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雾化器套件及雾化器的制作方法雾化器是通过对水或盐水、用于治疗支气管等的疾病的药液等液体进行雾化而生成气溶胶(aerosoI)的装置。使用人员从ロ或鼻子吸入由该雾化器生成的气溶胶而将其摄入体内。近年来,正在尝试使用该雾化器对用于预防麻疹的疫苗等进行气溶胶化并经由使用人员的ロ及鼻子向体内投药。通常,雾化器具有主体装置,其具有产生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装置;雾化器套 件,其通过导入压缩空气来产生气溶胶。作为公开了这样的雾化器的现有技术文献,可例举日本特开平06 — 285168号公报(专利文献I)。雾化器套件上安装有咬嘴或面罩,以此作为辅助使用人员从ロ或鼻进行吸入的吸入辅助工具。图14示出了水平剖视雾化器套件时的概略结构。在雾化器套件中,在喷雾室S的大致中央配置有压缩空气的喷嘴的前端301 (雾化部),向喷雾室S的外筒300的内周侧面全周均匀地喷出(喷雾)所生成的气溶胶(图中的箭头)。但是,存在这样的问题,即,向与气溶胶排出ロ 302接近的方向喷出(喷雾)的气溶胶容易排出到气溶胶排出ロ 302,但朝向与气溶胶排出ロ 302远离(背离气溶胶排出ロ 302)的方向喷出(喷雾)的气溶胶难以快速地被导入气溶胶排出ロ 30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平06 — 285168号公报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不能将所生成的气溶胶的一部分高效地排出到气溶胶排出ロ。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提高雾化器套件的气溶胶喷雾效率的雾化器套件及雾化器。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雾化器套件,通过将压缩空气导入雾化部来生成气溶胶,该雾化器套件的特征在于,具有外部空气导入管,其规定用于导入外部空气的外部空气导入路径;上述雾化部,其设在上述外部空气导入管的中心位置;壳体,其包围上述外部空气导入管,并且规定通往气溶胶排出ロ的气溶胶传送路径。在上述气溶胶传送路径上隔着上述雾化部而位于与上述气溶胶排出ロ相反的一侧的区域设有气溶胶流向变更部,该气溶胶流向变更部积极地将向远离上述气溶胶排出ロ的方向流出的上述气溶胶的流向变更为朝向上述排出ロ侧的方向。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地,包围上述外部空气导入管的上述壳体的从上述雾化部观察时位于与设有上述气溶胶排出ロ的ー侧相反的ー侧的壁面上,设有区域,该区域与上述雾化部之间的距离比上述雾化部与特定壁面之间的距离短,上述特定壁面是指,包围上述外部空气导入管的上述壳体的从上述雾化部观察时位于设有上述气溶胶排出ロ的ー侧的壁面;上述区域构成上述气溶胶流向变更部。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地,在上述气溶胶传送路径上设有下垂壁,该下垂壁设在从上述雾化部观察时位于与设有上述气溶胶排出ロ的已侧相反的ー侧的壁面的内侧;上述下垂壁构成上述气溶胶流向变更部。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地,在上述外部空气导入管的从上述雾化部观察时与设有上述气溶胶排出ロ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设有延长部,从上述雾化部观察吋,该延长部比上述外部空气导入管上的设有上述气溶胶排出ロ的ー侧更向管轴方向延伸。在上述发明中优选地,作为上述气溶胶流向变更部,从上述壳体的中心位置观察时,上述雾化部的位置向与设有上述气溶胶排出ロ的ー侧相反的ー侧偏离。 本发明的雾化器具有,主体,其具有用于送出压缩空气的空气压缩装置;压缩空气管部,其用于导出从上述空气压缩装置送出的压缩空气;生成气溶胶的上述雾化器套件中的任ー雾化器套件,其与上述压缩空气管部的一端相连接。发明效果若采用本发明的雾化器及雾化器套件,则能够提供能够提高在雾化器套件内生成的气溶胶的喷雾效率的雾化器套件及雾化器。图I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雾化器的外观结构的整体立体图。图2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的外观结构的第一整体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的外观结构的第二整体立体图。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沿图3中的V —V线的纵向剖视图。图6是沿图5中的VI —VI线的横向剖视图。图7是示出了第二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的外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的与沿图3中的V — V线相当的纵向剖视图。图9是沿图8中的IX — IX线的横向剖视图。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的与沿图3中的V — V线相当的剖视图。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的外部空气导入管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的与沿图3中的V — V线相当的纵向剖视图。图13是沿图12中的XIII — XIII线的横向剖视图。图14是背景技术的雾化器套件的横向剖视图。
