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 发明者
    丸山浩志, 茂木知之, 松永龙二, 鬼泽康弘
  • 公开日
    2013年2月13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6月6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6月10日
  • 申请人
    花王株式会社
  • 文档编号
    A61F13/53GK102933185SQ20118002796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具备堆积工序,将在空气流中运载并供给的吸收体的原料,吸引并堆积在设于旋转鼓的外周面的凹部;压制工序,对从该凹部内脱模得到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压缩, 其中,所述凹部具有进行从底面的吸引且由多孔性板构成的吸引部和底面为非通气性、不进行从该底面的吸引的非吸引部,且该非吸引部距旋转鼓外周面的深度比该吸引部距旋转鼓外周面的深度浅, 在所述堆积工序中,使所述原料堆积在所述凹部内,得到堆积物, 在所述压制工序中,对从所述凹部脱模得到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得到具有密度不同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吸收体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体中,与所述吸引部对应的部分为高密度部,与所述非吸引部对应的部分为低密度部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具有底面为四边形的多个吸引部作为所述吸引部,多个该吸引部形成在所述旋转鼓的圆周方向和宽度方向上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凹部的内部配置有隔离部件,所述隔离部件具有在所述旋转鼓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多根第一隔离壁和在该旋转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二隔离壁,所述非吸引部的底面由该隔离部件构成5.如权利要求4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隔离壁和所述第二隔离壁连结6.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凹部,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吸引部和所述非吸引部分别在旋转鼓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为长的形状,该非吸引部形成多个,该吸引部和该非吸引部在旋转鼓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形成7.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凹部,采用如下结构所述吸引部和所述非吸引部分别在旋转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长的形状,该非吸引部形成多个,该吸引部和该非吸引部在旋转鼓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8.如权利要求I 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吸引部的底面由配置在多孔性板上的非通气性部件构成,非通气性部件的厚度方向剖面具有直线状的侧面部9.如权利要求I 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制工序中,在表面平滑的辊之间、或者在一个或两个辊具有压花用的凸部的一对压花辊之间,对所述堆积物进行加压10.如权利要求I 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压制工序中,以使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成为均匀的表观厚度的方式进行加压11.如权利要求I 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体的高密度部彼此经由低密度部相互地间隔开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基于其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I表示能够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图I所示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I具备在箭头R2方向旋转驱动的旋转鼓2、向旋转鼓2的外周面供给作为吸收体的原料的纤维材料的通道4、配置于旋转鼓2的斜下方并在箭头R5方向旋转驱动的转移辊5、配于转移辊5的下方的真空输送机6、压制装置7和切断装置8在制造装置I中,在旋转鼓2的圆周方向的通道4和转移辊5之间还设有真空箱11,网状带13以通过真空箱11和旋转鼓2之间且通过转移辊5和旋转鼓2之间的方式配置,挡风板15与转移辊5的外周面接近地设置如图I所示,旋转鼓2形成为圆筒状,接受来自马达等原动机的动力而绕水平轴进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在一次性尿布或经期用卫生巾、失禁垫等吸收性物品的制造中,进行着如下操作将在空气流中运载并供给的吸收体的原料(解纤纸浆等纤维材料、高吸收性聚合物的颗粒等)吸引并堆积于在旋转鼓的外周面所形成的凹部,将堆积在该凹部内的堆积物直接或者用透水性的片材包覆,作为吸收体使用。另外,已知有在使吸收体的原料堆积的凹部的底面设置有孔区域和无孔区域,使在两区域堆积的粉粒体的量不同,由此制造具有粉粒体的单位面积重量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吸收体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I),和在使吸收体的原料堆积的凹部的底面设定多个区域,使每个区域吸引力不同,调节吸收体中的积纤量的技术(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制造如下吸收体,S卩,在多孔性的底面板上形成凸部,与该凸部对应的地方成为空缺部(非积纤部),上述多孔性的底面板形成使吸收体的原料堆积的凹部的底面。