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宇 娄, 健 黄
  • 公开日
    2010年3月31日
  • 申请日期
    2009年6月5日
  • 优先权日
    2009年6月5日
  • 申请人
    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
  • 文档编号
    E04C1/00GK201433497SQ20092010872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101)、下底(104)和侧壁(102),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101)、下底(104)和侧壁(102)组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和下底的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洞壁与所述空腔分隔;所述上底(101)与所述侧壁(102)之间以及下底(104)与所述侧壁(102)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101) 和第一孔洞的洞壁(103)为整体铸模浇注而成,所述下底(104)和所述侧壁(102) 分别铸模浇注而成;所述下底(104)上开有与所述第一孔洞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二孔洞,第 二孔洞的大小使得下底(104)上第二孔洞的洞壁顶接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洞壁(103) 的外表面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102) 的上端与所述上底(104)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侧壁(102)的下端与所述下底(104) 的上表面顶接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201) 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内弯折的折边(204、 205),所述侧壁(201)上端的折边(204)与所述上底(202)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侧壁(201)下端的折边(205 ) 与所述下底(203)的上表面顶接;或者所述侧壁(301)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外弯折(304、 305 )的折边,所述 侧壁(301)上端的折边(304)与所述上底(302)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侧壁 (301)下端的折边(305)与所述下底(303)的上表面顶接;所述侧壁(301) 下端的折边(305 )与所述下底(303)的上表面顶接;或者所述侧壁(503)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内弯折的折边(504、 505),所述侧 壁(503)的上端的折边(504)与所述上底(501)的上表面顶接,所述侧壁(503)下端的折边(505)和所述下底(502)的下表面顶接5、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底(401) 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下弯折的折边,下底(402)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弯折的折 边,所述侧壁(40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底(401)上表面以及下底(402) 下表面平齐,上底(401)的折边以及下底(402)的折边分别与侧壁(403) 的内表面顶接;或者所述上底(601)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弯折的折边,所述下底(602)的外 围边缘具有向下弯折的折边;所述侧壁(603 )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底(601) 的折边以及下底(602)的折边边缘平齐,上底(601)的折边以及下底(602) 的折边分别与侧壁(603)的内表面顶接6、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701) 的上端具有向内弯折的折边(702)以及该折边(702)下部的突起边(703), 上底(706)插入侧壁(701)上端的折边(702 )和突起边(703 )形成的插槽 中;所述侧壁(701)的下端具有向内弯折的折边(704)以及该折边(704) 上部的突起边(705),下底(707)插入侧壁(701)下端的折边(704)和其 突起边(705)形成的插槽中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特征在于,上底、侧壁、 下底和第一孔洞的洞壁分别铸模浇注而成,所述上底上开有与所述第一孔洞位 置、形状对应的第二孔洞;所述下底上开有与所述第一孔洞位置、形状对应的 第三孔洞;第一孔洞洞壁的外表面分别与上底上第二孔洞的内壁以及下底上第 三孔洞的内壁顶*接8、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洞 洞壁(801)上端与所述上底(802)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孔洞的洞壁(801) 下端与所述下底(803)下表面平齐;且所述上底(802)的外围边纟彖具有向下 