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床上脚蹬式康复器的制作方法偏瘫即我们生活中所谓的半身不遂。它是指人体ー侧包括面部、舌头、上下肢发生运动障碍。它属于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一般情况下病情不严重者可以进行日常生活的所必需的活动。但是病情严重者则只能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按照偏瘫的成程度可以分为不完全性偏瘫、全瘫、及轻度偏瘫。不完全性的瘫痪主要表现为肌肉的力量减弱,且范围比较大,影响正常的生活。而全瘫患者肌肉的力量基本消失,也就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状况最轻的就是所谓的轻瘫,它并不影响正常的生活。偏瘫的治疗除了必要的药物介入外,主要的康复训练方法包括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治疗、心理治疗、文体治疗、传统的物理疗法、祖国传统医学等。其中,运动疗法是药 物治疗的有效辅助方法。运动疗法是通过主动运动、被动运动来改善运动障碍的治疗方法的总称。主要内容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增强肌カ训练、姿势矫正训练和神经生理学疗法等。脑血管病患者约有80%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主要是偏瘫痉挛模式,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的痉挛模式。在脑血管病卧床期,主要进行体位转换、被动运动、保持良肢位、起坐训练以減少压疮、关节挛缩等并发症,为日后康复训练打好基础;在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等促使患者肢体功能得到提高;在歩行期则主要以步行训练改善步态为主。为了增进运动功能进行的运动训练,常采用多种治疗技术的综合方法及运动再学习疗法,以达到恢复肢体运动的目的。运动疗法需要借助康复器材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是,目前的康复器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机构复杂笨重,移动不便,成本高;需要专门的护理人员来操作;这两个方面均制约了普通患者康复治疗的机会。由于长期的卧床生活,导致他们的运动机能会出现严重的退化,长此以往,最终丧失了康复治疗的机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痛苦。
图I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图中I牵引杆,2机架,3U型架,4定滑轮,5导轮,6第一滑筒,7第一脚蹬,8扣带,9导轨,10连接耳,11第二脚蹬,12柔性绳,13第一导杆,14第二导杆,15轮轴,16压线板,17滑轮架,18支脚,19第二滑筒。如图I所示。ー种床上脚蹬式康复器,包括机架2,所述的机架上纵向设有两个平行的第一导杆13和第二导杆14,第一滑筒6和第二滑筒19对应套置于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上,在第一导杆和第二导杆同一端的中央通过滑轮架17设有固定在机架上的一定滑轮4 ;柔性绳12 —端连接第一滑筒的连接耳10,另一端绕过定滑轮连接第二滑筒的连接耳10。所述的滑筒可以采用直线轴承的方式以减少与导杆的摩擦。在定滑轮4的外侧滑轮架17上还设有压线板16,防止柔性绳12脱轮。在第一滑筒和第二滑筒的外侧分别设有第一脚蹬7和第二脚蹬11。所述的第一脚蹬和第二脚蹬上均设有固定患者脚部的扣带8,扣带8用于绑定患者的脚部,特别是偏瘫的腿脚。在所述脚蹬上设有按摩凸起和置于按摩凸起内的磁铁,以增加磁疗效果。在机架2的纵向中部设有两侧带凹槽的导轨9,所述的导轨9 一端直接固定在机架上,另一端与滑轮架17固定连接;在第一滑筒6和第二滑筒19的内侧各固定ー个轮轴,设置于导轨凹槽内的导轮5连接在所述轮轴15的轴端。导轨9与导轮5的配合,能够保证脚蹬的运行轨迹,不会扭转或偏转。所述的机架2由左机架、右机架及连接在左机架、右机架之间的第一导杆13和第ニ导杆14构成矩形框架结构,在矩形框架结构的下方四个角各设有ー个支脚18。支脚18起抬高位置的作用,其下面可以是被褥。在机架2上还设有牵拉结构。所述的牵拉结构为通过U型架3铰接在机架纵向中部的牵引杆1,也可为牵引绳。使用时,将本装置置于床上,将两脚由扣带系在脚蹬上,用双手握住牵引杆1,用健康的腿来回踩踏脚蹬,通过定滑轮带动另ー脚蹬运动,使偏瘫的腿被动运动,逐渐达到康复的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一般技术人员可以在本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例如在与定滑轮或者柔性绳等运动件所对应的部位设有固定在机架上的计数传感器,或者采取诸如光电开关、触点开关等类似结构,进而通过与所述的计数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对与运动有关的參数进行评价或者通过语音装置播放患者喜欢的戏曲、音乐、歌曲和故事等,对患者的运动量给予肯定。 还可以在机架上固定有上下两个护罩,在机架侧面的两个护罩的结合处设有供脚蹬通过的缝隙,使产品外观更安全、更美观。
床上脚蹬式康复器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佟丽娜刘合荣王洪波李琼砚王庆华徐文杰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魏昊, 范敏王庆功, 许福运李瑞云姜自远, 王君森
专利相关信息
-
姜自远, 王君森姚立纲冉胜雷刘吉轩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