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足部支承系统和在鞋楦中的应用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足部支承系统和在鞋楦中的应用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布赖恩·A·罗斯巴特
  • 公开日
    2001年2月21日
  • 申请日期
    1998年8月14日
  • 优先权日
    1998年2月26日
  • 申请人
    Grd生物技术公司
  • 文档编号
    A43B7/24GK1284839SQ98813806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可使脚支承于其上的足部支承系统,所述脚具有一个前足段、一个后足部、一个足底、一个内侧、一个拇趾、第一跖骨、第二趾、第二跖骨、一块中间楔骨、一块足舟骨和一个足跟,所述前足段具有一个远端和一个近端,足跟具有一个足底部,后足部包括足跟的足底部,拇趾和第一跖骨分别具有一个外侧边缘,第二趾和第二跖骨分别具有一个内侧边缘,所述足部支承系统包括一个用于支承脚的细长垫;所述细长垫具有一个沿前足段内侧的足底轮廓延伸的内边缘和一个沿纵向在一个靠近第一跖骨和拇趾的外侧边缘及第二跖骨和第二趾的内侧边缘的区域内延伸的外边缘;以及所述细长垫的厚度从所述内边缘到所述外边缘地减小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垫从前足段的远端伸向其近端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垫向前伸向拇趾的前端并向后地在足舟骨前端与足跟的足底前端之间延伸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足部支承系统是一个矫形器械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足部支承系统与一个鞋的鞋底制成一整体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块厚度均匀且其形状能仿照足底轮廓的板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定位于所述细长垫的下面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定位于所述细长垫的上面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和所述细长垫是一整体部件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足部支承系统是鞋的鞋内底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垫的厚度从内边缘到外边缘成直线地减小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垫的厚度按照凸形斜线减小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垫的厚度按照凹形斜线减小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垫的厚度按照阶梯式斜线减小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垫逐渐缩小并且其厚度在所述细长垫向前伸向拇趾时进一步减小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垫逐渐缩小并且其厚度在所述细长垫向后地在足舟骨与足跟的足底部之间延伸时进一步减小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细长垫没有明显地抬高第二趾、第二跖骨和中间楔骨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边缘沿拇趾和第一跖骨的外侧边缘纵向地延伸19.