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带凹槽的医用导线针的制作方法目前,传统的导线针是用医用缝合针代替,医用缝合针为一尾部带孔的弧形结构,使用时不仅要将缝线穿过缝合针上的穿线孔,而且手术操作时需使用辅助的夹持器才能进行缝合,这种缝合针在一般情况下虽然能满足使用要求,但在紧急情况下如战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矿难等发生时,由于伤员较多,同时手术条件较差,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就显得十分不便。当前很多骨科手术中需要把软组织与骨骼或骨骼与骨骼缝合在一起时,常用做法为先在骨骼上用电钻钻孔,把缝合针针孔由骨孔导出,把线穿入针孔,再把缝合针回抽带出缝合线。此种做法经常遇到以下困难一是缝合针长度不够,因为缝合针为弧形,太长时不易从钻出的骨孔中穿过;如把缝合针弄直,则缝合针已改变结构,不能再应用,造成浪费。二是缝合线穿入针孔时困难,特别是手术部位较深,创面出血,术野不清楚时,既费工又费时。另外一种做法是在骨骼上用电钻钻孔,用钢丝代替缝合针,手术时先把钢丝一头折成弯钩,再把钢丝有弯钩的一头从骨孔穿出,弯钩上挂上缝合线,回抽钢丝带出缝合线。虽然相比缝合用弯针而言,钢丝长度比缝合用弯针长,柔性更好,但此种做法也存在很多不便,这是因为钢丝穿入骨孔时,由于钢丝较软,穿过骨孔困难,且需要把钢丝前端弄弯,费时费力。外科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皆处于精力高度集中状态,极为劳累,且手术时间越短对病人越有利。节约穿针引线的时间,就是缩短伤口缝合的时间,也就是缩短手术时间,所以需要一种穿线快速,穿透力强,针体由能满足长度要求的医用导线针。
图I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图3是采用带尖的三棱柱体形针体的立体图。图4是采用带尖的半圆柱体形针体的结构示意图。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实施例I :参照图I、图2,一种带凹槽的医用导线针,包括手柄I、连接体2和针体3 ;连接体2中部至下部有一贯穿至连接体2底面的狭缝7,连接体2比针体3粗;针体3上部为圆柱体,针体3通过夹紧装置6卡在连接体的槽内;针体3设有针尖5,针尖5上部设有一个斜向针尖开口与针尖方向相反的凹槽4 ;针体3中部为圆柱体,下部有圆锥体形的针尖;与针体上部形状相适应,连接体狭缝7内设有弧形的槽;凹槽4与针尖5底部的距离为5-10mm,槽的深度为O. 1-1. 5mm ;手柄I为一椭圆条形环状结构;针体的顶部与连接体的狭缝的顶部有留有可以调整针体上下位置的空间;夹紧装置包括紧贴在连接体2的金属环和拧紧装置;狭缝7内的槽上有横向的防滑纹,针体3的上部也设有横向的防滑纹9 ;针体3上标有针尖到连接体底面距离的刻度线8。需要缝合骨骼与软组织或骨骼与骨骼时,将本实用新型的针尖部分穿过患者需缝合组织后,将缝线置于凹槽上,再将针尖部分从原穿孔中回抽,缝线即可穿过需缝合组织。针体上标有针尖到连接体底面距离的刻度线。当需要缝合的骨骼与软组织或骨骼与骨骼较深时,根据刻度线,调长二者的距离;当需要缝合的骨骼与软组织或骨骼与骨骼较浅时,调短二者的距离。调整二者距离,主要是为满足缝合需求。为减少创伤面积,针体相比连接体要细,二者距离越短,针体与连接体间的应力集中就较小,可以有效预防断针。实施例2 :这种实施方式除针体的形状与实施例I不同外,其它结构相同。图3表示了本实用新型针体的立体图。如图3所示,针体3上部为圆柱体,上有横向的细纹9,针体中部为三棱柱体,带有三棱锥体针尖,针尖上部有一个方向与针尖相反的凹槽,针体中部设有针尖到连接体底面距离的刻度线8。`[0026]采用这种结构,受力面为平面,针尖为三棱锥体形,穿透力更强。实施例3 :这种实施方式除针体的形状与实施例I不同外,其它结构相同。图4表示了本实用新型针体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针体3上部为圆柱体,上有横向的细纹9,针体中部为半圆柱体,带有半圆锥形的针尖,针尖上部有一个斜向针尖开口方向与针尖相反的凹槽,针体中部设有针尖到连接体底面距离的刻度线8。采用这种结构,受力面相比圆柱形的针体更小,对组织伤害轻,。本实用新型的针体可以根据需要缝合的缝合体的性质,选用不同形状,不限于以上的带尖的圆柱体、三棱柱体和半圆柱体等形状的针体,还可以采用带尖的其他结构。应当指出,本领域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精神和实质,还可以做出其他的变型和改进,但这些变型和改进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带凹槽的医用导线针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王兴臣张余, 张 余马里恩·穆凯, 尤韦·纳吉樫山贵广刘亮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O·卡尔松O·卡尔松O·卡尔松公连花, 朱燕刘云鹤, 曾华平王世峰
专利相关信息
-
王世峰张文军梁雄, 梁巍梁雄, 梁巍梁雄, 梁巍梁雄, 梁巍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