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宫腔组织吸引管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宫腔组织吸引管制作方法
  • 发明者
    羊荣华
  • 公开日
    2007年1月3日
  • 申请日期
    2005年12月2日
  • 优先权日
    2005年12月2日
  • 申请人
    羊荣华
  • 文档编号
    A61M1/00GK2852969SQ20052013402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宫腔组织吸引管,管体外管壁上设有刻度,一端设有诊刮开口,管体的另一端外管壁上紧套一个套管手柄,其特征在于管内置有一个前端直径与管体内径相当的拉杆,该拉杆的另一端露出管外的部分带有手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宫腔组织吸引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上开有环形槽,环形槽上装有密封圈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器材,尤其是一种宫腔组织吸引管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宫腔组织吸引管,由聚丙烯材料制成,管体外管壁上设有刻度,一端设有诊刮开口,管体的另一端外管壁上紧套一个套管手柄,其特征在于管内置有一个前端直径与管体内径相当的拉杆,该拉杆的另一端露出管外的部分带有手柄。上述拉杆上还可开有环形槽,其上装有密封圈。操作时,操作人员一只手握持住上述套管手柄,可随意操纵吸引管头在宫腔内的移动,另一只手握持住拉杆套管手柄向外拉动,管内前端即会形成负压,如此即可手动进行宫腔组织吸引。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同类技术需要借助于电动流产吸引器这一负压源才能使用的限制。使用方便,密封性好,不易漏气。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宫腔组织吸引管的制作方法诊断性刮宫术是妇科常见手术之一,常规的手术方法是使用金属器械探宫腔、刮宫,手术过程给患者带来恐惧和痛苦,且有宫颈宫体损伤、子宫穿孔及医源性交叉感染的可能。为此,中国专利200420019500公开了一种宫腔组织吸引管,它主要用于引流手术,当然也能进行宫腔组织吸引作诊断之用。该宫腔组织吸引管由PVC材料制成,管体外管壁上设有刻度,一端设有一个开口,另一端为与电动流产吸引器导管连接的吸口头,管体外管壁上紧套一个吸管手柄;吸管手柄内壁沿轴向开有若干防滑槽;所述开口形状为椭圆形,椭圆形的长轴与吸引管轴同向,椭圆形的长度为18至25毫米,椭圆形的中间宽度为2.5至3.5毫米。吸管手柄有一定长度和良好的刚性,吸引管又被其分成较短的两部分,克服了PVC材料柔性,增加了刚性,操作人员手握吸管手柄可随意操纵吸引管头在宫腔内的移动,吸管手柄内壁的防滑槽可防止手柄与吸引管之间的转动。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它需要借助于电动流产吸引器这一负压源,这使其使用受到限制。现有技术中尚未发现可以手动进行宫腔组织吸引的宫腔组织吸引管。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可手动进行宫腔组织吸引的宫腔组织吸引管。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一种宫腔组织吸引管,管体外管壁上设有刻度,一端设有诊刮开口,管体的另一端外管壁上紧套一个套管手柄,其特征在于管内置有一个前端直径与管体内径相当的拉杆,该拉杆的另一端露出管外的部分带有手柄。操作人员一只手握持住上述套管手柄,另一只手握持住拉杆套管手柄向外拉动,管内前端即会形成负压,如此即可手动进行宫腔组织吸引。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所述拉杆上开有环形槽,其上装有密封圈。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增强了密封性能,不易漏气。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图1中宫腔组织吸引管前端放大图。
图中各序号分别为1、诊刮开口;2、拉杆前端;3、密封圈;4、拉杆;5、刻度;6、管体;7、套管手柄;8、拉杆手柄;
参见附图1、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由聚丙烯材料制成,管体6外管壁上设有刻度5,一端设有诊刮开口1,管体6的另一端外管壁上紧套一个套管手柄7,管体6内置有一个拉杆4,该拉杆的前端2直径与管体内径相当,拉杆上开有环形槽(图中未示),环形槽上装有密封圈3,拉杆的另一端露出管体6外的部分带有拉杆手柄8。操作人员操作时,一只手握持住上述套管手柄,可随意操纵吸引管头在宫腔内的移动,另一只手握持住拉杆套管手柄向外拉动,管内前端即会形成负压,如此即可手动进行宫腔组织吸引。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本实用新型有多种实施形式,如拉杆上可开有多个环形槽装有多个密封圈,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本说明书后毋需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再现出,在此就不详述了。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