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二宫彰秀, 请川一夫, 山本广喜
  • 公开日
    2013年3月6日
  • 申请日期
    2011年6月22日
  • 优先权日
    2010年7月1日
  • 申请人
    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 文档编号
    A61F13/49GK102958476SQ20118002904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在接收位置接收在输送方向上被输送的第一片状工件,并将该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改变成与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时的所述长度方向的朝向交叉的方向,在递交位置递交所述长度方向的朝向被改变了的所述第一片状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 多个保持垫,所述多个保持垫具有与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一个面抵接并保持该第一片状工件的平面部; 公转机构,所述公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围绕与所述平面部的法线方向平行的公转轴公转; 自转机构,所述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围绕与所述平面部的法线方向平行的自转轴自转, 在由所述公转机构形成的所述保持垫的公转轨道上,设定有所述接收位置和所述递交位置, 在所述接收位置,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朝向所述输送方向, 所述保持垫具有所述平面部所属的保持面, 所述保持面形成为使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别与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一致, 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公转轨道上的所述接收位置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在通过所述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所述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垫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移动, 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公转轨道上的所述递交位置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在通过所述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接收位置处的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垫沿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 在所述保持垫的公转方向的下游端部通过所述接收位置时,与所述下游端部相关的所述保持垫与在该保持垫的公转方向的下游侧并列的相邻的保持垫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所述下游端部和所述相邻的保持垫的上游端部之间的间隔在所述公转轨道的全周中成为最小的状态, 在所述下游端部通过所述接收位置之后,所述间隔扩大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转机构具有 旋转部件,所述旋转部件以与所述公转轴平行的第一轴为旋转中心驱动旋转;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使与所述旋转部件一起围绕所述第一轴旋转的所述保持垫的从所述第一轴开始的旋转半径基于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动作而变化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转轨道具有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直线轨道, 在所述直线轨道内设定有所述接收位置, 所述直线轨道上的所述接收位置的上游侧的部分的长度及下游侧的部分的长度,分别被设定成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的长度4.如权利要求广3中任一项所述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收位置,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输送方向和所述保持垫的移动方向相互平行, 在所述递交位置,将所述第一片状工件从所述保持垫递交到在该递交位置行进的第二片状工件, 在所述递交位置,所述第二片状工件的行进方向和所述保持垫的移动方向相互平行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物品是尿布, 所述第一片状工件是在所述尿布的穿用时与穿用者的裆部接触并吸收体液的吸收性主体, 所述第二片状工件是在所述尿布的穿用时覆盖穿用者的腰部并将所述吸收性主体固定于穿用者的部件, 所述接收位置处的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递交位置处的所述第二片状工件的所述行进方向相互平行6.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公转轨道具有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直线轨道, 在所述直线轨道内设定有所述接收位置7.如权利要求1飞中任一项所述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保持垫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作为第一端部,将另一个端部作为第二端部的情况下, 在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接收位置时,通过所述自转机构调整所述保持垫的朝向,从而使所述第一端部始终成为与所述第二端部相比位于所述公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状态8.如权利要求广7中任一项所述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保持垫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作为第三端部,将另一个端部作为第四端部的情况下, 在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递交位置时,通过所述自转机构调整所述保持垫的朝向,从而使所述第三端部始终成为与所述第四端部相比位于所述公转轨道的内侧的状态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等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
