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养殖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养殖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藤芳义裕
  • 公开日
    2013年5月22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7月12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7月15日
  • 申请人
    藤芳义裕
  • 文档编号
    A01K61/00GK103118534SQ20118003479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将浸溃于水槽或水域中并且构成为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培养床的多个盘状容器沿铅直方向分层,划分出沿铅直方向贯通该分层的培养床的中央空洞以及与该空洞相通的处于各培养床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盘状容器以能够分割的方式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用于使水向装置内外流动的气泡发生器或水流发生器4.一种养殖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槽中具备供排水管及阀,能够调整该水槽的水位及供排水量`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养殖装置,尤其是涉及一种为了养殖如蛤仔、文蛤、蚬子那样在暴露于潮流的环境中栖息的底栖生物而使用的装置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发明的养殖装置I是将多个圆形培养皿2层叠为多层并收纳在下部比上部直径小的杯状水槽3中而构成的层叠的培养皿2的中央部构成为在水槽3内从底部至上部形成有圆管状的中央空洞4的结构在此,培养皿2是组合沿圆周方向被分割成扇形的四个贝收纳部2a而构成的,且在贝收纳部2a的底面张设有冲孔金属板或筛网过滤器等网体2b并且,通过沿铅直方向层叠培养皿2,培养皿2的弧状凹部2c分层而在中心轴线上划分出圆管状的中央空洞4通过如此分割培养皿2而构成,能够容易地进行观察和收获而且,图2所示的装置构成为使圆筒管5插入并卡合于该圆管状的中心空洞4内的结构在圆筒管5表面的任意部位,形成有凹凸嵌合于培养皿2的接触面的弧凹部2c的卡合凹部2d中的突起5a图3所示的养殖装置I构成为通过层叠锥形板2d而分隔形成中央空洞4的结构如此,中心空洞4的形状不局限于上述那种圆管形,例如也可以为矩形管形或者椭圆管形另外,各实施例装置的底部虽然为了形成空间而构成为悬空底结构,但是可以根据使用状况而以底面作基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以蛤仔、文蛤、蚬子等为代表的双壳贝类,是我国(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大众鱼贝类,且为平民可低成本取得的海水产蛋白质来源。但是如今,由于海域的水质污染、沿岸的护岸工程等造成的沙滩和潮浸区减少等,正使得资源量及捕获量锐减。目前,虽然为了确保双壳贝类的资源量及捕获量而在各地进行养殖作业,但其养殖方法大多是将幼贝人为地撒放在海滨而在自然环境中培养。但是,这种现有的养殖方法受海域的环境变化影响,生产成本也绝对不便宜,而且无法对市场供给稳定的量。另一方面,从双壳贝对环境的作用来看,双壳贝的摄饵方法是通过鳃来过滤在海水中浮游悬浊的微小植物性浮游生物及其碎片即腐质,从其过滤能力来看,壳长3cm左右的蛤仔每天过滤海水约3公升,对去除富营养化物质的海域净化有所贡献。若对现有的作为贝类养殖装置提出的技术大致分类,则可分为海中养殖和陆上养殖。海中的养殖装置由于是用网围住附着有幼贝的板等并将其放在海中培养,所以具有容易调整出比较接近自然栖息状态的环境的优点(参照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但是,双壳贝类的卖价有时也较为便宜,故而生产成本成为问题,养殖鱼贝类止步于较低价位。尤其是,陆上养殖在成本方面很成问题,故而现状是几乎不被实施。