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手动培养液转移器的制造方法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新型手动培养液转移器 [0004]一种新型手动培养液转移器,包括把手、支架、卡口、塑胶转轮A、塑胶转轮B、弹簧 A、弹簧B、连接轴A、连接轴B、软塑胶管、接口、套管、连接管、按压开关、移液管;所述把手上方设有按压开关;把手与支架的连接处设有塑胶转轮A和塑胶转轮B ;所述连接轴A和连接轴B分别穿过塑胶转轮A和塑胶转轮B,所述连接轴A和连接轴B之间通过弹簧A和弹簧B连接,所述连接轴B还连接按压开关;所述软塑胶管一端与接口连接,软塑胶管另一端穿设于胶转轮A和塑胶转轮B之间,软塑胶管、胶转轮A和塑胶转轮B均设于把手内;所述卡口固定于支架上并卡设有接口,接口一端与软塑胶管连接,接口另一端连接套管;套管另一端与连接管一端相连;连接管另一端与移液管连接。 [000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只需用拇指顺时针转动塑胶转轮A,就能通过连接轴A、连接轴B带动塑胶转轮B,挤压塑胶软管,产生的气压就能将培养基吸入移液管内,根据移液管上的刻度控制吸入量;同样,逆时针转动塑胶转轮A,即可排出移液管中的培养液。操作简单,不需充电,而且更换不同尺寸的连接管可以与不同型号的移液管(标有刻度)连接,最主要的是能精确控制吸入和排出的液体量(范围:0.01ml-10ml),有效避免了混合培养液时造成的误差和浪费,有利于胚胎的体外培养。
[0006]图1为本实用新型手动培养液转移器结构示意图
[0007]图2为A处局部放大图
[0008]图中:1_把手、2-支架、3-卡口、4-塑胶转轮A、5-塑胶转轮B、6-弹簧A、7-弹簧
B、8-连接轴A、9-连接轴B、10-软塑胶管、11-接口、12-套管、13-连接管、14-按压开关、15-移液管、16-刻度。
[000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10]一种新型手动培养液转移器,包括把手1、支架2、卡口 3、塑胶转轮A4、塑胶转轮B5、弹簧A6、弹簧B7、连接轴A8、连接轴B9、软塑胶管10、接口 11、套管12、连接管13、按压开关14、移液管15 ;所述把手I上方设有按压开关14 ;把手I与支架2的连接处设有塑胶转轮A4和塑胶转轮B5 ;所述连接轴A8和连接轴B9分别穿过塑胶转轮A4和塑胶转轮B5,所述连接轴A8和连接轴B9之间通过弹簧A6和弹簧B7连接,所述连接轴B9还连接按压开关14 ;所述软塑胶管10 —端与接口 11连接,软塑胶管10另一端穿设于胶转轮A4和塑胶转轮B5之间,软塑胶管10、胶转轮A4和塑胶转轮B5均设于把手I内;所述卡口 3固定于支架2上并卡设有接口 11,接口 11 一端与软塑胶管10连接,接口 11另一端连接套管12;套管12另一端与连接管13 —端相连;连接管13另一端与移液管15连接。
[0011]所述移液管15上设有刻度16。
[0012]所述按压开关14为机械开关。
[0013]所述塑胶转轮A4、塑胶转轮B5将软塑胶管10夹在中间。
[0014]所述连接轴A8、连接轴B9均穿过支架2。
[0015]在使用时,移液管一端放入培养液容器内,另一端与移液器连接,拇指顺时针旋转其塑胶转轮A4,通过连接轴A8、连接轴B9带动塑胶管B5,对塑胶软管10的挤压产生的压力,培养液就能吸入移液管内,根据移液管上的刻度控制吸入量,放出培养液时,拇指逆时针旋转其中塑胶转轮A即可。由于塑胶软管10随着塑胶转轮A4的不停旋转,使用一段时间后位置会不停向上方移动,此时往下压按压开关14,可通过弹簧A6、弹簧B7和连接轴AS、连接轴B9使塑胶转轮A4和塑胶转轮B5分开,将软塑胶管10往下拉出即可重复使用。
一种新型手动培养液转移器的制造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葛斌葛斌葛斌葛斌葛斌王新, 王桂英王新, 王桂英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王新, 王桂英张军张军J·H·阿伦斯J·H·阿伦斯
专利相关信息
-
J·H·阿伦斯J·H·阿伦斯金素影金素影金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