  • 背景技术
  • 具体实施例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至少明确以下的事项一种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在接收位置接收沿输送方向被输送的第一片状工件,并将该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改变成与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时的所述长度方向的朝向交叉的方向,在递交位置递交所述长度方向的朝向被改变了的所述第一片状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保持垫,具有与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一个面抵接并保持该第一片状工件的平面部;公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围绕与所述平面部的法线方向平行的公转轴公转;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围绕与所述平面部的法线方向平行的自转轴自转,在由所述公转机构形成的所述保持垫的公转轨道上设定有所述接收位置和所述递交位置,在所述接收位置,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朝向所述输送方向,所述保持垫具有所述平面部所属的保持面,所述保持面形成为使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别与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一致,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的制作方法以往,在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的生产线上,实施将从上游工序接收的吸收性物品相关的第一片状工件10的长度方向的朝向从接收时的状态仅改变90°再向下游工序等递交的处理。而且,该处理如图IOA的侧视图所示地通过90°转鼓装置230进行。该90°转鼓装置230以围绕沿着生产线的宽度方向(与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下也称为CD方向)的水平轴C231旋转驱动的旋转鼓231为主体。在旋转鼓231的外周部,分别在旋转方向Dc的多个位置设置有吸引保持第一片状工件10的保持垫233、233···。各 保持垫233构成为能够分别围绕沿着旋转鼓231的旋转半径方向Dr的自转轴C233自转,另外,在各保持垫233上,以朝向所述旋转半径方向Dr的外侧的状态形成有吸引并保持第一片状工件10的保持面233a。另外,在旋转鼓231的旋转方向Dc的规定位置Qin,设定有从上游工序接收第一片状工件10的接收位置Qin,在其下游侧的规定位置Qout,设定有将接收到的第一片状工件10向下游工序递交的递交位置Qout。而且,例如,在接收位置Qin,与旋转鼓231的外周面相对地配置有驱动旋转的输送辊250,该输送辊250将单片状的第一片状工件10以其长度方向朝向输送方向的状态向所述接收位置Qin输送。另一方面,在递交位置Qout,与旋转鼓231的外周面相对地配置有驱动旋转的抽吸辊260,通过从抽吸辊260的外周面260a进行的吸气能够接收第一片状工件10。而且,在如上所述地构成的90°转鼓装置230中,保持垫233通过接收位置Qin时,在该位置Qin,利用保持面233a从输送辊250吸引并接收单片状的第一片状工件10,之后,在该保持垫233移动到递交位置Qout期间,保持垫233围绕自转轴C233旋转90°,由此,将第一片状工件10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改变成CD方向。而且,保持垫233通过递交位置Qout时,将长度方向朝向CD方向的状态的第一片状工件10向所述抽吸辊260递交(参照专利文献I)。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5-298193号公报一般来说,所述保持垫233的保持面233a的形状,以保持面233a在接收位置Qin处沿着保持垫233的旋转方向Dc的圆周轨迹Tr233的方式形成为大致圆弧面。由此,在接收位置Qin,在保持面233a的所述大致圆弧面的圆弧方向的全长范围内,接收第一片状工件10过程中的保持面233a的各部位和输送辊250的外周面250a之间的间隙被保持为大致恒定,其结果,防止了接收时的第一片状工件10的褶皱的发生。但是,如图IOB (图IOA中的B-B方向视图)所示,在递交位置Qout,由于上述保持面233a的圆弧方向朝向⑶方向,所以被保持垫233保持的第一片状工件10和抽吸辊260的外周面260a之间的间隙因CD方向的位置而不同。例如,在CD方向的中央部位233ac,间隙小,而在⑶方向的两端的部位233ae、233ae,间隙大。由此,由于这样的间隙的不同,在递交位置Qout进行递交时,可能使第一片状工件10起皱。这里,与上述⑶方向的位置相对应的间隙的不同能够通过将保持垫233的保持面233a的形状从上述大致圆弧面改变成平面234a (参照图IOA中的二点点划线所示的部位234a)来避免。但是,这样的话,保持垫233通过接收位置Qin时的保持面234a和输送辊250之间的间隙会与保持垫233的所述旋转方向Dc的移动相对应地变化。例如,保持垫233中的所述旋转方向Dc的中央部位234ac通过接收位置Qin时,间隙大,但在其下游侧的部位234ae或上游侧的部位234ae,间隙小,其结果,在第一片状工件10的接收时有可能起皱。也就是说,在上述90°转鼓装置231的结构中,在接收位置Qin及递交位置Qout中的任意一方都能够防止第一片状工件10的褶皱的发生,但在两个位置Qin、Qout防止褶 皱的发生是困难的。