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

  • 专利名称
    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
  • 发明者
    蒋德明, 刘志民, 阿拉木萨
  • 公开日
    2005年1月26日
  • 申请日期
    2003年7月17日
  • 优先权日
    2003年7月17日
  • 申请人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 文档编号
    A01G23/04GK1568660SQ0313373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栽植后的苗木根颈周围,将规格为0.5×0.5~1.0×1.0m的塑料薄膜平铺于回填土地表2.按权利要求1所述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薄膜的规格为0.8×0.8~1.0×1.0m3.按权利要求1所述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栽植的前一年雨季或秋季块状整地,整地规格为50cm×50cm~100cm×100cm,深40~50cm4.按权利要求3所述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地规格为80cm×80cm~100cm×100cm5.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水平梯田整地时,沿丘陵坡地等高线按梯田形状平整土地,梯田宽度为2~4m,在梯田地表进行块状整地6.按权利要求1所述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植苗选用植株健壮的3~5年生大苗;苗木规格为主根25cm以上,地径0.5~1.0cm,高度20~50cm,顶芽要健全7.按权利要求1所述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樟子松苗木坐浆后栽植于穴中心,埋土后要踩实,踩实后土面保留在穴平面以下5cm~10cm处8.按权利要求1所述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栽植密度625~825株/hm2,植株密度3m×4m或4m×4m9.按权利要求1所述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对新植幼树采取越冬防寒措施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沙地造林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mongolica Litv)作为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L.)的一个地理变种,天然分布区在大兴安岭的呼伦贝尔地区,属于大兴安岭地带性森林植被,是我国东北及内蒙古地区重要的造林树种之一,樟子松具有较强的抗寒、耐旱、抗风沙、耐瘠薄等优良特性,是我国北方半干旱风沙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农田、草场防护林、水土保持林和用材林的主要树种;但是在干旱、半干旱的沙漠化地区,由于受气候干旱、多风少雨、风蚀沙化等各种恶劣环境因子的影响,樟子松造林后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造成目前沙地植被恢复过程中呈现以灌木和阔叶乔木(主要是以杨树)为主、针叶树种类稀少的局面。过去传统的樟子松造林方式是,采用二年生樟子松小苗于春季裸根栽植,造林后苗木根际周围土壤水分蒸发较快,难以保证苗木根系对土壤水分的正常生理需求;特别是春季正值风沙盛期,幼苗和土壤中的水分在较短时期内急剧减少,因失水过快而造成苗木枯萎死亡,因此这种樟子松沙地造林方式在干旱、半干旱风沙地区恶劣的生态环境下不能产生较好的效果,造林成活率较低。为提高樟子松沙地造林成活率,加快扩大樟子松沙地造林面积,有必要改进以往传统的樟了松沙地整地造林技术进行改进。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保持植苗根系土壤水分、提高幼树成活率的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在栽植后的苗木根颈周围,将规格为0.5×0.5~1.0×1.0m的塑料薄膜平铺于回填土地表。所述塑料薄膜的规格最好为0.8×0.8~1.0×1.0m;为抑制杂草、保蓄水分应在栽植的前一年雨季或秋季块状整地,整地规格为50cm×50cm~100cm×100cm,深40-50cm;所述整地规格最好为80cm×80cm~100cm×100cm;在水平梯田整地时,沿丘陵坡地等高线按梯田形状平整土地,梯田宽度为2-4m,在梯田地表进行块状整地;为增加成活率,植苗最好选用植株健壮的3-5年生大苗;苗木规格为主根20cm以上,地径0.5-1.0cm,高度20-50cm,顶芽要健全;栽植时,将樟子松苗木坐浆后栽植于穴中心,扶正,根系舒展,埋土后要踩实,踩实后土面保留在穴平面以下5cm~10cm处;采用樟子松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技术,其造林密度不能过大,栽植密度以625-825株/hm2为佳,植株密度最好为3m×4m或4m×4m;最好对新植幼树采取越冬防寒措施在风蚀沙地进行樟子松造林,特别是在秋季造林后,应重视幼树越冬防寒措施;一般冬季来临之前可对幼树进行培土覆盖或在幼树根茎周围覆盖稻草,再培土压盖,直至次年3月下旬天变暖时扒开,幼树开始萌芽时,逐渐撤土露出顶芽。造林时间的选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在春季、雨季和秋季造林,其中以春季造林最好;秋季造林后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防止受风吹沙打、牲畜危害;雨季造林要在透雨后的阴天栽植,要随时保持苗根湿润,不受风吹日晒。
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造林成活率高。实践结果表明,采用本发明对提高沙地樟子松造林成活率具有显著的作用,与一般常规造林措施相比较,造林成活率可提高25-30%;樟子松幼树地表覆膜整地造林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成活率的作用主要体现三方面1)表覆膜后可减少幼树根茎周围土壤水分的蒸发;2)提高表层土壤湿度,有利于幼树根系发育,促进地上部分生长;3)利于幼树根系对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的汇集与吸收。
2.适用范围广。本发明是针对我国北方半干旱沙漠化地区由于受风沙和干旱等气候因素影响,造成樟子松沙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较低的林业生产实际问题,经过多年试验研究与示范,提出的一种旨在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技术;可以适用在干旱、半干旱的土地沙漠化地区,包括固定沙地、半固定沙地、平缓风沙地、丘间低地、石质沙地和沙质丘陵坡地等。
3.实用性好。为解决樟子松幼树生长期土壤水分不足、难以保证幼树根系正常发育需要,造成地上部枝条枯萎这一影响幼树成活的关键问题,经过多年试验示范研究,提出局部块状整地结合地表覆膜配套造林技术;它是对造林地通过块状整地,灌水坐浆栽植樟子松苗木后,在幼树地表根茎周围1m2范围内实施地表覆膜措施,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幼树根系对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的汇集与吸收,最大限度地保证樟子松幼树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从而使幼树顺利渡过缓苗期阶段。


