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费舟, 章翔, 程光
  • 公开日
    2006年6月7日
  • 申请日期
    2005年4月14日
  • 优先权日
    2005年4月14日
  • 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文档编号
    A61M1/00GK2785603SQ20052007861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静脉窦端引流管,用于插入脑颅内的静脉窦端,该静脉窦端引流管为硅胶软管,一端封闭,封闭端的侧壁上有2-4条裂隙;一脑室端引流管,用于插入脑颅内的脑室,该脑室端引流管为硅胶软管,一端封闭,封闭端的侧壁有使脑室内的液体流入管内的小孔;一单向泵,该单向泵为硅胶囊,胶囊内设置有两个串连的单向阀,胶囊两端有入口和出口,用于将静脉窦端引流管和脑室端引流管连通;一穿刺导针,用于协助脑室端引流管和静脉窦端引流管的穿刺,该穿刺导针为空心结构,穿刺导针一端为针头状,另一端有和注射器连接的台阶,在穿刺导针的外径上还有一活动的导管鞘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单向泵的入口端与脑室端引流管连接,单向泵的出口端与静脉窦端引流管连接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脉窦端引流管和脑室端引流管中还有一与其内径相配合的活动导丝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活动导丝为不锈钢丝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临床医疗辅助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该装置包括静脉窦端引流管、脑室端引流管、导丝、穿刺导针、导管鞘及单向泵。该装置可以进行既满足生理要求又简单易行的手术。使用这种分流装置手术组织损伤小,局麻即可,速度快;分流路途短,不受机体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脑脊液引入静脉系统作为体液参与循环;术后周围组织粘连愈合,无分流管周围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现象;无虹吸作用;仅在脑部手术,感染机率减低。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的制作方法脑积水分流术不仅是先天性脑积水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对颅内肿瘤、颅内炎症和颅脑损伤所引起继发性颅内高压症也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脑积水分流术方式多达十多种,但目前常用的有脑室心房分流(VA)和脑室腹腔分流(VP)两种,其中最常用的是VP方式。然而与分流术有关的并发症也很常见,有人报道分流术后一年再手术率为25%~40%。常见的并发症有术后感染,感染可发生在颅腔端或腹腔端,也可能出现手术野皮肤感染或细菌穿过肠壁污染分流管导致颅内感染;术后分流管堵塞是另一种常见并发症,堵塞部位可位于脑室端或腹腔端,也可发生在压力阀囊与脑室分流管成角处;术后过度分流与分流不足也很常见,部分病例出现过度分流,使分流管脑室端进入脑实质致分流管堵塞,也有分流术后出现硬膜下积液,影响预后;分流管外露也可见到。据报道,直接因分流术并发症而死亡人数占3.12%。因此有必要积极寻找各种有效的方法来降低分流术的并发症,包括分流术手术方式的选择、分流管的选择等。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手术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式。在过去的35年中,有很少的研究报道了此种手术。认为这是一种即满足生理要求又简单易行的手术。这种手术组织损伤小,局麻即可,速度快;分流路途短,不受机体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脑脊液引入静脉系统作为体液参与循环;术后周围组织粘连愈合,无分流管周围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现象;无虹吸作用;仅在脑部手术,感染机率减低。但这种手术有两个缺点,其一是切开颅内静脉窦放置引流管远端时易引发出血;其二是操作时有可能导致气体栓塞。因此,目前脑室上矢状窦分流手术很少进行。经申请人进行的文献检索,未见与本实用新型的同类相似技术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用该装置作手术时不切开上矢状窦,参考血管内神经外科治疗技术,采用类似静脉套管的方式将引流管远端放置入颅内静脉窦,以期克服其缺点,并开展这种手术。为了实现上述目,本实用新型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静脉窦端引流管,用于插入脑颅内的静脉窦端,该静脉窦端引流管为硅胶软管,一端封闭,封闭端的侧壁上有2-4条裂隙,该裂隙的长短用于控制液体流出压力;一脑室端引流管,用于插入脑颅内的脑室,该脑室端引流管为硅胶软管,一端封闭,封闭端的侧壁有小孔,该小孔使脑室内的液体流入管内;一单向泵,该单向泵为硅胶囊,胶囊内设置有两个串连的单向阀,胶囊两端有入口和出口,用于将静脉窦端引流管和脑室端引流管连通;一穿刺导针,用于协助脑室端引流管和静脉窦端引流管的穿刺,该穿刺导针为空心结构,穿刺导针一端为针头状,另一端有和注射器连接的台阶,在穿刺导针的外径上还有一活动的导管鞘。本实用新型的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可以进行即满足生理要求又简单易行的分流手术。使用这种分流装置,其手术组织损伤小,局麻即可完成,速度快;分流路途短,不受机体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脑脊液引入静脉系统作为体液参与循环;术后周围组织粘连愈合,无分流管周围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现象;无虹吸作用;仅在脑部手术,感染机率减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符号表示A、静脉窦端引流管,B、脑室端引流管,C、导丝,D、穿刺导针,E导管鞘,F、单向泵;图2是本发明静脉窦端的操作过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连接完成后的实际图。
图4是本发明连接完成后的装置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使用过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参见附图1,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包括静脉窦端引流管A、脑室端引流管B、导丝C、穿刺导针D、导管鞘E及单向泵F,上述部件均为独立的部件,使用时进行组合即可。静脉窦端引流管A为硅胶软管,一端封闭,侧壁有2-4条裂隙,裂隙长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裂隙长短用于来控制液体流出的不同压力,也起到单向阀门作用;引流管脑室端B为硅胶软管,一端封闭,侧壁有小孔,可使液体流入管内;导丝C为不锈钢丝,用于导入静脉窦端引流管A和脑室端引流管B中协助穿刺;穿刺导针D为空心针头,后可接注射器;导管鞘E为套在穿刺导针D外的薄层套管;单向泵F为内置两个单向阀门的硅胶囊,有出口和入口,挤压时可以使液体单向流动。
在实际使用过程按下列步骤进行①.在脑部相应部位钻骨孔,切开硬脑膜,将插有导丝C的脑室端引流管B穿刺进入脑室1,待穿刺完成后抽出导丝C,可见脑脊液流出;②.将单向泵F内注入生理盐水,把抽出导丝C后的脑室端引流管B与单向泵F入口相接,可见脑脊液从单向泵F出口流出;③.在脑部相应部位钻骨孔,咬骨钳扩大至直径2cm,切开硬脑膜,暴露上矢状窦2,参考血管内神经外科治疗的Seldinger法,将套有套管E的穿刺导针D插入上矢状窦2数毫米,回抽静脉血,证实为上矢状窦2,拔出穿刺导针D,经套管E内放入充满生理盐水的静脉窦端引流管A,退出导管鞘E,保留静脉窦端引流管A留置与静脉窦中约3cm(图2);④.将静脉窦端引流管A与单向泵F出口端连接,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连接完成(图3、图4);⑤.分别缝合头皮,手术结束。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侧脑室颅内静脉窦分流装置,在手术中组织损伤小,局麻即可,速度快;分流路途短,不受机体生长发育等因素影响;脑脊液引入静脉系统作为体液参与循环;术后周围组织粘连愈合,无分流管周围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现象;无虹吸作用;仅在脑部手术,感染机率减低。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