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制作方法
  • 发明者
    黄华
  • 公开日
    2014年12月10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8月15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8月15日
  • 申请人
    黄华
  • 文档编号
    C12M1/00GK203999587SQ20142046287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 一种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系统包括体液管、缓冲 层、工程菌培养装置以及滤菌装置,所述的体液管的管壁及缓冲层的层壁为选择性透过膜, 所述的体液管设置于所述的缓冲层中,且所述的体液管的体液流入端位于所述的缓冲层外 侧的左端,所述的体液管的体液流出端位于所述的缓冲层外侧的右端,所述的缓冲层设置 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中,且所述的体液管的体液流入端位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的 外侧的左端,所述的体液培养罐的体液流出端位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的外侧的右端, 所述的滤菌装置的工程菌进入口与工程菌排出口均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相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滤菌 装置包括滤菌器及储菌罐,所述的滤菌器包括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所述的第一腔室位于 所述的第二腔室的内部,所述的工程菌进入口与所述的第一腔室相连接,所述的工程菌排 出口与所述的第二腔室相连接,所述的储菌罐与所述的第一腔室相连接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腔室的侧壁的底部设置有储菌罐接入口,所述的储菌罐通过向上倾斜的导管与所述的储菌 罐接入口相连接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管 向上倾斜的角度为〇度至45度之间任一角度5.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 腔室的室壁为滤菌膜6.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菌 罐的罐口处设置有滤菌泵,所述的工程菌通过所述的滤菌泵转移至所述的储菌罐中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程 菌进入口设置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的左下部,所述的工程菌排出口设置于所述的工程 菌培养装置的右下部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体液 管的管壁及缓冲层的层壁为半透膜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 层内设置有监控预警装置
  •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领域,尤其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是指一种微生物共生型体液 调节治疗系统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中包括体液管、缓冲层、工程菌培养装置以及滤菌装置,体液管的管壁及缓冲层的层壁为选择性透过膜,体液管设置于缓冲层中,且体液管的体液流入端位于缓冲层外侧的左端,体液管的体液流出端位于缓冲层外侧的右端,缓冲层设置于工程菌培养装置中,且体液管的体液流入端位于工程菌培养装置的外侧的左端,体液培养罐的体液流出端位于工程菌培养装置的外侧的右端,滤菌装置的工程菌进入口与工程菌排出口均与工程菌培养装置相连接。采用该种结构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可以保证工程菌培养装置中菌群密度的稳定,控制体液成分的消耗速度,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应用范围广泛。
  • 专利说明
    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2] 半透膜是一种只允许离子和小分子自由通过的膜结构,生物大分子不能自由通过 半透膜,其原因是因为半透膜的孔隙的大小比离子和小分子大但比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 和淀粉小。 [0003] 透析是代替肾脏功能的从血液移除多余流体和废物,诸如钾和尿素的一种治疗。 该治疗在肾脏功能受损到尿毒性综合症成为对人体生理学的威胁(急性肾衰竭)的程度 时,或长期肾病损害肾脏功能(慢性肾衰竭)时使用。 [0004] 有两种主要类型的透析,即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 [0005] 在腹膜透析治疗中,透析液穿过管子到达腹膜空腔。该流体留在空腔中一段时间 以吸收废物,并随后通过管子移除以进行处理。 [0006] 通常对病人来说,对长期肾病进行治疗的早期阶段通过腹膜透析来治疗,而在进 入后期阶段转为血液透析。 [0007] 在血液透析中,通过动脉血管将病人的血液从身体移除,通过透析机处理,并然后 通过静脉血管返回到人体。该机器将血液穿过包含由半透膜制成的管子的透析器。在半透 膜的外部是透析液。半透膜从血液将废物和多余流体过滤到透析液中。隔膜使废物和可控 制量的流体渗入透析液,同时防止较大的更需要的分子的损失,像血细胞和某些蛋白质和 多肤。