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第一片状工件的接收时及递交时产生褶皱的交接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是一种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在接收位置接收沿输送方向被输送的第一片状工件,并将该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改变成与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时的所述长度方向的朝向交叉的方向,在递交位置递交所述长度方向的朝向被改变了的所述第一片状部件,其特征在于,具有多个保持垫,具有与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一个面抵接并保持该第一片状工件的平面部;公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围绕与所述平面部的法线方向平行的公转轴公转;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围绕与所述平面部的法线方向平行的自转轴自转,在由所述公转机构形成的所述保持垫的公转轨道上设定有所述接收位置和所述递交位置,在所述接收位置,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朝向所述输送方向,所述保持垫具有所述平面部所属的保持面,所述保持面形成为使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分别与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一致,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公转轨道上的所述接收位置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S卩,在通过所述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所述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垫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移动,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公转轨道上的所述递交位置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S卩,在通过所述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接收位置处的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垫沿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所述保持垫的公转方向的下游端部通过所述接收位置时,所述下游端部的所述保持垫与在该保持垫的公转方向的下游侧并列的相邻的保持垫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所述下游端部和所述相邻的保持垫的上游端部之间的间隔成为在所述公转轨道的全周中最小的状态,在所述下游端部通过所述接收位置之后,所述间隔扩大。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通过本说明书及附图的记载进行说明。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一片状工件的接收时及递交时产生的褶皱。图IA是展开状态的一次性尿布I的俯视图,图IB是图IA中的B-B剖视图,图IC是该尿布I的立体图。图2A是本实施方式的工序中执行的处理的示意俯视图(俯视图),图2B是图2A中的B-B方向视图,图2C是图2A中的C-C方向视图。图3A至图3F是表示各保持垫35的公转及自转的单位动作的俯视图。图4A是本实施方式的交接装置30的概要俯视图,图4B是沿图4A中的B-B剖视图。图5A是对图4A追加了驱动源48的概要俯视图,图5B是图5A中的B-B剖视图。图6A是该交接装置30的保持垫35的概要中心纵剖视图,图6B及图6C分别是图6A中的B-B剖视图及C-C剖视图。图7A及图7B是表示对图4A及图4B分别追加了吸引机构80的结构的图。图8A是图6A中的VIII-VIII方向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中的B-B方向视图。图9是保持垫35的公转轨道Tr、第一轨道50及第二轨道62的平面位置关系的说明图。图IOA是以往的90°转鼓装置230的侧视图,图IOB是图IOA中的B-B方向视图。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公转轨道上的所述接收位置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S卩,在通过所述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所述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垫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移动,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公转轨道上的所述递交位置是通过如下方式进行的,S卩,在通过所述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 的长度方向朝向与所述接收位置处的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状态下,所述保持垫沿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移动,所述保持垫的公转方向的下游端部通过所述接收位置时,所述下游端部相关的所述保持垫与在该保持垫的公转方向的下游侧并列的相邻的保持垫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所述下游端部和所述相邻的保持垫的上游端部之间的间隔成为所述公转轨道的全周中的最小的状态,