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吸收性芯材成型鼓,其在使原料堆积的成型凹部的底面,形成有在鼓的圆周方向上较长地延伸的凸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9 - 23295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4 - 222774号公报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8-206539号公报专利文献4:US2006 / 105075A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专利文献I的技术中,在一块平板状的支撑体上通过蚀刻加工或冲孔加工形成有上述有孔区域和无孔区域。因此,在有孔区域和无孔区域的边界部,纤维的堆积量平缓地变化。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技术中,由于在一块板上设有使不同的吸引力作用的多个区域,所以在邻接的区域彼此的边界部,纤维的堆积量平缓地变化。因此,在引用文献I及2的技术中,难以制造具有密度差大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吸收体。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如上所述,在上述底面板上设置凸部的目的在于不使原料堆积在与该凸部对应的地方,由此制造具有空缺部的吸收体。因此,在专利文献3中,关于在上述凸部上堆积纤维,制造具有纤维的堆积量不同的多个区域的堆积物,或利用此来制造具有密度差大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吸收体的技术,并未做任何记载。另外,在专利文献4中,为了利用凸部对成型凹部的混合物的高密度域进行细分, 且经由凸部使密度和单位面积重量降低,作为优选的方式记载有使上述凸部的一部分从鼓的周面突出,且在制造的吸收性芯材中形成贯通孔的方式;和在一个凸部内部分地使高度变化的方式,但关于形成密度明显不同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特别的研究,并未记载。因此,本发明涉及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能够高效地制造具有密度明显不同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吸收体。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堆积工序,将在空气流中运载并供给的吸收体的原料,吸引并堆积在设于旋转鼓的外周面的凹部;压制工序,对从该凹部内脱模得到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压缩,其中,上述凹部具有进行从底面的吸引且由多孔性板构成的吸引部和底面为非通气性、不进行从该底面的吸引的非吸引部,该非吸引部距旋转鼓外周面的深度比该吸引部距旋转鼓外周面的深度浅,在上述堆积工序中,使上述原料堆积在上述凹部内,得到堆积物,在上述压制工序中,对从上述凹部脱模得到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得到具有密度不同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吸收体。本发明优选具有以下的构成要件。
(I)吸收体为与吸引部对应的部分成为高密度部、与非吸引部对应的部分成为低密度部的吸收体。
(2)凹部具有底面为四边形的多个吸引部作为吸引部,多个该吸引部形成在旋转鼓的圆周方向和宽度方向上。
(3)在凹部的内部配置有隔离部件,该隔离部件具有在旋转鼓的圆周方向上延伸的多根第一隔离壁和在该旋转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第二隔离壁,非吸引部的底面由该隔离部件构成。
(4)第一隔离壁和第二隔离壁连结。
(5)作为凹部,采用如下结构吸引部和非吸引部分别在旋转鼓的圆周方向上形成为长的形状,该非吸引部形成多个,该吸引部和该非吸引部在旋转鼓的宽度方向上交替地形成。
(6)作为凹部,采用如下结构吸引部和非吸引部分别在旋转鼓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长的形状,该非吸引部形成多个,该吸引部和该非吸引部在旋转鼓的圆周方向上交替地形成。
(7)非吸引部的底面由配置在多孔性板上的非通气性部件构成,非通气性部件的厚度方向剖面具有直线状的侧面部。
( 8 )在压制工序中,在表面平滑的辊之间、或者在一个或两个辊具有压花用的凸部的一对压花辊之间,对上述堆积物进行加压。
(9)在压制工序中,以使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成为均匀的表观厚度的方式进行加压。
(10)吸收体的高密度部彼此经由低密度部相互地间隔开。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能够高效地制造具有密度明显不同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吸收体。


图I是表示能够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概略图;图2是图I所示的装置中旋转鼓的外周部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表示图I所示的装置中旋转鼓的外周部的一部分的图,图3 Ca)是外周部的展开图,图3 (b)是图3 Ca)的III - III线剖面图;图4是表示堆积有纤维材料的凹部的剖面的剖面图(图3 (b)对应图);图5 Ca)是表示从图I所示的装置的凹部脱模得到的堆积物的立体图,图5 (b)是该堆积物的V—V线剖面图;图6 (a)是表示对图5所示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压缩而得到的吸收体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图6 (b)是该吸收体的VI - VI线剖面图;图7 Ca)是说明在本发明中得到的一吸收体的扩散方向控制能力的说明图,图7(b)是表示不具有扩散方向控制能力的现有的吸收体的情况的图;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图8 (a)是表示在该实施方式中的凹部及其周边的立体图,图8 (b)是表示从该凹部脱模得到的堆积物的立体图,图8 (c)是表示该堆积物的长度方向中央的宽度方向剖面的剖面图,图8 (d)是表示对图8 (b)所示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压缩而得到的吸收体的立体图,图8 Ce)是表示该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中央的宽度方向剖面的剖面图;图9是表不本发明的再一实施方式的图,图9 (a)是表不该实施方式的凹部及其周边的立体图,图9 (b)是表示从该凹部脱模得到的堆积物的立体图,图9 (C)是表示该堆积物的长度方向中央的宽度方向剖面的剖面图,图9 (d)是表示对图9 (b)所示的堆积物进行加压压缩而得到的吸收体的立体图,图9 Ce)是表示该吸收体的长度方向中央的宽度方向剖面的剖面图;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的一部分的图;图11表示在本发明中制造的吸收体的其他例子的图,是相当于图6 (b)的图。

5行旋转。如图3所示,旋转鼓2在其外周面21具有使作为吸收体的原料的纤维材料堆积的多个的凹部22。旋转辊2的凹部22在旋转鼓2的圆周方向(2X方向)上以规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在图3中,2X方向为旋转鼓2的圆周方向,2Y方向为旋转鼓2的宽度方向(与旋转鼓2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
如图2和图3所示,旋转鼓2具有由金属制的刚体构成的圆筒状的框体25、叠加固定于框体25的外表面侧的多孔性板26和叠加固定于多孔性板26的外表面侧的图案形成板27。作为多孔性板26和图案形成板27等的固定手段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螺栓或粘接剂等各种公知的固定方法。
框体25具有将梯子制成为环状并将上下端连结的形状,在与凹部22对应的地方分别具有贯通内外表面的连通孔25a。
多孔性板26具有许多细孔,不使在空气流中运载并供给的作为吸收体的原料的纤维材料透过而仅使空气透过。作为多孔性板26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目前用于这种积纤装置的多孔性板,例如,能够使用金属或树脂制的网状板、或通过蚀刻或冲孔在金属或树脂制的板中形成有许多细孔的多孔性板等。
图案形成板27具有形成旋转鼓2的外周面21的外表面27a和朝向旋转鼓2的旋转轴侧的内表面27b,在外表面27a和内表面27b之间,具有与凹部22内的立体形状对应形状的空间。作为图案形成板27,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目前用于这种积纤装置的图案形成板,例如可以使用对不锈钢或铝等金属或树脂制的板施加机械加工而形成开口部或非吸引部的板,或者使用利用模具一体成型开口部、非吸引部的板或将冲孔或蚀刻的板重叠而成的板等。
如图3 (b)所示,在凹部22中,设有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在该吸引部23中, 底面23a由多孔性板26构成,在凹部22通过后述的空间B上的期间,进行从该底面23a的吸引,在该非吸引部24中,底面24a为非通气性,即使在凹部22通过后述的空间B上的期间,也不进行从该底面24a的吸引。
更具体而言,如图3 (a)所示,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分别在旋转鼓的圆周方向 (2X)上形成为长的形状,该吸引部23和该非吸引部24分别设有多个。非吸引部24在旋转鼓2的圆周方向(2X)上直线状地延伸,其宽度W2 (参照图4)在旋转鼓2的圆周方向(2X) 上一定。另外,非吸引部24在凹部22的深度方向上,宽度W2—致。另外,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在旋转鼓的宽度方向(2Y)上交替地形成。另外,如图3 (b)所示,非吸引部24的底面24a由配置在多孔性板26上的非通气性的部件28构成,不进行从该底面24a的吸引。
在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凹部22距旋转鼓2的外周面21的深度不同,吸引部 23和非吸引部24距旋转鼓2的外周面21的深度,比吸引部23距旋转鼓2的外周面21的深度浅。即,如图3(b)所示,吸引部23的深度dl和图案形成板27的厚度相同,与此相对, 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为从图案形成板27的厚度减去非通气性的部件28的厚度t的部分后的深度(dl - t)。
吸引部23的深度dl和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是沿着与旋转鼓2的旋转轴(中心线)正交的直线,测定从旋转鼓2的外周面21到各部23,24的底面23a,24a为止的距离。 非通气性部件28的厚度t也同样地进行测定。
这样,通过在使作为吸收体的原料的纤维材料堆积的凹部22,设置吸引部23和配置有非通气性部件28的非吸引部24,将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设计成比吸引部23的深度dl浅,从而使纤维材料堆积于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两者,且容易在堆积于吸引部23的纤维材料的量和堆积于非吸引部24的量之间设定较大的差。在各个凹部22中,非通气性的部件28的厚度t在鼓2的圆周方向(2X)上一定,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在鼓2的圆周方向(2X)上也一定。更具体而言,非通气性的部件28在其整个区域中,厚度t 一定,形成平坦的底面24a。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在鼓2的圆周方向(2X)上一定,由此,堆积于凹部22的纤维材料的上表面32a,易于遍及非吸引部24的整个区域变得平滑。从同样的观点出发,优选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在鼓2的宽度方向(2Y)上也一定。另外,在一个凹部22内具有多个非吸引部24时,优选它们的深度d2彼此相同。堆积于凹部22的纤维材料的上表面32a为平滑的情况,由于吸引部和非吸引部的纤维材料成为按照设计的量,所以具有能够得到作为目标的吸收性能的优点。