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多层住宅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目前传统的多层砖混结构建筑施工方法,建筑主体施工工序繁琐,需要大量的人 力、物力、财力,且施工效率不高,过程中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对于工 程的质量也不能提高和有效控制。发明内容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为实现施工人力的少、材料的损 耗率低、建筑材料可有效的多次周转使用,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 量,降低成本,降低物耗及能耗,而提供一种多层住宅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如下施工方法。一种多层住宅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a、采用常规的施工方法将承重砖墙体砌筑完毕,根据图纸要求将可调钢支撑架布置在 住宅室内;b、预制叠合楼板加工完成后,根据图纸对预制叠合楼板进行标号编码,然后装车运到 施工现场,运到施工现场后,根据设计图纸核对预制叠合楼板的型号尺寸以及对应的标号 编号,确保不影响吊装;C、预制叠合楼板安装前确保有良好支撑,可调钢支撑架间距不大于1. 5米,可调钢支 撑架距离墙、柱、梁边的间距不大于O. 5米,竖向连续支撑层数不少于2层,且上下层可调钢 支撑架垂直方向在同一位置上;d、采用四个手动葫芦吊钩水平吊装预制叠合楼板,使每个吊钩受力平衡,吊钩直接钩 住预制叠合楼板的桁架钢筋起吊,四个吊钩位置平均分布,受力平衡,起吊时保证葫芦吊链 不缠绕打结;当预制叠合楼板吊到安装位置上方时,施工人员手扶护预制叠合楼板,调整好 安装位置和方向,再缓慢安放就位在承重砖墙体上,吊装过程中预制叠合楼板下表面设置 有可调钢支撑架;e、当承重砖墙体和预制叠合楼板的相连接处不平整或高低不一致时,及时调整,使预 制叠合楼板与承重砖墙体接触更加密切;f、吊装松开预制叠合楼板时,如果可调钢支撑架上的支撑木方着力不牢,可调钢支撑 架晃动未起支撑作用时,立即调节支撑杆的高度,使预制叠合楼板的荷载直接转给支撑木 方而不传给四周的承重砖墙体,确保调节支撑杆及支撑木方支承牢固后方可松开吊钩,并 手持吊钩,直到吊钩升高离开楼板高度后方可松手,以免吊钩在提升过程中误钩桁架钢筋 或其他物体发生事故;g、砖混结构建筑在预制叠合楼板吊装结束和圈梁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再进行圈梁钢筋和预制叠合楼板上的桁架钢筋绑扎,使预制叠合楼板两端预留的锚固钢筋深入圈梁内,最后进行现浇楼层的混凝土浇筑;h、在浇筑完的混凝土表面铺上棉毡覆盖,采用高压水泵在棉毡上喷水,保持混凝土表面潮湿。所述步骤h中在棉毡上喷水为白天每隔1-2小时喷水一次,夜间每隔2-4小时喷水一次。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加快施工进度;(2 )减少施工费用;(3 )有效防止了,为减少成本和模板投入,拆模过早,导致楼板开裂的现象;(4)提高效率、提高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减少周转材料消耗、减少了作业人员的投入。
图1是本发明施工预制叠合楼板受力端与承重砖墙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施工的吊装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施工可调钢支撑架与预制叠合楼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中承重砖墙体1、预制叠合楼板2、可调钢支撑架3、桁架钢筋4、支撑木方5、圈梁钢筋6、锚固钢筋7、圈梁8、调节支撑杆9、现浇楼层10。
下面结合附图对多层住宅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做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
某安置房工程项目中,施工工期短,资金紧缺,硬性质量要求高,常规建筑施工方法很难如期保质保量的完成工程建设,因此采用加快施工进度,保证质量的住宅产业化的多层住宅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
一种多层住宅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采用常规的施工方法将承重砖墙体I砌筑完毕,将可调钢支撑架3根据图纸要求,对预制叠合楼板2的受力进行核算,将可调钢支撑架3布置在住宅室内;预制叠合楼板2安装前确保良好支撑,可调钢支撑架3间距不应大于1. 5米,可调钢支撑架3距离墙、柱、梁边的间距不应大于0. 5米,竖向连续支撑层数不应少于2层,且上下层可调钢支撑架3应在同一位置上;预制叠合楼板2加工完成后,根据图纸对预制叠合楼板2进行标号编码,然后装车,货到现场后,根据设计图纸核对预制叠合楼板2的型号尺寸以及对应的标号编号,确保不影响吊装;预制叠合楼板2安装的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层住宅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采用常规的施工方法将承重砖墙体砌筑完毕,砖混结构建筑在预制叠合楼板吊装结束和圈梁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再进行圈梁钢筋和预制叠合楼板上的桁架钢筋绑扎,使预制叠合楼板两端预留的锚固钢筋深入圈梁内,最后进行现浇楼层的混凝土浇筑;加快施工进度,保证质量使住宅建筑工程产业化,相对常规建筑施工方法,提高工程施工效率、提高住宅建筑工程的质量、减少周转材料消耗、减少了作业人员的投入。
多层住宅叠合楼板的施工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李向民徐建林冷飞吴立军杨海涛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杨海涛焦安亮
专利相关信息
-
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