的折边,下底(803)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的折边,所述侧壁(804)在上底(802)的折边和下底(803)的折边以内,且侧壁(804)的上下端分别与上底(802) 和下底(803 )顶接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洞 的洞壁上表面与所述上底(901)的上表面平齐,所述侧壁(卯4)下表面与所 述下底(905)的下表面平齐;上底(卯1)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下弯折的折边(卯2) 以及该折边内侧的突起边(卯3 ),所述侧壁(904 )的上端插入于所述上底(卯l) 的折边(卯2)和其突起边(903)形成的插槽中;所述下底(905)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弯折的折边(906)以及该折边内侧 的突起边(卯7 ),所述侧壁(卯4)的下端插入于所述下底(905 )的折边(906) 和其突起边(卯7)形成的插槽中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洞 洞壁(1001)的两端分别伸出上底的上表面和下底的下表面,且所述第一孔洞 洞壁(1001)上端的有向外弯折的折边(1002)以及该折边(1002)下端的突 起边(1003 ),所述上底(1004)插入于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上端的折 边(1002)和其突起边(1003 )之间形成插槽中;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下端的有向外弯折的折边以及该折边上端的突 起边,所述下底(1005 )插入于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下端的折边和其突 起边之间形成插槽中;所述侧壁(1006)与所述上底(1001)的和下底(1005)的边缘平齐,且 侧壁(1006)的上端与上底(1001)的下表面顶接,侧壁(1006)的下端与下 底(1005)的上表面顶接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指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下底和侧壁,上底、下底和侧壁组成封闭的空腔,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和下底的第一孔洞,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洞壁与该空腔分隔;上底与侧壁之间以及下底与侧壁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内部的第一孔洞的洞壁与上底和下底都具有可靠的连接,能够保证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下表面协同受力工作,增强了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传力和受力性能,且由于上底和下底与侧壁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使得砼填充用轻质构件方便拆卸和装配,提高了在其内部制作贯穿上下底的第一孔洞的可行性,同时也使得整个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制作、运输、组装和使用过程更为简便。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制作方法无梁楼盖是目前现浇砼楼盖应用较广的楼盖结构形式,具有施工速度快、 楼板结构的整体高度小且无需吊顶装饰等优点,其内填充的轻质构件有各种空 心管和盒子,盒子有空心的或实心的。公开号为CN1348044A的专利,公开了 一种钢筋砼空间结构楼板模壳结构 构件,该结构构件是上底、下底、和侧壁构成的封闭空腔,包括至少一个凸出 的侧壁模块和竖杆模腔或斜杆模腔。其下底为结构底板,板厚比上底板和四周 侧壁壁厚大。此专利采取预制砼底板和现浇空心楼盖相接合的方式,该模壳结 构应用于现浇钢筋砼空间结构楼板后形成的楼盖板相对较轻,该钢筋砼空间结 构楼板模壳结构构件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易与施工的特点。但这种模壳作为 轻质构件应用于楼盖之后,其构件中无楼盖的受力传力构件,所以相应的现浇 楼盖板的刚度和强度相对较差。曰本专利JP2001214562A公开了一种空心砼板用芯材,这种芯材在顶面与 底面设置有凹槽,并设置有浇筑砼的孔洞,凹槽与浇筑孔洞连通。这样,当此 芯材用于楼盖时,构件中的孔洞与凹槽可形成现浇砼的加强杆或墩,可成为楼 盖的受力与传力构件。但此专利仅描述了降低空心砼板质量和改善隔音性能的 功能,未对加强现浇砼的效果进行描述,且为采用聚苯乙烯泡沫等合成树脂材 料发泡制作的实心构件。虽然在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中设置贯穿上下表面的孔洞能够增强现浇楼盖 板的刚度和强度,但是,对于实心芯材来说,开孔洞较为简单,但是对于整体式空心砼填充用构件来说,仍然存在实现较为困难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作和使用方便可行、强度较高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101)、下底(104)和侧壁(102), 所述上底(101 )、下底(104)和侧壁(102)组成封闭的空腔,所述砼填充用 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和下底的第一孔洞,所述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 洞壁与所述空腔分隔;所述上底(101)与所述侧壁(102)之间以及下底(104) 与所述侧壁(102)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所述上底(101)和第一孔洞的洞壁(103 )为整体铸;f莫浇注而成,所述下 底(104)和所述侧壁(102)分别铸模浇注而成;所述下底(104)上开有与所述第一孔洞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二孔洞,第 二孔洞的大小使得下底(104)上第二孔洞的洞壁顶接于所述第一孔洞的洞壁 (103)的外表面。
