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建筑外架钢管辅助对接机构的制作方法在高层建筑建设中,搭接钢管外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在其架设过程全是由人工来完成,尤其是在竖直钢管上对接一条竖直钢管时,难度十分大。往往得需要力气大、技术熟练的工人才能胜任这项任务。并且危险性非常高,一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还没有能够用于搭接外架钢管,减轻工人劳动和提高安全性的装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0016]图4为蜗轮蜗杆机构;图5为转轴和联接头头部结构示意图之侧视图;图6为转轴和联接头头部结构示意图之俯视图;图7为图1中的EE剖视图;图8为图1中的CC剖视图;图9A为本方案辅助对接钢管过程第一步示意图;图9B为本方案辅助对接钢管过程第二步示意图;图9C为本方案辅助对接钢管过程第三步示意图;图9D为本方案辅助对接钢管过程第四步示意图;图9E为本方案辅助对接钢管过程第五步示意图;图中:I上套筒,2转轴,21联接头,3下套筒,31固定套筒,32开合套筒,33紧固螺钉,4支撑轴,41楔形槽,5稳定杆,6蜗轮蜗杆减速机构,61蜗轮轴,62蜗杆轴,71第一根钢管,72第二根钢管,73钢管联接扣件。如图1 图8所示,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并结合其附图,对本方案进行阐述。该种建筑外架钢管辅助对接机构,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上套筒1,上套筒I是由一侧铰链联接另一侧通过螺栓联接的两个半圆弧组成的,螺栓孔为阶梯孔,这样包覆需要连接的外架杆件。在每一半圆弧上分别固定有一个转轴2,该转轴2头部成十字形弧形体,形成联接头21,如图5、图6所示,联接头竖直方向为直线,直线两头部有两螺栓孔,水平方向成半圆弧,其半径等于上套筒外径,联接头两头部有两个螺栓孔,转轴通过四个螺栓固定于所述的上套筒I上。下套筒3,下套筒3截面为8字形双套筒,包括固定套筒31和开合套筒32,其中开合套筒是由一侧铰链联接另一侧螺栓联接的两个半圆弧组成的,螺栓孔为阶梯孔,这样包覆需要连接的外架杆件。固定套筒上设有一个紧固螺钉33,用于固定支撑轴4。支撑轴4,支撑轴4下部插在下套筒的固定套筒31中,并在与所述紧固螺钉配合的支撑轴上设有自上而下的渐深的楔形槽41,支撑轴上端成箱体结构用于安装蜗轮蜗杆减速机构6。稳定杆5,稳定杆上端有圆形孔,套在转轴上,由螺母进行轴向固定,可转动,实现与上套筒2的连接;稳定杆下端开口,通过螺母固定在下套筒3上。这样既可保证上套筒在竖直面内的平稳转动。蜗轮蜗杆减速机构6,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固定在支撑轴4的顶部,蜗轮轴61与上套筒的另一转轴同轴连接,蜗杆轴62为手动操作部,操作部为一六角螺母形状,可以使用扳手进行操作。如图9所示,本方案辅助对接钢管过程如下:第一步,一人站在需要竖立钢管位置处,将下套筒3的开合套筒固定于竖立的第一根钢管71上,安装好稳定杆5。另一人从楼面将待竖立的第二根钢管72平着接近,站在需要竖立钢管位置处的人将其固定在上套筒上,如图9A所示。第二步,由扳手缓缓拧动蜗杆端部D或F处,通过蜗轮蜗杆减速机构驱动上套筒竖立,这样待竖立的第一根钢管71慢慢竖立起来。且由于蜗轮蜗杆的自锁性,由于钢管的重力,在工人力气不足或停止操作时,能防止钢管倒落。将钢管联接扣件73放入竖立的第二根钢管72头部,如图9B所示。第三步,拧动H处,松开稳定杆5,如图9C所示。第四步,缓缓拧动G处螺钉,让支撑轴4、待竖立的第一根钢管71慢慢降下,对上钢管联接扣件,如图9D。第五步,拧紧钢管联接扣件,卸下该对接机构,既完成钢管的对接,如图9E。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建筑外架钢管辅助对接机构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邓永红邓永红邓永红许发明, 小林敏庆杨海涛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田福祯田福祯岑家耀, 黄念江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
专利相关信息
-
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付伟峰, 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