接着,參照图5,对气溶胶的生成及排出进行说明。此外,图5的虚线所示的箭头表示从雾化器主体10送出的压缩空气(外部空气)的流向,空心间头表示从压カ调整用间隙101导入的外部空气的流向,黑实心箭头表示气溶胶的排出流向。由在吸液管形成部124和压缩空气导入管114的上部前端部114a之间的间隙来构成吸液管,借助因喷射后述的压缩空气而产生的负压的作用,使贮存在贮存部116中的液体W到达后述的雾化部附近。雾化部M形成在压缩空气导入管114的上部前端部114a和挡板122之间。在该雾化部M中,使被雾化器主体10导入至压缩空气导入管114中的压缩空气从压缩空气导入管114的上部前端部114a向挡板122喷射。此时,因雾化部M产生的负压的作用而被吸到雾化部附近的液体W,因上述负压的作用而向雾化部M喷射,从而(液体W)与压缩空气一起向挡板122喷射。通过该作用,液体W与挡板122碰撞而成为微细的液滴进而成为雾状粒子,该雾状 粒子附着在被导入至壳体IlOA内部的外部空气(包括通过上述的雾化器主体10导入的外部空气和基于使用人员的呼气动作而从后述的压カ调整用间隙101导入的外部空气)中而生成气溶胶。在雾化部形成体120的上方,定位配置有流路形成体130A及盖体140。由该流路形成体130A隔开壳体IlOA的内部空间,由此形成气流流动的流路。另外,盖体140嵌入在设在流路形成体130A的上表面的开ロ部133中,由设在这些流路形成体130A和盖体140之间的间隙来形成使雾化器套件内的空间和外部连通的压カ调整用间隙101。更具体地,通过设在流路形成体130A的下部的外部空气导入管134,来将壳体IlOA的内部的空间划分为中央部分和周缘部分,由外部空气导入管134的内侧规定出外部空气导入路径102,并且,由被外部空气导入管134的外侧和壳体IlOA包围的区域规定出气溶胶传送路径103。外部空气导入路径102是用于将从上述压カ调整用间隙101流入的外部空气引向雾化部M的流路,气溶胶传送路径103是用于将在雾化部M生成的气溶胶引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流路。(壳体110A)在此,參照图6,对本实施方式的壳体IlOA的特征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图6是沿图5中的VI—VI线的横向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IlOA中,在包围外部空气导入管134的壳体IlOA中,在从雾化部M观察时与设有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ー侧相反的ー侧具有壁面110b,该壁面IlOb与雾化部M之间的距离(L2)比雾化部M与壁面IlOa之间的距离(LI)短,所述壁面IlOa是指,从雾化部M观察时壳体IlOA中的位于设有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ー侧的壁面。具体而言,从雾化部M观察时,壳体IlOA中的设有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一侧的壁面大致呈半圆形形状,并且,从雾化部M观察时,在壳体IIOA中的与设有气溶胶排出口 132的ー侧相反的ー侧的壁面设有直线部分(立体观察时是平坦的面)。这样,通过在壳体IlOA上设置具有直线部的壁面IlOb,使该壁面IlOb成为障碍壁,从而能够积极地将从外部空气导入路径102向远离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方向流出的气溶胶的流向,变更为如图6中的箭头示出那样的朝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的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IlOA的壁面IlOb构成气溶胶流向变更部。另外,从雾化部M观察时,位于气溶胶排出ロ 132 —侧的开ロ部的面积(容量),大于从雾化部M观察时与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相反的一侧的开ロ部的面积(容量)。其結果,就气溶胶的排出阻カ而言,在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阻力)低,在与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相反的ー侧(阻力)高。由此,气溶胶更容易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排出。(作用及效果)至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A,能够提高朝向气溶胶的气溶胶排出ロ132的气溶胶喷雾效率。其结果,在使用相同的空气压缩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气溶胶的每单位时间内的喷雾量。另外,在气溶胶的单位时间内的喷雾量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空气压缩装置的容量,从而能够降低主体所需的成本。
(第二实施方式雾化器套件100B)接着,參照图7至图9,对第二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B进行说明。构成雾化器I的雾化器主体10、软管12及吸入辅助器具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不重复说明。另外,雾化器套件100B的气溶胶的生成原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也不
重复说明。此外,图7是示出了雾化器套件100B的外观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8是雾化器套件100B的与沿图3中的V —V线相当的纵向剖视图。參照图7及图8,本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B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A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壳体IlOB及流路形成体130B。其他结构相同,因而,在此对壳体IlOB及流路形成体130B的结构进行说明。壳体IlOB的横截面为圆形形状。其他结构与上述壳体IlOA相同。另外,在流路形成体130B上,在气溶胶传送路径103中设有下垂壁135,从雾化部M观察时,该下垂壁135设在壁面IlOb的内侧,其中,从雾化部M观察时,在包围外部空气导入管134的壳体IlOB中,该壁面IlOb位于与设有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ー侧相反的ー侧。其他结构与上述流路形成体130A相同。如图7及图9所示,该下垂壁135成形为弯曲状,其朝向外部空气导入管134的一侧凹进。