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浇混凝土密肋楼盖用填充构件的制作方法 [0002]目前建筑物施工中常用的轻质现浇楼盖主要有密肋楼盖和空心楼盖两种形式,其中空心楼盖自身厚度相对较大,占用建筑物层高相对较多,而密肋楼盖自身厚度较小,占用建筑物层高相对较少,但由于密肋楼盖底面为纵横设置的肋梁,因此在对室内整体美观程度有所要求的场合,需在密肋楼盖底部增设吊顶,这样一来密肋楼盖在占用建筑物层高方面就失去了优势,加之施工过程中需进行脱模等繁琐的步骤,因此目前密肋楼盖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小,逐渐被空心楼盖所取代。
[0003]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现浇混凝土密肋楼盖用填充构件,它能够与混凝土共同浇注在一起,形成底面平整的密肋楼盖,不需增设吊顶,不需进行脱模,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有效降低自身厚度,减少占用的建筑物层高,简化制作工艺,制成的密肋楼盖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0004]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包括填充体,填充体各侧面底部均设置向填充体内部凹入的凹模。所述填充体包括上体和底板,底板由硬质材料制作,上体安装在底板顶面,所述凹模设置在底板各侧面底部。所述凹模是填充体各侧面与底面相接处设置的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倾斜平面或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台阶,所述倾斜平面和台阶的长度均与填充体底面各边沿长度相同。所述凹模是填充体各侧面与底面相接处设置的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倾斜平面,倾斜平面与填充体底面之间的夹角α的角度为105° -150°。所述凹模是填充体各侧面与底面相接处间隔设置的缺口,填充体每个侧面与底面相接处均设置多个缺口,每个缺口内均设置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倾斜平面或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台阶,所述倾斜平面和台阶的长度均与缺口的长度相同。每个缺口内均设置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倾斜平面,倾斜平面与填充体底面之间的夹角α的角度为105° -150°。底板顶面设置多个立柱,立柱顶端设置尖刺,立柱插入上体内。所述上体内部设置空腔。 [0005]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能够与混凝土共同浇注在一起,形成底面平整的密肋楼盖,不需增设吊顶,不需进行脱模,与现有技术相比可有效降低自身厚度,减少占用的建筑物层高,简化制作工艺,制成的密肋楼盖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填充体制作工艺简便、自身成本低廉、运输过程中不易损坏等。
[0006]图1是本发明结构意图,图中所结构为填充体各侧面底部设置与填充体底面各边沿长度相同的凹模; 图2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结构为填充体各侧面底部均间隔设置凹模;
图3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凹模结构为填充体各侧面底部设置与填充体底面各边沿长度相同的凹模,图中所示上体与底板之间通过立柱插接;
图4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所示凹模结构为填充体各侧面底部均间隔设置缺口,缺口内设置倾斜平面,图中所示上体与底板之间通过立柱插接,所述上体内设置空腔;
图5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凹模结构为填充体各侧面底部均间隔设置缺口,缺口内设置台阶,图中所示上体与底板之间通过立柱插接。
[0007]本发明所述的现浇混凝土密肋楼盖用填充构件包括填充体,填充体各侧面底部均设置向填充体内部凹入的凹模。现场施工时,先将若干填充体置于模板顶面,各填充体之间预留出浇注肋梁的距离,铺设完钢筋后进行混凝土浇注,浇注时混凝土进入填充体各侧面底部的凹模内,混凝土养护完成后,拆除模板,填充体各侧面底部凹模内的混凝土固化后与肋梁连成一体,形成托爪托住填充体,该结构不需在填充体侧壁设置凸出的钢筋或凸块,减少了填充体制作时的工艺步骤及自身成本,运输过程中不易损坏,填充体底面与肋梁底面形成同一平面,便于室内墙面施工,不需另设吊顶,减少了楼盖占用的建筑层高,不需进行脱模操作,大幅度的简化了密肋楼盖的制作工艺。