一种用于制作其鞋底加入一个足部支承系统的鞋的鞋楦,该鞋楦的形状与脚相似,所述脚具有一个前足段、一个后足部、一个足底、一个内侧、一个内侧柱、一个拇趾、第一跖骨、第二趾、第二跖骨和一个足跟,所述足跟具有一足底部,后足部包括足跟的足底部,拇趾和第一跖骨分别具有一个外侧边缘,第二趾和第二跖骨分别具有一个内侧边缘,所述鞋楦包括一个对应于足底的底面,所述底面在鞋楦前段中具有一个细长的内边缘部,所述细长的内边缘部从鞋楦内侧向下伸向一个在一靠近第一跖骨和拇趾的外侧边缘及第二跖骨和第二趾的内侧边缘的区域内的纵向位置,其中底面的所述细长的内边缘部与底面的其余部分相交,由此形成了一个向上延伸的空腔,所述空腔在由所述鞋楦制成的鞋中构成了一个用于支承脚的内侧柱的足部支承系统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鞋楦,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从所述纵向位置按照与位于下面的且向下延伸的底面的细长内边缘部相似的比例向上延伸向鞋楦内侧的上脚面,以便在由该鞋楦制成的鞋中为脚的内侧柱留有空间21.一种用于支承过度旋前的脚的方法,所述脚具有一个前足段、一个后足部、一个足底、一个内侧、一个拇趾、第一跖骨、第二趾、第二跖骨、一块足舟骨和一个足跟,所述前足段具有一个远端和一个近端,足跟具有一个足底部,后足部包括足跟的足底部,拇趾和第一跖骨分别具有一个外侧边缘,第二趾和第二跖骨分别具有一个内侧边缘,该方法包括沿前足段的内侧为脚的足底提供一个支承;以及从前足段内侧到一个在一靠近第一跖骨和拇趾的外侧边缘及第二跖骨和第二趾的内侧边缘的区域内的纵向位置地逐渐减小对脚的足底的支承,联合地施加第一组力和第二组力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力和第二组力共同地从拇趾指向一个在足跟足底前侧的位置23.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力和第二组力共同向着前足段的远端递减24.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力和第二组力共同向着前足段的近端递减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足部支承系统和在鞋楦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本申请是1996年10月16日提交的、其申请序号为No.08/733,116的申请的部分继续申请。本发明涉及足部支承系统。确切地说,本发明涉及用于过度旋前的脚的足部支承系统。多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能在行走时更好地使脚感到舒适的途径。一个造成行走不适感的常见原因就是脚过度旋前。过度旋前是指脚相对地面向内、向前和向下拧转。为对付并支承过度旋前的脚,通过尽可能地增大脚与地面的接触来产生基本的稳定性,从而脚不会萎陷。过去,通过矫形器械来完成这个任务。尤其是用于支承过度旋前的脚的矫形器械被设计用来支承脚与地面接触时的缺陷并且它实际上起到了使地面增高到脚部的作用。目前,一些矫形器械从脚的内侧到外侧地楔入前脚。其它矫形器件相似地楔入足跟。据信,这些被设计用来防止过度旋前的矫形器械足以支承静止的脚。但是,一旦脚运动起来,则旋前和不适感又会经常出现。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这种不适感的起因部分要归咎于脚在行走时滑离了矫形器。因此,人们需要一种在静止和运动时都支承过度旋前的脚的足部支承系统。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动态和静态时都支承过度旋前的脚的足部支承系统。该足部支承系统主要是一个可使脚的一部分放置于其上的细长垫。该足部支承系统包括一个内边缘、一个外边缘、一个前边缘和一个后边缘。内边缘沿脚的内侧定位,而外边缘沿纵向定位于一个靠近脚的拇趾、近端趾骨和第一跖骨的外侧边缘和第二趾的趾骨和第二跖骨的内侧边缘的区域内。该足部支承系统的厚度从内边缘起向着外边缘成直线地减小。所述足部支承系统还从沿着拇趾前端定位的前边缘起伸向定位于距骨头前端与足跟足底部前端之间的后边缘。根据本发明的其它方面,该足部支承系统的厚度从内边缘起成凹曲线、凸曲线或阶梯形式地向着外边缘减小。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其它方面,所述足部支承系统最好是一个矫形器。根据本发明的再一些其它方面,该足部支承系统还包括一块厚度均匀且其形状仿照足底的轮廓形状的板。另外,该板被定位于足部支承系统的细长垫的下方或其上面,或者最好使该板和细长垫结合成一体部件。这个在一体部件中包括了板与细长垫的足部支承系统是要装在鞋中的鞋内底。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方面,使该足部支承系统与鞋底成一整体。
