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针织机变色头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针织机变色头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刘金华
  • 公开日
    2009年8月5日
  • 申请日期
    2008年10月28日
  • 优先权日
    2008年10月28日
  • 申请人
    刘金华
  • 文档编号
    D04B15/00GK201284398SQ2008202026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针织机变色头,它包括壳体(10),壳体(10)内安装有压纱板(80),压纱板(80)一端与壳体(10)铰接;其特征在于壳体(10)内安装有可横向移动的选针杆(20)、可纵向移动的推纱杆(30),推纱杆(30)下端与压纱板(80)中部铰接;其中,选针杆(20)前端具有卡嵌部(22),推纱杆(30)顶端铰接有旋转块(40),旋转块(40)具有卡接柱(41)、旋转压部(43),卡接柱(41)可卡入卡嵌部(22)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变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选针杆(20)上端面具有选针压掣部(21)、复位压掣部(26);选针 杆(20)侧面开设有横向滑槽(23),壳体(10)上具有第一限位柱(24),限位柱(24)位于横向滑槽(23)内,横向滑槽(23)可相 对限位柱(24)横向移动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变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旋转块(40)上还具有止动柱(42)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机变色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 推纱杆(30)上开设有纵向滑槽(31),壳体(10)上具有第二限位 柱(32)、限位夹(33),推纱杆(30)夹于限位夹(33)内,第二限 位柱(32)位于纵向滑槽(31)内,纵向滑槽(31)可相对第二限位 柱(32)纵向移动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针织机变色头,它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压纱板,压纱板一端与壳体铰接;壳体内安装有可横向移动的选针杆、可纵向移动的推纱杆,推纱杆下端与压纱板中部铰接;其中,选针杆前端具有卡嵌部,推纱杆顶端铰接有旋转块,旋转块具有卡接柱、旋转压部,卡接柱可卡入卡嵌部;本实用新型的选针杆可以横向移动、推纱杆纵向移动,工作时运行平稳,不会产生摆动,动作更准确,能够有效减少误动,更耐磨且可延长使用寿命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针织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针织机变色头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针织机变色头的制作方法2006年3月1日公开的公告号为"CN2761646Y"、名称为"变色 头的控制机构"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变色头的控制机构,该控制 机构的组成为 一本体;多个选色板,其间隔地设置于该本体内部, 所述选色板各包含一第一连杆及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后端枢设于 该本体,所述第一连杆前端各形成有一第一钩部,所述第二连杆中间 枢设于该本体,所述第二连杆上端及下端分别形成有一第二钩部及一 顶掣部,该第二钩部与该第一连杆的第一钩部相互钩接;及多个推纱 板,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于该本体内部,所述推纱板设置于所述选 色板前方,所述选色板的第二连杆的顶掣部抵于所述推纱板。