[0008]本发明为了进一步降低填充体自身成本,可采用下述结构:所述填充体包括上体2和底板3,底板3由硬质材料制作,上体2安装在底板3顶面,所述凹模设置在底板3各侧面底部。其中底板3在密肋楼盖浇注完成后与肋梁底面共同构成建筑物室内顶板,同时具有托举上体2的功能,因此采用硬质材料制作,所述硬质材料可以是塑料、混凝土等多种便于加工成型的公知材料。而上体2只作为填充物使用,对其自身强度要求较低,因此可采用泡沫块、空心塑料壳等硬度相对较低的轻质材料。由于密肋楼盖的底面不需受力,所述底板3只需保持一定硬度来托举上体2即可,因此所述底板3的厚度只需15_甚至更薄就完全可以满足施工需求。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时,填充体不需全部采用硬质材料制作,有利于节省自身材料成本,达到进一步降低填充体自身成本的目的,同时还有利于降低密肋楼盖自身重量。
[0009]本发明所述凹模10用于在浇注楼盖时在肋梁侧面形成托住填充体的托爪,本发明可采用多种形状的凹模来实现上述功能,例如所述凹模10是填充体各侧面与底面相接处设置的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倾斜平面I或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台阶8,所述倾斜平面I和台阶8的长度均与填充体底面各边沿长度相同。该结构能够在密肋楼盖的肋梁侧面形成与填充体底面各边沿长度相等的托爪,对填充体进行支撑,其中凹模10优选的形状为:所述凹模10是填充体各侧面与底面相接处设置的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倾斜平面1,倾斜平面I与填充体底面之间的夹角α的角度为105° -150°。上述倾斜平面I与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台阶8等其它形状的凹模10相比,更适合采用模具制作,生产效率较高,而其它形状的凹模10采用模具制作时均存在脱模时难度较大、容易变形或开裂的问题,难以采用模具制作,生产效率相对较低。倾斜平面I与底板3底面之间的夹角α的角度如大于150°,则浇注混凝土后形成的托爪端部较薄,容易断裂;倾斜平面I与底板3底面之间的夹角α的角度如小于105°,则托爪长度较短、坡度较大,底板3受挤压产生轻微变形后容易从托爪上脱落。
[0010]本发明所述凹模10还可采用下述结构:所述凹模10是填充体各侧面与底面相接处间隔设置的缺口 4,填充体每个侧面与底面相接处均设置多个缺口 4,每个缺口 4内均设置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倾斜平面I或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台阶8,所述倾斜平面I和台阶8的长度均与缺口 4的长度相同。该结构能够在密肋楼盖的肋梁侧面形成多个间隔设置的托爪,对填充体进行支撑,这种凹模10相对与填充体底面各边沿长度相等的凹模10而言更有利于保持填充体底部边沿形状完整,当填充体采用上体2和底板3两部分组成时,由于底板3相对较薄,底板3边沿加工凹模10后容易在凹模10所在位置的边缘出现缺损,因此采用这种间隔设置的凹模10可避免填充体边沿出现大面积缺损的情况,尤其适用于填充体采用上体2和底板3两部分组成的情况。本发明为了能够采用模具制作,提高生产效率,上述结构中凹模10优选的形状仍为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倾斜平面1,其结构如下:每个缺口 4内均设置向填充体内凹入的倾斜平面1,倾斜平面I与填充体底面之间的夹角α的角度为105° -150° 。
[0011]本发明所述上体2与底板3之间可采用多种连接结构,其中优选的结构为:底板3顶面设置多个立柱5,立柱5顶端设置尖刺6,立柱5插入上体2内。该结构具有连接操作方便、不需使用胶粘剂,满足建筑物环保要求。当然本发明所述上体2与底板3之间还可采用例如平面粘接、凹槽粘接等多种连接结构,但这些结构均需使用胶粘剂,一方面操作步骤繁琐,另一方面难以满足建筑物环保要求。
[0012]本发明为进一步降低密肋楼盖自身重量,可在所述上体2内部设置空腔7。
现浇混凝土密肋楼盖用填充构件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于吉涛郎佃富, 王敦强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郎佃富, 王敦强张鹏飞张鹏飞
专利相关信息
-
肖燎张凤勇, 罗红亮张凤勇, 罗红亮宋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