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由井学
  • 公开日
    2010年3月10日
  • 申请日期
    2008年4月25日
  • 优先权日
    2007年5月2日
  •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文档编号
    D04B1/22GK101668886SQ2008800140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使添纱编织用表面纱和里面纱沿前后相对的针床的左右方向往复移动而供给,并将所述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编织成筒状,其特征在于,由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编织的针织物,在各编织线圈横列的一端具有来自针编弧的针织纱交叉之后与两侧的沉降弧连接而成的绞绕线圈,在由与该一方的针床相对的针床编织的针织物侧与该绞绕线圈连接的该一端侧的线圈与该绞绕线圈之间具有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部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 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部位于在所述绞绕线圈中从针编弧起连接到由 所述相对的针床编织的一端侧的线圈的沉降弧的范围内3. —种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隔着齿口而前 后相对的至少一对针床的横机,以使表面纱先行、里面纱后行而进行添纱编织的方式,分别从不 同的喂纱口供给作为针织纱的表面纱和里面纱而编织筒状针织物,其 特征在于,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一方 的编织方向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 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 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刚反转后,将该织 针和应由与该织针形成最终线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 一同驱动进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横机,使用能够使所述前后针床中的至少一方相对于另 一方向左右错开、即进行横移的横机,在所述另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使应形成所述一侧编织线圈横 列的最终线圈的织针所属的针床和与该针床相对的针床之间通过横移 向左右错开,来扩大该织针和由该相对的针床形成线圈的织针之间的 间隔5. —种设计装置,相对于具有隔着齿口而前后相对的至少一对针 床的横机,生成编织控制数据,该编织控制数据用于以使表面纱先行、 里面纱后行而进行添纱编织的方式分别从不同的喂纱口供给作为针织 纱的表面纱和里面纱而编织成筒状,其特征在于,生成编织控制数据,以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 宽度的端部为止的一方的编织方向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 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 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在编织方 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刚反转后,将该织针和应由与由 该织针形成最终线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一同驱动进 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用表面纱和里面纱作为由横机编织筒状针织物 时的针织纱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的制作方法一直以来,至少前后一对针床配设成前端部隔着齿口而对置的横 机,能够通过添纱编织来形成筒状针织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l)。在 添纱编织中,在向进行编织动作的织针的针钩喂纱时,对表面纱和里 面纱设置高度差而进行喂纱。当对表面纱和里面纱使用不同的颜色时, 可以使针织物的颜色在作为筒状针织物编织的外侧和内侧不同。这种 针织物能够用作可反转表里来穿着的表里两用针织物。