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改进的研磨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改进的研磨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焦启华
  • 公开日
    2012年9月5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8月1日
  • 优先权日
    2011年8月1日
  • 申请人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23C11/10GK202408520SQ20112027492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改进的研磨装置,包括电机以及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和静磨轮,动磨轮通过一驱动轴连接至电机,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设有转动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下部设有可使其下移和复位的弹性复位机构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改进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复位机构包括ー套设于驱动轴上的弾性件和设于驱动轴上弾性件顶端位置处的限位凸缘,所述弹性件下端设有限制其下移的限位台,所述驱动轴下端穿过限位台上的导向孔与电机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改进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或弾性体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改进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轴下端设有上离合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端设有与上离合器耦合电连接的下离合器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改进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磨轮底部设有若干个叶片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进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形状为楔形,具有一与动磨轮底面有一定夹角的楔形面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改进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干,所述楔形面与动磨轮底面夹角范围是30 60度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进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呈辐条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改进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呈涡旋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物研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豆类的改进的研磨装置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豆浆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进的研磨装置,包括电机以及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和静磨轮,动磨轮通过一驱动轴连接至电机,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设有转动间隙,所述驱动轴下部设有可使其下移和复位的弹性复位机构。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轴上弹性复位机构的设计,使得动静磨轮的间隙实现自适应调整,不易卡住物料且研磨充分。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改进的研磨装置的制作方法随着食品机械的发展,研磨式豆浆机应运而生。相比刀片式豆浆机,研磨石豆浆机具有粉碎度高和噪音小等优点。现有的研磨式豆浆机,通过料斗将物料加入,然后采用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和静磨轮实现研磨,随后浆液从内、静磨轮之间的间隙ロ排出至杯体。但该结构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距离固定,当遇到较大颗粒的物料时,容易卡住,而随着研磨的进·行,物料变小,此时动磨轮和静磨轮的间隙又过大,无法充分研磨;ニ是浆液从研磨机构排出时的动力不足,仅依靠动磨轮旋转产生的离心カ将浆液排出,排出速度慢,且容易造成部分浆液残留于内磨轮底部,无法彻底排出,导致部分物料残留于研磨机构底部,研磨不充分。综上,现有技术导致物料研磨的不够细小,物料不够细滑,而且容易卡住物料。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ー种不易卡住物料且研磨充分的改进的研磨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种改进的研磨装置,包括电机以及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和静磨轮,动磨轮通过ー驱动轴连接至电机,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设有转动间隙,所述驱动轴下部设有可使其下移和复位的弹性复位机构。现有的驱动轴的结构,将动磨轮固定于驱动轴上,驱动轴不可动,动静磨轮的间隙不可调,当存在较大颗粒的物料时,容易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而本实用新型改进的研磨装置的可上下移动的驱动轴,带动其上连接的动磨轮上下移动,使得动磨轮与静磨轮的间距实现自适应微调,当有较大颗粒物时,动磨轮即沿着驱动轴下移,以有效避免豆类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当刚放入物料时,颗粒较大,此时物料的作用力使得动磨轮推动驱动轴一起下移,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的转动间隙较大,有效的防止了物料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保证了研磨的顺畅;随着研磨的进行,物料颗粒变小,此时弹性复位机构将驱动轴慢慢复位,使得动静磨轮的间隙慢慢变小,保证了研磨的充分。