根据本发明的其它一些方面,与鞋底成一整体的足部支承系统是由这样的鞋楦制成的,即它具有对应于足部支承系统的空腔,从而围绕鞋楦制成的鞋子在鞋底中具有所述足部支承系统。
如容易从以上说明中了解到的那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拇趾前端到一个位于距骨头前端与足跟足底部前端之间的位置地支承着脚的内侧柱并因而支承着具有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脚并防止脚过度旋前的足部支承系统。由于足部支承系统延伸到拇趾,所以不仅在站立时,而且在脚趾运动离地时,都在脚的解剖学位置支承着脚。因此,本发明的足部支承系统更加充分地支承过度旋前的脚并减轻了与之有关的不适感。
当结合附图地参照以下具体描述而更清楚地理解了本发明时,可以更容易地认识到本发明的上述方面和随之而来的许多优点,其中

图1是示出了许多足骨的脚的俯视图;图2是怀孕八周后的胎儿的透视图;图3是从力学上讲是稳定的成人脚的主视图;图4是具有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成人脚的主视图,它示出了拧转的距骨头和提起的足内侧柱;图5是示出了支承脚的一部分的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俯视图6是表示在足内侧柱下面的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侧视图;图7是表示几个横截面部分的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俯视图;图7A是沿图7的线7A-7A截取的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横截面图;图7B是沿图7的线7B-7B截取的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横截面图;图7C是沿图7的线7C-7C截取的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横截面图;图7D是沿图7的线7D-7D截取的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横截面图;图8是本发明的足部支承系统的透视图;图9是支承脚的一部分并且位于一块板上的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俯视图;图10是用于制作加入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鞋子的鞋楦的侧视图;图10A是沿图10的线10A-10A截取的本发明鞋楦的横截面视图;图10B是沿图10的线10B-10B截取的本发明鞋楦的横截面视10C是沿图10的线10C-10C截取的本发明鞋楦的横截面视图;图10D是沿图10的线10D-10D截取的本发明鞋楦的横截面视图;图11是本发明鞋楦的底面的平面图;图12是示出了在脚的内侧柱下方的标准楔形的脚的侧视图。
本发明的研究目标是一种在运动和静止时都支承过度旋前的脚的足部支承系统。尽管一些人已经从理论上分析了脚过度旋前的起因,但人们仍没有十分搞清楚这个问题。但是,为了适当地防止脚过度旋前和与之有关的不适感,这样的认识是必要的。在这方面,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必须简要地回顾下肢芽和足的胚胎学发育过程。这种描述将阐明足的空间紊乱并引出使用本发明的足部支承系统的必要性。
作为参考,图1示出了成人脚20中的许多块骨头。在脚20中示出的这些骨头包括跟骨22、带距骨头23和距骨颈的距骨24、足舟骨28、内侧楔骨30、中间楔骨32、外侧楔骨34、第一跖骨36、第二跖骨38、第三跖骨40、第四跖骨42、第五跖骨44、近端趾骨46、拇趾48、第二趾的许多趾骨47、第三趾、第四趾和第五趾的许多趾骨49。拇趾48和近端趾骨46也被称为第一趾的趾骨。
图2示出了怀孕八周后的胚胎期末尾的胎儿50。胎儿50具有下肢,每个下肢对应于大腿51、小腿52和足54。下肢如图2所示地处于矢状平面内。下肢相对于身体的中线向外转动,从而大腿的后侧和小腿以及足的足底彼此相对。另外,足54相对于小腿52处于足底极其弯曲的状态下。