此外,即使对 于表里两种颜色的添纱编织针织物只将其一侧当作表面穿着的情况 下,也能够得到与由单一的针织纱编织而成的针织物不同的色彩效果。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从具有上下两个喂纱口的一个导纱器供 给表面纱和里面纱的装置的结构。上下两个喂纱口相对于导纱器的移 动方向,以先行表面纱用喂纱口、后行里面纱用喂纱口的方式错开位 置。为了将针织物编织成筒状,相对于一侧针床上的左右编织方向, 使另一侧针床上的编织方向反转,使导纱器往复移动,因此两个喂纱 口的位置也对应于编织方向而调换。添纱编织用表面纱和里面纱也能够分别从具有一个喂纱口的两个 纱线供给机供给,通过添纱编织而以筒状编织出针织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的背景技术一栏的段落中,指出了如 下问题。4在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通常有必要使表面纱相比里面 纱先行而进行喂纱。在横机中,由于在编织宽度的端部上编织方向反 转,至少在任意一侧编织宽度的端部上表面纱和里面纱的喂纱口的位 置调换,产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由于交叉,在表面纱和里面纱 的上下关系瞬间逆转的状态下形成下一个线圈。当表面纱和里面纱的 上下关系逆转时,原本未出现的颜色出现在表面,这导致针织物侧端 部的渗色(颜色的掺混),从而商品的价值下降。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编织方法利用横机的添纱进行的 阔幅罗纹组织的编织,由此使发生交叉侧的编织宽度端部的渗色难以 被发现。阔幅罗纹组织在由正面线圈和反面线圈形成的罗纹组织中, 使多个表面线圈的区间和多个反面线圈的区间交替地重复而形成。在 发生添纱所使用的针织纱的交叉的一侧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上,在一侧 的针织物上将罗纹组织的表面线圈作为端部线圈,在另一侧针织物上 将罗纹组织的反面线圈作为端部线圈。在一侧针织物中形成罗纹组织 的表面线圈后,反转编织方向,编织另一侧针织物的罗纹组织的反面 线圈,由此能够使针织纱的交叉发生在阔幅罗纹组织的过渡部上,从 而能够使针织纱的渗色难以发现。并且,在专利文献2的
段落中,对于筒状针织物有如下记载 本说明书所指的筒状针织物除前后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途中没有被截 断的完整的筒状针织物之外,还包含如开襟绒线衫那样的在途中截断
的c字状的针织物。本说明书也一样,筒状针织物包含c字状针织物。
专利文献l:日本专利第389926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213706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2所示,当从两个纱线供给机供给表面纱和里面纱时, 两个纱线供给机中,沿针床的前后方向错开的位置向左右往复移动,因此无法避免在左右的一侧发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例如,在由 前侧的纱线供给机供给表面纱、由后侧的纱线供给机供给里面纱的情 况下,在从前针床上的编织转移到后针床上的编织的一侧的端部上发 生交叉。目P,编织针织物侧的针床的前后、和用于喂入表面纱的纱线 供给机的前后相一致的一侧的端部上发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专
利文献2的编织方法在添纱编织除阔幅罗纹组织之外的筒状针织物的
情况下,不能适用于使针织物侧端部的渗色难以被发现的情况。
即使使用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喂纱装置,也有必要在编织宽度的 端部上反转喂纱方向时,调换两个喂纱口的配置。喂纱口的调换是将
设在两个喂纱口的部件旋转180°来进行。当在编织宽度的两端上向同 一方向旋转时,导致表面纱和里面纱互相缠绕,因此有必要在编织宽 度的两端上反转旋转方向。因此,在编织宽度的一端上,表面纱和里 面纱发生交叉,发生渗色。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在由横机添纱编织筒状针 织物的情况下的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 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
本发明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使添纱编织用表面纱和里面纱沿 前后相对的针床的左右方向往复移动而进行供给,并将所述添纱编织 筒状针织物编织成筒状,其特征在于,
由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编织的针织物,在各编织线圈横列的一端 具有来自针编弧的针织纱交叉之后与两侧的沉降弧连接而成的绞绕线 圈,
