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凹槽式抗菌敷贴的制作方法 [0002]全球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快速增加,有数据显示至2010年,已达2095000。至2013年,中国约40万透析病人,血透36万,85%_90%为血透患者,透析病人年增长率为52.9%。随着不断完善的医保和新农合政策将会让更多的ESRD病人得到合适的治疗,中国医疗健康管理改革将会提高ESRD患者透析治疗比例,血液透析患者将会快速增加。由于终末期肾衰竭患者起病隐匿,大部分患者发现时已进入尿毒症期,需立即行肾脏替代治疗。对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病初选择临时静脉置管进行血液净化治疗为大多数患者的选择。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并发感染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就越大,国外报道导管感染的发生率为20-32%,国内报道为32.6%。由于临时静脉置管不宜固定,可能出现脱出导致出血,反复活动刺激血管内皮,导致静脉狭窄,引起血栓等问题。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深静脉凹槽式抗菌敷贴,以解决现有的临时深静脉置管方式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由于临时深静脉置管不宜固定,容易并发感染,脱出导致出血,反复活动刺激血管内皮,导致静脉狭窄,引起血栓等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如下:深静脉凹槽式抗菌敷贴,包括粘性贴,粘性贴的背面上固定有置管引出槽,置管引出槽的一端伸在粘性贴的中部,且置管引出槽伸在粘性贴中部的一端处所对应的粘性贴上开设有置管引出孔,置管引出孔贯通粘性贴,所述粘性贴背面上还固定设置有两个置管定位槽。 [0005]所述置管引出槽和置管定位槽均为弹性限位槽。
[0006]所述置管引出槽的主体为直线型结构,置管引出槽的另一端为Y形分叉结构,两个置管定位槽分别设置在置管引出槽的两侧。
[0007]所述两个置管定位槽对称设置在置管引出槽的两侧,且两个置管定位槽分别于置管引出槽的主体相平行。
[0008]所述粘性贴为透明材料制成。
[0009]粘性贴粘性面上沿置管引出孔的外周设置有藻酸盐。
[0010]藻酸盐外周的粘性贴为水胶贴结构。
[00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优点是在粘性贴上设置置管引出槽和置管定位槽,使置管从人体引出处即开始依次通过置管引出槽和置管定位槽进行固定限位,防止置管发生错位,避免了置管反复活动甚至脱出,从而减轻了置管对血管内皮的刺激,避免静脉狭窄、出血甚至血栓等问题的发生,保证血流通畅,更有效的减少血液透析患者临时深静脉置管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导管功能不良,拔除导管,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图1的仰视图。
[0014]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0015]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深静脉凹槽式抗菌敷贴,包括粘性贴1,粘性贴I的背面上固定有置管引出槽2,置管引出槽2的一端伸在粘性贴I的中部,且置管引出槽2伸在粘性贴I中部的一端处所对应的粘性贴I上开设有置管引出孔3,置管引出孔3贯通粘性贴1,所述粘性贴I背面上还固定设置有两个置管定位槽4,置管引出槽2和置管定位槽4均为弹性限位槽,便于将置管在置管引出槽2和置管定位槽4上安装定位和取出,置管引出槽2的主体为直线型结构,置管引出槽2的另一端为Y形分叉结构,两个置管定位槽4对称设置在置管引出槽2的两侧,且两个置管定位槽4分别于置管引出槽2的主体相平行,使得置管在置管引出槽2的末端分别引出并回弯一定角度后分别通过置管定位槽4再次限位,使得在保证置管通畅的前提下置管的固定效果更好。
[0016]所述粘性贴I为透明材料制成,使得服帖为透明结构,可在粘性贴I上设置刻度指弓丨,可以更好的控制静脉置管的深浅度,保证血流通畅,更有效的减少血液透析患者临时静脉置管并发症,减少因并发症导致的导管功能不良,拔除导管,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粘性贴I粘性面上沿置管引出孔3的外周设置有藻酸盐,具有抗菌止血的作用;藻酸盐外周的粘性贴I为水胶贴结构,加强藻酸盐外周处粘性贴I的固定效果。
深静脉凹槽式抗菌敷贴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张洁, 王娴富金岗, 富锐捷富金岗, 富锐捷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张要武徐华民, 赵荣华徐华民, 赵荣华徐华民, 赵荣华徐华民, 赵荣华徐华民, 赵荣华徐华民, 赵荣华
专利相关信息
-
托马斯·米尼Y-R.K.米拉卡刘理璋盛蕾, 盛志义盛蕾, 盛志义D.B.奥尔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