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动病床的制作方法 [0002]目前大部分外科患者都发病于一些突发事件,其中有许多患者的病情都十分严重,甚至存在着重大的生命危险。对于这类危重患者早一分钟得到救治,就多一份生存机会。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抢救这些危重病人,目前多数医院都开设了急诊绿色通道,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从目前来看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其中最普通的问题就是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搬运的次数太多,从急救车到医院的患者接送车,再从病房的诊断床到各检验室的检查床,经过多番换床折腾后才能最终达到住院部的病房中。对于许多重症外科患者而言,他们身上有正在流血的伤口,不少人还存在骨折错位,这种频繁的搬运不仅会给他们的肉体造成严重的折磨,有时还很可能会促成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如果使用医院的病床直接转运患者,则存在着因病床体太矮而不便于推拉,由于床身太宽进步了医院,诊室和检验室的房门等障碍。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移动病床。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种移动病床,所述移动病床包括第一床体、位于所述第一床体两侧的第二床体、与所述第二床体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部、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的第一支撑杆与第二支撑杆、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下方的固定块、位于所述固定块下方的连接杆、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上的固定杆、位于所述固定块之间的轨道管、设置于所述连接杆下方的矩形块及位于所述矩形块下方的万向轮,所述第一床体上设有一呈长条状的导轨孔,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上表面靠近所述第一床体中间的一端向上凸起形成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上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表面设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有第一转轴,述固定块之间设有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收容于所述轨道管,所述连接杆之间通过轴连接,所述固定杆上设有固定轴。 [0006]所述第一床体呈倒梯形。
[0007]所述导轨孔与所述第一床体的前后表面相通,所述导轨孔的中间呈矩形,两端呈半圆状。
[0008]所述第二床体的外侧面呈圆弧形,所述第二床体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床体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床体的两侧面平行,另一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部固定连接。
[0009]所述第一转轴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且收容于所述导轨孔内。
[0010]所述第二转轴穿过所述第二支撑杆且收容于所述导轨空,且其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侧。
[0011]所述固定块呈长方体,其上表面设有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杆上侧设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穿过所述第三支撑杆的前后表面收容于所述导轨孔。
[0012]所述导轨管上表面设有两个且左右排列的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床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导轨管上表面固定连接。
[0013]所述导轨管侧面设有定位轴,所述定位轴穿过所述导轨管的一面且顶靠于所述第二支撑部。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0015]本实用新型移动病床可以较方便的调节病床宽度及高度,从而在运动需要急救的病人时,可以快速的根据需要调节床体的宽度与高度,进而方便的通过狭窄的地段。当病人需要进行检查或进入病房后,可以将移动病床降低及加宽,作为诊断或临时病床使用,待其危险期过渡后,可以再将病人转移至普通病床上。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动病床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移动病床包括第一床体1、位于所述第一床体I两侧的第二床体3、与所述第二床体3固定连接的第一支撑部4、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上的第一支撑杆17与第二支撑杆19、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下方的固定块5、位于所述固定块5下方的连接杆6、设置于所述连接杆6上的固定杆7、位于所述固定块5之间的轨道管12、设置于所述连接杆6下方的矩形块9及位于所述矩形块9下方的万向轮10。
[0019]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床体I呈倒梯形,所述第一床体I上设有一呈长条状的导轨孔2,所述导轨孔2与所述第一床体I的前后表面相通,所述导轨孔2的中间呈矩形,两端呈半圆状。所述第二床体3的外侧面呈圆弧形,所述第二床体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床体I的上表面处于同一平面,一侧面与所述第一床体I的两侧面平行,另一面与所述第一支撑部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床体3可以在第一支撑部4的作用下移动至所述第一床体I的下方,从而使得所述移动病床变窄。所述第一支撑部4呈长方体,其上表面靠近所述第一床体
I中间的一端向上凸起形成第二支撑杆19,所述第二支撑杆19上设有第二转轴20,所述第二支撑杆19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支撑部4上表面设有第一支撑杆17,所述第一支撑杆17上设有第一转轴18,所述第一转轴18穿过所述第一支撑杆17且收容于所述导轨孔2内,从而方便所述第一支撑部4左右滑动。所述第二转轴20穿过所述第二支撑杆且收容于所述导轨空2中,且其一端外露于所述第二支撑杆19的一侧,从而方便调节第二转轴20的转动,进而调节所述第一支撑部4的左右移动。所述固定块5呈长方体,其上表面设有第三支撑杆15,所述第三支撑杆15呈长方体,所述第三支撑杆15上侧设有第三转轴16,所述第三转轴16穿过所述第三支撑杆15的前后表面收容于所述导轨孔2内,从而所述固定块5可以水平的左右移动。所述固定块5之间设有第二支撑部11,所述第二支撑部11收容于所述轨道管12中,所述第二支撑部11长度较短且可以在所述导轨管12中左右移动方便导轨管12对其进行定位。所述导轨管12上表面设有两个且左右排列的固定架14,所述固定架14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床体I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导轨管12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固定所述导轨管12。所述导轨管12侧面设有定位轴13,所述定位轴13穿过所述导轨管12的一面且顶靠于所述第二支撑部11上,当所述第二支撑部11收容于所述导轨管12中适当位置时,可以旋紧所述定位轴13顶靠所述第二支撑部11使得所述第二支撑部11紧靠所述导轨管12的一侧面从而可以对其进行定位。
[0020]如图1所示,所述连接杆6位于所述固定块5的下方,所述连接杆6左右各四个,位于上方的连接杆6与所述固定块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位于下方的连接杆6与所述矩形块9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6之间通过轴连接,从而相互连接的连接杆6之间可以相互旋转。所述连接杆6形成一平行四边形。所述固定杆7上设有固定轴8,所述固定杆7的下表面与所述位于下方的连接杆6固定连接,所述固定轴8顶靠所述位于一侧的连接杆6的前表面从而固定所述连接杆6,防止其旋转。所述矩形块9呈长方体,所述矩形块9的下方设有万向轮10,从而方便所述移动病床的移动。
[0021]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移动病床调节床体宽度时,旋转第二转轴20使得所述第一支撑部4向两侧移动,从而所述第二床体3向右上方移动,当所述第二床体3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一床体I的上表面平行时,所述第二床体3不会向上移动,此时继续旋转所述第二转轴20可以使得所述第二床体3向右移动,当需要使得床体变窄时,逆向旋转第二转轴20即可。
[0022]如图1所示,所述移动病床需要调节病床高度时,松开定位轴13及固定轴8,使得所述连接杆6旋转,位于两侧的连接杆6开始倾斜,从而所述移动病床的感度降低,此时所述固定块5向所述导轨管12的方向移动,然后旋紧所述定位轴13及固定轴8,使得连接杆6及第二支撑部11固定。当需要升高移动病床高度时,方向操作即可。
一种移动病床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张兴权王元王元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王元王元朱先德朱先德朱先德朱先德
专利相关信息
-
朱先德孙培龙赵增友, 赵恒赵增友, 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