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

  • 专利名称
    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
  • 发明者
    仲崇禄, 姜清彬, 张勇, 陈珍, 陈羽
  • 公开日
    2012年10月10日
  • 申请日期
    2012年7月10日
  • 优先权日
    2012年7月10日
  • 申请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 文档编号
    A01G1/04GK102715016SQ20121023817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摘采正开伞的成熟正红菇子实体; b、在无菌条件下取步骤a中正红菇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交接处的菌褶部分的组织块,放入含乳糖、维生素B1和叶酸的改良PDA固体培养基中,室温、避光培养3 5天,萌发得到菌丝体; C、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b中的菌丝体放入含乳糖的改良MN固体培养基中,室温、避光培养5 7天,纯化菌丝体; d、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c中纯化的菌丝体转接入具胶盖的试管中,室温、避光培养5 7天,所述试管中装有由步骤b所述的含乳糖、维生素B1和叶酸的改良PDA培养基和步骤c所述的含乳糖的改良MN培养基组成的混合培养基; e、将步骤d中无污染的试管置于10 15°C保存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的培养基中所述乳糖的浓度为4 6g/L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的培养基中所述维生素B1的浓度为100±10ii g/L ;所述叶酸的浓度为50±5ii g/L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c的培养基中所述乳糖的浓度为0. 5 I. 5g/L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所述含乳糖、维生素B1和叶酸的改良PDA培养基与含乳糖的改良丽培养基的体积比为I I 2 I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d中所述含乳糖、维生素B1和叶酸的改良PDA培养基与含乳糖的改良丽培养基的体积比为21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e中所述试管与胶盖之间的衔接口用保鲜膜封包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共生微生物培养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阐述实施例I一种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其步骤如下(I)配制含叶酸、维生素B1和乳糖的改良PDA培养基改良PDA培养基的成分是马铃薯汁200g/L,葡萄糖20g/L,乳糖5g/L,叶酸50 u g/L、维生素 B1IOO u g/L,琼脂粉 8g/L(2)将步骤(I)配制好的培养基装入三角瓶中于121°C灭菌20分钟,取出待温度降至50°C左右,在洁净工作台下,按30ml/皿装入无菌培养皿(2 X 9cm)中,置工作台中冷却成平板固体培养基,待用(3)在洁净工作台下,用无菌镊子取一小块正红菇刚开伞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交接处的菌褶块,迅速放入步骤(2)备好的培养皿中,菌褶块在培养皿中呈三角形摆放,用宽3cm的保鲜膜封包培养皿套口(4)将培养皿置于25_35°C的温室条件下,遮光培养3天,萌发得到菌丝体,菌丝体的萌发率为52%(5)配制含乳糖I g/L的改良丽固体培养基配方为=CaCl20. 05g/L, NaCl 0. 025g/L, KH2PO4 0. 5g/L, (NH4) HPO4 0. 25g/L,MgSO4 7H20 0. 15g/L,DETA-Fe3 0. 02g/L,维生素 B1 100 u g/L,葡萄糖 2. 5g/L,麦芽糊精3.Og/L,乳糖 lg/L,琼脂粉 8. 5g/L(6)将步骤(5)配制好的培养基按步骤(2)进行装瓶灭菌备用(7)步骤(4)培养3天后,挑取一小块萌发的菌丝体转入步骤¢)的培养皿中,操作方法同步骤(3)(8)将培养皿置于25_35°C的温室条件下,遮光培养I天,纯化菌丝体(9)将步骤⑴和步骤(5)配制好的两种培养基按2 I的比例混合,使其溶化成液体,按9ml/管装入试管(1.8X7cm)中,用塑胶盖拧紧试管口,将试管置于121°C灭菌20分钟,取出斜置冷却至室温,试管中的培养基成固体斜面状(10)将步骤(8)培养7天后纯化的菌丝体挑一小块放入步骤(9)的试管中,用塑胶盖拧紧试管口,于25-35°C的温室条件下,遮光培养7天 (11)培养7天后,挑选没有污染的试管种用宽Icm的保鲜膜封包塑胶盖与试管的衔接口,于10-15°C温度条件保存采用实施例I的条件,正红菇菌种分离成功率达52%,纯化率达80%,菌种保存12个月后试管内的培养基基本保持原样,菌种活性达90% ;保存24个月后试管内的培养基减少10%,菌种活性达80 %实施例2除了步骤⑴的培养基中乳糖的浓度为4g/L,步骤(5)的培养基中乳糖的浓度为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菌根型食用菌指一些在其自身的生活史中,必须依赖于一些活的树木根系,并与树木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的一类食用菌。菌根食用菌与树木根系之间的 营养生理过程首先形成共生体-菌根,才能完成物质交换的相互依赖关系。我国已知的567年野生食用菌资源中,属于菌根型食用菌的资源就已知有352种,约占国产食用菌资源总量的53. 6%。许多种类的菌根型食用菌都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营养,同时它们对森林的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红菇是目前仅知分布在中国部分地区的红菇属新种,是一种与壳斗科树种共生的菌根型食用菌。