所述侧壁(102 )的上端与所述上底(104)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侧壁(102) 的下端与所述下底(104)的上表面顶接。
所述侧壁(201)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内弯折的折边(204)或者都有向外 弯折(304)的折边,所述侧壁(201)上端的折边(204)与所述上底(202) 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侧壁(201)下端的折边(205)与所述下底(203 )的上 表面顶接;或者
所述侧壁(301)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外弯折(304、 305)的折边,所述 侧壁(301)上端的折边(304)与所述上底(302)的下表面顶接,所述侧壁 (301)下端的折边(305)与所述下底(303 )的上表面顶接;所述侧壁(301) 下端的折边(305)与所述下底(303)的上表面顶接;或者
所述侧壁(503 )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内弯折的折边(504、 505),所述侧壁(503)的上端的折边(504)与所述上底(501)的上表面顶接,所述侧壁 (503 )下端的折边(505)和所述下底(502)的下表面顶接。
所述上底(401)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下弯折的折边,下底(402)的外围边 缘具有向上弯折的折边,所述侧壁(40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底(401)上 表面以及下底(402)下表面平齐,上底(401)的折边以及下底(402)的折 边分别与侧壁(403)的内表面顶接;或者
所述上底(601)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弯折的折边,所述下底(602)的外 围边缘具有向下弯折的折边;所述侧壁(603 )的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底(601) 的折边以及下底(602)的折边边缘平齐,上底(601)的折边以及下底(602) 的折边分别与侧壁(603)的内表面顶接。
所述侧壁(701)的上端具有向内弯折的折边(702)以及该折边(702) 下部的突起边(703),上底(706)插入侧壁(701)上端的折边(702)和突 起边(703)形成的插槽中;
所述侧壁(701)的下端具有向内弯折的折边(704)以及该折边(704) 上部的突起边(705),下底(707)插入侧壁(701)下端的折边(704)和其 突起边(705)形成的插槽中。
上底、侧壁、下底和第一孔洞的洞壁分别铸才莫浇注而成,所述上底上开有 与所述第一孔洞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二孔洞;所述下底上开有与所述第一孔洞 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三孔洞;第一孔洞洞壁的外表面分别与上底上第二孔洞的 内壁以及下底上第三孔洞的内壁顶接。
所述第一孔洞洞壁(801)上端与所述上底(802)上表面平齐,所述第一 孔洞的洞壁(801)下端与所述下底(803)下表面平齐;且所述上底(802) 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下的折边,下底(803)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的折边,所述 侧壁(804)在上底(802)的折边和下底(803 )的折边以内,且侧壁(804) 的上下端分别与上底(802)和下底(803)顶接。
所述第一孔洞的洞壁上表面与所述上底(901)的上表面平齐,所述侧壁(904)下表面与所述下底(905)的下表面平齐;上底(901)的外围边缘具 有向下弯折的折边(902)以及该折边内侧的突起边(卯3),所述侧壁(904) 的上端插入于所述上底(卯l)的折边(902)和其突起边(903)形成的插槽 中;
所述下底(905)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弯折的折边(906)以及该折边内侧 的突起边(907 ),所述侧壁(卯4)的下端插入于所述下底(905 )的折边(卯6) 和其突起边(907)形成的插槽中。
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 )的两端分别伸出上底的上表面和下底的下表面, 且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上端的有向外弯折的折边(1002)以及该折边 (1002)下端的突起边(1003 ),所述上底(1004)插入于所述第一孔洞洞壁 (1001)上端的折边(1002)和其突起边(1003 )之间形成插槽中;
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下端的有向外弯折的折边以及该折边上端的突 起边,所述下底(1005 )插入于所述第一孔洞洞壁(1001)下端的折边和其突 起边之间形成插槽中;
