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微创钻颅器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微创钻颅器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张庆林, 孙金龙, 曹尚德, 张 成
  • 公开日
    2006年9月20日
  • 申请日期
    2005年8月29日
  • 优先权日
    2005年8月29日
  • 申请人
    张庆林
  • 文档编号
    A61B17/16GK2817742SQ20052008665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微创钻颅器,包括有钻体(2)、摇把(7)、轴(3)、轴(4)、钻卡(12)、钻头(13)及一对相互啮合的伞形齿轮(10)、(11),其特征是所述的钻体(2)为弓形,伞形齿轮(10)、(11)分别设在钻体(2)内相互垂直的轴(3)、轴(4)上,伞形齿轮(10)通过摇杆(6)及设在摇杆(6)上的螺母(9)及压母(8)与摇把(7)连为一体,钻卡(12)设在钻体(2)的外侧与轴(4)连为一体,在钻体(2)的下方设有手柄(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微创钻颅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钻头(13)上设有刻度,钻头(13)的顶部钻尖(15)为扁尖形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微创钻颅器,其特征是所述的手柄(1)上设有指凹(16)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微创钻颅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伞形齿轮(10)、(11)的齿数比为3∶1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微创钻颅器,其特征是所述的伞形齿轮(10)、(11)的齿数比为3∶1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神经外科临床手术的微创钻颅器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神经外科临床手术用的微创钻颅器,它包括有钻体2、摇把7、轴3、轴4、钻卡12、钻头13及一对相互啮合的伞形齿轮10、11,钻体2为弓形,一对伞形齿轮10、11分别设在钻体2内相互垂直的轴3、轴4上,伞形齿轮10通过摇杆6及设在摇杆6上的螺母9及压母8与摇把7连为一体,钻卡12设在钻体2的外侧与轴4连为一体,在钻体2的下方设有手柄1,手柄1上设有指凹16,钻头13上设有刻度14,钻头13的顶部钻尖15为扁尖形,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快速,创伤小,病人痛苦少,值得在神经外科临床手术中,尤其是在急性枕大孔脑疝病人的抢救和所有需要施行脑室体外引流的患者中推广使用。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微创钻颅器的制作方法在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中,为了诊断与治疗经常作钻颅手术。本领域中所通用的钻颅器械一般为手摇钻、风动钻和电动钻,其中又以手摇式为最常用的。传统的手摇式钻颅器由于其钻头与手摇柄的转速之比为1∶1,而钻颅速度慢,手术费时、费力,使患者的出血量增多,因而病人痛苦大,尤其在急救脑疝危相急需作钻颅的情况下,往往由于钻颅手术复杂而延误了抢救时间,影响了治疗效果。电动钻和风钻虽提高了钻颅速度,但其结构复杂,造价昂贵,需要交流电源或高压氮气作为动力源,使用时既不方便也不安全,且必须在手术室操作完成。另外,采用电动钻或风动钻的术前准备环节较复杂也容易造成污染,一般不采用。申请号为92112056.7(公开号CN1084730A)的快速手摇开颅钻和专利号为96205629.4的多功能方便颅钻,虽然解决了以上的不足,但其结构仍较复杂,由于传动结构不合理,因而使得操作起来仍费时费力,创伤较大,清洗、消毒也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体积小,操作方便,容易掌握,操作时花费时间短、创伤小、病人痛苦少,且保证安全的一种微创钻颅器。使它不仅适用于一般脑室造影,而且还适用于脑出血(脑室内出血)、慢性硬膜下血肿等症的治疗,特别适用于急性脑积水并发枕大孔脑疝病人的抢救。使其钻孔时间由原来的30-40分钟缩短为3-5分钟。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有钻体、摇把、轴、钻卡、钻头及一对相互啮合的伞形齿轮,钻体为弓形,一对伞形齿轮分别设在钻体内相互垂直的轴上,一伞形齿轮通过摇杆及设在摇杆上的螺母及压母与摇把连为一体,钻卡设在钻体的外侧与轴连为一体,在钻体的下方设有手柄,手柄上设有指凹,钻头上设有刻度,钻头的顶部钻尖为扁尖形。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钻头的A向放大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钻锁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脑穿套针示意图。
图中1-手柄、2-钻体、3-轴、4-轴、5-螺母、6摇杆、7-摇把、8-压母、9-螺母、10-伞形齿轮、11-伞形齿轮、12-钻卡、13-钻头、14-刻度、15-钻尖、16-指凹、17-钻锁、18-脑穿套针、19-套针、20-针心。
具体实施例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有钻体2、摇把7、轴3、轴4、钻卡12、钻头13及一对相互啮合的伞形齿轮10、11,钻体2为弓形,一对伞形齿轮10、11分别设在钻体2内相互垂直的轴3、轴4上,伞形齿轮10通过摇杆6及设在摇杆6上的螺母9及压母8与摇把7连为一体,钻卡12设在钻体2的外侧与轴4连为一体,在钻体2的下方设有手柄1,手柄1上设有指凹16,钻头13上设有刻度14,钻头13的顶部钻尖15为扁尖形,伞形齿轮10、11的齿数之比为3∶1。
使用时,根据钻颅部位的头皮与颅骨的厚度,将钻头13装在钻卡12上,根据钻头13上的刻度14调好钻头13的长度,用钻锁17锁紧钻卡12把钻头13夹紧,在局麻隆起的皮丘中心,一只手握手柄1将钻头13垂直戳入头皮直达颅骨,按颅内穿刺的目标方向,另一只手摇摇把7进行钻颅,当钻头13钻入颅内后,用脑穿套针18穿入颅内的预定目标,抽出针心20见有液体流出后,将短硅胶管由套针19插入并导出套针19,在钻孔附近缝扎一针,固定硅胶管于头皮上,伤口敷料盖好。最后将长、短硅胶管连接起来,根据病情需要,作脑室与囊腔等造影或脑室体外引流。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体积小、重量轻、操作方便、容易掌握,操作时,省时、省力,大大减少了开颅过程中的创伤面和并发症,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和费用,确保医疗安全,符合微创治疗原则,在临床中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