[0008] 通过隔膜的透析作用主要通过扩散(通过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到低浓度区域的随 机运动的迁移)和对流(由于溶剂的整体运动产生的溶质运动,通常是由于流体静压差) 结合来实现。
[0009] 通过改变隔膜的透析液侧的流体静压力来,使游离水沿着压力梯度跨越隔膜移动 实现流体移除(或者称为超滤)。
[0010] 通过使用碳酸氢盐缓冲剂来纠正血液的尿毒性酸液过多。碳酸氢盐缓冲剂还能够 纠正血液碳酸氢盐水平。
[0011] 透析液由矿物离子的无菌溶液组成。在输送到透析器之前这些离子包含在与无菌 水和碳酸氢盐基体混合的酸性缓冲剂中。
[0012] 透析液成份对于成功的透析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越过隔膜的透析交换的水 平,以及因此产生的恢复适当的身体电解质浓度和酸碱平衡的能力取决于该成份。
[0013] 正确的成份主要通过配制成份浓度设定为大约人体正常值的透析液来实现。
[0014] 但是实现透析液的正确成份需要对少量流体的精确控制,且目前这通过提供复杂 的流体路径来实现,包括透析机上的多重泵和阀部件,但还是不能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且 操作复杂,不易控制,很容易造成危险,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
[0015] 这使透析机出现了复杂和昂贵的缺点,由于其复杂性还增加了损坏的风险。由于 使机器停机时间最少且以最有效地方式治疗病人是很重要的,因此增加的维护也是一个问 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16]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可以保证工程菌培 养装置中菌群密度的稳定、控制体液成分的消耗速度、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应用范围广泛 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
[0017]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具有如下构 成:
[0018] 该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其主要特点是,所述的系统包括体液管、缓冲 层、工程菌培养装置以及滤菌装置,所述的体液管的管壁及缓冲层的层壁为选择性透过膜, 所述的体液管设置于所述的缓冲层中,且所述的体液管的体液流入端位于所述的缓冲层外 侧的左端,所述的体液管的体液流出端位于所述的缓冲层外侧的右端,所述的缓冲层设置 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中,且所述的体液管的体液流入端位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的 外侧的左端,所述的体液培养罐的体液流出端位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的外侧的右端, 所述的滤菌装置的工程菌进入口与工程菌排出口均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相连接。
[0019] 进一步地,所述的滤菌装置包括滤菌器及储菌罐,所述的滤菌器包括第一腔室及 第二腔室;所述的第一腔室位于所述的第二腔室的内部,所述的工程菌进入口与所述的第 一腔室相连接,所述的工程菌排出口与所述的第二腔室相连接,所述的储菌罐与所述的第 一腔室相连接。
[0020]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腔室的侧壁的底部设置有储菌罐接入口,所述的储菌罐 通过向上倾斜的导管与所述的储菌罐接入口相连接。
[0021] 再进一步地,所述的导管向上倾斜的角度为0度至45度之间任一角度。
[0022]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第一腔室的室壁为滤菌膜。
[0023]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储菌罐的罐口处设置有滤菌泵,所述的工程菌通过所述的滤 菌泵转移至所述的储菌罐中。
[0024] 进一步地,所述的工程菌进入口设置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的左下部,所述的 工程菌排出口设置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的右下部。
[0025] 进一步地,所述的体液管的管壁及缓冲层的层壁为半透膜。
[0026] 进一步地,所述的缓冲层内设置有监控预警装置。
[0027] 采用了该实用新型中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 以下有益效果:
[0028] 本实用新型中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利用细菌消耗体液中的多余物 质或有害物质,环保安全;本实用新型中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可以保证工程 菌培养装置中菌群密度的稳定,控制体液成分的消耗速度;本实用新型中的微生物共生型 体液调节治疗系统,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应用范围广泛。




[0029]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30] 其中,
[0031] 1体液管
[0032] 2缓冲层
[0033] 3工程菌培养装置
[0034] 4第二腔室
[0035] 5第一腔室
[0036] 6储菌罐
[0037] 7监控预警装置


[0038]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进行进一 步的描述。
