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火锅装置的制作方法煮火锅是人们喜爱的餐饮活动,由于只要将新鲜食材丢入火锅炖煮的汤底,待煮熟便可沾酱食用而别有风味。 一般所见的火锅是「平底」,但是长久以来,使用平底的火锅传热效果存在一些问题。 原因在于平底的水平面积大,锅底接触热源之后,以中心处逐步向外侧水平范围沸腾,所以传热效果欠缺集中性,传热效率无法有效提高。 再者,目前火锅锅具也是呈「平顶」设计,锅具的开口顶缘呈平齐状,开口与锅具内径一致而呈开扩状,所以若丢掷食料不慎所溅出的热汤汁,可能会波及周围人们,易造成烫灼伤的情形。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立体示意图。[0020]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0021]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图。[0022]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图。[0023]图中标号说明10托座11基部13托翼部14开口15指杆17置槽18酒精盒20锅体21锅底22锅肚部24锅顶部25入锅口251跨缘30汤瓢图1所示,其包含一托座10、一托置于托座10上的锅体20,尤其托座10托设的锅体20呈心形或V形体设计,锅体20包含有一锅肚部22与入锅口 25。 请再参看
图1至图3,该托座10是在一基部11上面两侧,各延伸一托翼部13,使两托翼部13呈V形展开状,基部11是支持托座10置于桌面上,基部11在错开托翼部13的两侧,于其中一侧是开口 14,开口 14是位于两托翼部13之间的间距,另一相对侧是自基部11延伸至少两互有间隔的指杆15,指杆15与两托翼部13亦保持一间距,位于托翼部13内部中央是形成一凹入的置槽17,供酒精盒18放置于内,其指杆15、两托翼部13如同共围一托起槽状空间;[0034] 该锅体20是一呈近心型的立体锅状,其包含一锅底21、一锅肚部22、一锅顶部24、一入锅口 25、一跨缘251。锅底21面积小,而肚围大的型态,锅体20外径自锅底21朝锅顶部24呈渐大,因此锅顶部24外径大于锅肚部22外径,锅肚部22大于锅底21,形成锅体20的外径比例是锅顶部24外径大于锅肚部22外径大于锅底21外径,使锅肚部22外侧弧度面能对应受托翼部13与指杆15支持。锅顶部24位置呈高起状,并且呈现曲弧向上的弧面状,锅体20顶侧相对位于锅顶部24的中央范围,形成一供食料丢掷的入锅口 25,而入锅口25周缘壁面的高度,朝锅顶部24中心呈渐低,到中间的谷底处呈最低点的跨缘251,供盛舀的汤瓢30横跨于跨缘251 ,也就是锅体20在入锅口 25顶缘的高度呈渐低曲线变化,以入锅口 25的壁面厚度的跨缘251来承托汤瓢30,而入锅口 25亦因为周缘呈斜下的态势而不会让汤瓢30进出入锅口 25空间过于狭窄。组合型态即如
图1、图3所示。[0035] 使用时,如图3、图4所示,将酒精盒18置于置槽17,再点燃酒精盒18使之点火,而盛装汤汁与食料的锅体20置于托翼部13内,供托翼部13内侧面支持着锅体20,由于锅肚部22受到托翼部13的深度方向接触而不易晃动,并且托翼部13以手指并列型态支持锅体10,有如双手扶握一颗爱心造型结构。而开口 14可面向使用者,观看酒精盒18的火苗是否熄灭,并且保持着空气对流的空间。 由于锅底21水平面积小于锅肚部22,因此热能可以较快速由锅底21向锅肚部22传送,让锅底21内容物较快速地沸腾,加以开口 14与指杆15留下的间距形成空气对流空间,提供助燃良好的条件,使得热传导效果良好; 并且锅顶部24高起,入锅口 25内径相对锅肚部22与锅顶部24呈縮小,所以锅肚部22可减缓热度消失速度,保温效果较佳,尤其锅顶部24较入锅口 25高起,入锅口 25内径较小,所以可有效防止热汤汁自锅体20内溅出,避免轻易烫伤。若用毕汤瓢30舀盛内容物,则可将汤瓢30横跨于跨缘251上,提供一定位的功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火锅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吉田雅也徐红萍, 邓建清K-J·胡贝尔-哈格, I·比罗-弗朗斯K-J·胡贝尔-哈格, I·比罗-弗朗斯K-J·胡贝尔-哈格, I·比罗-弗朗斯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杉田守男陶武刚, 陈健杉田守男杉田守男杉田守男
专利相关信息
-
徐东泌徐东泌姜凯姜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