所述侧壁(1006)与所述上底(1001)的和下底(1005 )的边缘平齐,且 侧壁(1006)的上端与上底(1001)的下表面顶接,侧壁(1006)的下端与下 底(1005)的上表面顶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下底和侧壁,上 底、下底和侧壁组成封闭的空腔,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和 下底的第一孔洞,该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洞壁与该空腔分隔;上底和侧壁之间 以及下底和侧壁之间分别为装配式连接。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砼填充用轻质构 件内部的第 一孔洞的洞壁与上底和下底都具有可靠的连接,形成了该砼填充用 轻质构件的暗柱,更好起到地连接和支撑上下表面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保证砼 填充用轻质构件上下表面协同受力工作,增强了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传力和受力 性能,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上底和侧壁之间采 用装配式连接,下底与侧壁之间采用装配式连接,提高了在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内部制作贯穿其上下底的第一孔洞的可^f亍性,也4吏得整个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 制作、运输、组装和使用过程更为方便,同时为在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空腔中 填充轻质材料创造了条件。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结构示意图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下底和侧壁, 上底、下底和侧壁组成封闭的空腔,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 和下底的第一孔洞,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洞壁与空腔分隔;上底与侧壁之间为 装配式连接,且下底与侧壁之间为装配式连接。
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结构一一进行详细 地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上底和第一孔洞的洞壁为整体铸模浇注而成,其下底和侧壁分别单独铸模浇注而 成,下底上开有与第一孔洞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二孔洞,第二孔洞的大小使得 第二孔洞的内壁正好顶接于第 一孔洞的洞壁的外表面。
下面结合图l-7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具体结 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底101和第一孔洞洞壁103作为整体铸 模浇注而成、侧壁102和下底104分别单独铸模浇注而成,侧壁102的上端与 上底101的下表面顶接,且侧壁102平齐于上底101边缘,侧壁102的下表面 与下底104的上表面顶接;且下底104上第二孔洞的洞壁顶接于第一孔洞的洞 壁103的外表面。
如图2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与图1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其侧壁201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有向内弯折的折边,且侧壁201 上端折边204与上底202的下表面顶接,侧壁201下端折边205与下底203的 上表面顶4妄。
如图3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与图1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其侧壁301的上端和下端都有向外弯折的折边(图中标识为304 和305 ),且侧壁301上端的折边304与上底302的下表面顶接,侧壁301下端 折边305与下底303的上表面顶接,且側壁301的上下折边的边缘分别与上底 302和下底303的边^^平齐。
如图4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与图1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其上底401外围边缘有向下弯折的折边,其下底402外围边缘 有向上弯折的折边,侧壁403的内表面分别与上底的折边和下底的折边顶接。
如图5所示的給填充用轻质构件,与图2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类似, 不同之处在于,上底501和下底502分别在侧壁503的上下端向内弯折的折边 内,且上底501与侧壁503上端的折边(504)顶接,下底502与侧壁503下 端的折边(505 )顶《接。
10如图6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与图4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类似,不同指出在于,上底601外围边,向上弯折的折边,其下底602外围边缘有向下弯折的折边,侧壁603上端和下端分别与上底601的折边以及下底602的折边边缘平齐,侧壁603内表面分别与上底和下底的折边顶接。
