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头部冷却用枕以及头部冷却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头部冷却用枕以及头部冷却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岩波雅富, 浦井克二
  • 公开日
    2013年2月6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9月30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11月12日
  • 申请人
    株式会社莱特光机制作所
  • 文档编号
    A61F7/10GK102917675SQ20118002640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 具备形成为袋状且使制冷剂从其内部通过的枕主体、为了形成所述制冷剂通过的流路而在所述枕主体的内部配置的分隔部件、以及用于支承使用者的头部的支承部件, 并且,利用所述流路中通过的所述制冷剂冷却所述头部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部件是多个支承突起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承突起被配置在所述枕主体的内部的所述流路内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分隔部件的高度和所述支承突起的高度大致相等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部冷却用枕具备内部配置部件,该内部配置部件具有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基础部、所述分隔部件以及多个所述支承突起,且该内部配置部件被配置在所述枕主体的内部,所述分隔部件以及多个所述支承突起,以从所述基础部立起的方式与所述基础部一体形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部件形成为薄板状, 所述支承突起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或大致圆锥台状, 在从所述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观察时,多个所述支承突起中的若干所述支承突起的一部分与所述分隔部件重合7.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枕主体具备构成所述枕主体的表面或背面的片状部件, 所述分隔部件及多个所述支承突起,以从所述片状部件立起的方式与所述片状部件一体形成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支承突起配置在所述枕主体的外部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件由配置在所述枕主体内部的所述流路内的多个板状部件构成, 多个所述板状部件在所述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上重合, 在所述板状部件上形成有多个通孔,以使所述制冷剂通过所述流路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孔形成为在所述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所述板状部件, 在将所述头部冷却用枕厚度方向上相邻的所述板状部件中的一个所述板状部件设为第一板状部件、另一个所述板状部件设为第二板状部件时, 从所述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通孔的中心和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状部件上的所述通孔的中心错开,并且,形成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所述通孔与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状部件上的至少两个所述通孔的一部分重合,同时,形成于所述第二板状部件上的所述通孔与形成于所述第一板状部件上的至少两个所述通孔的一部分重合11.一种头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I所述的头部冷却用枕,与所述头部冷却用枕连接并向所述头部冷却用枕供给所述制冷剂的泵,以及将供向所述头部冷却用枕的所述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冷却器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部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冷却用枕、所述泵以及所述冷却器不经由箱而相互连接,由所述头部冷却用枕、所述泵以及所述冷却器形成闭环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冷却使用者的头部的头部冷却用枕以及具备该头部冷却用枕的头部冷却装置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头部冷却装置的概略结构)图I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头部冷却装置I的概略结构的框图本实施方式的头部冷却装置I是用于冷却躺着的使用者的头部的装置,例如设置在医院或看护机构等的病床上进行使用如图I所示,头部冷却装置I具备放置使用者头部的头部冷却用枕2 (以下,称为“枕2”),以及经由具有挠性的管3、4而连接于枕2的机械部5水等制冷剂在枕2和机械部5之间循环另外,枕2例如设置于病床上,机械部5设置于围绕病床的栅栏上而且,枕2如后所述形成为扁平形状,因此通常与一般的枕头或垫子重叠使用即,通过一般的枕头或垫子调整放置使用者头部的枕2的高度等管3、4由隔热性出色的隔热性材料形成,并且由难以折断的材料形成机械部5具备向枕2供给制冷剂的泵7、将向枕2供给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作为冷却器的热交换器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头部冷却用枕以及头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目前提出有一种用于冷却患者的头部的患部冷却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专利文献I记载的患部冷却装置具备形成为枕状的患部冷却体(枕)和冷却该枕的冷却装置。枕具备由橡胶等形成的袋状的主体和填充于主体内的液状硅树脂。在枕的内部,以通过液状硅树脂的内部的方式配置有制冷剂管。另外,冷却装置具备用于对制冷剂管中通过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热交换器和向制冷剂管内输送制冷剂的泵。在该患部冷却装置中,利用制冷剂管中通过的制冷剂来冷却液状硅树脂,并由冷却后的液状硅树脂来冷却患者的头部。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除了上述患部冷却装置以外还公开有一种第二患部冷却装置。在该第二患部冷却装置中,在由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形成的两个分割体的分割面上形成有波状槽,通过接合两个分割体而构成患部冷却体(枕)。在该第二患部冷却装置中,从冷却装置向由波状槽形成的流路供给制冷剂,并利用流路中通过的制冷剂来冷却头部。另外,目前,还提出一种用于冷却患者头部的连续水冷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连续水冷器中,在枕的内部配置有形成水路的分隔板。经由软管从自来水的水龙头向枕内部的水路供水。另外,在该连续水冷器中,利用通过水路的水来冷却头部。专利文献I :日本公报、特开平8-299379号 专利文献2 :日本公报、特开2000-139995号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患部冷却装置中,利用制冷剂管中通过的制冷剂来冷却液状硅树脂,并由冷却后的液状硅树脂来冷却患者的头部。即,在该患部冷却装置中,经过两次热交换来冷却头部,因此头部的冷却效率变差。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第二患部冷却装置中,利用在由枕内的波状槽形成的流路中通过的制冷剂来冷却患者的头部。即,在第二患部冷却装置中,由于以一次热交换来冷却头部,因此能够提高头部的冷却效率。但是,在该第二患部冷却装置中,由于由具有挠性的合成树脂形成枕,因此,当头部放置在枕上时枕内的压力(即,流路内的压力)变高。因此,在该第二患部冷却装置中,需要提高冷却装置内的热交换器或泵的耐压性,从而存在冷却装置大型化的顾虑。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连续水冷器中,利用在由枕内的分隔板形成的水路中通过的水来冷却头部,以一次热交换来冷却头部。因此,在该连续水冷器中,能够提高头部的冷却效率。另外,在该连续水冷器中,当头部放置在枕上时,由于头部被分隔板支承,因此能够抑制枕内部的压力上升。因此,在将热交换器或泵连接于该枕时,能够使用耐压性低的小型的热交换器或泵。但是,在该连续水冷器中,由于头部被薄板状的分隔板支承,因此头部枕在枕上的感觉不舒服,给使用者带来不快。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头部的冷却效率和抑制枕内部的压力上升、且能够改善头部枕在枕上时的感觉的头部冷却用枕以及具备该头部冷却用枕的头部冷却装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头部冷却用枕的特征在于,具备形成为袋状且使制冷剂从其内部通过的枕主体、为了形成制冷剂通过的流路而在枕主体的内部配置的分隔部件、以及用于支承使用者的头部的支承部件,并且,利用流路中通过的制冷剂冷却头部。在本发明的头部冷却用枕中,利用配置于枕主体内部的分隔部件而在枕主体的内部形成流路,从而利用流路中通过的制冷剂冷却头部。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一次热交换来冷却头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头部的冷却效率。