[0039] 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包括体液管1、缓冲层2、工程菌培 养装置3以及滤菌装置,所述的体液管1的管壁及缓冲层2的层壁为选择性透过膜,所述的 体液管1设置于所述的缓冲层2中,且所述的体液管1的体液流入端位于所述的缓冲层2外 侧的左端,所述的体液管1的体液流出端位于所述的缓冲层2外侧的右端,所述的缓冲层2 设置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3中,且所述的体液管1的体液流入端位于所述的工程菌培 养装置3的外侧的左端,所述的体液培养罐的体液流出端位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3的 外侧的右端,所述的滤菌装置的工程菌进入口与工程菌排出口均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 3相连接。
[0040] 所述的滤菌装置包括滤菌器及储菌罐6,所述的滤菌器包括第一腔室5及第二腔 室4 ;所述的第一腔室5位于所述的第二腔室4的内部,所述的工程菌进入口与所述的第一 腔室5相连接,所述的工程菌排出口与所述的第二腔室4相连接,所述的储菌罐6与所述的 第一腔室5相连接。
[0041] 所述的第一腔室5的侧壁的底部设置有储菌罐6接入口,所述的储菌罐6通过向 上倾斜的导管与所述的储菌罐6接入口相连接。
[0042] 所述的导管向上倾斜的角度为0度至45度之间任一角度。
[0043] 所述的第一腔室5的室壁为滤菌膜。所述的滤菌膜只允许培养液通过而不允许工 程菌通过。
[0044] 所述的储菌罐6的罐口处设置有滤菌泵,所述的工程菌通过所述的滤菌泵转移至 所述的储菌罐6中。
[0045] 所述的工程菌进入口设置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3的左下部,所述的工程菌排 出口设置于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3的右下部。
[0046] 所述的体液管1的管壁及缓冲层2的层壁为半透膜。
[0047] 所述的缓冲层2内设置有监控预警装置7。
[0048] 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整个系统都是密封的,以防止外 界的细菌或空气等影响整个系统正常工作的物质进入系统,而对患者造成危害。
[0049] 体液从所述的体液管的体液流入端流入所述的体液管,在半透膜处,无机物及小 分子有机物(单糖、脂类等)由半透膜依次进入所述的缓冲层及工程菌培养装置,双层半 透膜增加了过滤的强度,在工程菌培养装置中的工程菌利用由体液渗透过来的无机物及小 分子有机物进行繁殖,繁殖后的菌液由第一腔室吸入,第一腔室与第二腔室对菌液进行初 步分离,不含工程菌的培养液重新回到工程菌培养装置,浓缩的菌液转移到储菌罐中,待菌 液到达一定程度时更换储菌罐。体液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物和细胞不能透过半透膜, 由体液管重新回到人体体液循环,工程菌及其蛋白质分子也不能通过半透膜而进入体液管 中。
[0050] 采用本实用新型中的滤菌装置,可以控制工程菌培养装置里的菌群浓度,从而控 制体液成分消耗速度。
[0051] 本实用新型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的工作原理如下:
[0052] 首先手术切断一根小的血管或淋巴管,将所述的体液管体液流入端及体液管体液 流出端插入到截断的血管或淋巴管内,并固定缝合。血液或淋巴通过所述的体液管时,无机 物及小分子有机物(葡萄糖、脂类等)通过半透膜进入缓冲层,然后从所述的缓冲层经过半 透膜进入所述的工程菌培养装置,为其中的微生物生长提供养分,而蛋白质等大分子有机 物及细胞沿体液管重新进入人体体液循环系统。
[0053] 然后,关闭所述的工程菌进入口,在所述的滤菌泵的作用下,工程菌培养装置中的 菌液在第一腔室的滤菌膜的作用下,培养液和工程菌分离,培养液重新回到工程菌培养装 置中,而工程菌则被吸入所述的储菌罐中,这样就可以保证工程菌培养装置中菌群密度的 稳定。当储菌罐中微生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则更换储菌罐,这样人体内的一些多余成分或有 害成分就会随着微生物一起离开人体。
[0054] 根据工程菌的种类的不同,可以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
[0055] (1)选择利用尿素、尿酸等人体代谢废物及葡糖糖合成蛋白质的工程菌,可以用于 治疗尿毒症;
[0056] (2)选择脂类工程菌,可以用于治疗肥胖症及高血脂等脂类代谢异常疾病,如月巴 胖;
[0057] (3)选择可将高密度脂肪酸转变为低密度脂肪酸的工程菌,可以治疗高血压等心 脑血管疾病。
[0058] 采用了该实用新型中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 以下有益效果:
[0059] 本实用新型中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利用细菌消耗体液中的多余物 质或有害物质,环保安全;本实用新型中的微生物共生型体液调节治疗系统,可以保证工程 菌培养装置中菌群密度的稳定,控制体液成分的消耗速度;本实用新型中的微生物共生型 体液调节治疗系统,操作方便,易于控制,应用范围广泛。
[0060] 上述实施例为本专利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本领 域的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所作的改进、变化、组合、替代等,均属于 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0061] 在此说明书中,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特定的实施例作了描述。但是,很显然仍可以 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换而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应被认为是 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