在图2和图3所示的例子中,用于形成非吸引部24的非通气性部件28,构成图案形成板27的一部分。更具体而言,以形成与合成树脂制的图案形成板27的内表面27b为相同表面的面的方式,将剖面矩形的非通气性部件28 —体成型。通过将与非通气性部件28成为一体的图案形成板27固定在框体25和/或多孔性板26上,从而本实施方式中的非通气性部件28间接地固定在多孔性板26上,但非通气性部件28的下表面也可以直接固定在多孔性板26上。在旋转鼓2的内侧(旋转轴侧)形成有相互间被隔离的空间B、C及D。在空间B中连接有吸气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使该排气装置运转,能够将该空间B内维持为负压。在空间C,通过从后述的真空箱11侧的吸引而外部的空气流入,在空间D,通过从转移辊5侧的吸引而外部的空气流入。为了良好地进行空间C上的转印(堆积物向转移辊等的转移),空间C与成为转印后的区域的空间D被隔离开。也能够从空间C朝向真空箱11主动地进行吹送。此外,关于旋转鼓2,其旋转轴的轴长方向的一端用与旋转鼓2 —体地进行旋转的板封闭,另一端用不旋转的板气密性地封闭。另外,上述空间B D彼此之间,被从旋转鼓2的旋转轴侧朝向旋转鼓2的内表面设置的板隔离开。关于通道4,如图I所示,其一端侧覆盖着位于上述空间B上的旋转鼓2的外周面,在未图示的另一端侧,具有纤维材料导入装置。纤维材料导入装置例如具备粉碎机,该粉碎机将片状的木材纸浆粉碎制成解纤纸浆,并将该解纤纸浆(纤维材料)送入通道内。也可以在通道4的中途设置导入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旋转鼓2的各个凹部22在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B上的期间,进行从上述的吸引部23的底面23a的吸引。通过从底面23a的细孔的吸引,在通道4内,产生将从纤维材料导入部和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所导入的吸收体的原料搬运到旋转鼓2的外周面的空气流,在该空气流中运载并搬运的原料在凹部22内堆积。所堆积的原料成为堆积物32。转移辊5具备具有通气性的圆筒状的外周部,接受来自马达等原动机的动力,其外周部绕水平轴进行旋转。在转移辊5的内侧(旋转轴侧)的非旋转部分,形成有能够将内部进行减压的空间E。在空间E连接有吸气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使该排气装置运转,能够维持该空间E内为负压。在转移辊5的外周面51中形成有许多连通内外的吸引孔。这些吸引孔在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E上的期间,从外部向内部吸入空气,利用该吸引力,凹部22内的堆积物32顺利地从旋转鼓2移至转移辊5上。
真空输送机6具备驱动棍61和从动棍62、在62架设的无末端的通气性带63和夹着通气性带63配置于与转移辊5相对向位置的真空箱64。
真空箱11具有箱状的形状,该箱状的形状具有上下表面、左右的两侧面及背面, 具有朝向旋转鼓2的方向开口的开口部。真空箱11经由未图示的排气管等,连接吸气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该排气装置的运转,能够维持真空箱11内为负压。
网状带13为具有网眼的带状的通气性带被无末端地连结的部件,被多个自由辊 14和转移辊5引导,在规定的路径连续地移动。网状带13通过转移辊5的旋转来驱动。如图I所示,网状带13在通道4的下游侧端部41的附近,以被导入旋转鼓2的外周面上后, 依次通过真空箱11和旋转鼓2之间以及转移辊5和旋转鼓2之间的方式配置。网状带13 在通过真空箱11的开口部之前的期间,与旋转鼓2的外周面接触,在转移辊5和旋转鼓2 的最接近部附近,从旋转鼓2的外周面离开,移至转移辊5上。
网状带13具有比转移辊5的上述吸引孔小的细孔,伴随从转移辊5的吸引孔的吸弓丨,也进行从与该吸引孔重叠的网状带13的细孔的吸引。夹着转移辊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上述吸引孔的区域,在其两侧设有一对挡风板15,防止或减轻风从侧方的流入,防止从凹部22脱模得到的堆积物32的形状溃散等。尤其是利用接近转移辊5而设的挡风板 15、15,防止或减轻风从辊5的宽度方向的左右外方流入该辊的具有吸引孔的区域,因此, 能够有效地防止靠近辊的宽度方向两端的堆积物倒向靠近中央的堆积物,或防止在堆积物相互间的配置上产生混乱等不利情况。挡风板15的材质无特别限定,但从具有能够抵抗风的刚性的观点,优选为金属或者合成树脂制,且具有O. 5 IOmm左右的厚度。
压制装置7具备表面平滑的一对辊71、72,对在辊71、72之间导入的被加压物从上下表面进行加压,能够在厚度方向压缩。作为压制装置7,从能够在吸收体上形成压花产生的低密度部和高密度部而使吸收性能提高的方面看,也可以取代具备表面平滑的一对辊 71、72的压制装置,使用具备在一个或两个辊的周面形成有压花用的凸部的一对压花辊的压制装置。另外,也可以不是一对辊,而使用带式输送机式的压制装置等。
作为切断装置8,无特别限制,在经期用卫生巾或吸收性物品的制造中,可以使用目前用于吸收体连续体的切断的装置等。图I所示的切断装置8具备在周面具备切断刀刃 81的切断辊82、和承受切断刀刃的周面平滑的砧辊83。
接着,对使用上述吸收体的制造装置I连续地制造吸收体3的方法,即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为了使用吸收体的制造装置I制造吸收体3,使分别与以下部分连接的排气装置运转,使旋转鼓2内的空间B、转移辊5内的空间E、及真空箱11内成为负压。通过使空间 B内形成负压,在通道4内产生将吸收体的原料搬运到旋转鼓2的外周面的空气流。另外, 使旋转鼓2和转移辊5旋转,使真空输送机6运转。
然后,当使纤维材料导入装置运转而向通道4内供给纤维材料时,该纤维材料运载在通道4内流动的空气流中,成为飞散状态,向旋转鼓2的外周面供给。