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陆地上的鲍鱼养殖设施。该鲍鱼养殖设施将鲍鱼的饲养水槽设置成多层,具备向该饲养水槽中供给海水的供水管和溢流管,而且在饲养水槽中附设有供气管及供饵场所。并且,该鲍鱼养殖设施用泵使海水流入到供水管,并通过降低溢流管而使海水流向下层的水槽,促进海水的流动。另外,在供气管中利用送风机吸入空气,且使压缩空气成泡状地喷出。由此进行溶解氧的补给。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913669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3979746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493357号公报
然而,在现有的贝类陆上养殖装置中,难以实现供贝类栖息的那种潮水可良好地通过且干净的环境。具体而言,存在由于水容易停滞而使得水中的溶解氧量减少,且难以去除残饵和排泄物而容易患病的问题。本发明用于解决仅依赖于自然环境的现有养殖技术所具有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养殖装置,该养殖装置不仅能够为市场低成本且稳定地提供双壳贝等底栖生物,还能够营造出新鲜水的流动,调整出接近自然栖息环境的环境,增加单位面积的培养数量。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养殖装置的第一特征在于,将浸溃于水槽或水域中并且构成为双壳贝等底栖生物的培养床的多个盘状容器沿铅直方向分层,划分出沿铅直方向贯通该分层的培养床的中央空洞以及与该空洞相通的处于各培养床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隙。另外,第二特征在于,盘状容器以能够分割的方式构成。而且,第三特征在于,具备用于使水向装置内外流动的气泡发生器或水流发生器。而且,第四特征在于,在水槽中具备供排水管及阀,能够调整该水槽的水位及供排水量。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养殖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骨架图;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养殖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骨架图;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养殖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骨架图;图4是表示培养皿(培养床)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闭水状态的养殖装置的纵剖视图;图6是培养皿(培养床)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7是表示培养皿(培养床)之间的间隙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8是表示培养皿(培 养床)之间的间隙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9是表示从下部向养殖装置供水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0是表示从上部向养殖装置供水的状态的纵剖视图;图11是表示养殖装置中不使用水槽的例子的纵剖视图;图12是使用了本发明装置的养殖设备的示意图;图13是使用了本发明装置的养殖设备的示意图;图14是使用了本发明装置的养殖设备的示意图;图15是使用了本发明装置的养殖设备的示意图;图16是使用了本发明装置的养殖设备的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培养皿2虽然如图1所示地分割成扇形,但是也可以为圆形的一体结构,只要是能在使用时按照制造时的状况进行适当变更,从而能够发挥其功能的结构体,则其形状不受限制。另外,收纳容器的底部虽然构成为开孔的冲孔结构或者筛网过滤器结构,从而构成为可供用于培养的海水、淡水通过的结构,但是也可以根据使用状况而形成为水无法浸透底板的结构。