在由与该一方的针床相对的针床编织的针织物侧与该绞绕线圈连 接的该一端侧的线圈与该绞绕线圈之间具有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 部。
并且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所述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部位于在所述绞绕线圈中从针编弧起连接到由所述相对的针床编织的一端侧的线 圈的沉降弧的范围内。
并且本发明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具有隔着齿 口而前后相对的至少一对针床的横机,
以使表面纱先行、里面纱后行而进行添纱编织的方式,分别从不 同的喂纱口供给作为针织纱的表面纱和里面纱而编织筒状针织物,其 特征在于,
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一方 的编织方向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 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 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
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刚反转后,将该织 针和应由与该织针形成最终线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 一同驱动进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
并且,本发明的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 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横机,使用能够使所述前后针床中的至 少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向左右错开、即进行横移的横机,
在所述另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使应形成所述一侧编织线圈横 列的最终线圈的织针所属的针床和与该针床相对的针床之间通过横移 向左右错开,来扩大该织针和由该相对的针床形成线圈的织针之间的 间隔。
作为所述横机,使用能够使所述前后针床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另 一个向左右方向错开、即进行横移的横机,
在所述编织方向刚反转之后的编织线圈横列中,通过横移使应形 成所述编织线圈横列刚反转之前的编织线圈横列的最终线圈的织针所 属的针床和与该针床相对的针床之间向左右错开,来扩大该织针和由 该相对的针床形成线圈的织针之间的间隔。并且本发明的设计装置,相对于具有隔着齿口而前后相对的至少 一对针床的横机,生成编织控制数据,该编织控制数据用于以使表面 纱先行、里面纱后行而进行添纱编织的方式分别从不同的喂纱口供给 作为针织纱的表面纱和里面纱而编织成筒状,其特征在于,
生成编织控制数据,以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 宽度的端部为止的一方的编织方向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 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 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在编织方 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在刚反转后,将该织针和应由与由 该织针形成最终线圈的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一同驱动进 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
根据本发明,在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中,由前后针床的至少一方 编织的针织物,在各编织线圈横列的一端具有从针编弧到两侧的沉降 弧针织纱交叉连接而成的绞绕线圈。在绞绕线圈和在与编织绞绕线圈 的针床相对的针床上与绞绕线圈连接的线圈之间,具有表面纱和里面 纱的交叉部,因此即使在交叉部上里面纱出现在表面发生颜色渗出, 也难以被发现,能够解决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提高针织纱 的商品价值。
并且根据本发明,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部在绞绕线圈中位于从 针编弧到由相对的针床编织的一端侧的线圈的沉降弧连接的范围内, 因此,能够使颜色渗出从针织物表里的任一侧都难以被发现。