在所述下游端部通过所述接收位置之后,所述间隔扩大。根据这样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保持垫的公转轨道形成在与平面部平行的平面上。也就是说,在接收位置及递交位置,保持垫的平面部在与该平面部平行的面上平行移动。另外,在进行用于改变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的朝向的自转时,平面部被维持成与上述面相同的面。因此,容易将用于在接收位置将第一片状工件交给保持垫的装置(例如裁切辊装置)和保持垫的平面部之间的间隙,在该接收位置处的保持垫的通过方向的全长及与所述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全长的范围内,维持成均匀的间隔,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平面部接收第一片状工件时可能产生的该工件的褶皱。另外,同样地,容易将用于在递交位置递交第一片状工件的装置(例如压辊装置)和平面部之间的间隙,在该递交位置处的保持垫的通过方向的全长及与所述通过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全长的范围内,维持成均匀的间隔,由此,也能够有效地防止从保持垫的平面部递交第一片状工件时可能产生的该工件的褶皱。如上所述,根据上述结构的交接装置,能够有效地抑制接收第一片状工件时产生的第一片状工件的褶皱。另外,在整个接收沿长度方向被输送的第一片状工件期间,保持垫的长度方向的朝向都被维持成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并且保持垫的移动也被维持成沿着第一片状工件的输送方向的移动。因此,保持垫能够在使用其长度方向的全长的同时顺畅地接收第一片状工件。而且,在整个递交第一片状工件期间,保持垫的长度方向的朝向都被维持成与接收位置处的保持垫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正交的方向,并且保持垫的移动被维持成与所述输送方向平行的移动。因此,保持垫能够在使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成为与接收位置处的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状态下,顺畅地递交该第一片状工件。另外,对于在第一片状工件彼此之间没有间隔地填满的状态下被连续地供给的第一片状工件,能够在维持该填满的状态的同时迅速地被保持垫接收。而且,递交该第一片状工件时,能够在与刚刚被递交了的第一片状工件之间隔开间隔的状态下,递交下一个第一片状工件。在所述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公转机构具有旋转部件,其以与所述公转轴平行的第一轴为旋转中心驱动旋转;
驱动机构,其使与所述旋转部件一起围绕所述第一轴旋转的所述保持垫的从所述第一轴开始的旋转半径基于所述旋转部件的旋转动作而变化。根据这样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能够基于旋转部件的旋转动作,使保持垫围绕公转轴公转。在所述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公转轨道具有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直线轨道,
在所述直线轨道内设定有所述接收位置,所述直线轨道上的所述接收位置的上游侧的部分的长度及下游侧的部分的长度分别被设定成所述保持垫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的长度。根据这样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基于上述直线轨道,保持垫在通过所述接收位置期间都沿着第一片状工件的输送方向移动。因此,保持垫能够顺畅地接收第一片状工件。在所述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接收位置,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输送方向和所述保持垫的移动方向相互平行,在所述递交位置,将所述第一片状工件从所述保持垫递交到在该递交位置行进的第二片状工件,在所述递交位置,所述第二片状工件的行进方向和所述保持垫的移动方向相互平行。根据这样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能够顺畅地进行第一片状工件的接收和第一片状工件向第二片状工件的递交。在所述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吸收性物品是尿布,所述第一片状工件是在所述尿布的穿用时与穿用者的裆部接触并吸收体液的吸收性主体,所述第二片状工件是在所述尿布的穿用时覆盖穿用者的腰部并将所述吸收性主体固定于穿用者的部件,所述接收位置处的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所述输送方向和所述递交位置处的所述第二片状工件的所述行进方向相互平行。根据这样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能够制造具有吸收性主体的尿布。另外,在一般的生产线中,接收位置处的第一片状工件的输送方向和递交位置处的第二片状工件的行进方向相互平行。因此,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交接装置,能够迅速地适用于上述一般的生产线。在所述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公转轨道具有沿着所述输送方向的直线轨道,在所述直线轨道内设定有所述接收位置。根据这样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基于上述直线轨道,保持垫在通过接收位置期间都沿着第一片状工件的输送方向移动。因此,保持垫能够顺畅地接收第一片状工件。在所述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保持垫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作为第一端部并将另一个端部作为第二端部的情况下,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接收位置时,通过所述自转机构调整所述保持垫的朝向,从而使所述第一端部始终成为与所述第二端部相比位于所述公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状态。根据这样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接收位置处的第一片状工件的 所述输送方向的前尾端部和保持垫的各端部之间的对应关系被固定。也就是说,第一片状工件的前端部及尾端部分别与保持垫的第一端部及第二端部对应,在该对应关系中,保持垫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不会相互替换。因此,能够将第一端部的面形状等的各条件设定成最适合于第一片状工件的前端部的接收的条件,并且,将第二端部的面形状等的各条件设定成最适合于第二片状工件的尾端部的接收的条件。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保持垫接收第一片状工件时可能产生的该工件的褶皱。在所述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保持垫的所述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作为第三端部且将另一个端部作为第四端部的情况下,所述保持垫通过所述递交位置时,通过所述自转机构调整所述保持垫的朝向,从而使所述第三端部始终成为与所述第四端部相比位于所述公转轨道的内侧的状态。