本发明装置的最大特征在于构成为如下结构:将培养皿2分层为多层时在层叠体的中心轴上划分出烟囱模样的中心空洞4,且培养皿2的外周缘在重合时形成间隙队。另夕卜,在本实施例中,以圆形来说明了培养皿2的外形,但是若可维持其功能、作用,则既可以为椭圆又可以为矩形。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对养殖蛤仔、文蛤等底栖双壳贝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培养的底栖生物并不局限于此,还能对牡蛎、蚬贝等在淡水中生长的贝类加以应用。如图4所示,在各层的培养皿2中,将适于对象贝类S的沙子等养殖培养基6铺满至培养皿的上部,且在该处载置蛤仔、文蛤等培养对象贝类S。蛤仔、文蛤在装置运转后会自行潜入沙子而成为稳定栖息状态。本发明的养殖装置I在将培养皿2在水槽3内组装成多层之后注水。也就是说,本养殖装置I构成为将沙滩海岸分层的结构,飞跃性地提升了养殖培养基6相对于装置设置面积的面积。此外,虽然为了在养殖装置I内培养贝类而需要使海水流动,且为了使海水流动而采用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的方法,但是也可以使用根据利用状况进行选择并将所做出的选择合成的方法。在此,对利用细微小气泡实施的曝气、即由充气所引起的上升流和由来自水槽3下部的供水所引起的水槽内的海水流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处于水槽3内的海水W及所供给的海水W由于气泡的上升力和所供给的海水压而在中心部空洞4内上升,而此时由于从各层的培养皿2的中心开口部流动的海水W的带动作用,存在于各培养皿2的层间的间隙D1内的海水W被 不断吸入到空洞4中。吸入到空洞4中的海水W在与从其他间隙D1吸入的海水W—起在空洞4内到达水槽3的上部之后自然排出,而其他海水W从培养皿2与水槽3的壁面之间的间隙D2返回到各层的间隙D1,形成循环流。另外,海水W在铺满培养皿2的沙子等养殖培养基6的空隙中浸透过滤并流动至下层的间隙Dp由此,能够提供一种能有效地供给含氧充足的海水流、呼吸容易且潮水可良好地通过的栖息环境。图6表示双壳贝S潜入了沙子的状态下的培养皿2的剖面。双壳贝S的本体处于被潜入的沙子6中,为了进行呼吸而对溶解氧的取入和对饵即海中的悬浊态有机物的取入,是将入水管Sa及出水管Sb露出到沙子6上而从沙子表面正上方的海水W中吸水、过滤摄食。于是,用于使这些双壳贝S栖息的重要条件在于,如何改善沙子表面正上方的培养环境。例如,蛤仔只能吸取沙子表面正上方几厘米左右的宽度的海水。与它的更上层存在多好的海水、存在多好的饵无关。如图7及图8所示,养殖装置I通过与中央空洞4方向连通的海水W的补偿流(捕流),而在各培养皿2层间的间隙D1中始终产生流动,通过调整间隙D1的间隔宽度,能够使其流速产生变化,能够设定出与所培养的底栖生物的类别相对应的最适流速。在此基础上,只要通过缩小间隙D1的宽度,保持所培养的底栖生物可利用的范围的水深即可,能够以更少的海水量有效地供给溶解氧和悬浊态饵量。在本装置I中使用散气送风机7使自空气软管8供给的空气在中央空洞4的下方产生微小气泡而进行充气,产生上升流,而该充气还有助于海水中的溶解氧的供给。另一方面,在沙子6中,来自海水的沉降物、培养贝的粪便以及从口中直接吐出的被称为假粪的凝聚有机物态物质被吐出而堆积于沙子中。这些有机污物会被沙子6中的细菌分解,但若沙子6中没有充足的氧,就会经过厌氧性分解过程,增加对栖息生物有害的硫化氢等污染物质,早晚都会使培养生物无法栖息。为了避免该情况,在沙子6中也需要持续供给充足的氧。另外,需要连续进行淘洗、冲刷作用,以尽量使由于细菌的分解而生成的物质不发生积累。在本装置I中,由于在各培养皿2层间的间隙D1内始终产生水流,所以还会洗净间隙D1的顶壁部,也就是培养皿2底部的冲孔或者筛网过滤器。如此,间隙D1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使间隙D1的宽度取尽可能小的宽度,能够利用少量的海水产生有效的流速,从而能够对溶解氧及饵量进行输送。当然,若不更换水槽3内的海水,污染物质的浓度就会上升。虽然需要根据污浊状况更换水槽3内的海水,但是由于水槽3内的可供培养生物S利用的海水的比率非常高,所以能够降低无用的海水的交换的比率,从结果来看,只要更少量的海水交换量就可以,有助于削减供给海水的泵等的设备费和成本。