在胎儿发育期内,重要的轴向转动变化出现了,由此改变了足与腿的关系。通常,大腿-小腿-足这几部分依次逐渐内转,首先,大腿-小腿部分内转,右大腿-小腿部分逆时针转动,而左大腿-小腿部分顺时针转动。这使得足54的足底弯曲并相对于小腿52外转。
接着,在怀孕八周到十二周之间,足经历了的惊人的重新定位。在怀孕九周时,形成了踝关节,使足脱离其足底极度弯曲的状态。足仍处于矢状平面内并且足底彼此面对。所形成的足与下肢的关系被称为旋后。在怀孕十周时,足开始伸直,这种伸直开始于足跟附近并且逐渐延向远端地经过内足弓和前足段。首先,跟骨的后表面开始解开,右跟骨逆时针转动,而左跟骨顺时针转动。因此,后足不再旋后。在一个短暂的时间里,足看起来象是从足跟到拇趾球地发生了扭转。随后,距骨头和距骨颈开始旋解。因为距骨头带着足舟骨、内侧楔骨、第一跖骨、近端趾骨和拇趾从旋后状态进入其正确的位置,所以距骨的旋解减轻了脚的拇趾球内的旋后程度。在怀孕三十六周时,旋解过程几乎结束并且胎儿的脚很象成人的脚。另外,脚的旋后现象不再明显。
图3示出了已经全部完成旋解过程的成人脚的前骨骼图。如图3所示,拇趾48、第二趾的趾骨47和第三趾、第四趾和第五趾的趾骨49完全接触地面55。另外,距骨24的距骨头23如图所示地处于完全舒展的状态。作为参考,一条经过完全舒展的距骨头23的轴线56相对于地面55形成大约50度的角。
但是,如果距骨头23没有展开,则整个脚的内侧(不包括足跟)就受到影响。在1906年,R.S.斯威尔在“A study of the asragulus”一文(第四部分,J Anat Physiol 40152)中报告了在距骨头中有近20度的拧转,他称之为距骨旋后。近年来,本发明人已经发现距骨旋后对足舟骨、内侧楔骨、第一跖骨、近端趾骨和拇趾及后面的与其它脚骨有关的内侧柱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本发明人已观察到内侧柱有35毫米的背侧移位。这种内侧柱的背侧移位和扭转以下被称为罗斯巴特式足结构。
图4示出了没有完成旋解过程而因此具有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成人脚的主视图。如图4所示,第二趾的趾骨47和第三趾、第四趾和第五趾的趾骨49完全接触地面55。但是拇趾48如图所示地相对地面被抬高并拧转了,这是因为脚的内侧柱还没有完全伸直。另外,经过距骨24的距骨头23的轴线56现在相对地面55成大约为10度的角。这种轴线56转角的变化表示在距骨头23中存在扭转,这也是因为它没有完全伸直。对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认识到,具有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脚的内侧柱的拧转程度可以视个体畸形的程度而不同。
下肢芽旋解过程的时间表解释了罗斯巴特式足结构和畸形足缺陷在病态胚胎学上的起因。如G.L.斯垂特所指出的和如上所述的那样,腿和脚由近到远地展开。见G.L.斯垂特的“人类胚胎的发育阶段”(《对胚胎学的贡献》,第21、32、34卷,华盛顿特区,华盛顿卡耐基学院,1945、1948、1951)。它按照在时间上连续的形式这样地进行股骨、胫骨、跟骨和最后的距骨。如果旋解过程在跟骨处过早地结束,则这种状况就被称为畸形足缺陷。如果旋解过程在距骨处提前结束,则这种状况就是罗斯巴特式足结构。斯威尔、奥立佛和斯特拉斯的骨骼研究已经表明,跟骨旋后是畸形足缺陷的一部分。见G.奥立佛的“Formation du Squelette des membres”(第145页-第189页,巴黎,vigot Freres,1962)和WL.小斯特拉斯的“人足的发育及其发展的重要性”(Contrib Embryol,1995,1927年)。本发明人注意到,在成人脚的一种不同的诊断中,当排除了畸形足缺陷时,跟骨旋后也同时被排除了。就是说,跟骨旋后不可能独立存在。本发明人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和其它临床研究已经可以使本发明人首先得出这样的结论,即罗斯巴特式足结构可以单独或作为畸形足缺陷的一部分地存在。
另外,罗斯巴特式足结构对第一跖骨与第二跖骨之间的相对长度形态有惊人的影响。留在距骨中的扭曲提高、拧转并靠近地移动了第一跖骨(与缩短胫骨的弓形腿相似)。在X线照片上,第一跖骨看起来比第二跖骨短10-20毫米。DJ莫尔顿是第一个在临床认识到短的第一跖骨并为此发表文章的人。见DJ莫尔顿的“人足及其演变”(《生理学和功能失常》,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纽约,1935年)。但是,莫尔顿没有认识到罗斯巴特式足结构,即被扭转和提高的足内侧柱的移位。最近,珍妮特·特拉威尔已经把罗斯巴特式足结构与“扳击点的激活与延长”联系了起来。就是这些扳击点引发了慢性的肌与骨骼的症状,其中包括膝盖、臀部和后背疼痛。