在搬运经过通道4所覆盖的部分的期间,在旋转鼓2的凹部22,纤维材料31被吸引而堆积。图4表示通过通道4的下游侧端部41的时刻的凹部22的剖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纤维材料31不仅在进行从底面23a的吸引的吸引部23堆积,也在不进行从底面24a的吸引的非吸引部24堆积。纤维材料在通道4的上游侧,仅在吸引部23堆积,当堆积的纤维材料的高度达到非通气性部件28的厚度t时,随着纤维材料相互的缠绕和搬运纤维材料的通道内的空气的流动,纤维材料也开始在非通气性部件28上堆积。该堆积从与非通气性部件28的吸引部相接的两侧部缓慢地放射状地进行,非通气性部件28的上表面逐渐被纤维材料覆盖。在通道4的下游侧,成为凹部完全被纤维材料覆盖的状态。由于从底面23a的吸引力伴随纤维材料31的堆积而慢慢变弱,从而非吸引部24和吸引部23的上表面的吸引力的差变小,当堆积在吸引部23的纤维材料的高度达到非通气性部件28的厚度t时,在凹部22整体产生均等的吸引力,由此在非通气性部件28的上表面也变得易于堆积。如图4所示,优选以在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的任何一者上堆积的纤维材料的上表面32a的位置与外周面21的位置大致一致的方式进行堆积。形成的吸收体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密度差大时(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浅时),由于需要较多直到在非吸引部24堆满充分的纤维材料为止的积纤时间,因此优选将通道4的覆盖旋转鼓部分的长度设计得较长。相反地,由于在密度差小时,积纤时间也可以短,所以优选将通道4的覆盖旋转鼓部分的长度设计得较短。另外,也可以在吸引部23和/或非吸引部24,堆积超过外周面21的位置的过量的纤维材料,然后用刮辊等将该过量的纤维材料去除。在变更吸引部和非吸引部的堆积量之比的情况下或为了增减在吸引部和非吸引部堆积的纤维量,例如调整非吸引部24的宽度W2或非吸引部的宽度W2相对于吸引部23的宽度Wl之比(W1 / W2),或者对应它们的宽度W2或比(W1 / W2)等而变更在吸引部23的底面23a产生的吸引力。另外,还调整吸引部的深度dl或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相对于吸引部23的深度dl之比(d2 / dl)。根据堆积物32从凹部22的脱模性、还有脱模后的堆积物32 (尤其是与吸引部23对应的部分33)到压制工序为止的形状维持的观点,吸引部23的宽度Wl优选为3 30mm,更优选为5 20mm。另外,根据纤维材料能够充分地堆积到与外周面21大致相等的高度的观点,非吸引部24的宽度W2优选为3 30mm,更优选为5 20mm。吸引部23的宽度Wl和非吸引部24的宽度W2之比(W1 / W2)优选为O. I 10,更优选为O. 2 5。另外,根据堆积物32从凹部22的脱模性、或者脱模后的堆积物32 (尤其与吸引部23对应的部分33)到压制工序为止的形状维持的观点,吸引部23的深度dl优选为I 30mm,特别优选为3 20mm,更优选为5 10mm。另外,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相对于吸引部23的深度dl之比(d2 / dl),优选为O. 05 O. 95,更优选为O. 5 O. 9。另外,非吸引部24的宽度W2和深度d2之比(宽度W2 /深度d2)优选为O. I 10,更优选为O. 2 5。对于凹部22内堆积的纤维材料31,吸引部23的单位面积重量可以根据非吸引部24的宽度W2和非通气性的部件28的厚度t进行调整。例如,在将吸引部23的深度dl设为一定时,若增大非吸引部24的宽度W2或者非通气性24的部件28的厚度t的值,则能够不改变吸引部23的深度dl而使吸引部23的单位面积重量增加,若减小非吸引部24的宽度W2或者非通气性24的部件28的厚度t的值,则能够减少吸引部23的单位面积重量。这样,能够通过非通气性的部件28的设计,调整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的单位面积重量,就能够容易地制造具有所希望的柔软性和吸收能力的吸收体。
这样操作,使纤维材料31堆积在凹部22内的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之后,再使旋转鼓2旋转。然后,当凹部22到达真空箱11的相对向位置时,凹部22内的堆积物32,由于从真空箱11的吸引,成为被吸附于网状带13的状态,在该状态下,被搬运到转移辊5和旋转鼓2的最接近部或者其附近。然后,由于从转移辊5侧的吸引,与网状带13 —同移至转移棍5上,还从凹部22内脱模。如本实施方式中那样,若在使堆积物32从旋转鼓2的凹部22脱模之前,由真空箱11从旋转鼓2的相反侧吸引并搬运该堆积物32,然后从凹部22 脱模,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在将堆积物32转印到转移辊5或其他的搬运单元上之际,堆积物 32的形状溃散、或在堆积物32的配置上产生混乱。
移至转移辊5上的堆积物32受到从转移辊5侧的吸引并被搬运,传递到真空输送机6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I所示,在载置堆积物32之前的真空输送机6上,导入由衬纸(tissue paper)或透液性的无纺布等构成的芯包覆片37,堆积物32移至该芯包覆片37 上。
然后,在其下游芯包覆片37的两侧部被折回,堆积物32的上下两面被芯包覆片37覆盖。
然后,被芯包覆片37覆盖的状态的堆积物32被导入压制装置7的一对辊71、72 之间,并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
如图10所示,由压制装置7等进行的堆积物32的加压压缩,也能够对于将芯包覆片37折回前的堆积物32进行。在此情况下,折回后的压制有无均可。
通过对将芯包覆片37折回前的堆积物32进行加压压缩,芯包覆片37的折回稳定,堆积物32的形状不易被破坏。
如图5所示,从凹部22脱模之后的堆积物32,与吸引部23对应的部分33厚度厚, 与非吸引部24对应的部分34厚度薄。另外,该堆积物32的一个表面32a基本平坦,另一方面,另一个表面32b成为起伏大的凹凸面。如图5所示,在凹凸面32b中,凸部和槽部分别在与旋转鼓的圆周方向对应的方向(3X方向)上延伸而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用压制装置7对这种方式的堆积物32进行加压,主动地减少与吸引部23对应部分33的厚度。由此,两部分33的厚度差和/或厚度比减小,可以获得与吸引部23对应部分33为高密度部35、与非吸引部24对应部分34为低密度部36的图6所示的吸收体3。由压制装置7进行的加压优选以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成为均匀的表观厚度的方式进行,图6所示的吸收体3的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成为均匀的表观厚度。所谓表观厚度是指能够通过显微镜观等确认吸收体3的剖面在无负荷下的厚度。如图 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所得到的吸收体3中,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分别在与旋转鼓的圆周方向对应的方向(3X方向)上延伸而形成。有多个的高密度部35彼此经由低密度部36 相互地间隔开,另外,有多个的低密度部36彼此经由高密度部35相互地间隔开。在作为吸收体的原料,与纤维材料31—同导入吸水性聚合物的颗粒的情况下,在高密度部35也比低密度部36高密度地堆积吸收性聚合物的颗粒。