另外,在本发明的头部冷却用枕中,由于设有用于支承头部的支承部件和分隔部件,因此,当头部枕在头部冷却用枕上时,头部被支承部件及分隔部件支承。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抑制头部冷却用枕内部的压力上升。另夕卜,在本发明中,由于设有用于支承头部的支承部件,因此,枕在头部冷却用枕上的头部不 仅被分隔部件支承,还被支承部件支承。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改善头部枕在头部冷却用枕上时的感觉。在本发明中,支承部件例如是多个支承突起。此时,能够简化支承部件的结构。在本发明中,多个支承突起例如被配置在枕主体内部的流路内。此时,利用配置于枕主体内部的多个支承突起和分隔部件,能够有效地抑制头部冷却用枕内部的压力上升。在本发明中,优选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上的分隔部件的高度和支承突起的高度大致相等。根据该结构,在头部枕在头部冷却用枕上时,能够使分隔部件及支承突起与枕主体的内壁以规定压力抵接。因此,在头部枕在头部冷却用枕上时,通过枕主体的内壁和分隔部件适当地形成流路,同时能够由支承突起适当地支承头部。在本发明中,头部冷却用枕例如具备内部配置部件,该内部配置部件具有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基础部、分隔部件以及多个支承突起,并且该内部配置部件被配置在枕主体的内部,分隔部件以及多个支承突起以从基础部立起的方式与基础部一体形成。此时,头部冷却用枕组装时的分隔部件及多个支承突起的处理变容易。在本发明中,优选分隔部件形成为薄板状,支承突起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或大致圆锥台状,在从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观察时,多个支承突起中的若干支承突起的一部分与分隔部件重合。即,优选多个支承突起中的若干支承突起与分隔部件一体形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或大致圆锥台状的支承突起来防止形成为薄板状的分隔部件的倾倒。在本发明中,例如枕主体具备构成枕主体的表面或背面的片状部件,分隔部件及多个支承突起以从片状部件立起的方式与片状部件一体形成。此时,头部冷却用枕组装时的分隔部件及多个支承突起的处理变容易。另外,此时,与设有配置于枕主体内部的内部配置部件的情况相比,能够削减头部冷却用枕的零件数量。在本发明中,多个支承突起也可以配置在枕主体的外部。此时,能够容易地分离枕主体和支承突起。因此,例如在枕主体损伤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仅更换枕主体及在枕主体的内部配置的分隔部件。另外,在支承突起损伤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仅更换支承突起。在本发明中,支承部件也可以由配置在枕主体内部的流路内的多个板状部件构成,多个板状部件在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上重合,在板状部件上形成有多个通孔,以使制冷剂通过流路。此时,由于利用由板状部件构成的支承部件支承头部,因此能够增大支承部件的支承头部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有效地改善头部枕在头部冷却用枕上的感觉。在本发明中,优选通孔形成为在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板状部件,在将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上相邻的板状部件中的一个板状部件设为第一板状部件、另一个板状部件设为第二板状部件时,从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观察时,形成于第一板状部件的通孔的中心和形成于第二板状部件的通孔的中心错开,并且,形成于第一板状部件的通孔与形成于第二板状部件的至少两个通孔的一部分重合,同时,形成于第二板状部件的通孔与形成于第一板状部件的至少两个通孔的一部分重合。根据该结构,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确保通过流路的制冷剂的流量,同时能够增大支承部件的、支承头部的部分的面积。本发明的头部冷却用枕能够用于头部冷却装置,其中,该头部冷却装置具备与头部冷却用枕连接并向头部冷却用枕供给制冷剂的泵,以及将供向头部冷却用枕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冷却器。在该头部冷却装置中,能够提高头部的冷却效率、抑制头部冷却用枕内部 的压力上升以及改善头部枕在头部冷却用枕上的感觉。在本发明中,优选头部冷却用枕、泵以及冷却器不经由箱而相互连接,由头部冷却用枕、泵以及冷却器形成闭环。根据该结构,由于泵的实际扬程为零,因此能够使用容量小的泵。因此,能够使泵小型化。(发明效果)如上所述,在本发明的头部冷却用枕以及头部冷却装置中,能够提高头部的冷却效率以及抑制头部冷却用枕内部的压力上升,且能够改善头部枕在头部冷却用枕上的感觉。