来自上述骨骼和临床研究的累积数据表明,罗斯巴特式足结构是过度旋前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相信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诊断排除了跟骨旋后。因此,对跟骨加楔或支承足弓来对付罗斯巴特式足结构在力学上是无效的并只能起到部分作用。纵览生物力学文献,人们将发现这在处理足过度旋前时是常见做法。尽管对跟骨加楔确实减轻了在足跟接触点产生的、可观察到的次要的过度旋前,但它没有解决在运动中脚尖离地时产生的主要的过度旋前问题。另外,由于跟骨旋后在成人足中比较罕见,所以避免了给跟骨加楔。
在区别罗斯巴特式足结构与其它结构异常时,重要的是要记住留在距骨中的扭曲影响了脚的内侧柱。它没有影响跟骨、脚的外侧柱或第二-第五跖骨。结果,减缓过度旋前的最有效的方式据信就是在其解剖学的中立位置支承脚的内侧柱。因此,本发明的目标是一种有效地使地面增高到具有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脚的内侧柱高度的足部支承系统,由此在其解剖学位置上支承脚,从而脚不会向内萎陷或过度旋前。
图5示出了在脚20的一部分下方的足部支承系统60的俯视图。足部支承系统60是一个可使脚20的一部分放置于其上的细长垫,它包括一个内边缘62、一个外边缘64、一个前边缘66、一个后边缘68。足部支承系统60被定位于脚20的内侧柱下面并从拇趾48延伸向足舟骨28。根据如图6所示的在脚20的内侧柱下方的足部支承系统60的侧视图,足部支承系统60从拇趾48的前端伸向一个在足舟骨28下方的位置。前边缘66最好与拇趾48的前端重合,而后边缘68尽管位于足舟骨28的下面,但也最好与由距骨头23限定的距骨24的前部重合。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前边缘66也可以处于拇趾48的前面,而后边缘68可以位于第一跖骨36的后面但在跟骨22的足底表面27的前面,从而防止足跟加楔。更具体地说,如图6所示,后边缘68可以沿一条在第一跖骨36的后端的基准线29设置或者位于该基准线与在跟骨22的足底表面27前端处的基准线31之间。
如图5所示,内边缘62沿脚20的内侧定位并符合该内侧的轮廓。外边缘64沿纵向位于一个靠近拇趾48、近端趾骨46和第一跖骨36的外侧边缘及第二跖骨38和第二趾的趾骨47的内侧边缘的区域内,它没有明显地提高第二趾的趾骨47、第二跖骨38或中间楔骨32。提高第二趾的趾骨、第二跖骨和中间楔骨三毫米或更多被认为是显著的。外边缘64最好沿拇指48、近端趾骨46和第一跖骨36的外侧边缘定位。
图7是足部支承系统60的俯视图,图7A、7B、7C和7D是分别沿图7的线7A-7A、7B-7B、7C-7C和7D-7D截取的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的横截面图。如图7A、7B、7C和7D所示,足部支承系统60还包括一个可使脚20放置于其上的上表面70和一个下表面72。足部支承系统60还进一步包括一个垂直部分,从而当足部支承系统60位于脚下面时,脚的内侧柱相对于脚的其它部位被支承在一个升高的位置上。
更具体地说,足部支承系统60的厚度从内边缘62起向着外边缘64减小,从而上表面从内边缘62起向下倾斜以在外边缘64处与下表面72交汇。上表面70最好成直线状地向下倾斜,从而足部支承系统60成楔形。但是,上表面70显然也可以成凹曲线、凸曲线或阶梯状地向下倾斜。另外,尽管上表面70最好向下倾斜以在外边缘64处与下表面72汇合,从而外边缘64没有垂直分量,但可以认识到上表面70也可以不与下表面72相交地向下朝外边缘64倾斜,从而外边缘64具有一定的厚度。
如图8中足部支承系统60的透视图所示,足部支承系统60的内边缘62的厚度或高度是均匀的。但是可以理解,除了从内边缘62向下倾斜至足部支承系统60的外边缘64以外,上表面70也可以随着其向前伸向前边缘66而向下倾斜或逐渐缩小。另外,上表面70可以取而代之地或除此之外地随着其向后伸向后边缘68而向下倾斜或逐渐缩小。