由压制装置7进行的加压压缩可以加热也可以不加热辊71、72中的一者或者两者。在吸收体材料中包含热塑性物质的情况下,优选进行加热。另外,在压制工序中,吸收体材料中包含热塑性物质的情况下,优选使用超声波装置。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这样操作,能够高效地制造具有密度明显地不同的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的吸收体3。优选在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吸收体3厚度基本相同。从增大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的密度差而高效地体现后述的扩散方向控制能力的观点、或者在将吸收体3组装入经期用卫生巾或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时防止给该吸收性物品的穿着使用者带来不舒适感的观点考虑,高密度部35的厚度T5和低密度部36的厚度T6之比(T5 / T6)优选为I. O I. 2,更优选为I. O I. I。在此所说的高密度部35的厚度T5和低密度部36的厚度T6如下测得将吸收体3以尽可能不破坏其厚度的方式切断,用显微镜等将其切断面放大,测定无负荷下的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各自的厚度。另外,不将多孔性板设成立体形状,而是通过将图案形成板的开口部设定为高密度部,将非开口部设定为低密度部,非开口部的成型就能够对应各种各样的宽度和形状,能够加工复杂的吸收体。另外,对于非通气性部件28而言,从给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带来明显的疏密差的观点考虑,优选沿着其厚度方向〔图3 (b)的dl的方向〕的剖面具有直线状的侧面部28a、28a,特别优选如图3 (b)所示具有剖面矩形的形状。例如图11所示的吸收体Y,本发明中制造的吸收体在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厚度也可以不同。在此情况下,优选低密度部36的厚度T6小于高密度部35的厚度T5。由于低密度部36的厚度小,所以其低密度部成为容易折弯的弯曲线,提高了吸收体的柔软性。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制造具有密度明显地不同的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的吸收体。另外,也容易制造在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的边界部,密度差明确的吸收体。本发明中制造的吸收体,例如低密度部36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50g/m2 300g/m2,特别优选为100g/m2 200g/m2,高密度部36的单位面积重量优选为200g/m2 800g/m2,特别优选为300g/m2 500g/m2,高密度部35的密度和低密度部36的密度之比(前者/后者)优选为I. I 5. 0,特别优选为I. 5 3. O。此外,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的优选宽度(3Y方向的宽度)或该宽度之比与上述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的优选宽度或比相同。〔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密度的测定方法〕〔测定片的厚度的测定〕测定作为包含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测定片的整体的厚度。厚度测定依据JIS -P8118 :1998。其中,在测定中,使用作为带有两个平行的加压面(固定加压面和可动加压面)的千分尺的孔雀式精密测定器(型号Rl — C),以测头可动加压面的直径为5_、压力为2. ON以下进行测定。测定用试片的大小设定为下述板的大小以上。在试片上放置20mmX20mm的板(重量5. 4g),以3mm/s以下的速度操作测头可动加压面,接触该板,读取稳定后的值。加压面间(施加于试片的压力)的压力为2kPa以下。〔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各自的密度的测定〕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的密度依据JIS — P8118 :1998进行测定。具体而言,用D (密度g/cm3) = W (单位面积重量g/m2) / T (厚度mm)进行计算。单位面积重量记载在JIS - P8124中,用剪切机或者刀具切割试片,用秤测定重量。测定的重量除以面积, 算出单位面积重量。厚度是用上述厚度测定方法,测定作为包含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测定片的整体的厚度。在本申请的单位面积重量测定中,将高密度部、低密度部分别与加工尺寸一致地切成一定的面积,测定重量,算出单位面积重量。
本发明中制造的优选的吸收体3,由于具有密度明显地不同的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所以如图7 (a)所示,扩散方向控制能力高效地体现出来。S卩,供给到吸收体3上的经血或尿等液体,从低密度部36被迅速地吸收,在高密度部35延伸的方向上良好地扩散,另一方面,高密度部35彼此经由低密度部36相互地间隔开,因此向与高密度部35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扩散得到抑制。沿高密度部35扩散的液体被可靠地吸收、保持。
因此,抑制了液体向与高密度部35交叉方向的扩散,防止了从该方向的两端的漏液,并且能够在高密度部35延伸的方向上,实现吸收体的吸收容量的有效利用。