图I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涉及的头部冷却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图2是表示图I所示的头部冷却用枕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E部的剖面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图2的F部的剖面的剖面图。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隔部以及支承突起的剖面图。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隔部以及支承突起的剖面图。图7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支承部件的板状部件的一部分的图,(A)是俯视图,⑶是㈧的H-H剖面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支承部件的板状部件的一部分的图,(A)是俯视图,⑶是㈧的J-J剖面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板状部件和图8所示的板状部件重合的状态的图,(A)是俯视图,(B)是剖面图。图10是表示图7所示的板状部件和图8所示的板状部件重合的状态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符号说明)
I 头部冷却装置2 枕(头部冷却用枕)7 泵8 热交换器(冷却器)11 枕主体Ilg 下表面部(片状部件)Ilh 分隔部(分隔部件)·
Ilj 支承突起(支承部件)12 隔垫(内部配置部件)12a 基础部12b 分隔部(分隔部件)12c 支承突起(支承部件)13 流路22c 支承突起(支承部件)30 支承部件31 板状部件(第一板状部件)31a 通孔32 板状部件(第二板状部件)32a 通孔Z 头部冷却用枕的厚度方向

8、以及控制热交换器8的控制部9。泵7经由管3连接于枕2的制冷剂排出侧。热交换器8经由管4连接于枕2的制冷剂供给侧。另外,热交换器8经由规定的管道连接于泵7的喷出侧。热交换器8例如具备珀耳帖元件等热电元件,其将利用泵7向枕2供给的制冷剂进行冷却。控制部9控制热交换器8,从而控制向枕2供给的制冷剂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枕2、泵7以及热交换器8不经由用于贮存制冷剂的箱(tank)而相互连接。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枕2、泵7以及热交换器8形成了闭环。而且,机械部5也可以具备小型的箱,以除去循环的制冷剂内的空气。(头部冷却用枕的结构)图2是表示图I所示的头部冷却用枕2的概略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图2的E部的剖面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图2的F部的剖面的剖面图。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互正交的三方向分别作为X方向、Y方向以及Z方向,设X方向为左右方向,设Y方向为前后方向,设Z方向为上下方向。另外,设X I方向侧为“右”侧,设X2方向侧为“左”侧,设Yl方向侧为“里”侧,设Y2方向侧为“外”侧,设Zl方向侧为“上”侧,设Z2方向侧为“下”侧。而且,在图3中,图示与由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构成的平面平行的E部的剖面,在图4中,图示与由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构成的平面平行的F部的剖面。枕2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扁平方向的扁平形状。即,上下方向为枕2的厚度方向。该枕2具备形成为袋状的枕主体11和配置于枕主体11内部的作为内部配置 部件的隔垫(spacer) 12。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支承于枕2上的头部抵接于枕2的上表面。另外,左右方向与被支承于枕2的头部的宽度方向大致一致,头部支承于枕2的使用者的身体放置于外侧(Y2方向侧)。枕主体11由比较具有柔软性的树脂或硬质橡胶等形成。本实施方式的枕主体11,考虑到其强度而由热塑性聚氨酯(TPU)形成。枕主体11是通过将构成枕主体11上表面(表面)的片状的上表面部Iif和构成枕主体11下表面(背面)的片状的下表面部IIg接合而形成的。另外,如图2所示,枕主体11具备扁平的大致长方体状的长方体部11a,以及从长方体部Ila的右里端侧向右方突出的扁平的大致长方体状的突出部lib。枕主体11被密闭,使得内部的制冷剂不会从后述的供给口 He、排出口 Ild及空气除去口 lie以外的其他部位漏出。具体地说,为了不使内部的制冷剂从后述的供给口 He、排出口 Ild及空气除去口 lie以外的其他部位泄露,表面部Ilf的外周端和下表面部Ilg的外周端沿着整个周围而被接合。隔垫12由比较具有柔软性的树脂或硬质橡胶等形成。具体地说,隔垫12由具有某种程度上追随于头部形状(贴合于头部的形状)的柔软性的树脂或硬质橡胶等形成。例如,隔垫12由聚丙烯、聚乙烯或硬质的硅橡胶形成。