另外,海水中的饵量会由于培养生物S的摄饵活动而逐渐减少,所以需要供给与减少量对应的分量的细微藻等饵,但是如果在供给海水中或者水槽3内的海水中存在充足的饵量和氧,就不一定需要供给饵量和氧。另外,在生育期间短暂且良好的情况下,也能利用不从水槽3的外部注入海水的独立循环型装置。图9示出了从水槽3的外部供水的方法。根据该方法,只要供给海水中的溶解氧及饵量充足,即使不进行充气也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排出水无论是从水槽3上部溢出,还是从上部排水管5排出都可以。当然,如前所述,当在中央空洞4内产生微小气泡,从而通过气力提升方式促进空洞内上升流时,水槽内循环流的效率变高。图10中示出了自中央空洞4的上部注入海水的方法,该情况下,需要使中央空洞4的上部比水槽3的水面更高。在该方法中,不会产生中央空洞4的上升流及其带动作用。相反,供给到中央空洞4内的海水W被分配到各层间隙D1内,而溶解氧、饵的供给这种作用与前述的方法相同。该方法能够从水槽3外充分地供给海水,在供给体中富含溶解氧和饵量这些物质的情况下有效。上述所有方法均能使海水与养殖培养基6有效地接触并循环,与利用底部一面的现有的利用沙滩的养殖相比,通过将培养床分层而实现立体化,能够飞跃性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个体收纳密度。图11示出了不使用水槽3而仅使用培养皿2的方法。本发明的要点是在各培养皿2之间的间隙D1内产生潮流。因此,只要发挥了该功能,即便不产生循环流,也能获得预期的养殖效果。也就是说,若为陆上养殖,则水槽3是必备的,但也可以是仅将分层的培养皿2沉降于内湾或者渔港内,从而在中央空洞4内产生上升流或者下降流。以下,对使用了本发明装置的养殖设备进行说明。这里所说的养殖设备,是指将仅包括培养皿2或者包括培养皿2和水槽3的多个养殖装置I连结使用的系统。在对该连结法大致区分时,则有:在始 终贮留或者蓄存有所使用的水(可想到海水、淡水、半咸水等,在此将“海水”用作它们的代表性名称)的状态下使用的系统(在此,称为“贮水系统”);反复处于引入了可在通常的潮浸区、沙滩上看到的退潮、满潮现象的贮水状态和退潮、干出状态的系统(在此,称为“潮汐系统”)。贮水系统养殖设备:图12 Ca)是将含有饵的海水W自将多个培养皿2层叠在水槽3内而成的养殖装置I的水槽3的下部供给到水槽3内,并在始终贮留的状态下把从水槽3溢出的海水W排出到排水管11的系统。该贮水系统的特征在于,是并用了通过送风机7在中央空洞4内产生上升流的充气的系统,且从水槽3下部对各水槽3单独供给海水,因此,例如在各水槽3的培养生物的个体收纳密度不同的情况下,或者幼贝培养水槽与成贝培养水槽混在同一系统内的情况下,对于通过调整海水供给量来调整所供给的细微藻等饵量的情况等有效。海水能够借助某种程度的循环流反复在各层间的间隙D1中流通。通过一边极力抑制供水量一边进行供给以发挥该作用,能够抑制将未被培养生物利用的海水W胡乱地排出,并且,仅通过操作供水阀10就能够独立地调整各水槽3的海水交换率。图12 (b)示出了将被供给海水的上游侧水槽3A的上部排水口 3a和下游侧水槽3B及3C的下部供水口 3b顺次连结的养殖设备。由于被供给的海水W从上游侧水槽3A向下游侧水槽3B及3C流动,且从上游侧水槽3A开始被顺次使用,所以随着向下游侧水槽3B及3C流动,海水中的饵量逐渐减少,从培养基6淘洗到海水中的污浊物质也随着向下游侧水槽3B及3C流动而使得浓度上升 。然而,上述养殖设备具有供水设备及排水设备比较简单、且能够谋求减少部件的优点。图12 (C)所示的养殖设备,是从高于中央空洞部4的水面的位置向中央空洞部4内流水而进行供水的设备。由此,在中央部空洞4内产生相应于供水量的下降流,并且自中央空洞部4向各培养皿2层间的间隙中供给分配流,不需要充气。该方法对于供给海水量(含有溶解氧及饵)使用得比较多的情况有效,另外,由于不产生循环流,所以被供给的海水W在装置I内仅通过一次。因此,混入了未被培养生物S利用的饵的排出水变多,但具有培养生物S可始终置身于新鲜海水的优点。潮汐系统养殖设备:图13示出了用供水管9的支管9a将各水槽33A、3B及3C的下部彼此连结的养殖设备,最末尾的水槽3C的排水管11的支管Ila为倒U形且利用虹吸原理进行排水。因此,最初,在开始供水时,全部水槽3A、3B及3C的水面以大致相同的水位逐渐上升,水面持续上升到排水管11的支管Ila的上部。之后,在水面到达排水管11的支管Ila的最高位置这一刻开始排水,水位开始下降。在水面下降到排水管11的支管Ila的取水口时,就会由于吸入外界气体而停止排水,再次转为全部水槽3A、3B及3C的水面大致同时上升的状态。