根据这样的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例如,在配置在递交位置的用于递交第一片状工件的装置(例如压辊装置)具有公转轨道的内侧的部位及外侧的部位的情况下,这些各部位和保持垫的各端部之间的对应关系被固定。也就是说,与上述装置相关的所述内侧的部位及所述外侧部位分别与保持垫的第三端部及第四端部对应,在该对应关系中,第三端部和第四端部不会相互替换。因此,能够将第三端部的面形状等的各条件设定成在所述内侧的部位之间的关系中最适合于第一片状工件的递交的条件,并且,能够将第四端部的面形状等的各条件设定成在与所述外侧的部位之间的关系中最适合于第一片状工件的递交的条件。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保持垫递交第一片状工件时可能产生的该工件的褶皱。===本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交接装置30例如被用于一次性尿布I的生产线。图IA至图IC是一次性尿布I的说明图。图IA是展开状态的尿布I的俯视图,图IB是图IA中的B-B剖视图,图IC是尿布I的立体图。该尿布I具有覆盖穿用者的腹部的腹侧带部件20 ;覆盖背部的背侧带部件24 ;与裆部接触来吸收尿等体液的吸收性主体10。在图IA的展开状态下,在腹侧带部件20和背侧带部件24相互之间隔开间隔地平行地并列的状态下,在它们之间架设地固定有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10e、10e,其外观形状俯视大致呈H形状。而且,在从该状态开始将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ClO作为折叠位置对折,并且在该对折的状态下相互相对的带部件20、24彼此被固定在应与穿用者的侧腹部抵接的部位时,这些带部件20、24彼此被连结成环状,由此,成为形成有图IC所示的腰围开口3及一对腿围开口 5、5的穿用状态的尿布I。如图IA及图IB所示,吸收性主体10具有将纸浆纤维等液体吸收性纤维成型为俯视时大致为矩形的形状的吸收体11 ;从穿用者的皮肤侧覆盖吸收体11的表面片部件12 ;从非皮肤侧覆盖吸收体11并兼用作尿布I的外包装的里面片部件13。表面片部件12例如是平面尺寸比吸收体11大的透液性的无纺布。另外,里面片部件13是平面尺寸比吸收体11大的不透液性片,作为其一例,可以列举由聚乙烯等不透液性的防漏片14和无纺布等外包装片15粘合而成的双层构造的片13。而且,在这些里面片部件13和表面片部件12之间夹着吸收体11的状态下,利用从吸收体11的四边向外侧露出的部分,将里面片部件13和表面片部件12粘贴成框架状,由此形成吸收性主体10。此外,如图IB所示,也可以在里面片部件13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使沿着长度方向的橡胶线等弹性部件17在伸长的状态下夹在防漏片14和外包装片15之间并固定,这样,通过这些弹性部件17,在尿布I的各腿围开口 5、5形成腿围收紧部并赋予伸缩性。 腹侧带部件20及背侧带部件24例如都是以无纺布等柔软的片为原材料。这里,如图IB所示,使无纺布21、21两片重叠地形成各带部件20、24,各带部件20、24分别被粘贴固定在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上的对应的端部10e、10e。另外,也可以将橡胶线等弹性部件在伸长的状态下固定于各带部件20、24,而赋予这些带部件20、24伸缩性。这样的尿布I是将在生产线上连续地流动的任意的零件作为基材,并将各种零件接合在该基材上而完成的。本实施方式的交接装置30承担其中的一个工序。图2A至图2C是该工序中执彳丁的处理的不意图,图2A表不俯视图(平面图),图2B表示图2A中的B-B方向视图,另外,图2C表示图2A中的C-C方向视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如图2A至图2C所示,水平方向上的一个方向称为⑶方向,与该CD方向正交的平面内的任意的方向称为MD方向。该MD方向能够分解成铅直方向即上下方向和朝向水平方向的前后方向这两个方向,为了方便,也将上下方向称为MDl方向,另外,将前后方向称为MD2方向。顺便来说,这些CD方向、MDl方向及MD2方向相互为正交关系。在该工序中,实施将吸收性主体10架设并粘贴在一对带部件20、24上的处理,由此,尿布I的半成品Ia成为图IA所示的大致H形。详细来说,如图2A及图2C所示,被供给到该工序的时刻的一对带部件20、24以沿着MD方向的连续体20a、24a的形态、且以相互沿CD方向隔开间隔地并列的状态被连续地输送。另外,如图2B所示,吸收性主体10也以沿MD2方向连续的连续体IOa的形态被连续地输送。S卩,构成吸收性主体10的表面片部件12及里面片部件13处于沿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连续的连续片的状态,而且,在这些表面片部件12及里面片部件13之间隔设有吸收体11,并且各吸收体11、11…处于沿所述长度方向间断地配置的状态。另一方面,该工序中的交接装置30具有在一方向(图2A中的顺时针)上环绕水平的长圆形状的公转轨道Tr的多个(图示例中是6片)保持垫35、35···。另外,在公转轨道Tr的规定位置Qin的附近,作为裁切辊装置100,配置有围绕沿着CD方向的旋转轴ClOO连续旋转的一对辊101、102。而且,吸收性主体10以连续体IOa的形态被供给到这一对辊101、102彼此的间隙,一个辊102在利用其外周面吸附该连续体IOa的同时,将其连续地向所述规定位置Qin即接收位置Qin输送。
于是,沿MD2方向通过该接收位置Qin的保持垫35利用其上表面的保持面35a进行吸引,由此,依次保持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IOa的前端侧的部分,通过在适当的时刻由裁切辊装置100进行的切断处理,切下该前端侧的部分而生成单片状的吸收性主体10,由此,保持垫35最终接收单片状的吸收性主体10。然后,如图2A所示,保持垫35保持状态不变地在公转轨道Tr上公转,在到达递交位置Qout为止的期间,该保持垫35围绕沿着上下方向的自转轴C35自转,由此进行水平旋转,将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改变成CD方向。而且,保持垫35通过递交位置Qout时,如图2C所示,在通过递交位置Qout向MD2方向的后方行进的一对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上,粘贴吸收性主体10的CD方向的两端部10e、10e (图2A)。由此,吸收性主体10从保持垫35被递交到一对带部件20a、24a,生成上述图IA的大致H形状之前的阶段即大致阶梯状的半成品la。顺便来说,在该例中,吸收性主体10 (IOa)与“第一片状工件”相当,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与“第二片状工件”相当。 另外,在图3A至图3F中,作为参考,按步骤表示各保持垫35公转及自转的单位动作的情况,基本上,保持垫35的公转及自转动作成为由这些图3A至图3F构成的单位动作的重复。此外,在这些各图中,用黑圈表示保持垫35的自转轴C35,用实线表示后述的自转机构60相关的第二臂部件64。