并且根据本发明,为了在横机的前后针床上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 在编织端部反转针织方向而进行往复编织。在反转编织方向时,使位 置错开而反转喂入的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位置关系,因此无法避免在编 织宽度一侧的端部上在表面纱和里面纱之间发生交叉。在编织到表面 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编织方向为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喂入针织纱,而是移动喂纱口以使针织纱通过该织针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将应在编织方向为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和应由与该织针所属针床相对的针床来编织线圈的织针一同驱动进行编织,在各织针上形成线圈。在编织方向为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最终线圈构成绞绕线圈。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发生在从绞绕线圈到由相对的针床编织的线圈之间。其间的针织纱很难出现在针织物的表面,因此在由横机的前后针床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时,即使发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也能够使里面纱出现在表面而引起的颜色渗出的现象难以出现。由于解决了由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因此能够提高编织的筒状针织物的商品价值。
并且根据本发明,在编织方向反转的另一侧编织线圈横列中,通过横移使应形成一侧编织线圈横列的最终线圈的织针所属的针床和与该针床相对的针床之间向左右错开,来扩大绞绕线圈和相对的针床上与绞绕线圈连接的线圈的间隔。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可能发生在比较短的区间,但是也可能跨越比较长的区间并行而以不稳定的状态发生。通过扩大间隔,即使是表面纱和里面纱并行的不稳定状态的交叉,也能够使之发生在从绞绕线圈到下一个线圈之间。
并且根据本发明,生成用于由横机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控制数据,以使在编织方向为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最终线圈构成绞绕线圈,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发生在从绞绕线圈到由相对的针床编织的线圈之间。其间的针织纱很难出现在针织物的表面,因此在由横机的前后针床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时,即使发生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也能够使里面纱出现在表面而引起的颜色渗出的现象难以出现。由于解决了由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因此能够提高编织的筒状针织物的商品价值。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由前后具有针床的横机来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概略编织顺序的图。
图2为表示通过图1的步骤2的编织来使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
w aai "At田nen入口、j化ra 口、j ra o
图3为表示图1的1中的向左行进编织刚结束后的状态即图1的2中的向右行进编织刚开始前的状态的齿口 10的简略化俯视图。
图4为表示在图1的步骤2中的向右行进编织刚开始后的状态的齿口 IO的简略化俯视图。
图5为表示相比图4纱线供给机11、 12移动到右方,F侧织针A将表面纱1及里面纱2下拉到某种程度,B的织针b也开始下拉的状态的齿口 IO的简略化俯视图。
图6为表示图1的步骤2所示的向右行进编织结束的状态的齿口IO的简略化俯视图。
图7为表示包含图3 图6的编织而形成的筒状针织物的线圈组织的图。
图8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将筒状针织物编织成C字状时的编织顺序的图。
图9为表示用图8所示的C字状编织和图1所示的环绕编织两种方法来形成筒状针织物20的例子的图。
图10为表示为了与图9进行比较而编织的筒状针织物30的例子的图。