例如图6和图7 (a)所示的吸收体在组装入经期用卫生巾或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时,通过使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的延伸方向与穿着使用的前后方向一致,就能够得到防漏性能优异、能有效利用吸收体的吸收容量的吸收性物品。此外,本发明中制造的吸收体也可以为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分别在吸收体的宽度方向上延伸的吸收体。这样的吸收体,通过将交替地具有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的区域,配置在穿着使用者的前后方向的前端和/或后端附近,就能够得到从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的漏液防止性优异的吸收性物品。
图7 (b)是表示向密度在全部区域都相同的现有的吸收体,供给与图7 Ca)同量的液体时的液体的扩散状态的图。在这样的吸收体中,液体在全方位上同程度地扩散。因此,液体容易到达尺寸小的宽度方向的两端,从而液体容易从该两端漏出。
在图I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在用芯包覆片37覆盖从凹部22脱模得到的堆积物32 的上下表面后,进行由压制装置7的压缩和由切断装置8的切断。切断装置8将在流动方向上断续性地配置有堆积物32的带状体30,在堆积物32不存在的部位切断,制成一个吸收性物品的长度。因此,由切断装置8的切断之后的吸收体3,上下表面被一片芯包覆片37 覆盖。但是,本发明中制造的吸收体3不限于用一片芯包覆片37覆盖上下表面,可以是用 2片独立的芯包覆片覆盖的形式,也可以是上下表面均不被芯包覆片覆盖的形式。
图8和图9为本发明的其他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8 (a)为表示另一实施方式中的凹部22A的立体图。凹部22在由图案形成板 27A形成的剖面长圆形状的空间的内部,配置有未达到旋转鼓的外周面21的高度的隔离部件9。隔尚部件9由多根第一隔尚壁91和多个第二隔尚壁92构成,多根第一隔尚壁91在旋转鼓2的圆周方向(2X)上延伸,多个第二隔离壁92在旋转鼓2的宽度方向(2Y)上延伸, 连接第一隔离壁彼此之间或者连接第一隔离壁和图案形成板27的内周面之间。隔离部件 9由合成树脂或金属构成,为非通气性部件。
利用该隔离部件9在凹部22A内形成有多个吸引部23,其底面由多孔性板(未图示)构成,进行从该底面的吸引;非吸引部24,其底面由隔离部件9的上端构成,不进行从底面的吸引。
在图8 (a)所示的凹部22A中,底面的形状为四边形的吸引部23在旋转鼓2的圆周方向(2X)和宽度方向(2Y)上形成有多个。S卩,在凹部22A中,在旋转鼓的圆周方向(2X)上,断续地配置有多个吸引部23,另外,在旋转鼓的宽度方向(2Y)上,也断续地配置有多个吸引部23。在旋转鼓2的圆周方向(2X)的吸引部23彼此之间,布置有第二隔离壁92,在旋转鼓的宽度方向(2Y)的吸引部23彼此之间,布置有第一隔离壁91。吸引部23的底面由多孔性板(未图示)构成。所谓吸引部的底面的形状为四边形,是指从旋转鼓2的外周面的法线方向看的俯视形状为四边形。图8所示的吸引部23各个俯视形状为长方形状。另外,与凹部22A的内周面相邻接的吸引部23的底面具有沿着其内周面的形状的缘部。图8 (a)所示的隔离部件9具有在旋转鼓的宽度方向(2Y)上延伸的第二隔离壁92。因此,向凹部22A供给的纤维材料截在沿宽度方向延伸的非通气部(第二隔离壁92),容易在吸引部23堆积到隔离部件9的厚度,且成为容易在隔离部件9上堆积的状态。另外,在图8 (a)所示的隔离部件9中,第一隔离壁91和第二隔离壁92连结。因此,由截在第二隔离壁92而进行的纤维材料等的堆积变得更加容易。此外,凹部22A的中央区域的吸引部23,直至作为非通气性的部件的隔离部件9的厚度t为止,其周围由第一隔离壁91和第二隔离壁92包围。另外,在凹部22A的俯视图中,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具有以非吸引部24为海、以吸引部23为岛的海岛状的配置。图8 (b)及(C)所示的堆积物32A,是在上述凹部22A内堆积作为吸收体的原料的纤维材料(解纤纸浆等)而得到的堆积物。堆积物32A的一个表面为平坦面,而另一个表面为形成了许多块状的凸部32A’的凹凸面。用压制装置对该堆积物32A进行加压,使其在厚度方向上压缩,由此,得到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如图8 (d)及(e)所示进行配置的吸收体3A。图8 (d)及(e)的吸收体3A的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形成均等的表观厚度。另外,有多个的高密度部35彼此经由低密度部36相互地间隔开,低密度部36在吸收体3A的平面方向上连续。图8 Ca)所示的凹部22k中的隔离部件9的厚度、及以该隔离部件9为底面的非吸引部24距鼓外周面的深度,在鼓2的圆周方向(2X)上均为一定,作为非吸引部24的隔离部件9形成的底面平坦。因此,在凹部22A堆积的纤维材料的上表面容易变得平滑。并且,该隔离部件9的厚度和非吸引部24距鼓外周面的深度,在鼓2的宽度方向(2Y)上也一定。因此,在凹部22A堆积的纤维材料的上表面更容易变得平滑。图9 (a)为表示再一实施方式的凹部22B的立体图。凹部22B在由图案形成板27A形成的剖面长圆形状的空间的内部配置有隔离部件9B。隔离部件9B在旋转鼓的旋转方向R2的前后及左右,具有达到旋转鼓的外周面21的高度的第一及第二隔离壁91、92,在中央部,具备未达到旋转鼓的外周面21的高度的3根非通气性部件83B。利用该隔离部件9B,在凹部22B内的中央部形成有底面由多孔性板(未图示)构成且进行从该底面的吸引的多个吸引部23、和底面由非通气性部件83B构成且不进行从该底面的吸引的非吸引部24。此外,隔离部件9B、第一及第二隔离壁91、92也可以设为比到达旋转鼓的外周面21的高度低,使纤维材料在隔离部件9B和隔离壁91、92上堆积,设为整体上连在一起的堆积状态。图9 (b)及(C)所示的堆积物32B,为在凹部22B堆积作为吸收体的原料的纤维材料(解纤纸浆等)而得到的堆积物。堆积物32B在其中央部具有一个表面平坦、另一个表面为凹凸面的中央堆积物32B’,在该中央堆积物32B’的周围,具有与该中央堆积物32B’分离的多个外周部堆积物32B"。用压制装置对该堆积物32B进行加压,使其在厚度方向上压缩,由此,得到在中央部、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36如图9 (d)及(e)所示进行配置的吸收体3B。吸收体3B的两个高密度部35彼此经由低密度部36相互地间隔开,另外,有多个的低密度部36彼此经由高密度部35相互地间隔开。吸收体3B的高密度部35和低密度部 36形成均等的表观厚度。