隔垫12具备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基础(base)部12a、用于形成制冷剂通过的流路13的作为分隔部件的分隔部12b、用于支承头部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多个支承突起12c。如图3所示,分隔部12b和支承突起12c以从基础部12a的下表面朝向下侧立起的方式与基础部12a—体形成。而且,隔垫12也可以与枕主体11同样地由TPU形成。基础部12a由第一基础部12d和第二基础部12e构成,其中,第一基础部12d配置于枕主体11的长方体部IIa之中,第二基础部12e从第一基础部12d的右里端侧向右方突出且被配置于突出部Ilb之中。第一基础部12d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是与长方体部Ila的形状呈大致相同形状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第二基础部12e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是与突出部Ilb的形状呈大致相同形状的大致长方形形状。分隔部12b形成为厚度大致一定的薄板状。另外,分隔部12b由与左右方向和上下方向大致平行的分隔板12f、12g、12h、12j和与上下方向大致平行且相对于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倾斜的分隔板12k、12m构成。分隔板12f形成在基础部12a的里端侧且从第二基础部12e的右端形成至第一基础部12d的左端侧。分隔板12g形成在基础部12a的外端侧且从第一基础部12d的右端侧形成至左端侧。分隔板12f的左端与分隔板12g的左端由分隔板12k相连。分隔板12h、12j在前后方向上从里侧依次配置在分隔板12f和分隔板12g之间。另外,分隔板12h从第二基础部12e的右端形成至第二基础部12e的左端侧,分隔板12j从第一基础部12d的右端侧形成至第一基础部12d的左端侧。分隔板12h的左端与分隔板12 j的右端由分隔板12m相连。另外,在左右方向上,在分隔板12 j的左端与分隔板12k之间形成有间隙。在突出部Ilb的右端附近,以在前后方向上相邻的方式形成有供给口 11c、排出口Ild以及空气除去口 lie,其中,供给口 Ilc用于向流路13供给制冷剂,排出口 Ild用于从流路13排出制冷剂,空气除去口 Ile用于从流路13的中间位置除去流路13内的空气。在前后方向上,排出口 IId形成在第二基础部12e的里端和分隔板12f之间,供给口 Ilc形成在分隔板12f和分隔板12h之间,空气除去口 lie形成在分隔板12h和第二基础部12e的外端之间。如图4所示,在排出口 Ild上固定有接头14,接头14上连接有管3。同样地,在供给口 Ilc上固定有接头14,该接头14上连接有管4。另外,在空气除去口 Ile上也固定有接头14,该接头14通常被栓塞住。另外,这些接头14上安装有安全罩,以用来防止事故 确保使用者的安全。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基础部12a和分隔部12b在枕主体11的内部形成流路13,使得从供给口 Ilc供给的制冷剂依次通过分隔板12f和分隔板12h之间、分隔板12f和分隔板12m之间、分隔板12f和分隔板12j之间、分隔板12j和分隔板12g之间、分隔板12g和枕主体11的外端之间、分隔板12k和枕主体11的左端之间、分隔板12f和枕主体11的里端之间,并从排出口 Ild被排出。即,在枕主体11的内部形成有制冷剂在枕主体11的右端侧和左端侧之间进行两个往返的流路13。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流路13中通过的制冷剂冷却支承于枕2上的头部。多个支承突起12c形成在流路13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基础部12d的整个区域内呈大致相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支承突起12c。形成于第一基础部12d上的多个支承突起12c被配置成交错状。另外,在第二基础部12e的大致整个区域内,以比形成于第一基础部12d上的支承突起12c的间隔大的间隔形成有多个支承突起12c。支承突起12c形成为大致圆柱状。支承突起12c的直径比分隔部12b的宽度更大。如图3所示,对支承突起12c的侧面和下表面的边界部分实施倒圆角加工(曲面加工)。另外,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若干支承突起12c的一部分例如如图2的G部所示那样与分隔部12b重合。S卩,若干支承突起12c与分隔部12b —体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板12k以外的分隔板12f 12h、12j、12m,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大致相等间隔与多个支承突起12c重合。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上下方向上的支承突起12c的高度和分隔部12b的高度大致相等。因此,在未将头部枕在枕2上的状态下,基础部12a的上表面与枕主体11的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轻轻抵接,支承突起12c及分隔部12b的下表面与枕主体11的下表面部Ilg的上表面轻轻抵接。