图11为表示生成编织控制数据的设计装置40的概略结构的框图,所述编织控制数据用于使通过筒状针织物的添纱编织来使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所引起的颜色渗出难以被发现。
标号说明
1 表面纱
2 里面纱
5 绞绕线圈
105a针编弧
5b沉降弧
6交叉部
10齿口
i ii a 厶,l、化/林厶入+rr
20筒状针织物
21c编织部
22环绕编织部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由前后具有针床的横机来
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概略编织顺序。在横机的前后针床中,F表示前针床,B表示后针床。在各针床上以一定针距配设有多个织针。两方的针床隔着齿口相对配置。在各针床的织针中,前端的针钩向齿口进退。在齿口的上方配置有多个纱线供给机。在齿口的上方还配设有多个导纱轨。纱线供给机能够向左右往复移动地支承在任一个导纱轨上。
为便于说明,对于前后针床F、B中包含编织上使用的范围的织针,在前针床F中分别用大写字母A~T表示,在后针床B中分别用小写字母a t表示。在各织针中,圆圈符号表示卡定有线圈。涂黑的圆圈符号表示形成了新的线圈。左侧的[S]表示标准状态。右侧的箭头表示编织方向。
在图1中用S表示的标准状态中,将F侧的每隔一个的织针A、C、
E、 …、S基本上分配给前侧针织物,进行将B侧的每隔一个的织针b、d、 f、…、t基本上分配给后侧针织物的抽针编织。F侧的空针B、 D、
F、 …、T为与B侧的织针b、 d、 f、…、t相对的位置,用于从B侧移动线圈或编织反面线圈等。B侧的空针a、 c、 e、…、s也一样。另外,编织上使用的织针的根数也是为了说明方便,在实际的针织物中,通常使用更多的根数。并且,在使用前后各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张床的横机等的情况下,在主要用于编织的前后各下段侧的针床中,可以进行不在织针之间设置空针的全针编织。
在图1的左侧表示的数字1及2表示在针床左侧的编织端部上执行减少由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滲出影响的处理的编织顺序的步骤。假设为了使表面纱的喂纱所使用的纱线供给机在相比里面纱的喂纱所使用的纱线供给机靠前的前侧向左右往复移动而分别受导纱轨支承的情况。编织方向从前针床的编织反转为后针床的编织时,
发生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在以F侧向左方向、B侧向右方向分别进行编织的环绕编织来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的情况下,通过重复步骤1与步骤2,能够使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难以被发现。
如步骤1所示,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的端部为止的编织方向的一侧,例如在向左方的编织线圈横列中,除织针A的最终线圈之外,在F的织针S、 Q、 O、…、C上形成线圈,不向应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A喂入针织纱。喂入表面纱和里面纱的纱线供给机进行移动以使针织纱通过织针A的位置而超出于编织宽度外。
如步骤2所示,在编织方向向右方反转的另一侧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将织针A和在B侧应编织线圈的织针b、 d、 f、…、t一同驱动进行编织,所述B侧与织针A形成最终线圈的F侧相对,从而在各织针A、 b、 d、 f、、 t上形成线圈。形成在F侧的织针A上的线圈构成与形成在F侧的其他织针S、 Q、、 0、…、C上的线圈不同的绞绕线圈。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发生在针织纱自F侧的织针A的绞绕线圈起与构成B侧一端侧的织针b的线圈连接而过渡的部分上,而在线圈b中不发生,因此能够使里面纱出现在表面而引起的颜色滲出的现象难以被发现。
此时,优选的是,执行将B恻相对于F侧向右偏移两个针距的横移。通过横移,F侧的织针A与B侧的织针b之间的距离变大。表面纱与里面纱的交叉可能发生在比较短的区间中,但是也可能以跨越比 较长的区间并行而在不稳定的状态下发生。通过横移来扩大间隔,由 此在向右方向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在以从织针A到织针b的顺序下拉
织针以前发生交叉,能够在织针b上以表面和里面为正规的状态下拉。
图2表示利用图1的步骤2的编织使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 范围。在喂入表面纱1和里面纱2而编织添纱编织的筒状针织物时, 在F侧的织针E、 C上形成前侧线圈3,在B侧的织针b、 d上形成后 侧线圈4,同时在F侧的最终线圈A上形成绞绕线圈5。由此,能够使 表面纱1和里面纱2的交叉部6作为自绞绕线圈5起向B侧的织针b 的后侧线圈4过渡的部分,发生在用黑色表示的范围内。