正红菇具养血、逐瘀、祛风,主治血虚萎黄、产后恶露不尽、关节酸痛等功能,它不仅美味,更是营养保健的野生菇,在中国及东南亚部分地区深受人们喜爱。由于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正红菇的价值甚至超过世界某种的松茸、美味牛肝菌和松乳菇。正红菇做为一种珍贵的药食两用菌,不仅具有良好的色泽和风味,并且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补血、降低血液胆固醇等药用功能。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要求已经由原来的满足温饱转变为追求健康和崇尚天然。这无疑为开发利用红菇资源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菌根菌普遍都较难分离培养,亦较难保存,目前国际上菌根菌一般每隔3个月左右转管一次,且菌种的活性也易退化。目前,正红燕菌丝体分离培养一般取材于子实体的燕盖或燕柄的菌肉,分离培养所取的子实体均为未成熟或有7分成熟,菌伞均未打开,分离成功的概率较少或几乎没有萌发;分离所用的子实体材料均用升汞溶液或酒精进行表面消毒;分离培养所用的培养基均为PDA培养基或改良的PDA培养基;正红菇分离培养、纯化及保存均采用PDA培养基,试管种的活性一般为3个月(黄年来等,2010 ;陈旭健等,2005 ;陈少珍等,2004)。从事食用菌研究的科研人员,普遍都深感正红菇的分离培养萌发率低,纯化成功率低,菌种保存时间较难持久,菌种的活性消失较快。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分离培养成功率高、菌种保存时间长、活性持久的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分离培养保存方法。一种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摘采正开伞的成熟正红菇子实体;b、在无菌条件下取步骤a中正红菇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交接处的菌褶部分的组织块,放入含乳糖、维生素B1和叶酸的改良PDA固体培养基中,室温、避光培养3 5天,萌发得到菌丝体;C、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b中的菌丝体放入含乳糖的改良MN固体培养基中,室温、避光培养 5 7天,纯化菌丝体;d、在无菌条件下,将步骤c中纯化的菌丝体转接入具胶盖的试管中,25 30°C、避光培养5 7天,所述试管中装有由步骤b所述的含乳糖、维生素BI和叶酸的改良PDA培养基和步骤c所述的含乳糖的改良MN培养基组成的混合培养基;e、将步骤d中无污染的试管置于10 15°C保存。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b的培养基中所述乳糖的浓度为4 6g/L。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c的培养基中所述乳糖的浓度为0. 5 I. 5g/L。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步骤d中所述含乳糖、维生素B1和叶酸的改良PDA培养基与含乳糖的改良丽培养基的体积比为I : I 2 : I。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d中所述含乳糖、维生素B1和叶酸的改良PDA培养基与含乳糖的改良丽培养基的体积比为2 I。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步骤e中所述试管与胶盖之间的衔接口用保鲜膜封包。本发明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组织块菌丝体的萌发率高达50%以上,菌种保存时间一次分转可达I年,菌种活性持续3年不退化。本发明方法不需要消毒子实体,配制培养基所用试剂均是常用品,整个操作过程较简练,使正红菇菌根食用菌的菌种分离培养保存方法简便化,为菌根食用菌行业提供了新的操作方法和技术。0.5g/L,步骤(9)中两种培养基按I : I的比例混合外,其他操作均与实施例I相同。采用实施例2的条件,正红菇菌种分离成功率达40 %,纯化率达60 %,菌种保存12个月后试管内的培养基基本保持原样,菌种活性达70% ;保存24个月后试管内的培养基减少9%,菌种活性达50%。实施例3除了步骤⑴的培养基中乳糖的浓度为6g/L,步骤(5)的培养基中乳糖的浓度为1.5g/L,步骤(9)中两种培养基按I : I的比例混合外,其他操作均与实施例I相同。采用实施例3的条件,正红菇菌种分离成功率达50 %,纯化率达50 %,菌种保存12个月后试管内的培养基减少10%,菌种活性达80% ;保存24个月后试管内的培养基减少20%,菌种活性达70 %。实施例4除了步骤(3)中挑取一小块正红菇未开伞子实体菌柄与菌盖接种处的菌褶块外,其他操作均与实施例I相同。采用实施例4的条件下做了 6个菌株分离培养,每个菌株采用10个培养皿共挑取30小块进行试验,分离成功率只达8. 3%。实施例5除了步骤(5)中所用培养基为步骤⑴的培养基外,其他操作均与实施例I相同。采用实施例5的条件下做了 6个菌株纯化培养,每个菌株采用10个培养皿共挑取30小块进行试验,分离成功率只达33. 3%。实施例6除了步骤(9)中所用培养基为步骤(I)的培养基外,其他操作均与实施例I相同。采用实施例6的条件下做了 6个菌株的保存试验,每个菌株有7支试管种,保存6个月后菌种活性达60%,且分转污染率较高,明显菌种活性退化。实施例7除了步骤(11)中没用用宽Icm的保鲜膜封包塑胶盖与试管的衔接口外,其他操作均与实施例I相同。采用实施例7的条件下做了 6个菌株的保存期试验,每个菌株有7支试管种,保存12个月后试管内的培养基缩水率达70%,菌种活性只达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摘采正开伞的成熟正红菇子实体;取正红菇子实体菌柄与菌盖交接处的菌褶部分的组织块,放入含乳糖、维生素B1和叶酸的改良PDA固体培养基中,室温、避光培养3~5天,萌发得到菌丝体;将菌丝体放入含乳糖的改良MN固体培养基中,室温、避光培养5~7天,纯化菌丝体;将纯化的菌丝体转接入具胶盖的试管中,室温、避光培养5~7天;将无污染的试管置于10~15℃保存。这种正红菇菌根型食用菌的分离培养保存方法,组织块菌丝体的萌发率高达50%以上,菌种保存时间一次分转可达1年,菌种活性持续3年不退化。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