如图7和8所示,足部支承系统60的宽度是变化的,足部支承系统60的最宽部分位于近端趾骨和第一跖骨36的远端的下面。当足部支承系统从其在近端趾骨下的位置延伸向足部支承系统60的前边缘66和后边缘68时,宽度因脚内侧的仿形形状而变小。如图7A、7B、7C和7D所示,由于足部支承系统60的厚度或高度沿内边缘62是均匀的,所以上表面70的斜率根据特定横截面的下表面72的宽度而变化。尤其是在从足部支承系统的最宽部分截取的楔形横截面中,如图7B所示,上表面70的斜率比从足部支承系统最窄部分中截取的如图7D所示的横截面中的斜率更大地逐渐减小。
图9示出了位于拇指48、近端趾骨46、第一跖骨36、内侧楔骨30和足舟骨28下面并且还位于一块板80上的足部支承系统60的俯视图。板80的形状是这样的,即它符合人脚的外轮廓。足部支承系统60最好是用于穿在鞋中的矫形器械,其中板80代表鞋的内底。但是,可以理解,足部支承系统60和板80可以被制成一整体部件,从而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用于插入鞋子中的鞋内底。如果足部支承系统被一体地制成鞋内底,则板80在其任何区域内都没有垂直增高量。另外,板80是扁平的并且具有均匀厚度。板80还可以被定位在足部支承系统60的上面或其下面。无论怎样,板的主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在足与足部支承系统60之间保持恰当的配合。
在另一个替换实施例中,足部支承系统被装入一个具有鞋底的鞋子中,从而鞋底包括足部支承系统60。在此实施例中,板90和足部支承系统60作为一个整体部件地构成带足部支承系统60的鞋的鞋底。由于鞋是采用环绕其制鞋的鞋楦制成的,所以包括足部支承系统60的鞋最好是用专门设计的用来在鞋底中制作出足部支承系统60的鞋楦制成的。
图10示出了用于制作带有足部支承系统60的鞋的鞋楦90的内侧视图。鞋楦90基本上成脚的形状并且包括一个前脚部92、一个后帮部94、一个上表面95、一个底面96和一个上脚面97。鞋楦90还包括一个沿纵向和横向延伸于鞋楦90的内侧柱下面且其形状与如上所述的足部支承系统60一样的空腔。另外,为便于以下描述起见,后帮部对应于足跟的足底部,前脚部对应于脚的其余部分。
如图11的鞋楦90的仰视图所示,底面96具有对应于空腔的位置的内边缘部98。内边缘部98从前脚部92的前方延伸到位于足舟骨部位与前脚部92的后侧之间的一个位置上,但没有进入对应于足跟的足底部的后帮部94。图11示出了从前脚部92的前侧延伸到后侧的内边缘部98。另外,底面96的内边缘部98相对于底面的其余部分被抬高了,从而为对应于足部支承系统60的空腔进行了调整。更确切地说,底面96在侧向上从鞋楦的内侧开始横过内边缘部98地向下倾斜。
如图10A的沿图10的线10A-10A截取的横截面图所示,鞋楦90的底面96的内边缘部98从鞋楦内侧向下倾斜地伸向其与底面96的其余部分相交的纵向位置。这个纵向位置位于如上所述地一个靠近拇趾的趾骨和第一跖骨的外侧边缘以及第二趾的趾骨和第二跖骨的内侧边缘的区域内。还与对足部支承系统60的上述描述相似地,底面96的内边缘部98可以成直线、凹曲线、凸曲线或其它类似形式地向下倾斜。
在制作没有加入足部支承系统60的鞋的鞋楦中,在从鞋楦内侧到外侧截取的任何横截面内(除了内足弓截面),鞋楦的底面基本上是平的。但是,在制作加入了本发明足部支承系统60的鞋的鞋楦中,从鞋楦90的前脚部92的内侧到外侧截取的任何横截面都显示出底面具有一个向下倾斜的内边缘部98。因此,当围绕鞋楦制作鞋时,鞋如上所述地包括一个足部支承系统60以便支承脚的内侧柱,这其中包括拇趾、近端趾骨、第一跖骨、内侧楔骨和足舟骨。
另外,在如图10A所示的本发明的鞋楦中,沿鞋楦90的内侧柱的上脚面97从上脚面99向外伸出,表示没有足部支承系统60的鞋楦的上脚面。沿鞋楦内侧柱的上脚面97向外延伸,以便给脚的内柱留出更大的空间,这是因为本发明鞋楦的底面96沿鞋楦的内侧被升高了。
图10B示出了沿图10所示鞋楦的前脚部上的线10B-10B截取的鞋楦90的横截面。如图10B所示,鞋楦90的底面96的内边缘部98如上所述地向下倾斜。但是,由于内边缘部98的宽度从鞋楦前脚部的远端到近端地变化并且由于沿鞋楦内侧的空腔的高度最好是一致的,所以内边缘部的斜率也如上所述地相对足部支承系统60变化。如图10B所示,鞋楦底面内边缘部98的斜率比图10A所示的斜率更陡,这是因为沿线10B-10B截取的横截面是穿过鞋楦内边缘部98的较宽部分截取的。另外,沿鞋楦内侧柱的上脚面97从没有加入足部支承系统60的鞋楦的上脚面99起向外延伸,以便为脚的内侧柱留出更大空间。