该专利 技术方案实际是变色头的组成结构,该变色头的工作原理是,第一连 杆驱动第二连杆,第二连杆再驱动推纱板,使推纱板能够被外部压杆 下压而实现选纱动作;但是,前述结构具有一定的缺陷第一连杆是 被挤压后产生旋转而驱动第二连杆,且第二连杆产生旋转而驱动推纱 板,即第一连杆、推纱板工作时是摆动完成预定工作的,它们的摆动效果比较难控制,长时间使用后会出现摆动不准确的问题,影响实际 生产,因此,需要对前述结构进行改进,以提高实际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针织机变色头, 它的内部机构工作时非常稳定,能够保证工作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使 用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它包括壳体,壳体内安装有压纱板,压纱板一端与壳体铰接;壳体内安装有可横向移动的选针杆、可纵向移动的推纱杆,推纱杆下端与压纱板中部铰接;其中,选针杆前端具有卡嵌部,推纱杆顶端铰接 有旋转块,旋转块具有卡接柱、旋转压部,卡接柱可卡入卡嵌部。所述的选针杆上端面具有选针压掣部、复位压掣部;选针杆侧面 开设有横向滑槽,壳体上具有第一限位柱,限位柱位于横向滑槽内, 横向滑槽可相对限位柱横向移动。所述的旋转块上还具有止动柱。
所述的推纱杆上开设有纵向滑槽,壳体上具有第二限位柱、限位 夹,推纱杆夹于限位夹内,第二限位柱位于纵向滑槽内,纵向滑槽可 相对第二限位柱纵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选针杆可以横向移动、推纱杆纵向 移动,工作时运行平稳,不会产生摆动,动作更准确,能够有效减少 误动,更耐磨且可延长使用寿命。


图l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机构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动作示意图二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以下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 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见附图1-4,本实用新型包括壳体IO,变色头有两个壳体IO,
图1所示是取走外侧壳体10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壳体10内安装有 压纱板80,压纱板80 —端与壳体10铰接;壳体10内安装有控制机 构,控制机构即是用于控制压纱板80的动作状态,该控制机构包括 可横向移动的选针杆20、可纵向移动的推纱杆30,推纱杆30下端与 压纱板80中部铰接;其中,选针杆20前端具有卡嵌部22,推纱杆 30顶端铰接有旋转块40,旋转块40具有卡接柱41、旋转压部43, 卡接柱41可卡入卡嵌部22;
推纱杆30的移动由选针杆20及外部推纱压杆70驱动,选针杆 20可以保持横向运动,推纱杆30可以保持纵向运动,所以工作时选 针杆20及推纱杆30能够保证运行平稳,不会产生摆动,动作更准确, 能够有效减少误动,更耐磨且可延长使用寿命。所述的选针杆20上端面具有选针压掣部21、复位压掣部26;选 针杆20侧面开设有横向滑槽23,壳体10上具有第一限位柱24,限 位柱24位于横向滑槽23内,横向滑槽23可相对限位柱24横向移动; 选针杆20下端还设置有支撑弹簧25,选针杆20横向移动时,受限 位柱24的影响,选针杆20能够始终保持水平,不会产生摆动,运行 更稳定;选针压掣部21的位置可依具体设计而定。
所述的推纱杆30上开设有纵向滑槽31,壳体10上具有第二限 位柱32、限位夹33,推纱杆30夹于限位夹33内,限位夹33形状类 似梳子,可以分隔各推纱杆30,且使推纱杆30纵向移动时保持平稳; 第二限位柱32位于纵向滑槽31内,纵向滑槽31可相对第二限位柱 32纵向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见图1,复位状态时,选针杆20的卡嵌部22卡住旋转块40的 卡接柱41,复位压杆60抵住选针杆20的复位压掣部26,选针杆20 保持不动;
见图3,当某个特定选针器50向下移动时,会挤压对应的选针 杆20的选针压掣部21,同时复位压杆60上移,解除对复位压掣部 26的固定,选针杆20向右移动,移动时卡嵌部22带动旋转块40产 生偏心转动,从而使旋转块40的旋转压部43位于外部推纱压杆70 的移动轨道上;见图4,推纱压杆70下移,并下压旋转压部43,最 终使推纱杆30下移,从而带动压纱板80旋转,完成预定动作。需要说明的是,压纱板80的数量与推纱杆30是一致的,壳体 10内均安装有相应数量的控制机构,各控制机构及压纱板80是分别 平行设置的,压纱板80 —般有六个,控制机构、旋转块40亦有六个, 附图中为简化线条、使附图保持清晰,仅示出一个控制机构,即图3、 4中仅示出一个选针杆20、 一个推纱杆30、 一个旋转块40;另外, 各选针杆20的选针压掣部21的位置不同,图1所示是完全复位时六 个选针杆20的选针压掣部21相互错位的结构。
所述的旋转块40上还具有止动柱42,旋转块40转动一定角度 时止动柱42与推纱杆30抵触,能够使旋转块40旋转定位,而不是 产生360度转动。
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洁,内部机构运行平稳,使用效果较好。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