另外,当将头部枕在枕2上时,基础部12a的上表面与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以规定压力抵接,支承突起12c及分隔部12b的下表面与下表面部Ilg的上表面以规定压力抵接。另外,流经流路13的制冷剂在支承突起12c之间通过。而且,为了可靠地防止制冷剂流入基础部12a的上表面与枕主体11的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之间,也可以将基础部12a的上表面通过粘结等固定于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上。此时,可以通过粘结等将基础部12a的上表面的整体接合于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上,也可以通过粘结等将基础部12a的上表面局部接合于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上。(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在形成于枕主体11内部的流路13中通过的制冷剂,来冷却被枕2支承的头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一次热交换来冷却头部,其结果是能够提高头部的冷却效率。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除了配置于枕主体11内部的分隔部12b以外还设有多个支承突起12c,因此当头部枕在枕2上时,隔着基础部12a而由多个支承突起12c及分隔部12b支承头部。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枕2内部的压力(流路13内的压力)的上升。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多个支承突起12c配置在枕主体11的内部,因此,与将多个支承突起12c配置于枕主体11的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抑制枕2内部的压力上 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设有多个支承突起12c,因此,枕在枕2上的头部隔着基础部12a并不仅仅被分隔部12b支承,还被多个支承突起12c支承。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改善头部枕在枕2上时的感觉。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12b的高度和支承突起12c的高度大致相等。因此,如上所述,当头部枕在枕2上时,基础部12a的上表面与枕主体11的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以规定压力抵接,支承突起12c及分隔部12b的下表面与枕主体11的下表面部Ilg的上表面以规定压力抵接。因此,当头部枕在枕2上时,由下表面部Ilg的上表面和分隔部12b适当形成流路13,同时能够隔着基础部12a由支承突起12c适当支承头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12b和多个支承突起12c与基础部12a—体形成。因此,枕2组装时分隔部12b及多个支承突起12c的处理变容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若干支承突起12c与分隔部12b —体形成,因此,能够利用形成为大致圆柱状的支承突起12c来防止形成为薄板状的分隔部12b的倾倒。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用于从流路13的中间位置除去流路13内的空气的空气除去口 lie。因此,即使形成制冷剂在枕主体11的右端侧和左端侧之间进行两个往返的较长的流路13,在向枕主体11的内部填充制冷剂时,也容易利用空气除去口 Ile除去流路13内的空气。另外,在枕2的维护保养时等,容易利用空气除去口 lie放掉流路13内的制冷剂。在本实施方式中,枕2、泵7及热交换器8不经由箱而相互连接,从而由枕2、泵7及热交换器8形成了闭环(closed loop)。因此,泵7的实际扬程为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使用容量小的泵7,能够使泵7小型化。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枕2形成为扁平形状,因此能够减少头部冷却装置I所需要的制冷剂的量。(其他实施方式)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以基础部12a的上表面抵接于头部所接触的枕主体11的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上的方式来配置隔垫12,但也可以按照下述方式配置隔垫12,即,支承突起12c以及分隔部12b抵接于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基础部12a抵接于枕主体11的下表面部Ilg的上表面。