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用于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成药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用于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成药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赵涛, 赵 涛
  • 公开日
    2004年2月4日
  • 申请日期
    2002年7月25日
  • 优先权日
    2002年7月25日
  • 申请人
    咸阳步长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61P9/00GK1471928SQ021146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一种用于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成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原料加工制成的中药制剂红参10~1200个重量单位、熟地黄20~1500个重量单位、枳实20~2000个重量单位、麻黄10~1500个重量单位、桂枝30~3000个重量单位、麦冬20~1500个重量单位、络石藤20~4000个重量单位、仙鹤草20~4000个重量单位、阿胶2~100个重量单位、天麻4~150个重量单位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成药的制作方法本
属于医药品的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成药。原发性低血压病属临床中比较常见和多发的一种内科疾病,患者表现多为长期头晕、头痛、健忘、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疲倦、易出汗、纳差,严重者还会出现眩晕、晕厥等,对低血压的预后,过去一直认为不像高血压那样严重,但近年来已有不少专家分析指出低血压也会引起脑血管意外。以往很长时期内,本领域对于原发性低血压病尚缺乏较好的治疗方式,西医主要依靠多种药物的联合治疗,虽然疗效较快,但对人体却多存在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及副作用;目前已研发的一些用于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成药在临床实践中也相应存在有用药不全面、疗效不稳定和治愈率低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本领域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发掘祖国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为临床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天然治疗中成药。本发明所述药物的研发方案是根据祖国传统医学对虚眩证类病因病理的分析论治思想并结合现代医学药理学实验基础而获得的。中医认为原发性低血压病主要与体虚有关,中医并归之为“虚眩证”范围。如上海科技出版社1989年版《实用中医内科学》中所述“虚证之病理变化,是以神经功能低下或过于抑制副交感神经,使血管紧张度异常上升,心肌功能低下,循环血量不足,以致血压降低,脉压差缩小,以及基础代谢下降,生命物质基础不足为特征。”由此强调了虚症与低血压病的关系。关于“虚症”,早在《内经》时代。祖国医学就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随后历代医家亦颇多论述。《素问·玉机真藏论》曾给“虚”下了一个很概括的定义“精气夺则虚”,并指出“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在治疗上,《素问·三部九论》提出“虚则补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提出了“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的治疗原则。《难经》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虚损症的治法“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对于因虚而致眩者,祖国医学也有专题论述,如《景岳全书》所说,眩晕“原病之由有气虚者,乃清气不能上升,或汗多亡阳而致,当升阳补气;有血虚者,乃因亡血过多,阳无所附而然,当益阴补血,此皆不足之症也。”说明气血亏损是造成眩晕的一个重要原因。综合以上记述可见,本证的出现是由于气虚而致血瘀,治则当益气活血、温阳滋阴。据此,本发明设计者特精选出一些药效集中且易于为人体吸收的中药原料制备成方,方中的药物由包括红参、熟地黄、枳实、麻黄、桂枝、麦冬、络石藤、仙鹤草、阿胶、天麻在内的计十味药物组成,由此构成的组方以补肾益脾、活血行气通脉为宗旨,在对原发性低血压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极好的效果,从而显著降低或消灭该病对人们健康的威胁。构成本发明所述中成药的各原料组分的配比量值为红参10~1200个重量单位、熟地黄20~1500个重量单位、枳实20~2000个重量单位、麻黄10~1500个重量单位、桂枝30~3000个重量单位、麦冬20~1500个重量单位、络石藤20~4000个重量单位、仙鹤草20~4000个重量单位、阿胶2~100个重量单位、天麻4~150个重量单位。根据上述药物原料制成的中成药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关于“治病求本”、“正本清原”的辨证论治思想。方中突出应用补气补血滋阴药物,如红参、熟地黄、阿胶、麦冬,同时加温经通脉升压药物,如桂枝、麻黄、枳实、仙鹤草、络石藤。其中麻黄为传统的活血化瘀温通药物,《神农本草经》记载麻黄有“破症坚积聚”作用,《外科证治全生集》认为麻黄辛温,辛能发散,血得温则行,并指出麻黄得熟地则通络而不发表。