如图7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侧壁701的上端除了具有向内弯折的折边702之外,该折边702下面还有一条突起的边703,该突起边703与折边702形成插槽;侧壁701的下端除了向内弯折的折边704之外,折边704的上面还有一条突起边705,该突起的边705与折边704之间形成插槽。其上底706通过插入折边702和突起边703形成的插槽与侧壁701连接。下底通过707通过插入折边704和突起边703形成的插槽与侧壁701连接。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其上底、侧壁、下底和贯穿上下表面第一孔洞的洞壁分别单独铸;f莫浇注而成,上底上开有与第一孔洞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二孔洞;下底上也开有与第一孔洞位置、形状对应的第三孔洞。第二孔洞和第三孔洞的大小一致,并且第二孔洞和第三孔洞的大小使得第一孔洞洞壁的外表面能够顶接于上底上第二孔洞的内壁以及下底上第三孔洞的内壁。
以下结合附图8-10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结构具体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第一孔洞洞壁801的上端与上底802的上表面平齐,第一孔洞洞壁801的下端与下底803的下表面平齐,且第一孔洞洞壁801的外表面分别与上底802上第二孔洞的内壁以及下底803上第三孔洞的内壁顶接,上底802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下的折边,下底803的外围边缘具有向上的折边,侧壁804在上底的折边和下底的折边以内,且侧壁804的上下端分别与上底802和下底803顶接。
如图9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与图8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类似,不同之处在于,上底卯l的外围边缘具有有向下弯折的折边卯2之外,在折边内侧,还有突起边卯3,折边902和突起边903之间形成了插槽;该插槽的宽度等于侧壁卯4的厚度。
下底905的外围边缘有向上弯折的折边卯6之外,在折边的内侧,还有突起边907,折边906和突起边907之间形成了插槽。该插槽的宽度等于侧壁907的厚度。
侧壁904的上端和下端分别插入到上底和下底的插槽中,从而与上底901和下底905之间形成固定连接。
如图IO所示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贯穿上下表面的第一孔洞洞壁1001的两端分别伸出上底1001的上表面和下底1005的下表面,且第一孔洞洞壁1001的上端有向外弯折的折边1002,在该折边1002的下端,第一孔洞洞壁的外表面还有一条突起边1003,折边1002和突起边1003之间形成插槽,该插槽的宽度等于上底1004的厚度,上底1004插入该插槽中,从而与第一孔洞洞壁1001形成可靠的连接。
第一孔洞洞壁1001的下端也有向外弯折的折边和突起边,下底1005插入到折边和突起边形成的插槽中,从而与第一孔洞洞壁形成可靠的连接。
侧壁1006与上底1001的边缘以及下底1005的边缘都平齐,并且,侧壁1006的上端与上底1001的下表面顶接,侧壁1006的下端与下底1005的上表面顶接。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二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中,贯穿砼填充用的轻质构件的上下底面的第一孔洞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方形、椭圆形、十字形、一字形或其他形状。
当第一孔洞的截面形状为圆形时,第一孔洞的一端或两端可以采用倒圓台形,当第一孔洞的截面形状为方形时,第一孔洞的一端或者两端可以采用倒棱台形。
当第一孔洞数量大于等于两个时,各第一孔洞呈一排或多排并列设置,各
12排第一孔洞之间互相平行、正交或斜交;
或者第 一孔洞以所述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下表面的形心为圆心,呈方欠射状分布,各第一孔洞分别排列在半径不同的圆周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二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整体形状可以为圆柱体、圆锥台体、棱锥台体或其他多面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和二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可以广泛应用于现浇砼楼盖、现浇砼无梁楼盖、现浇砼屋盖、基础底板、现浇砼防振台、现浇砼墙体、现浇砼空心梁、现浇砼空心柱、现浇砼道路和现浇砼桥梁等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包括上底、下底和侧壁,上底、下底和侧壁组成封闭的空腔,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至少有一个贯穿上底和下底的第一孔洞,该第一孔洞通过封闭的洞壁与该空腔分隔;上底与侧壁之间为装配式连接;下底与侧壁之间为装配式连接。采用上述结构,由于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内部的第一孔洞的洞壁与上底和下底都具有可靠的连接,形成了该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暗柱,更好起到地连接和支撑上下表面的作用,同时还能够保证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上下表面协同受力工作,增强了砼填充用轻质构件传力和受力性能,并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上底与侧壁之间为装配式连接,下底与侧壁之间为装配式连接,提高了在砼填充用轻质构件内部制作贯穿其上下底的第一孔洞的可行性,也使得整个踏填充用轻质构件的制作、运输、组装和使用过程更为简便,同时为在砼填充用轻质构件的空腔中填充轻质材料创造了条件。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