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核反应堆控制棒驱动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核反应堆控制棒驱动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费尔南德·萨瓦利
  • 公开日
    1988年1月6日
  • 申请日期
  • 优先权日
  • 申请人
    法玛通公司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 文档编号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在由压力液体冷却的并且具有装有堆芯的压力容器并由盖密封的核反应堆中,一个控制棒驱动装置包括一个放在堆芯之上并由该容器支承的控制棒导向装置;一个具有中心孔的,该导向装置的上密封板;一个装有驱动机构并且连接在密封地穿过且固定在该容器盖上的一个护套上的壳体,该护套通入该导向装置之上的容器内;一个在护套内可沿其垂直运动的,把驱动机构连接到一个控制棒上的,并且径向具有间隙地穿过导向装置的该上密封板的该中心孔的驱动轴;一个径向地插在该轴和该护套之间的并且具有在该中心孔周围支承在该上密封板上的端件的,可以垂直移动的防热套,该防热套上具有校准通路装置,位于护套之下的水平位置上并用来使该压力液体通过间隙流入该导向装置,以及在防热套和护套之间的止回阀装置,使液体流向驱动机构而防止液体从该驱动机构流向该容器2.按照权利要求1的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止回阀装置包括一个环形的阀门密封件,可以沿着该防热套滑动并且可以向着或背着在该阀门密封件之下的该护套上形的一个座垂直移动3.按照权利要求1的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通路装置至少由在该端件之上的防热套上形成的一个进孔组成4.按照权利要求2的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防热套带有止动装置,以便限制该阀门密封件背离其座的行程5.按照权利要求1的一种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防热套上具有一个肩,以便当防热套从其端件接触上密封板的位置起算的移动量超过予定值时,强制地使该阀门密封件抬离该座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核反应堆控制棒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本发明涉及核反应堆控制棒的一种驱动装置,适用的核反应堆,由加压液体冷却,具有置于堆芯之上的控制棒导向装置,一个内部装有驱动装置并且由密封地穿过堆芯容器盖的护套连接于反应堆容器内部的壳体,一个可在该护套内沿其移动,把该机构连接在控制棒上并且径向具有间隙地穿过导向装置的上密封板的驱动轴,以及一个径向地插在驱动轴和护套之间,并且具有一个与该上密封板一道工作以便控制冷却剂流的端件的防热套。上述类型的装置已经应用于压水堆中,包括本发明受让人制造的某些压水堆中。例如,图1表示一个用于具有由上盖10密封的容器的压水堆的该种装置。每个装置都包括一个护套12,固定在盖10上,并密封地从其中穿出,底部通入容器,顶部通入一个装有控制棒驱动机构的壳体14。该机构,例如可以是公知的电气机械式的机构,被连接在轴16上,轴16可连接在控制棒的头部18上,控制棒包括装有中子吸收材料的棒束20。该棒束在其纵向运动中由一个下部导向装置22和一个导向管24进行轴向导向。导向装置22和导向管24,相互对准,固定在上板26上,上板26由反应堆容器承载并且属于反应堆的上部内部设备。导向管24的上端由板28封闭,板28上有开口,轴16穿过该开口。为了保证满意的机械动作,该开口留有明显的间隙(实践中,绕轴留有7mm左右的间隙)。在这种压水堆中,做为冷却剂和减速剂流的轻水向上流过堆芯,带走燃料提供的热量。轻水通过一条与棒束导向装置22大约同一水平位置的横向管(未画出)流出容器。板26把冷却剂在其中改变方向以便通过出口管流出的空间与另一个空间30隔开,该空间有时也叫“容器顶部(vesselroof)”其位置紧靠在盖下。如图1所示,容器顶部相对于板26以下的空间保持轻微的过压,例如,这可以用使水从与堆芯上游进口管相通的一个区域流过板26上形成的通路32的方法来实现。由于容器顶部30内的过压,水向着板26之下的空间流动,并使堆芯沿着箭头fo所示的路径短路。通过棒束导向管24的该流容易引起棒束控制轴的振动,并且由于与装在导向装置22内的传统的横向导向板的接触,容易引起控制棒护套的磨损。该非可控流倾向于减少反应堆的热效率。由于机械方面的要求,要通过减小轴16在板28内的间隙的方法把其减少,又不能超过一定限度。另外,容器顶部倾向于承受流向壳体14的冷却剂流。这些由温差环流效应引起的冷却剂流增加了从该机构壳体向大气的热损耗。为了减少这种热损耗并保护穿过盖的护套12,过去已有人建议在护套12和控制轴16之间加装一个防热套34。该防热套,在图1所示的高位和防热套的上环38支承在壳体14的出口处安装的一个座上时的低位之间,可以轴向移动。