图10C示出了沿图10所示鞋楦的线10C-10C截取的鞋楦90的横截面图。如图10C所示,鞋楦底面的内边缘部98又如上所述地向下倾斜。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随着朝内边缘部近端的宽度变窄,斜率更大。上表面95基本上是平坦的并且与没有加入足部支承系统60的鞋楦上表面相比不必向外扩展,这是因为上表面95对应于把脚插入由此鞋楦制成的鞋子中的那个位置。
图10D示出了沿图10所示鞋楦90的后帮部94上的线10D-10D截取的鞋楦90的横截面。由于内边缘部98没有伸入后帮部94,所以后帮部94的底面96是平坦的。另外,后帮部94的上表面95也是平坦的,这是因为上表面95对应于把脚插入由此鞋楦制成的鞋中的那个位置。
在任何一种上述应用中,可以理解,在足部支承系统60中所需的垂直支承量随各人脚所具有的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程度而变化。所需的垂直支承量通过使用标准楔形来确定。
图12示出了在脚20下的一个标准楔形110。当具有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人站立时,标准楔形110在第一跖骨36的远端下面流逝了,但不因该在第二跖骨下面溜走。当人的重量向前转移到脚趾上时,这对脚施加了递增的加楔作用,直到距跟关节21仍然保持关节的一致性。这个过程模仿了在行走的最后姿态阶段脚中力的转移情况。实现这个过程所需的垂直支承量代表了在脚中存在的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程度。
于是,医师确定处方中所需的垂直支承量。这个力是以毫米表示的垂直支承量来描述的。通常,医师所规定的垂直支承应该不超过在脚中所测得的量的50%,从而人体不对位置变化起负面反应。随后,根据医疗经验,医师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加重处方。支承罗斯巴特式足结构所需的垂直支承可以从2毫米变化到70毫米。
另外,可以认识到,足部支承系统的精确尺寸可以仿照预定的常见尺寸,以便批量生产和分配。据估计,超过95%的成人人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罗斯巴特式足结构。因此,可以批量生产垂直支承量最小的足部支承系统。当使用加入上述足部支承系统的鞋楦时,可以效果最佳地实现这种批量生产。
正如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和其它相关人员将容易地认识到的那样,根据本发明而形成的足部支承系统具有许多优点。首先,通过从拇趾到足舟骨地支承显示出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脚的内侧柱,足部支承系统有效地在行走时的动态和静态下将脚支承在其解剖学的中立位置上。尤其是,足部支承系统通过在体重前移到脚上时防止脚扭转和猛烈碰撞鞋子而引导脚直线地移动。在这方面具体地说,足部支承系统在步姿的最后阶段内或在其中现有的矫形器械或足部器械已被实践证明是无效的“脚尖离地”阶段内起作用,因为它支承拇趾以及前足段的内侧柱的其它部分。另外,当脚保持在此位置从而罗斯巴特式足结构得到支承时,脚不会萎陷在鞋中,因此行走变得更容易和更加舒适了。本发明的足部支承系统甚至还减轻了脚的过度旋前,并因此也减少了膝盖和下背部的问题,如膝外翻和凹背,这些问题通常与不稳定的足结构有关。
尽管已经描述和示出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显然可以在不超出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作出各种改动。例如,对于过度旋前更严重且具有罗斯巴特式足结构的人来说,足部支承系统的斜度和内边缘的高度可以变化。另外,足部支承系统的面积可以根据脚的尺寸来变化。此外,如果有必要,可以与足部支承系统联合地使用足弓支承件来提供额外的支承。


本文披露了一种用于在脚静止和运动时都支承过度旋前的脚(20)的足部支承系统(60)。足部支承系统(60)是一个可使脚(20)压靠于其上的底垫,它包括一个内边缘(62)和一个外边缘(64)。足部支承系统(60)位于脚(20)的前足段的内侧柱下面。足部支承系统(60)的厚度在侧向上从内边缘(62)朝外边缘(64)减小。内边缘(62)沿着脚(20)的内侧定位,而外边缘(64)纵向地定位于一个靠近拇趾(48)、近端趾骨(46)和第一跖骨(36)的外侧边缘以及第二趾的趾骨(47)和第二跖骨(38)的内侧边缘的区域内。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