在前者的情况下,由于隔着基础部12a在支承突起12c支承头部,因此,与未隔着基础部12a而在支承突起12c支承头部的情况相比,头部枕在枕2上时的感觉变好。另一方面,在后者的情况下,由于制冷剂直接接触于枕主体11的上表面部Ilf的下表面,因此能够提高头部的冷却效果。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分隔部12b和支承突起12c隔着基础部12a —体形成,但分隔部12b和支承突起12c也可以分开形成并配置在枕主体11之中。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若干支承突起12c的一部分与分隔部12b重合,但也可以以不与分隔部12b重合的方式形成所有的支承突起12c。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基础部12e上形成有多个支承突起12c,但也可以在第二基础部12e上不形成支承突起12c。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支承突起12c形成为大致圆柱状,但支承突起12c也可以形成为随着朝向上侧而其直径逐渐变大的大致圆锥台状。另外,支承突起12c可以形成为四棱柱状等多棱柱状,也可以形成为四棱锥台状等多棱锥台状。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分隔部12b形成为厚度大致一定的薄板状,但分隔部12b也可以形成为其截面形状呈梯形。此时,分隔部12b的截面形状例如呈随着朝向上侧而其宽度逐渐变大的等腰梯形。
(分隔部件以及支承部件的变形例I)图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隔部Ilh以及支承突起Ilj的剖面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枕主体11的内部的隔垫12上形成有用于形成制冷剂通过的流路13的作为分隔部件的分隔部12b,以及用于支承头部的作为支承部件的多个支承突起12c。此外,例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构成枕主体11的下表面的下表面部Ilg上形成作为分隔部件的分隔部Ilh和作为支承部件的多个支承突起llj。此时,分隔部Ilh以及支承突起Ilj形成为从下表面部Ilg的上表面向上侧立起。另外,例如分隔部Ilh与分隔部12b同样地形成,支承突起Ilj与支承突起12c同样地形成。此时,枕2组装时的分隔部Ilh及多个支承突起Ilj的处理变容易。另外,此时由于没必要在枕主体11的内部配置隔垫12,因此能够削减枕2的零件数量从而简化枕2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在构成枕主体11的上表面的上表面部Ilf上形成分隔部及多个支承突起。在分隔部Ilh及多个支承突起Ilj形成于下表面部Ilg上的情况下,下表面部Ilg为形成有分隔部Ilh及多个支承突起Ilj的片状部件,在分隔部及多个支承突起形成于上表面部Ilf上的情况下,上表面部Ilf为形成有分隔部以及多个支承突起的片状部件。(分隔部件以及支承部件的变形例2)图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分隔部Ilh以及支承突起22c的剖面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枕主体11内部的隔垫12上形成有作为分隔部件的分隔部12b和作为支承部件的多个支承突起12c。此外,例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枕主体11的下表面部Ilg上形成与上述的变形例I同样的分隔部llh,并且,在配置于枕主体11外部的隔垫22上形成作为支承部件的多个支承突起22c。此时,隔垫22例如由与隔垫12同样的材料形成。支承突起22c形成为从形成为大致平板状的基础部22a的上表面向上侧立起。另外,支承突起22c与支承突起12c同样地形成。隔垫22被配置于枕主体11的下侧。具体地说,隔垫22以分隔部Ilh和支承突起22c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合的方式被配置于枕主体11的下侧。当头部枕在枕2上时,枕主体11的下表面部Ilg对应于支承突起22c的形状而变形。此时,能够容易地分离枕主体11和隔垫22。因此,例如在枕主体11损伤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仅仅更换枕主体11。另外,在隔垫22损伤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仅仅更换隔垫22。(分隔部件以及支承部件的变形例3)图7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支承部件30的板状部件31的一部分的图,(A)是俯视图,(B)是(A)的H-H剖面的剖面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其他实施方式涉及的构成支承部件30的板状部件32的一部分的图,(A)是俯视图,(B)是(A)的J-J剖面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图7所示的板状部件31和图8所示的板状部件32重合的状态的图,