图3、图4、图5及图6简要表示在图2的交叉部6发生表面纱1 与里面纱2的交叉的过程。织针13的向齿口 10的进退利用例如搭载 在沿着针床向左右往复移动的三角座滑架上的三角来驱动,但省略了 三角座滑架的图示。并且,纱线供给机ll、 12的移动也通过三角座滑 架连动。
图3表示图1的步骤1中的向左行进编织刚结束后的状态,即刚 开始图1的步骤2中的向右行进编织前的状态。前后针床F、 B隔着齿 口 10而相对配置。表面纱1和里面纱2分别从向左右移动齿口 10的 纱线供给机11、 12喂入。喂入表面纱1的纱线供给机11配置在相比 喂入里面纱2的纱线供给机12靠前的前侧。F侧的织针C、 E进出齿 口 10而用针钩下拉表面纱1和里面纱2,通过织针13产生的针编弧和 沉降片14产生的沉降弧形成线圈。由于F侧的织针A不进出齿口,因 此表面纱1和里面纱2构成如下状态自形成最终线圈的织针C的针 钩起通过织针A的位置,而延伸至退出到左方的编织宽度外而待机的 纱线供给机11、 12。
图4表示在图1的步骤2中刚开始向右行进编织后的状态。喂入表面纱1的纱线供给机11比喂入里面纱2的纱线供给机12先行,因 此即使在图3中纱线供给机11位于相比纱线供给机12靠左的左侧, 在图4中也会向右侧先行。F侧的最后的织针A在纱线供给机11、 12 向右行进而通过之前进出齿口 10,因此如图3所示通过向左延伸的表 面纱1和里面纱2的上方。纱线供给机11、 12通过相比进出齿口 10 的织针A靠上的上方而向右移动,因此,表面纱1和里面纱2围绕织 针A的针杆的左侧而从下侧折返到上侧。
图5表示如下状态纱线供给机ll、 12相比图4移动到右侧,F 侧的织针A将表面纱1和里面纱2下拉到某种程度,B侧的织针b也 开始进行下拉。这样,为了以从F侧的织针A到B侧的织针b的顺序 下拉表面纱1和里面纱2,在表面纱1和里面纱2之间形成交叉部6, 在用B侧的织针b下拉时,能够在表面纱1和里面纱2的表面和里面 成为正规的状态下进行下拉。表面纱1和里面纱2的交叉部6,根据纱 线供给机ll、 12的位置关系等,发生在比较短的区间中,或跨越比较 长的区间以表面纱1和里面纱2并行之类的不稳定的状态发生。若通 过横移来扩大F侧的织针A与B侧的织针b的间隔,则能够使交叉部 6可靠地发生在织针A与织针b之间。
图6表示在图1的步骤2中表示的向右行进的编织结束的状态。 各织针13以其前端相比沉降片14的前端远离齿口 10的方式被向各针 床下拉。F侧的织针A的下拉优选以如下条件进行表面纱1与里面 纱2的交叉部6相比与织针A相邻的沉降片14形成在织针A的针钩侧。
图7表示包含图3~图6的编织而形成的筒状针织物的线圈组织。 由F侧的织针A形成的绞绕线圈5,以从针编弧5a相邻的前侧线圈3 及后侧线圈4之间的沉降弧5b连接的部分交叉的方式绞绕。如图6所 示,若能够使表面纱1和里面纱2的交叉部6发生在相比沉降片14靠 织针13的针钩一侧,则能够在线圈组织中,使交叉部6在绞绕线圈5 中发生在前后边界10c侧的沉降弧5b和针编弧5a之间的位置。若能够使交叉发生在这种位置,则即使由交叉引起里面纱2出现在表面也能 够使之难以被发现。
图8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将筒状针织物编织成C字 状时的编织顺序。g卩,筒状针织物为将针织纱在前后一侧的针床、例 如后针床B上使用编织宽度的全部的织针b、 d、 f、、 t,在构成前 后另一侧针床的前针床F上使用除编织宽度的中间部之外的两端部的 织针A、 C、 E、 G、 I、 K、 M、 O、 Q、 S编织而成。如步骤1所示, 在前针床的一端侧、例如右端侧的织针K、 M、 O、 Q、 S上,向构成 编织宽度内部的左方喂入针织纱,之后如步骤2所示,反转供给方向 而向构成编织宽度外部的右方喂入针织纱。如步骤3所示,在反转供 给方向之后,在B侧,从编织宽度的右端侧向构成左端侧的织针t、 r、 p、…、d的左方除最终织针b之外喂入针织纱。如步骤4所示,在反 转供给方向之后,从左端侧向构成编织宽度内部的右方对B的织针b 及F的左端侧的织针A、 C、 E、 G、 I喂入针织纱。如步骤5所示,反 转供给方向,除最终织针A之外向构成外部的左方对F侧的左端侧的 织针I、 G、 E、 C喂入针织纱。如步骤6所示,向F侧的织针A和从B 侧的左端侧向右端侧的织针b、 c、 f、…、t构成的右方供给针织纱。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复进行往复喂入针织纱而将筒状针织物形 成为作为整体呈C字状。
若使用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具有两个喂纱口且能够调换两个喂 纱口的喂纱位置的导纱器来喂纱,则能够将防止形成绞绕线圈而引起 的颜色渗出的处理集中在左侧进行。与图3~图6 —样,在将表面纱1 和里面纱2从两个纱线供给机11、 12喂入,而喂入表面纱l的纱线供 给机11位于相比喂入里面纱2的纱线供给机12靠前的前侧的情况下, 不是在图8的步骤3及步骤4中而是在步骤2及步骤3中,在F的右 端织针S上也形成绞绕线圈而进行编织。该情况下,在图8的步骤4 中不进行横移,取而代之的是在步骤3中执行将B相对于F向左偏移 四个针距的横移。如上所示,图8所示的C字状的筒状针织物为,将在一侧的针床