之后,该水面反复上升和下降。水面上升下降的水位变动时间,能够通过改变供给海水量的供水速度及排水管11的支管Ila的管径、或者决定是否间歇性地进行供水来调整。图14示出了用倒U形管(以下,称为“排水虹吸管”)12连结各水槽3A、3B及3C的养殖设备。该方式将排水虹吸管12作为供水管用于各水槽3A、3B及3C,在各水槽3A、3B及3C的水位变动方面会产生相位差。也就是说,在供水侧上游的第一水槽3A到达满水位L时,第一水槽3A的排水虹吸管12开始向第二水槽3B供水,且在第二水槽3B的水位上升的同时第一水槽3A的水位降低。然后,在第一水槽3A和第二水槽3B的水位一致那一刻,转为两水槽3A及3B的水位同水位地上升到满水位L (图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水平线)的状态。然后,在上述第一水槽3A和第二水槽3B变为满水位L那一刻开始向第三水槽3C中吸水,顺次向下游侧水槽3B及3C中供给的海水W以相同状态不断移动。然后,在最末尾的水槽3C变为满水位L时,就会从最末尾水槽3C的排水虹吸管12将全部水槽3A、3B及3C的排出水自最末尾的排水口开始排出。各水槽3A、3B及3C的最低水位根据最末尾水槽3C的排水量与最上游水槽3A的供水量之差而变化,排水量比供水量多的情况下,在水位降低至最末尾水槽3C的排水口 3b之后,外界气体进入最末尾排水口 3b而停止排水。之后,重复自最上游水槽3A开始贮水、且顺次移动至下游侧水槽3B及3C的过程。该养殖设备随着通往下游侧水槽3B及3C而使干出时间逐渐变长。另外,上层的培养皿2的干出时间长。因此,适于将喜好较长干出时间的培养品种和喜好较短干出时间的培养品种等性质不同的培养品种混在同一养殖设备内养殖的情况。图15所不的养殖设备与图14所不的养殖设备大致相同,但是将最末尾的水槽3C的排水虹吸管方式改变成了溢流管12和控制型调节阀13。另外,供水侧也同样能够利用控制型调节阀13任意地进行供水和排水。该方式并没有利用已叙述过的自然物理现象,而是完全人为地控制供排水及水位变动,能够自由地控制干出时间。因此,能够按照培养生物的特性或者饵量的消耗量来调整干出时间。图16示出了将培养皿2组装到同一养殖池14内的养殖设备。该情况下的潮汐水位的控制变为利用整个养殖池14的供水管14a和排水口 14b来进行,不需要对培养皿2设置单独的水槽及配管系统。另外,水质的污浊速度相比单独地使用水槽3的系统能够有所缓和。在以自然海域的潮汐差利用该养殖设备的情况下,仅将层叠的培养皿2设置在海岸等发生自然潮汐的场所就能够加以利用。工业实用性现有的利用沙滩的养殖方法可以说成是“平房住宅”,对应地,本装置可称得上是“高层集体住宅”,飞跃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而设置沿铅直方向贯通分层的培养床的中央空洞以及与该空洞相通的处于各培养床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隙,促进了装置内的水的流动。而且,为了使水进一步向装置内外流动而设置气泡发生器或水流发生器。而且,为了人为地控制培养环境而将本养殖装置收纳于具备供水管及阀的水槽中,从而调整水槽的水位及水槽的供排水量。由此,能够对水槽内的污浊物和饵量进行调整,进一步提闻生广效率。而且,若利用管连结这种具备供排水管及阀的多个水槽,则能够发展成大规模的养殖设备,可飞跃性地提高生产效率。另外,在该养殖设备中,若采用虹吸管与排水侧的配管连结,水槽内的水位就会自然地上升下降,就能够人工地再现退潮满潮,故而能够容易地调整适于养殖对象的干出时间。尤其是,本养殖装置能够进行陆上养殖,在沙滩养殖中也能够利用,作为综合性的养殖设备而言是有用的。另外,本装置能够构成从一台至数千台的大规模的系统,因此其利用范围广泛,不会仅局限于水产养殖领域, 从小规模的饮食产业、休闲娱乐产业到大型生产工场都能够利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养殖装置,不仅能够为市场低成本地提供数量稳定的双壳贝等底栖生物,还能够营造出新鲜水的流动,调整出接近自然栖息环境的环境,增加单位面积的培养数量。该养殖装置将浸渍于水槽(3)并且构成为双壳贝等底栖生物(S)的培养床的多个盘状容器(2)沿铅直方向分层,划分出沿铅直方向贯通分层的培养床的中央空洞(4)以及与该空洞(4)相通的处于各培养床之间的水平方向的间隙(D1)。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