(A)是俯视图,(B)是剖面图。图10是表示图7所示的板状部件31和图8所示的板状部件32重合的状态的其他例子的俯视图。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配置于枕主体11内部的隔垫12上形成有作为分隔部件的分隔部12b和作为支承部件的多个支承突起12c。此外,例如也可以在枕主体11的下表面 13中配置支承部件30。如图9所示,支承部件30由作为第一板状部件的板状部件31和作为第二板状部件的板状部件32这两块板状部件31、32构成。板状部件31、32形成为平板状。两块板状部件31、32在其厚度方向重合,且被相互固定。例如,板状部件31、32从上侧依次重合,在板状部件31的下表面和板状部件32的上表面抵接的状态下被相互固定。板状部件31、32例如由与隔垫12同样的材料形成。另外,支承部件30以板状部件31、32的厚度方向和上下方向一致的方式被配置在流路13之中。如图7所示,在板状部件31上形成有在板状部件31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板状部件31的多个通孔31a。多个通孔31a以大致相等的间隔形成于板状部件31。另外,多个通孔31a配置成交错状。通孔31a例如形成为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圆形。同样地,如图8所示,在板状部件32上形成有在板状部件32的厚度方向上贯穿板状部件32的多个通孔32a。多个通孔32a以与多个通孔31a的间隔大致相等的间隔形成于板状部件32上。另夕卜,多个通孔32a与多个通孔31a同样地被配置成交错状。通孔32a形成为与通孔31a相同的形状。如图9所示,板状部件31和板状部件32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通孔31a的中心和通孔32a的中心错开的方式在上下方向上重合。另外,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多个通孔31a分别与至少两个通孔32a的一部分重合、且多个通孔32a分别与至少两个通孔31a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使板状部件31和板状部件32在上下方向上重合。例如图9(A)所示,以在左右方向上通孔31a和通孔32a重合的面积大于在前后方向上通孔31a和通孔32a重合的面积的方式,使板状部件31和板状部件32在上下方向上重合。因此,即使在流路13中配置支承部件30,流路13内的制冷剂例如图9的箭头所示那样交替通过通孔31a和通孔32a,并在流路13内流向左方。如此,即使在流路13中配置支承部件30,在板状部件31、32上也形成有多个通孔31a、32a,以使得制冷剂在流路13内通过。此时,当头部枕在枕2上时,由板状部件31的未形成通孔31a的部分支承头部。因此,能够增大支承部件30的支承头部部分的面积。因此,能够有效改善头部枕在枕2上时的感觉。另外,此时,通过使通孔31a的中心和通孔32a的中心错开、且使多个通孔31a分别与至少两个通孔32a的一部分重合,同时使多个通孔32a分别与至少两个通孔31a的一部分重合这样比较简单的结构,就能够确保通过流路13的制冷剂的流量,同时增大支承部件30的支承头部部分的面积。而且,也可以以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多个通孔31a分别与三个通孔32a的一部分重合、且多个通孔32a分别与三个通孔31a的一部分重合的方式,使板状部件31和板状部件32重合。此时,如图10所示,优选使板状部件31和板状部件32重合为在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多个通孔31a分别与三个通孔32a以大致相同的面积重合、且多个通孔32a分别与三个通孔31a以大致相同的面积重合。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上下方向上的支承部件30的硬度在支承部件30的大致整个区域内大致均等。因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改善头部枕在枕2上时的感觉。另外,能够使支承部件30的耐荷重在支承部件30的大致整个区域内大致均
坐寸ο另外,通孔31a、32a也可以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的形状呈三角形等多边形或者椭圆形。另外,通孔31a的形状和通孔32a的形状也可以不同。另外,支承部件30也可 以由三块以上的板状部件构成。此时,只要三块以上板状部件中的在上下方向上相邻的至少两块板状部件中的一个板状部件上所形成的通孔的中心与另一个板状部件上所形成的通孔的中心错开,且一个板状部件上所形成的通孔分别与另一个板状部件上所形成的至少两个以上的通孔的一部分重合,同时另一个板状部件上所形成的通孔分别与一个板状部件上所形成的至少两个以上的通孔的一部分重合即可。


本发明提供的头部冷却用枕能够提高头部的冷却效率以及抑制枕内部的压力上升、且能够改善头部枕在枕上时的感觉;头部冷却用枕(2)具备形成为袋状且使制冷剂从其内部通过的枕主体(11)、为了形成制冷剂通过的流路(13)而在枕主体(11)的内部配置的分隔部件(12b)、以及用于支承使用者的头部的支承部件(12c);在该头部冷却用枕(2)中,利用流路(13)中通过的制冷剂冷却头部。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