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眼用开睑冲洗器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眼用开睑冲洗器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庄志传, 刘夫玲, 张国文
  • 公开日
    2003年7月16日
  • 申请日期
    2002年8月13日
  • 优先权日
    2002年8月13日
  • 申请人
    庄志传
  • 文档编号
    A61H35/02GK2560329SQ0226893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眼用开睑冲洗器,包括U形主体和用于撑开眼睑对称设置的两支撑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撑开下眼睑的支撑端上设置冲洗管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用开睑冲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撑开下眼睑的支撑端外端固定连接或插接一冲洗管,冲洗管后端为与输液瓶插接的粗管接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用开睑冲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形主体为弯弧形无毒塑料圆管或圆杆,撑开眼睑对称设置的两支撑端为半月形片状弧面,其中用于撑开下眼睑的半月形片状弧面为空腔,冲洗管接到空腔进水口,空腔的出水孔设置在半月形片状弧面的凸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用开睑冲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形主体、两支撑端是由无毒塑料一次成型的一体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眼用开睑冲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U形主体、两支撑端及冲洗管是由无毒塑料一次成型的一体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眼用开睑冲洗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U形主体上还固定连接或插接一虹吸管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说是眼科手术专用的一种眼用开睑冲洗器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眼用开睑冲洗器,包括U形主体和用于撑开眼睑对称设置的两支撑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用于撑开下眼睑的支撑端上设置冲洗管所述的用于撑开下眼睑的支撑端外端固定连接或插接一冲洗管,冲洗管后端为与输液瓶插接的粗管接头所述的U形主体为弯弧形无毒塑料圆管或圆杆,撑开眼睑对称设置的两支撑端为半月形片状弧面,其中用于撑开下眼睑的半月形片状弧面为空腔,冲洗管接到空腔进水口,空腔的出水孔设置在半月形片状弧面的凸面上所述的U形主体、两支撑端是由无毒塑料一次成型的一体结构所述的U形主体、两支撑端及冲洗管是由无毒塑料一次成型的一体结构所述的U形主体上还固定连接或插接一虹吸管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有许多优点和积极效果1、本实用新型结构改进后更加合理,具有开睑固定和冲洗两种功能,使眼科手术更加方便且冲洗管部位合理、粗细不受U形主体及两支撑端的限制,冲洗效果好,冲洗液流量大小可以控制,以适用不同情况的需要2、本实用新型的U形主体上还固定连接或插接一虹吸管,便于吸收清洗液3、本实用新型主体、两支撑端及冲洗管采用无毒塑料一次成型的一体式结构,加工方便,成本较低,可以实现灭菌后一次性使用给医务工作者带来方便,可防止多次使用开睑器造成患者交叉感染参见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提供了一种眼用开睑冲洗器,包括U形主体和用于撑开眼睑对称设置的两支撑端,其特点是所述的用于撑开下眼睑的支撑端上设置冲洗管。所述的用于撑开下眼睑的支撑端外端固定连接或插接一冲洗管,冲洗管后端为与输液瓶插接的粗管接头。所述的U形主体为弯弧形无毒塑料圆管或圆杆,撑开眼睑对称设置的两支撑端为半月形片状弧面,其中用于撑开下眼睑的半月形片状弧面为空腔,冲洗管接到空腔进水口,空腔的出水孔设置在半月形片状弧面的凸面上。所述的U形主体、两支撑端是由无毒塑料一次成型的一体结构。其结构更加合理、具有开睑固定和冲洗两种功能的眼用开睑冲洗器。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眼用开睑冲洗器的制作方法图1,一种不锈钢丝眼用开睑冲洗器,是用不锈钢丝弯折加工制成的,其主体1形状为U形,用于撑开下眼睑的支撑圈2外端固定连接或插接一冲洗管3,冲洗管3后端为与输液瓶插接的粗管接头4。参见图2,一种塑料眼用开睑冲洗器,其U形主体1为弯弧形无毒塑料圆管或圆杆制成,撑开眼睑对称设置的两端为半月形片状弧面5,其中,用于撑开下眼睑的一端的半月形片状弧面5为空腔,冲洗管3的前端可插接到空腔进水口,冲洗管3后端为与输液瓶插接的粗管接头4。空腔的出水孔6有6个设置在半月形片状弧面5的凸面上。其U形主体1、两半月形片状弧面5及冲洗管3还可以是由无毒塑料一次成型的一体结构。在上述U形主体1上均可固定连接或插接一虹吸管7,用于吸收清洗液。参见图3,使用时,将眼用开睑冲洗器撑开患者的眼睑,图中为右眼,将冲洗管3后端的粗管接头4接到装有清洗液的输液瓶上,这样,即可一边做手术,一边清洗眼睛。手术完毕后,可将眼用开睑冲洗器取下扔掉,不必再消毒,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避免了患者交叉感染。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