另外,用白圈表示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在通过接收位置Qin时成为下游侧的端部35el。以下,对交接装置30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图4A至图5B表示本实施方式的交接装置30的说明图。图4A是交接装置30的概要俯视图,图4B是图4A中的B-B剖视图。图5A也是交接装置30的概要俯视图,但在对图4A追加了交接装置30的驱动源48这点上与图4A不同,另外,图5B是沿图5A中的B-B剖视图。此外,在图4A及图5A中,一部分的结构用侧视图表示,另外,为防止图的复杂化,一部分的结构用二点点划线表示,并且省略了本来应用阴影表示的一部分的截面部的阴影。另外,图6A至图6C表示交接装置30的保持垫35的说明图。图6A是其概要中心纵剖视图,图6B及图6C分别是图6A中的B-B剖视图及C-C剖视图。交接装置30具有多个保持垫35、35···;使多个保持垫35、35…围绕沿着上下方向的公转轴C40公转的公转机构40 ;使各保持垫35围绕与公转轴C40平行的自转轴C35自转的自转机构60 ;向各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赋予吸引力的吸引机构80。此外,在图4A至图5B中,为防止图的复杂化,没有示出吸引机构80。<<<公转机构 40>>>公转机构40具有固定设置在生产线的基座上的矩形的固定台41 ;圆形的旋转台45(与旋转部件相当),其被配置在固定台41的上方,能够经由轴承42围绕与公转轴C40平行的第一轴C45自由旋转地被支承在该固定台41上;旋转驱动旋转台45的驱动源48 (参照图5A及图5B);第一轨道50,其被固定在固定台41上,并限定保持垫35的公转轨道Tr。如上所述,公转轴C40沿上下方向被设定。由此,旋转台45以与公转轴C40平行的所述第一轴C45为旋转中心水平旋转。如图5A及图5B所示,该旋转动作的驱动源48例如为伺服马达48m,伺服马达48m被固定在固定台41的下表面。而且,该伺服马达48m的驱动旋转轴48a经由带轮45p、48p和正时带48b等被连结于与旋转台41的旋转中心C45同心地向下方突出的轴部45a,由此,驱动旋转力被输入旋转台45。如图4A及图4B所示,在旋转台45的上表面,沿旋转方向Dc以规定的角度间隔配置有多个保持垫35、35···。在例如图4A的例子中,保持垫35的个数是6个,因此沿旋转方向Dc以60°间隔配置保持垫35。如图6A所示,各保持垫35在其下方分别具有垫支承部52,各保持垫35通过垫支承部52能够自转地被支承。详细来说,各保持垫35具有与沿着上下方向的自转轴C35同心的轴部36,该轴部36从保持垫35的下表面一体地向下方突出。而且,该轴部36以沿上下方向穿插在垫支承部52所具备的圆筒部件52a的内周侧的状态,被该圆筒部件52a的内周面的轴承53、53支承,由此,允许保持垫35的自转。
另外,如图4A所示,各垫支承部52被直线轨道等导向部件59引导,从而能够在旋转台45上沿其旋转半径方向Dr的内外往复直线移动。即,如图4A、图6A及图6B所示,各导向部件59具有大致沿着从所述旋转半径方向Dr的内侧向着外侧的方向配置的一对直线轨道59a、59a ;能够滑动地与这一对直线轨道59a、59a卡合的一对导向块59b、59b。而且,各导向块59b被固定于有底无盖圆形容器52b的下表面,所述有底无盖圆形容器52b与垫支承部52的所述圆筒部件52a同心且一体地固定设置在其外侧。由此,各保持垫35经由垫支承部52以能够沿着旋转台45的旋转半径方向Dr往复移动的方式被引导。另外,所述一对直线轨道59a、59a及一对导向块59b、59b如上所述地设置于每个垫支承部52,因此,上述一对直线轨道59a、59a如图4A所示地在旋转台45的旋转方向Dc上以所述角度间隔(图4A的例子中是60°间隔)被固定配置,其整体俯视观察时呈大致放射状配置的状态。而且,如图4A所示,在固定台45的上表面固定有环形的第一轨道50。该第一轨道50如上所述地限定保持垫35的公转轨道Tr,是以公转轴C40为平面中心的长圆形状的轨道部件。而且,如图6A所示,第一臂部件55能够滑动地卡合在该第一轨道50上,并且该第一臂部件55经由轴承56以能够围绕自转轴C35相对旋转的方式连结于垫支承部52的所述圆筒部件52a。因此,如图4A所示,旋转台45向一个方向(例如顺时针)旋转时,通过上述导向部件59,以不能进行旋转台45的旋转方向Dc的相对移动的方式限制保持垫35,因此,保持垫35也与旋转台45 —起向上述一个方向旋转,此时,保持垫35还经由垫支承部52及第一臂部件55与第一轨道50卡合,因此,被赋予从第一轨道50向旋转半径方向Dr的内外移动的移动力。由此,除了向保持垫35输入上述旋转方向Dc的旋转动作以外,还输入旋转半径方向Dr的移动动作,其结果,保持垫35环绕长圆形状的公转轨道Tr。此外,关于该公转轨道Tr在后面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A及图6C所示,第一臂部件55具有与第一轨道50的两侧的各侧面抵接地转动的多个凸轮从动件57、57...,并经由这些凸轮从动件57、57...与第一轨道50卡合。即,这些凸轮从动件57、57···以从两侧夹着第一轨道50的方式,与第一轨道50的一侧的侧面及另一侧的侧面的每一个对应地例如两个两个地设置,由此,第一臂部件55和第一轨道50的卡合状态成为摩擦阻力小的顺畅的卡合状态。另外,虽然前面没有说明,但如图4A、图4B、图6A及图6B所示,在旋转台45上,在一对直线轨道59a、59a彼此之间的部分,沿上下方向贯通地形成有沿着直线轨道59a的大致矩形的开口 45h,穿过该开口 45h配置在旋转台45上的垫支承部52的所述圆筒部件52a的下部位于固定台45的第一轨道50的附近。由此,如上所述,第一臂部件55能够连结圆筒部件52a和第一轨道50这两者。另外,上述导向部件59、第一臂部件55、第一轨道50及垫支承部52相当于使保持垫35的从所述第一轴C45开始的旋转半径基于旋转台(旋转部件)45的旋转动作而变化的驱动机构。<<<自转机构60 >>>如图4A及图6A所示,自转机构60具有固定在固定台41的上表面上的环状的第二轨道62 ;第二臂部件64,所述第二臂部件64设置于每个保持垫35,通过与第二轨道62卡合,由旋转台45的旋转动作产生保持垫35的自转动作并向保持垫35传递。