在该低位时,防热套34的一个低位杯形端件紧紧靠近板28。当控制棒下降时,因轴16下降而在壳体14的上部产生的低压使防热套上升并打开一条通路;使水可以沿着箭头f1所示的路径流动,以便平衡压力。这种技术方案并不能取得完全令人满意的效果。控制棒的自由下落被延误,直至壳体14中的低压达到足以平衡防热套34重量的值为止。棒束控制机构内的热对流仍旧是混乱的并取决于局部过热。过去也有人建议在控制棒管状驱动轴上安装阀门装置以便当该轴回动时封闭轴上的液流开口(见西德专利1,951,418)。但是这种设计也不能克服上面提到的缺陷。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控制棒的驱动装置;更具体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对流热损耗小,在快速停堆时控制棒的落下没有延误的装置。另一个目的是把棒束导向装置中的水流及其产生的振动减小到冷却控制棒束所需要的最小量。为实现该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上述的装置,其防热套与上板接触,在护套之下形成校准装置,做为冷却液通过间隙流入导向装置的入口,一个止回阀安装在防热套和护套之间,护套可以垂直地相对于防热套移动。该止回阀可以具有一个可以滑动的阀门密封件与护套座配合动作以便使冷却液只朝向驱动机构流动。在这设计中,由于该止回阀的重量增强了防热套重量的很小的功能,当控制棒束下落时,该机械壳体底部与容器顶部之间的沟通加快了许多。通过调整通路的横截面积可以很方便地调整使堆芯短路的液流,这有助于平衡不同装置之间的液流。在机构中由温差环流效应引起的流速大大减小,由其引起的热损耗也随之大大减小。
通道可以形成为防热套上的端件之上的一个或多个进口。流向位于上板之下的空间的冷却水流构成倾向于流向驱动机构的热对流的一个障碍。由于沿着箭头fo的液流受到这样的调节,就有可能用在上板上提供一系列校准孔的方法来调整使堆芯短路的流速。这种旁流补充的一个优点是当例如由于失水事故,主流发生故障时,容器顶部的水量可以用来冷却堆芯。
从对下面例举的具体实施例的说明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说明将对照以下附图进行图1、前文已提到,是先有技术的控制棒驱动装置的局部剖视的前视图;
图2、是控制棒驱动装置的本发明有关零件的放大视图,表明穿过其轴线的垂直截面。
本发明的装置可以具有与图1所示装置相似的总体结构。
图1和图2中相应的零件使用相同的标号。
与图1所示装置不同的是,图2装置的防热套34的布置,使得其杯形端件在静止时支承在导向管的板28上。其上部具有环38,该环仅仅作为限制阀门密封件40向上行程的止动件。阀门密封件40具有大致呈环形的向下的表面,以便支承在护套12上的或壳体14下部的截头园锥形的座42上。
阀门密封件40的重量倾向于使其与座42基本密封。它的相对于防热套34的向上移动依靠碰触环38来限位。防热套34可以具有一个向上的肩44,以便当防热套从其静止位置起算的向上移动距离超过予定值时把阀门密封件40从其阀座上抬起。
通路装置在防热套34上形成,低于护套12。通路装置的形式可以是一组校准孔46,使水可以从容器顶部30流向低位的导向装置22。由于杯形端件36和密封板28之间为接触接合而无自由空间,使推芯短路的液流可以调整到适当的大小并可以在不同的控制棒驱动装置之间进行平衡。
当一个控制棒正被抬起或被该机构固定在位时,阀门40~42是密封的,以便抑制流过护套和防热套34之间的环形间隙的对流,否则这种对流就会因温差环流效应而发生。端件36与板26的接触和校准孔46的存在造成水的流入,这倾向于防止高温水向上流向壳体14,因此减少了热损耗。
当控制棒松释下落时,一旦在驱动轴16之上出现减压,阀门密封件40实际上就瞬时开启。因此,来自容器顶部的水就可以流向驱动机构而没有会延误控制棒下落的明显的热损耗。端件的布置使得一旦在防热套两端的压差引起超过其重量的上升力时,端件即向上运动,进一步有助于控制棒的下落。
本发明使短路液流可能减小,当主流故障时,这倾向于削弱对堆芯的冷却作用。虽然这种后果仅仅在罕见的条件下发生,但为了克服这种后果,可以在上板26上提供一组校准通路48。这样,如果主流出现故障,造成主流冷却剂损耗,在容器顶部30中的水就可以流入堆芯。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图示的和举例说明的具体实施例。该装置也可以用于不是精细控制的,而是另一种性质的控制棒,例如用于通量展平或中子能谱变化的控制棒。


移动式阀的核反应堆控制棒驱动装置包括位于堆芯之上的棒束导向装置,装有一驱动机构,由密封地穿过堆芯容器盖(10)的护套(12)连接到反应堆内部的壳体(14),一个在护套内垂直移动,把驱动机构连接到控制棒,并且径向具有间隙地穿过闭封导向装置的上板(28)的控制轴,以及一个径向地插在该轴和护套之间,并能由一个端件(36)支承在该上板(28)上的防热套。在护套(12)之下,该防热套穿有校正通路,以便通过间隙使液体流入该导向装置,相对于防热套和护套可以垂直移动,并与护套的座配合动作以便使液体只向驱动机构流动。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