上连续而在另一侧的针床上中间被截开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两端进
行连接而形成。c字状的筒状针织物,即使仅在编织宽度的一端连接而
在编织宽度的另一端不连接,也能够编织出在两侧针床上连续的针织
物。在这种筒状针织物上,颜色渗出的问题与图8 —样,也能够同样 地进行防止处理。
图9及图IO表示使用织针排列针距为12G的岛精机制作所制造的 无缝编织计算机横机、SWG-FIRST (产品名)编织成的添纱编织筒状 针织物的例子。
图9表示用图8所示的C字状编织和图1所示的环绕编织两种方 法来形成的筒状针织物20的例子。在筒状针织物20中的进行C字状 编织的C编织部21中,由前针床来编织前侧针织物21a,由后针床来 编织后侧针织物21b。前侧针织物21a与后侧针织物21b在相当于齿口 的边界部21c上连接。在前侧针织物21a中,以缺少中间部而在端部 21d折返的方式编织。在进行环绕编织的环绕编织部22上,前侧针织 物22a和后侧针织物22b在相当于齿口的边界部22c上连接。在边界部 21c、 22c上几乎不发生由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在 筒状针织物20上,包含C编织部21和环绕编织部22两部分,但是即 使在仅包含一方的情况下,也很难发现颜色渗出,因此能够提高商品 价值。
图10表示用于与图9进行比较而编织成的筒状针织物30的例子。 筒状针织物30不进行绞绕线圈的形成和由横移引起的颜色渗出的防止 处理而进行编织。在筒状针织物30中进行C字状编织的C编织部31 中,在前针床上编织前侧针织物31a,在后针床上编织后侧针织物31b。 前侧针织物31a和后侧针织物31b在相当于齿口的边界部31c上连接。 在前侧针织物31a中,以缺少中间部而在端部31d折返的方式编织。在进行环绕编织的环绕编织部32中,前侧针织物32a和后侧针织物32b 在相当于齿口的边界部32c上连接。在边界部31c、 32c上发生由表面 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若使C编织部31与图9的C编织 部21 —样,使用具有两个喂纱口且可以调换两个喂纱口的喂纱位置的 喂纱装置喂入表面纱和里面纱,则能够使颜色渗出发生在隔着编织宽 度一侧的边界部31c的两端的线圈上,而不是发生在编织宽度的另一 侧。但是,筒状针织物30由于在编织宽度的一侧发生颜色渗出,因此 不能像图9所示的边界部21c那样,使颜色渗出难以被发现。
图11是表示生成编织控制数据的设计装置40的概略结构,所述 编织控制数据用于通过利用横机进行的如图1及图8所示的筒状针织 物的添纱编织来使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所引起的颜色渗出难以被发 现。设计装置40是在通用计算机41上安装设计针织物的软件来实现。 在计算机41上连接有键盘、数字转换器、鼠标等输入装置42、图形显 示器等显示装置43、经由LAN等的能够与外部通信的通信装置44、 能够装卸各种存储介质的外部记录装置45等。
向计算机41的软件安装,可以通过经由通信装置44的下载而进 行,或者在外部记录装置45上安装存储介质来进行。操作者向输入装 置42输入设计数据,观察显示装置43所表示的设计结果而进行图9 所示的筒状针织物20等的设计。操作者指定C编织部21及环绕编织 部22等。并且,指定喂入表面纱和里面纱的纱线供给机及导纱器。依 据按照该指定所确定的喂纱口的配置,计算机41能够确定形成绞绕线 圈的织针,能够生成包含使颜色渗出难以被发现的顺序的编织控制数 据。并且,还可以先通过标准准备包含这种顺序的编织控制数据,根 据操作者的选择进行插入。生成的编织控制数据经由通信装置44传送 给横机,或从外部记录装置45存储在磁盘、USB存储器等的存储介质 之后输入到横机,进行筒状针织物20等的编织。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解决在由横机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时由针织纱的交叉引起的颜色渗出的添纱编织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和设计装置。如步骤1所示,在编织到表面纱和里面纱发生交叉的编织宽度端部为止的编织方向刚反转之前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形成除在编织A上的最终线圈之外的线圈。如步骤2所示,在编织方向刚反转后的编织线圈横列中,在织针A上形成绞绕线圈,在B的织针b、d、f、…、t上形成线圈。表面纱和里面纱的交叉发生在针织纱从织针A的绞绕线圈过渡到织针b的线圈的部分上,在线圈b上不发生,因此能够使里面纱出现在表面而引起的颜色渗出的现象难以被发现。此时,优选的是进行相对F将B向右偏离两个针距的横移。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