第二轨道62也是长圆形的轨道部件,该第二轨道62被配置在例如第一轨道50的内周侧,即第一轨道50和公转轴C40之间。另一方面,如图6A所示,第二臂部件64具有固定设置在保持垫35的所述轴部36的下端部上的连杆部件64a ;能够滑动地与第二轨道62卡合的卡合部件64b。而且,这些连杆部件64a和卡合部件64b经由允许围绕铅直轴旋转的轴承部件64c被连结,由此,基于旋转台45的旋转动作,产生保持垫35的自转动作。另外,在图6A的例子中,为使第二轨道62和卡合部件64b的卡合变得顺畅,对于该卡合部件64b,也设置与第二轨道62的两侧的各侧面抵接地转动的多个凸轮从动件67、67...。即,这些凸轮从动件67、67···以从两侧夹着第二轨道62的方式,与第二轨道62的一侧的侧面及另一侧的侧面的每一个对应地例如两个两个地设置。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一个一个地设置,而且,也可以不使用凸轮从动件67。<<<吸引机构 80>>>图7A及图7B是表示向图4A及图4B分别追加了吸引机构80的结构的图。此外,在该图中,主要用二点点划线表示吸引机构80的结构。另外,图8A是沿图6A的VIII-VIII方向的俯视图,图8B是图8A的B-B方向视图。吸引机构80具有多个吸气孔35h、35h...,所述多个吸气孔35h、35h...形成在每个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的整个面上;负压室鼓82,其以大致圆环形设置在旋转台45的中央部分;吸气软管84,其设置于每个保持垫35,能够通气地连接保持垫35的吸气孔35h和负压室鼓82。负压室鼓82以圆筒部件82a为主体,所述圆筒部件82a与旋转台45的旋转中心即所述第一轴C45同心地一体固定设置在旋转台45上。而且,其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分别被圆形的盖板82b、82c堵塞,由此,在圆筒部件82a的内周侧划分出大致封闭空间S82。这里,在上侧的盖板82b上,经由吸气管道83连接有鼓风机等未图示的负压源,由此,上述大致封闭空间S82被维持在负压状态。另外,在圆筒部件82a上,与各吸气软管84对应地形成有与所述大致封闭空间S82连通的通孔82h,在各通孔82h上分别连接有对应的吸气软管84的一端的管口部84a。另一方面,如图6A所示,各保持垫35在内部具有空间S35,该空间S35与保持面35a的吸气孔35h连通。另外,在保持垫35的下表面,形成有使上述内部的空间S35和垫支承部52的所述有底无盖圆形容器52b的内部空间S52b连通的开口部35k (还参照图8A)。而且,在该圆形容器52b上连接有上述吸气软管84的另一端的管口部84b,由此,吸气孔35h和负压室鼓82内的大致封闭空间S82被连接,其结果,保持面35a基于来自吸气孔35h的吸气而具有用于吸引和保持吸收性主体I的吸引力。此外,在图4A的例子中,吸气软管84在每个保持垫35上设置有两根,但其根数没有任何限定。<<<保持垫 35>>>如图8A所示,本实施方式的保持垫35的外形形状是长方形。另外,形成在保持垫35的上表面上的保持面35a也是长方形,其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各朝向分别与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一致。而且,通过所述保持面35a以面接触状态保持吸收性主体10的下表面(相当于一个面)。保持面35a具有平面部,该平面部将与自转轴C35平行的方向作为法线方向,在图示例子中,该平面部占据保持面35a的整个面。而且,在本例中,如上所述地,自转轴C35朝向上下方向,因此平面部即保持面35a的整个面形成为水平面。这与后述的在吸收性主体10的接收时及递交时防止吸收性主体10产生褶皱有关。顺便来说,在图8A的例子中,也可以稍有偏差地将自转轴C35设定在保持面35a的平面中心。·
然而,在上述说明中,说明了在保持面35a的大致整个面的范围内形成有吸气孔35h的情况,但关于这些吸气孔35h的形成分布,优选的是,如图4A的例子那样地,保持面35a的周缘部即四边附近部分的分布密度高,除此以外的例如中央部的分布密度比上述周缘部低为好。若这样地分布,则吸收性主体10的周缘部有选择地被保持面35a牢固地吸附,所以,负压室鼓82的负压水平不会过度地升高,还能够有效地防止因保持垫35的自转时的风压导致的吸收性主体10的周缘部的卷曲,而且,还能够有效地抑制由分别设置在吸收性主体10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上的弹性部件17、17导致的长度方向的收缩,其结果,能够显著提高吸收性主体10和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的组装精度。<<<关于与公转轨道Tr及吸收性主体10的交接相关的附带设备>>>这里所说的公转轨道Tr是指,将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的平面中心即所述自转轴C35做为代表点而规定的轨迹,也就是说,是该自转轴C35所描绘的轨迹。所述公转轨道Tr如图2A的一点点划线所示,被限定成长圆形状。详细来说,该公转轨道Tr在前后方向(MD2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一对半圆轨道TrC、TrC,并且利用沿前后方向的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轨道TrUTrL连接这一对半圆轨道TrC、TrC。此外,一对半圆轨道TrC、TrC的半径R、R相同。在两条直线轨道TrL、TrL中的一个直线轨道TrL上设定有前述的接收位置Qin,在另一个直线轨道TrL上设定有递交位置Qout。而且,这些接收位置Qin和递交位置Qout分别被设定在各直线轨道TrL的中央。在接收位置Qin配置有裁切棍装置100。如图2B所示,裁切棍装置100以前后一对辊101、102为主体,该辊101、102在直线轨道TrL上相比于保持垫35配置在上方,各辊101U02以沿着⑶方向的轴ClOO为旋转中心驱动旋转。在后辊10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沿着CD方向的平刃状的切断刀101k,其作为裁切辊101发挥功能。另外,前辊102是截面为正圆形且在整个⑶方向上具有平坦的外周面的平辊,作为承接切断刀IOlk的砧辊102发挥功能。对于这样的裁切辊装置100,吸收性主体10从MD2方向的前方朝向后方以连续体IOa的形态连续地被输送,所述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IOa例如遵循如下的输送路径,即,将砧辊102的上端位置(O点钟的位置)作为卷绕开始位置,以大致180°的卷绕角度卷绕在石占棍102上,使输送方向朝向MD2方向的前方反转,同时,在站棍102的下端位置(6点钟的位置)从砧辊102的外周面分离。而且,通过该输送路径的过程中,在裁切辊101和砧辊102之间的辊间隙的位置,通过裁切辊101的切断刀IOlk将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IOa切断成与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的全长大致相同的长度,由此,该连续体IOa的前端侧的部分被切下,生成单片状的吸收性主体10。此外,即使被切断,吸收性主体10及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IOa也被来自砧辊102的外周面的吸气吸附在该外周面上,所以,吸收性主体10的各部位及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IOa的各部位与外周面一体地移动到站棍102的下端位置(6点钟的位置)。而且,在站棍102的下端位置(6点钟的位置),在沿着MD2方向朝向前方移动的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上,吸收性主体10的各部位或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IOa的各部位依次从砧辊102的外周面被递交到保持垫35上。