又据现代医学研究,红参、枳实、仙鹤草都有缓和的升压作用,联合应用升压作用尤为显著,加桂枝、麻黄、络石藤则可使其升压作用稳定而持久。枳实在传统上即被认为具有破气、散痞、消积作用,近年来通过实验室动物体试验也发现它有显著而迅速的复脉升压作用(参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509页)。仙鹤草传统上作为止血药,在近年来的研究中证明它也具有强心升压作用,故《现代实用中药》认为仙鹤草“为强壮性收敛止血剂,兼有强心作用”。地黄可使血压上升,有利尿作用,同时还有强心作用。天麻具有镇静、止痛作用,方剂中加用天麻可以改善低血压引起的头晕、心悸等症状。纵观全方组成,功在益气养阴、健脾补肾、温阳通脉,可有效地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所致的头晕目眩、心悸健忘、四肢倦怠、耳鸣晕厥的虚眩证。本发明的实际产品剂型可以是包括胶囊剂、片剂、颗粒剂等在内的各种成药剂型。临床观察及疗效在本发明研制过程中,为客观评价该药物制剂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人体的安全性,申请人曾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1998)ZL-91号批文进行了临床试验,期间共临床治疗并观察病例270例。
一、病例选择1、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标准及《诊断学》(高等医学院校教材第四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年)低血压病诊断标准等制定。
(1)病史及体质一般有家族史,体质较差,多呈无力型;(2)血压长时间(3个月以上)在90/60mmHg以下;(3)临床主要表现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乏力、健忘等;(4)经检查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
2、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眩晕”及“气虚证”章节和有关学术专著拟定。
气阴两虚证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口干少津、心悸、气短、失眠健忘,舌红或淡红、少苔或苔白,脉沉缓或沉缓无力。
3、纳入试验病例标准具有原发性低血压病史,年龄在18~65岁之间,同时符合中西医诊断、中医辨证标准者。
二、治疗方法口服该中成药胶囊剂,一日3次,日服药量2~3g,连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治疗观察期间,若病人出现收缩压<75mmHg,舒张压<50mmHg,同时出现①神志淡漠或烦躁,②皮肤湿冷,面色苍白,③外周脉搏微弱或不能触及时,可对该病人采用其它治疗措施,并将该病例作为剔除病例;而在试验2周后出现以上症状,应采用其它治疗措施,同时将其作为无效病例。
三、观察指标
1、血压分级方法血压测定分为3级。
轻度收缩压<90mmHg,>85mmHg和/或舒张压<60mmHg,>55mmHg;中度收缩压≤85mmHg,≥81mmHg和/或舒张压≤55mmHg,≥51mmHg;重度收缩压≤80mmHg和/或舒张压≤50mmHg。
2、中医临床证候及记分方法病情轻重分级记分方法表症状体征 0分 2分 5分 8分头晕目眩 无自觉有明显头晕且有目自觉头晕、目眩并自觉头晕目眩有自眩,但无自身或景物晃有自身或景物晃动身和景物晃动或旋动和旋转感,或单纯头感,或单纯头晕而转感或单纯目眩,部晕沉而不影响活动。影响活动。
难以胜任工作。心悸 无每日有2~3次活动后 不活动一日有2~ 一日3次以上心悸,感到心悸,持续约5~ 3次心悸,持续时 持续时间大于20分10分钟,休息后消失。间约10~20分钟。钟,难以胜任工作。气短 无每日有1~2次一般活 一日内有2~3次 一日内3次以上感气动后的气短感觉持续时气短感,持续时间短,持续时间41分间在21~30分钟。31~40分钟。钟以上。神疲乏力 无一般活动后感觉疲倦较每日不活动也感觉每日不活动也感觉疲甚。疲倦,但尚能工作。
倦,不能坚持工作。失眠健忘 无睡眠时常觉醒或睡而不睡眠不足4小时尚能 彻夜难眠、健忘明稳、晨醒过早,但不影坚持工作,经常忘事 显,已难胜任工作。
响工作,偶忘事。但不影响工作。口干少津 无唇红、偶有口干渴感 唇赤而干、口干口唇暗红干裂,口干觉。渴明显,但能忍受。
口渴难以忍受。舌象 淡红薄苔 舌淡白少苔(1分) 舌红少苔(2分) 舌红无苔(3分)脉象 和缓有力 脉沉(1分) 脉沉缓(2分) 沉缓无力(3分)轻度症状积分≤14分;中度症状积分为15~20分;重度症状积分大于20分。
四、疗效判定标准1、血压恢复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控制治疗后血压恢复正常,收缩压上升≥20mmHg,舒张压上升≥20mmHg。
(2)、显效治疗后血压基本恢复正常,收缩压上升<20mmHg、≥10mmHg,舒张压上升≥5mmHg。
(3)、有效治疗后血压较治疗前改善,但未恢复正常,收缩压上升<10mmHg、≥5mmHg,舒张压上升≥3mmHg、<5mmHg。
(4)、无效治疗前后血压无改善。
2、中医辨证疗效判定标准(1)、临床控制证候积分减少≥90%。
(2)、显效证候积分减少<90%、≥60%。
(3)、有效证候积分减少<60%、≥30%。
(4)、证候积分减少<30%。
五、治疗结果试验观察组270例病例经服用该药物治疗后,血压恢复疗效判定临床控制94例,显效105例,控显率为73.7%,总有效率为91.9%;中医证候疗效判定临床控制86例,显效108例,控显率为71.9%,总有效率为91.5%。试验过程中,未发现该药有明显不良反应。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原发性低血压病的中成药,它依据祖国医学关于“治病求本”、“正本清原”的辨证论治思想,以红参、熟地黄、枳实、麻黄、桂枝、麦冬、络石藤、仙鹤草等原料为基本组方加工而成,全方以补肾益脾、活血行气通脉为宗旨,在对原发性低血压病的治疗方面具有极好的效果。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