈内凹的圆弧形,所述竖向棱表面设置有嵌入其内的竖向排水槽,所述种植区的底部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槽与其两侧的竖向排水槽相连通,所述连接槽呈L形,所述横向棱、竖向棱、竖向排水槽和连接槽的截面均呈外大内小的梯形状;所述固定部包括拉杆及固定框,所述拉杆嵌入边坡内部,所述拉杆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所述框架本体在靠近边坡坡面的一侧且与所述边坡坡面相垂直,所述固定框包括倾斜梁、垂直连接桩、水平梁及垂直底桩,所述倾斜梁与所述边坡坡面相平行,所述拉杆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倾斜梁之上,所述垂直连接桩位于所述倾斜梁之下且其顶端与所述倾斜梁相连接,且所述垂直连接桩与所述拉杆呈一定的钝角一一对接,所述水平梁水平设置,所述垂直连接桩的底端连接在所述水平梁之上,所述水平梁之下设置与其相垂直的垂直底桩,且所述垂直底桩与所述竖直连接桩一一对接,所述垂直底桩底端设置有底盘,所述底盘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垂直底桩的横截面积;所述植生袋为多层袋体,所述植生袋由内向外的层状结构依次为:无纺土工布层、密麻布层、外编织网层、椰纤维网层,所述无纺土工布层内填充有植物土壤及肥料,所述无纺土工布层内还设置有将其撑开定型的发泡材料块,无纺土工布层内的发泡材料块与植物土壤及肥料相互交错排布,所述无纺土工布层与密麻布层之间填充有植物种子,所述外编织网层为由聚酯纤维、亚克力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无序缠结而成的网状结构,所述椰纤维网层为由椰子纤维构成的网状结构;所述植生袋堆放在所述框架的种植区内,所述框架的外侧铺设所述防护网。
[0007]作为上述的一种边坡复绿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密麻布层上设置有网眼尺寸稍小于所述植物种子粒径的第一生长孔,所述椰纤维网层、外编织网层上设置有网眼尺寸稍大于第一生长孔的第二生长孔。
[0008]作为上述的一种边坡复绿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植生袋的相邻层之间通过针刺勾连为一体。
[0009]作为上述的一种边坡复绿装置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防护网为镀锌合金网。
[0010]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其采用框架、植生袋和防护网三种结构,完整性好。对于框架,其框架本体呈网格型,且其种植区顶部呈外凸的圆弧形、底部呈内凹的圆弧形,能更加方便有效的将种植区内的积水快速排出,避免了种植区内的植被因积水过多而腐烂,有效保护了护绿植被,稳固了土壤;其固定部的固定框采用多个梁和桩之间相互连接,此种特有的结构使得固定框的各个梁和桩之间相互支援从而受力均匀,能起到很好的边坡加固作用,且能对其上的框架本体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其横向棱、竖向棱的截面均呈外大内小的梯形状,则其围成的种植区的截面对应的呈外小内大的梯形状,使得种植区内的植被更加稳固,提高了绿化效果;其种植区的底部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槽与竖向排水槽相连通,能更加及时的将种植区内的积水排出,且竖向排水槽和连接槽的截面均设计为外大内小的梯形状,排水效果更好。对于植生袋,其具有分层填装结构,作为最内层的无纺土工布层由无纺土工布缝合而成,具有很好的过滤、排水、隔离、防渗、防护作用,且重量轻、抗拉强度高、耐高温、耐冷冻、耐腐蚀,透水透肥不透土;其外编织网层有效的提高植生袋的整体强度,耐高温、耐腐蚀,防止在使用后期植生袋由于氧化、腐蚀等造成的植生袋纤维裂解、脱落,延长了植生袋的使用寿命;其在最外层包覆有椰纤维网层,其具有较低的伸长率和高抗拉强度,有较高的耐腐蚀能力,在边坡上使用该椰纤维网层,增加了坡面粗糙度,降低流速,由于是网格状,能将坡面径流变为漫流,减少坡面冲刷,保障种子及植生基质不流失,以保障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肥料;同时椰子纤维能吸收一部分水分,能截留部分雨水,增加坡面保水能力;同时,其无纺土工布层内填充有发泡材料块,占用袋内部分空间,一方面能起到对植生袋定型的作用,方便在边坡上铺设及拼接,铺设后整体效果好,另一方面可降低整个植生袋的重量,施工简便,适于规模化生产。此外,其增加的防护网能对生长的植物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与框架、植生袋一起形成更加牢靠的植物生长体系。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框架的部分侧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植生袋的层状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植生袋的无纺土工布层内的发泡材料块与植物土壤及肥料相互交错排布结构示意图。