所述弹性复位机构包括一套设于驱动轴上的弾性件和设于驱动轴上弾性件顶端位置处的限位凸缘,所述弹性件下端设有限制其下移的限位台。所述弹性件为弹簧或弾性体。所述驱动轴下端穿过限位台上的导向孔与电机连接。弹性复位机构的工作过程为当驱动轴下移时,其上的限位凸缘下压弹性件,当使驱动轴下移的力减弱或者消失时,弾性件由于弹性作用而复位,从而对限位凸缘施加向上的压力,驱动轴也跟着复位。为了确保驱动轴上下移动时不至于与电机接触不良,所述驱动轴下端连接有上离合器,所述电机的电机轴上端设有与上离合器耦合电连接的下离合器。所述动磨轮底部设有若干个叶片。叶片的设计可以使得该改进的研磨装置用于诸如豆浆机等设备时,使得浆液和颗粒物排出充分,防止部分颗粒物残存于动磨轮底部导致的研磨不充分。叶片的旋 转,对物料产生作用力,从而物料对动磨轮具有向上的反作用力,动磨轮产生悬浮的效果,更进一步提高了动磨轮和驱动轴复位速度,提高动静磨轮之间间隙调节的灵活性。叶片的形状和分布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所述叶片呈辐条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第二种,所述叶片呈涡旋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第三种,所述叶片形状为楔形,具有一与动磨轮底面有一定夹角的楔形面,所述楔形面与动磨轮底面夹角范围是30飞0度。这三种结构中,优选的为第三种结构,因为具有楔形面的叶片在旋转时,会同时对水平和竖直方向具有ー个推力,这样既能给物料提供充足动力,迅速排出,又能在竖直方向给动磨轮提供较大的反作用力,便于动磨轮快速复位,以使动磨轮和静磨轮间隙随着物料变小而迅速调整,使研磨物料的更加细小。为了提高研磨度,在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相对面设有相匹配的切削刃。动磨轮和静磨轮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如下两种配合方式第一种为内外配合方式,所述动磨轮呈圆锥状,静磨轮呈圆筒状,所述静磨轮套设于动磨轮外。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顶端的间隙ロ为进料ロ,动磨轮和静磨轮侧端的间隙ロ为出料ロ。第二种为上下配合方式,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为盘状,所述动磨轮置于静磨轮下方,静磨轮中部设有进料ロ,下磨轮和上磨轮外侧的间隙ロ为出料ロ。所述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的转动间隙由进料ロ至出料ロ方向逐渐变小,形成了楔形的容纳空间,能够有效防止物料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保证研磨过程的顺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研磨装置,通过在驱动轴下部设置的弹性复位机构,实现动磨轮和静磨轮间距的自适应调整,有效防止物料卡于动磨轮和静磨轮之间且能将物料研磨的更加细小、充分。而动磨轮底部叶片的设计,使得其应用于豆浆机等设备上时,能够快速完全的将浆液和颗粒物从排浆ロ排出,防止部分颗粒物残存于动磨轮底部导致的研磨不充分。叶轮还能够给动磨轮底部提供较大的反作用力,使得动磨轮和驱动轴的复位更加快速、灵活。图I为本实用新型改进的研磨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I中A处放大图;图3为第一种叶片结构示意图;图4为第二种叶片结构示意图;图5为第三种叶片结构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ー步的说明。实施例I如图I所示,为本实施例改进的研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容器I和底座5,容器I设有上盖。为了方便对容器的清洗,优选的将容器I和底座5做成可拆装的结构。在容器I底部设有能相对转动的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底座5内装有电机3。如图2放大图所示,动磨轮21通过ー驱动轴4连接至电机3,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之间设有转动间隙,驱动轴4下部设有可使其下移和复位的弹性复位机构。所述弹性复位机构包括ー套设于驱动轴4上的弹簧8和设于驱动轴4上弹簧顶端位置处的限位凸缘41,弹簧8下端设有限制其下移的限位台9,驱动轴4下端穿过限位台9上的导向孔91与ー上离合器连接,所述电机3的电机轴上端设有与上离合器稱合电连接的下离合器。动磨轮21底部两侧设有排衆ロ 6。在所述动磨轮21底部设有若干个叶片211。叶片211的形状和分布有以下三种,(I)所述叶片呈辐条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如图3所示;(2)所述叶片呈涡旋状分布于动磨轮底部,如图4所示;(3)所述叶片形状为楔形,具有一与动磨轮底面有一定夹角的楔形面,如图5所示,所述楔形面与动磨轮底面夹角范围是3(T60度,优选为45度。叶片的设计可以使得该改进的研磨装置用于诸如豆浆机等设备吋,使得浆液和颗粒物排出充分,防止部分颗粒物残存于动磨轮底部导致的研磨不充分。这三种结构中,优选的为第三种结构,因为 楔形面与水平方向有ー夹角,所以在叶片211在旋转时,会同时对水平和竖直方向具有一个推力,这样既能给物料提供充足动力,迅速排出,又能在竖直方向给动磨轮21提供较大的反作用力,便于动磨轮21带动驱动轴4快速复位,以使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间隙随着物料变小而迅速调整,提高动静磨轮间隙调整的灵活度,使研磨物料的更加细小。本实施例中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为内外配合方式,动磨轮21呈圆锥状,静磨轮22呈圆筒状,静磨轮22套设于动磨轮21外。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顶端的间隙ロ为进料ロ,动磨轮和静磨轮侧端的间隙ロ为出料ロ。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之间的转动间隙由进料ロ至出料ロ方向逐渐变小,形成了楔形的容纳空间,能够有效防止物料卡于动磨轮21和静磨轮22之间,保证研磨过程的顺畅。为了方便加料,在静磨轮22顶部可以设置一个料斗7。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