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制造方法
  • 发明者
    王晓伟, 滕培福, 于艳杰
  • 公开日
    2014年7月30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5月15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5月15日
  • 申请人
    山东建筑大学
  • 文档编号
    A61M5/175GK103948989SQ20141020456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是由上导管、指针、调节旋钮、阀芯、密封圈、阀座、下导管组成的,其特征在于调节旋钮的内螺纹与阀座的外螺纹旋合,阀芯固定在调节旋钮上,通过调节旋钮的转动带动阀芯前后移动,从而改变阀芯前端与阀座空腔开口的距离,实现输液流量的调节,同时指针指示出流量大小2.上述权利要求 1中所要求的阀芯固定在调节旋钮上,阀芯的前端为圆锥状3.上述权利要求1中所要求的阀座外圆周面有一凹槽,凹槽距离下导管外边缘有一定距离,并呈螺旋状,指针可沿该凹槽进行滑动
  •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静脉输液用的流量精确调节装置
  • 专利摘要
    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是由上导管、指针、调节旋钮、阀芯、密封圈、阀座、下导管组成的,其特征在于调节旋钮的内螺纹与阀座的外螺纹旋合,阀芯粘结在调节旋钮上,并放置在阀座中,并通过套在阀芯上密封圈与阀座封闭,阀芯的前端为圆锥状,在阀座的圆柱外表面有一螺旋状凹槽,指针端部可沿该凹槽滑动。通过调节旋钮的转动带动阀芯前后移动,实现输液流量的调节,同时指针指示出流量大小。
  • 发明内容
  • 专利说明
    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制造方法[0002]目前,医护人员在给伤患病人作注射点滴治疗时,通常采用人工定时计数的方法来调节滴速,采用这种方法来控制滴速,即不科学,也不安全。生活中往往会出现由于病人自己调节滴速而导致输液过快或者在输液完成、输液堵塞等情况发生后未及时处理而导致严重后果,同时目前的医疗设备中应用最广泛的输液速度调节器是斜滚轮形式的,它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这种输液调节器使用过程中容易导致输液管变形、滚轴移位、滑脱等现象,从而导致的滴速变化,调节轮不易稳定地固定位置。[0003]专利ZL03213959.4、ZL00267516.1、ZL00136881.8、ZL00266528.X 都采用了传感器测量和显示滴数、电机带动控制机构来调节流速,系统复杂、成本高。[0004]专利ZL98200544.X提出了手动操作的柱塞泵控制压板挤压输液管调节流速的装置,该装置对操作技术要求较高、且同样需要人工计数、测算流量。
[0005]针对上述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0006]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是由上导管、指针、调节旋钮、阀芯、密封圈、阀座、下导管组成的,其特征在于:上导管的外圆柱面与阀座的上端面开孔粘接在一起,上导管上部可连接输液软管。调节旋钮内部为螺纹,调节旋钮的内螺纹与阀座的外螺纹旋合,通过调节旋钮的转动带动阀芯的前后移动。阀芯放置在阀座中,密封圈内圈与阀芯的圆柱面接触,密封圈外圈与阀座内圆柱面接触,阀芯的前端为圆锥状。阀座下端面开孔处与下导管的外圆柱面粘结在一起,阀座前段为螺纹处理,在阀座的圆柱外表面有一凹槽,凹槽距离下导管外边缘有一定距离,并呈螺旋状。指针一端固定在调节旋钮上,另一端可在凹槽内滑动,从而指示阀芯移动位置,显示输液流量大小。需要调节输液流量时,通过旋转调节旋钮带动阀芯相应移动,从而改变阀芯前端与阀座空腔开口的距离,实现输液流量的调节。
[0007]本发明的有益之处:提供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以弥补现有输液器速度调节装置的缺陷,易于操作,适于不同人群体质治疗的需要,同时结构简单、制造容易、可操作性强。



[0008]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0009]附图2为调节旋钮剖面图。
[0010]附图3为阀座剖面图。[0011]附图4为阀座的圆周展开图。
[0012]附图5为阀芯的主视图。
[0013]附图6为指针的主视图。
[0014]附图7为上导管剖面图。
[0015]附图8为下导管剖面图。
[0016]图中,1、上导管,2、指针,3、调节旋钮,4、阀芯,5、密封圈,6、阀座,7、下导管。
[0017]一种节流式静脉输液流量调节装置,是由上导管1、指针2、调节旋钮3、阀芯4、密封圈5、阀座6、下导管7组成,其特征在于:上导管I的外圆柱面21与阀座6的上端面开孔15粘接在一起,上导管I上部可连接输液软管。调节旋钮3的内螺纹9与阀座6的外螺纹14旋合。阀芯4放置在阀座3中,阀芯4的端面17与调节旋钮3的端面10粘合在一起,转动调节旋钮3可带动阀芯4的前后移动,阀芯4的前端为圆锥状,阀芯4的外圆柱面20与阀座的内表面19有微量间隙。O型密封圈5套在阀芯4的圆柱面18上。阀座6下端面开孔处16与下导管7的外圆柱面22粘结在一起,阀座6通过外螺纹14与调节旋钮3的内螺纹9旋合,在阀座6的圆柱外表面有一螺旋状凹槽13,凹槽13距离下导管7外边缘有一定距离,把阀座6沿圆周展开,如附图4所示。指针2 —端11固定在调节旋钮2上,另一端12可在凹槽13内滑动,从而指示阀芯4的移动位置,显示输液流量大小。
[0018]当该装置工作时,调节旋钮3和阀座6处于初始旋合状态,指针2位于阀座6凹槽13靠近下导管7处,药液经上导管I流入阀座6的空腔中,然后再经下导管7流出,此时药液流速最大。当需要降低药液的流速时,顺时针(从上导管I向下方向看)旋转调节旋钮3,在调节旋钮3和阀座6的旋合作用下,调节旋钮3向右运动,同时带动阀芯4相应的向右移动,阀芯4前端伸入阀座6中,因阀芯4前端为圆锥结构,故阀座6空腔开口 23流通面积逐渐变小,药液流量随之减少,直至阀芯4完全堵住了阀座6空腔开口 23,此时就停止输液。与次类似,当需要提高药液的流速时,逆时针(从上导管I向下方向看)旋转调节旋钮3,在药液的作用下,阀芯4向左运动,阀座6的空腔开口 23的流通面积逐渐变大,药液流量随之增大。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