[0016]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0017]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边坡复绿装置,包括框架、植生袋和防护网。
[0018]框架包括框架本体I及固定部2。
[0019]框架本体I位于边坡表面,框架本体I为由多条横向棱12和多条竖向棱11相互交错形成的一体式框架本体1,相邻的横向棱12和竖向棱11所围成的区域为种植区13,种植区13顶部呈外凸的圆弧形、底部呈内凹的圆弧形,能更加方便有效的将种植区13内的积水快速排出,避免了种植区13内的植被因积水过多而腐烂,有效保护了护绿植被,稳固了土壤。竖向棱11表面设置有嵌入其内的竖向排水槽14,种植区13的底部两端分别通过连接槽15与其两侧的竖向排水槽14相连通,连接槽15呈L形,能更加及时的将种植区13内的积水排出。横向棱12、竖向棱11的截面均呈外大内小的梯形状,则由横向棱12、竖向棱11围成的种植区13的截面对应的呈外小内大的梯形状,使得种植区13内的植被更加稳固,提高了绿化效果;竖向排水槽14和连接槽15的截面均设计为外大内小的梯形状,排水效果更好。
[0020]固定部2包括拉杆21及固定框,拉杆21嵌入边坡内部,拉杆21的一端固定设置于框架本体I在靠近边坡坡面3的一侧且与边坡坡面3相垂直,固定框包括倾斜梁22、垂直连接桩23、水平梁24及垂直底桩25,倾斜梁22与边坡坡面3相平行,拉杆21的另一端固定设置在倾斜梁22之上,垂直连接桩23位于倾斜梁22之下且其顶端与倾斜梁22相连接,且垂直连接桩23与拉杆21呈一定的钝角——对接,水平梁24水平设置,垂直连接桩23的底端连接在水平梁24之上,水平梁24之下设置与其相垂直的垂直底桩25,且垂直底桩25与竖直连接桩一一对接,垂直底桩25底端设置有底盘26,底盘26的横截面积大于垂直底桩25的横截面积,一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其固定部2的固定框采用多个梁和桩之间相互连接,此种特有的结构使得固定框的各个梁和桩之间相互支援从而受力均匀,能起到很好的边坡加固作用,且能对其上的框架本体I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
[0021]植生袋为多层袋体,植生袋由内向外的层状结构依次为:无纺土工布层10、密麻布层20、外编织网层30、椰纤维网层40,植生袋的相邻层之间优选通过针刺勾连为一体。其中,无纺土工布层10由无纺土工布缝合而成,具有很好的过滤、排水、隔离、防渗、防护作用,且重量轻、抗拉强度高、耐高温、耐冷冻、耐腐蚀,透水透肥不透土 ;其外编织网层30由聚酯纤维、亚克力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无序缠结而成,有效的提高植生袋的整体强度,耐高温、耐腐蚀,防止在使用后期植生袋由于氧化、腐蚀等造成的植生袋纤维裂解、脱落,延长了植生袋的使用寿命。无纺土工布层10内填充有植物土壤及肥料102。无纺土工布层10内还设置有将其撑开定型的发泡材料块101,无纺土工布层10内的发泡材料块101与植物土壤及肥料102相互交错排布。其发泡材料块101占用袋内部分空间,一方面能起到对植生袋定型的作用,方便在边坡上铺设及拼接,铺设后整体效果好,另一方面可降低整个植生袋的重量,施工简便,适于规模化生产。无纺土工布层10与密麻布层20之间填充有植物种子。外编织网层30为由聚酯纤维、亚克力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四氟乙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纤维无序缠结而成的网状结构,有效的提高植生袋的整体强度,耐高温、耐腐蚀,防止在使用后期植生袋由于氧化、腐蚀等造成的植生袋纤维裂解、脱落,延长了植生袋的使用寿命。椰纤维网层40为由椰子纤维构成的网状结构,其具有较低的伸长率和高抗拉强度,有较高的耐腐蚀能力,在边坡上使用该椰纤维网层40,增加了坡面粗糙度,降低流速,由于是网格状,能将坡面径流变为漫流,减少坡面冲刷,保障种子及植生基质不流失,以保障植物生长所需的各种;同时椰子纤维能吸收一部分水分,能截留部分雨水,增加坡面保水能力。密麻布层20上设置有网眼尺寸稍小于植物种子粒径的第一生长孔,椰纤维网层40、外编织网层30上设置有网眼尺寸稍大于第一生长孔的第二生长孔。
[0022]植生袋堆放在框架的种植区13内,框架的外侧铺设防护网,防护网优选为镀锌合金网。防护网能对生长的植物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与框架、植生袋一起形成更加牢靠的植物生长体系。
[0023]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