下垂壁135的下端达到贮存部116附近的位置。此外,该下垂壁135构成气溶胶流向变更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横截面为圆形形状的壳体110B,但也能够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10A。这样,通过在气溶胶传送路径103中设置下垂壁135,下垂壁135成为障碍壁,从而能够积极地将从外部空气导入路径102向远离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方向流出的气溶胶的流向,变更为如图9中的箭头示出那样的朝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的方向。另外,从雾化部M观察时,位于气溶胶排出ロ 132 —侧的开ロ部面积(容量),大于从雾化部M观察时位于与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相反的一侧的开ロ部面积(容量)。其結果,就气溶胶的排出阻カ而言,在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阻力)低,在与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相反的ー侧(阻力)高。由此,气溶胶更容易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排出。(作用及效果)至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B,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能够提高朝向气溶胶的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气溶胶喷雾效率。其结果,在使用相同的空气压缩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气溶胶的每单位时间内的喷雾量。另外,在气溶胶的単位时间内的喷雾量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空气压缩装置的容量,从而能够降低主体所需的成本。(第三实施方式雾化器套件100C)接着,參照图10至图11,对第三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C进行说明。构成雾化器I的雾化器主体10、软管12及吸入辅助器具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不重复说明。另外,雾化器套件100C的气溶胶的生成原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也不重复说明。此外,图10是雾化器套件100C的与图3中的V _ V线相当的纵向剖视图,图11是雾化器套件100C的外部空气导入管134c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參照图10及图11,本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C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A的不同点在于,壳体IlOB及流路形成体130C。其他结构相同,因而,在此对壳体IlOB及流路形成体130C的结构进行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壳体IlOB的横截面为圆形形状。另外,在流路形成体130C上,在从雾化部M观察时,在外部空气导入管134c的与设有(朝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ー侧相反的ー侧,设有延长部134e,从上述从雾化部M观察时,该延长部134e比外部空气导入管134c的设有(朝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ー侧更向管轴方向延伸。此外,该延长部134e构成气溶胶流向变更部。其他结构与上述流路形成体130A相同。如图11所示,在管轴方向上,该延长部134e的长度比外部空气导入管134c的位 于气溶胶排出ロ 132 (—侧)的端部的长度长出E左右,并且该延长部134e为半圆筒形状。此外,该延长部134e构成气溶胶流向变更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设置横截面为圆形形状的壳体110B,但也能够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壳体110A。这样,通过在气溶胶传送路径103上设置延长部134e,该延长部134e成为障碍壁,从而能够积极地将从外部空气导入路径102向远离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方向流出的气溶胶的流向,变更为朝向气溶胶排出口侧的方向。另外,从雾化部M观察时,位于气溶胶排出ロ 132 —侧的开ロ部面积(容量),大于从雾化部M观察时位于与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相反的一侧的开ロ部面积(容量)。其結果,就气溶胶的排出阻カ而言,在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阻力)低,在与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相反的ー侧(阻力)高。由此,气溶胶更容易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排出。(作用及效果)至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C,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能够提高朝向气溶胶的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气溶胶喷雾效率。其结果,在使用相同的空气压缩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气溶胶的每单位时间内的喷雾量。