在图9 Ca)所示的凹部22B中,非吸引部24的深度(从鼓外周面到非通气性部件 83B为止的深度),在鼓2的圆周方向(2X)上一定。因此,堆积在凹部22B的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的纤维材料的上表面容易变得平滑。而且,非吸引部24的深度(从鼓外周面到非通气性部件83B为止的深度)在鼓2的宽度方向(2Y)上也为一定。另外,由非通气性部件 83B形成的底面平坦。因此,堆积在凹部22B在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的纤维材料的上表面更容易变得平滑。在隔离部件9B的隔离壁91、92上也堆积有纤维材料的情况下,从将堆积物的表面制得平滑的观点看,优选从鼓外表面到这些部分的深度也设定为一定。
吸收体的原料是包含纤维材料的原料。
作为吸收体的原料的纤维材料,无特别限制,能够使用目前用于经期用卫生巾或护垫、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的各种材料。例如,可以使用解纤纸浆等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棉花纤维等纤维素类纤维的短纤维或者聚乙烯等合成纤维的短纤维等。这些纤维可以单独使用一种或者组合两种以上使用。另外,作为吸收体3的原料,也可以在通道4内,与纤维材料一同导入吸水性聚合物。另外,作为纤维状的原料,也可以单独使用纤维状的吸水性聚合物或者与纤维材料一同使用纤维状的吸水性聚合物。进而,根据需要,也可以与纤维材料等一同供给消臭剂或抗菌剂等。吸收体优选高密度部的纤维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比低密度部的纤维材料的单位面积重量大。
上面,就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适当的变更。
例如,在图I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将凹部内的堆积物32转移在转移辊5上供给的网状带13上,也可以取而代之,将堆积物32移至不供给网状带13的转移辊5的外周面上。 除网状带13以外,还可以省略真空箱11、挡风板15等。
另外,也可以不经由转移辊5,而将凹部内的堆积物32直接移至在真空输送机6供给的芯包覆片37上。堆积物32也可以在由转移辊5搬运后,移至不具有吸引机构的带式输送机上,也可以移至其他的搬运单元上。
另外,关于凹部,也可以是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分别形成为带状且交替地形成、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分别在旋转鼓2的宽度方向上形成为长的形状并延伸的凹部。 另外,形成为带状的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的各自的根数例如可以设为2 10根。在吸引部23和非吸引部24中,根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非吸引部24在旋转鼓2的圆周方向 (2X方向)上也可以成为曲线状。
另外,构成非吸引部24的非通气性的部件28,可以具有其厚度方向的剖面形状为直线状的侧面部,且可以通过将相邻的非通气性部件28的该侧面部彼此间的距离、或者非通气性部件28的该侧面部与凹部的内周面之间的距离,以随着从底面离开而增大的方式扩大,从而在吸引部23形成逐渐变细的形状。在此情况下,提高了所堆积的吸收体的原料 (堆积物)从凹部的脱模性。
另外,制造的吸收体也可以是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或者长度方向的前方或后方,具有带状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配设为条纹状的区域,在该区域的前方和/或后方,具备从该区域分离的吸收体。另外,也可以是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带状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配设为条纹状的区域,在夹着该区域的两侧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具备从该区域分离的吸收体。另外,非吸引部24的深度d2 (即非通气性的部件28的厚度t),在一个凹部22沿着旋转鼓的圆周方向的长度方向上,在中央部和前方和/或后方也可以不同。例如非吸引部24也可以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部的深度d2比前方和/或后方的深度d2深。本发明中制造的吸收体优选用作吸收性物品的吸收体。吸收性物品主要是为了吸收保持尿或经血等从身体排泄的体液而使用的物品。在吸收性物品中,包含例如一次性尿布、经期用卫生巾、失禁垫、护垫等,但不限定于这些,广泛地包含用于吸收从人体中排出的液体的物品。就吸收性物品而言,代表性地具备表面片、背面片及在夹在两个片之间配置的液保持性的吸收体。吸收体也可以其上下面被为一片或多片的芯包覆片覆盖。背面片有无水蒸气透过性均可。吸收性物品也可以还具备对应该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用途的各种部件。这样的部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公知的。例如在将吸收性物品应用于一次性尿布或经期用卫生巾的情况下,可以在吸收体的立起的两侧部的更外侧,配置一对或者两对以上的立体防护部。上述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说明省略部分和仅一个实施方式具有的必要条件,能够适当地用于各个其他的实施方式,另外,各实施方式的必要条件可以在实施方式间适当地相
互置换。


一种吸收体(3)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堆积工序,将空气流中运载并供给的吸收体的原料,吸引并堆积在设于旋转鼓(2)的外周面的凹部(22);和压制工序,对从该凹部(22)内脱模得到的堆积物(32)进行加压压缩,凹部(22)具有进行从底面的吸引且由多孔性板(26)构成的吸引部(23)和底面为非通气性、不进行从该底面的吸引的非吸引部(24),且非吸引部(24)距旋转鼓外周面的深度比吸引部(23)距旋转鼓外周面的深度浅,在上述堆积工序中,使上述原料堆积在上述凹部(22)内,在上述压制工序中,对从上述凹部(22)脱模得到的堆积物(32)进行加压,得到具有密度不同的高密度部和低密度部的吸收体(3)。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