图1为水平梯田整地及局部薄膜块状整地示意图。

在科尔沁沙地地西部玉田皋示范区,采取局部覆膜块状整地和局部覆膜水平梯田整地抗旱技术措施(其中局部块状整地结合覆膜造林试验设置块状整地规格100cm×100cm,深40-50cm;水平梯田穴状整地造林试验位于玉田皋示范区下府村老哈河北岸丘陵沙地。水平梯田穴状整地规格水平宽度2-4m,相邻水平梯田高差40-60cm,立地条件类型为固定沙地和丘陵沙地),进行樟子松抗旱造林试验示范,造林成活率调查结果见表1。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1.局部整地春季栽植的前一年雨季(或秋季)整地,抑制杂草,保蓄水分,块状整地规格100cm×100cm,深40-50cm;水平梯田整地沿丘陵坡地等高线按梯田形状平整土地,梯田宽度为2-4m,在梯田地表进行块状整地(见图1);2.植苗造林选用植株健壮的大苗;苗木规格主根25cm以上,地径0.5-1.0cm,高度20-50cm,顶芽健全;将樟子松苗木坐浆后栽植于穴中心,扶正,将根系舒展。埋土后要踩实,根颈(踩实后土面)要保留在穴平面以下5cm处;3.地表覆膜在栽植后的苗木根颈周围,将规格为1.0×1.0m的塑料薄膜从一侧中央至内薄膜中心点剪开,以苗木根颈为中心,平铺于回填土地表,剪开的两个边相互少许重叠,在薄膜周边覆土盖压;4.越冬防寒措施。
表1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对提高成活率的作用

试验结果表明,地表覆膜整地造林技术对提高樟子松幼苗成活率有显著的效果。在选择相同造林苗木条件下,采用地表覆膜整地造林技术,造林成活率可高达89.2%,在相同整地造林方式而未进行地表覆膜情况下,造林成活率仅有60.5%,差异极显著。水平梯田配合覆膜技术,樟子松幼树成活率可高达92.1%,未进行地表覆膜情况下,造林成活率仅有62.0%。
为查明樟子松幼林地土壤水分动态,造林二个月后对樟子松幼树根系周围50cm范围内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在幼树根系主要布分的土层深度(20-40cm)中,采取地表覆膜整地措施的土壤含水量达6.8%,而未进行地表覆膜措施的土壤含水量为4.0%,仅是地表覆膜措施的土壤含水量的60%。
在科尔沁沙地西部地区试验田营造樟子松800亩,成活率达到85%以上,成功地解决了多年来科尔沁沙地樟子松成活率低的关键技术问题。


本发明涉及沙地造林技术,具体地说是一种樟子松沙地覆膜抗旱整地造林方法,是在栽植后的苗木根颈周围,将规格为0.5×0.5~1.0×1.0m的塑料薄膜平铺于回填土地表。本发明的优点如下适用范围广,实用性好;表覆膜后减少了幼树根茎周围土壤水分的蒸发,提高表层土壤湿度,有利于幼树根系发育,促进地上部分生长,利于幼树根系对天然降水和地表径流的汇集与吸收,造林成活率可提高25-30%。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