另外,在气溶胶的単位时间内的喷雾量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空气压缩装置的容量,从而能够降低主体所需的成本。(第四实施方式雾化器套件100D)接着,參照图12及图13,对第四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D进行说明。构成雾化器I的雾化器主体10、软管12及吸入辅助器具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不重复说明。另外,雾化器套件100D的气溶胶的生成原理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因而也不重复说明。此外,图12是雾化器套件100D的与沿图3中的V — V线相当的纵向剖视图,图13是沿图12中XIII — XIII线的剖视图。參照图12及图13,本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D和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A的不同点在于,壳体IlOD及流路形成体130D。其他结构相同,因而,在此对壳体IlOD及流路形成体130D的结构进行说明。与第二实施方式同样地,壳体IlOD的横截面为圆形形状。另外,压缩空气导入管114的上部前端部114a的位置,不是设在壳体IlOD的中心位置(Cl),而是从雾化部M观察时向与设有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ー侧相反的ー侧偏离。另外,从雾化部M观察时,流路形成体130D的外部空气导入管134d的位置,也向设有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ー侧相反的ー侧偏离。此外,雾化部M位于外部空气导入管134d的中心位置。另外,在壳体IlOD的横截面为矩形形状的情况下,就壳体IlOD的中心位置(Cl)而言,对角线交叉的位置成为大致中心位置。
此外,在从雾化部M观察时,雾化部M及外部空气导入管134d向与设有气溶胶排出口 132的ー侧相反的一侧偏离,这样的结构构成气溶胶流向变更部。这样,在从雾化部M观察吋,雾化部M及外部空气导入管134d向设有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ー侧相反的ー侧偏离,由此,从雾化部M观察时,从与设有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一侧相反的ー侧的壁面IlOb到雾化部M的距离,比从设有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ー侧的壁面IlOa到雾化部M的距离短。由此,能够积极地将从外部空气导入路径102向远离气溶胶排出ロ 132的方向流出的气溶胶的流向,变更为图13中的箭头所示的那样朝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的方向。另外,从雾化部M观察时,位于气溶胶排出ロ 132 —侧的开ロ部面积(容量),大于从雾化部M观察时位于与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相反的一侧的开ロ部面积(容量)。其結果,就气溶胶的排出阻カ而言,在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阻力)低,在与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相反的ー侧(阻力)高。由此,气溶胶更容易向气溶胶排出ロ 132—侧排出。(作用及效果)至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雾化器套件100D,能够提高朝向气溶胶的气溶胶排出ロ132的气溶胶喷雾效率。其结果,在使用相同的空气压缩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增加气溶胶的每单位时间内的喷雾量。另外,在气溶胶的单位时间内的喷雾量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减小空气压缩装置的容量,从而能够降低主体所需的成本。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认为本次公开的实施方式是在所有方面都是例示而非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表示,意在包括在与权利要求书等价的意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更。附图标记的说明I雾化器10雾化器主体11压缩空气送风ロ12 软管100A、100B、100C、100D 雾化器套件101压カ调整用间隙IlOm 刻度
110A、110B、110D 壳体IlOaUlOb 壁面111 手把 114压缩空气导入管114a上部前端部114b前端开ロ部116贮存部120雾化部形成体122 挡板124吸液管形成部124a 开ロ部130A、130B、130C、130D 流路形成体132气溶胶排出ロ133 开ロ部134外部空气导入管134c外部空气导入管134e 延长部135下垂壁140 盖体200 咬嘴M雾化部W 液体。
在该雾化器套件中,在壳体(110A)上设有具有直线部的壁面(110b)。该壁面(110b)成为障碍壁,从而能够如箭头示出那样积极地将从外部空气导入路径(102)向远离气溶胶排出(132)的方向流出的气溶胶的流向变更为朝向气溶胶排出口(132)侧的方向。
雾化器套件及雾化器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查尔斯·E·拉森, 罗伯特·C·法南查尔斯·E·拉森, 罗伯特·C·法南田中伸哉, 朽原进田中伸哉, 朽原进伊藤登, 黄尹萱伊藤登, 黄尹萱尹凤爱, 李桂梅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田中伸哉, 朽原进魏忠兰, 王淼托拜厄斯·斯特尔刘海龙刘海龙
专利相关信息
-
刘海龙杨金良, 赖晓珺杨金良, 赖晓珺谷守芳陈秀兰刘春海, 杨正雨刘春海, 杨正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