由此,将所述下端位置(6点钟的位置)作为接收位置Qin,保持垫35从裁切辊装置100最终接收单片状的吸收性主体10。 这里,如图2A所示,在保持垫35通过接收位置Qin的过程中,保持垫35的移动方向被固定并维持在接收位置Qin处的吸收性主体10的输送方向即前后方向的前方。另外,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也通过自转机构60等被固定并维持在朝向与MD2方向平行的方向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接收吸收性主体10整个期间,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的朝向被维持在朝向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状态。由此,保持垫35能够在使用其长度方向的全长的同时顺畅地接收吸收性主体10。另外,像这样在通过接收位置Qin过程中的保持垫35的移动方向和长度方向的朝向的固定和维持是基于跨过接收位置Qin地设定的直线轨道Tr50L、Tr62L等而实施的,关于这点在后面说明。另外,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在其整个面的范围内形成为水平面,并且,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基于公转轨道Tr在与所述水平面相同的水平面内移动。因此,保持面35a和砧辊102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在CD方向(贯穿图2B的纸面的方向)的全长的范围内变得均匀,另外,保持面35a的各部位沿着通过方向即MD2方向通过接收位置Qin时,在该保持面35a的MD2方向的全长范围内,上述间隙被均匀地维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接收时的吸收性主体10发生褶皱。但是,根据情况,也可以不在保持面35a的整个面上,而仅在其一部分上具有水平的平面部,也就是说,保持面35a也可以在水平的平面部以外局部地具有一些凹凸或倾斜部。而且,该情况下,优选的是,保持面35a的周缘部(参照图8A的保持面35a中的吸气孔35h的分布密度高的区域)成为以大致框架状水平的平面部为好,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至少在该周缘部,基于上述间隙被均匀地保持的情况,能够以防止发生褶皱的状态吸引并保持吸收性主体10,由此,在被该周缘部束缚的形式下,在整体上,吸收性主体10的褶皱也被抑制。另外,在图2A及图2B的例子中,在保持垫35的下游端部35el通过接收位置Qin时,该保持垫35与在其公转方向的下游侧并列的相邻的保持垫35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并且所述下游端部35el和所述相邻的保持垫35的上游端部35e2之间的间隔在公转轨道Tr的全周中成为最小的状态(以下也将该状态称为大致对接状态)。因此,如图2B的例子那样地,在相互在上下游相邻的吸收性主体10、10a彼此之间没有间隔地填满的状态下,当从裁切辊装置100连续地供给吸收性主体10 (IOa)时,也能够在维持该填满的状态的同时使各保持垫35迅速地接收吸收性主体10。此外,能够通过第一轨道50及第二轨道62的长圆形状等的环形状的设定、或这些轨道50、62的平面位置的设定等,使保持垫35的下游端部35el在这样的大致对接状态下通过接收位置Qin。关于该平面位置关系在后面说明。另一方面,如图2A及图2C所示,在递交位置Qout配置有压辊装置120。压辊装置120具有一条推压辊120,该推压辊120在公转轨道Tr的直线轨道TrL上相比于保持垫35配置在上方,该推压辊120以能够围绕沿着CD方向的轴C120从动旋转的方式被支承。另外,该推压辊120是截面为正圆形且在整个⑶方向上具有平坦的外周面的平辊,而且,该辊120的外周面以被通过递交位置Qout的过程中的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轻轻推压的方式,被以适当的推压力向下方施力。而且,在⑶方向上并列的一对带部件20、24以连续体20a、24a的形态卷挂在所述推压辊120上,并以规定的行进速度行进。另外,在吸收性主体10的⑶方向的两端部10e、10e或两端部10e、10e应抵接的 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中的任意一个上,预先涂布热熔粘结剂。因此,如图2A及图2C所示,保持垫35在使其长度方向通过自转动作等而朝向CD方向的同时,向着MD2方向的后方(与行进方向相当)通过递交位置Qout,此时,吸收性主体10的⑶方向的各端部10e、10e分别被粘接在对应的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上,由此,吸收性主体10从保持面35a向着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被递交。这里,如上所述,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在其整个面的范围内形成为水平面,并且,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基于公转轨道Tr在与所述水平面相同的水平面内移动,并且保持垫35的自转动作也在相同的水平面内进行。因此,保持面35a和压辊120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在CD方向(贯穿图2C的纸面的方向)的全长的范围内变得均匀,另外,在保持面35a的各部位沿着通过方向即MD2方向通过递交位置Qout时,在该保持面35a的MD2方向的全长范围内,上述间隙也被均匀地维持。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递交时的吸收性主体10产生褶皱。但是,如上所述,根据情况,也可以不是保持面35a的整个面,而是仅其一部分为水平的平面部,也就是说,保持面35a也可以在水平的平面部以外局部具有一些凹凸或倾斜部。而且,在该情况下,同样地如上所述,保持面35a的周缘部成为以大致框架状水平的平面部为好。若采用这样的结构,则至少基于该周缘部中的CD方向的两端部,作为与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的粘接部的位置的吸收性主体10的长度方向的各端部10e、10e以上述间隙均匀的状态被推压在压辊120上,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各端部10e、10e产生褶皱。另外,交接位置Qin处的保持垫35向MD2方向的前方的通过速度被维持在与从裁切辊装置100送出的吸收性主体10 (IOa)的输送速度相同或比其稍快的速度的范围。由此,在吸收性主体10从裁切辊装置100的砧辊102接收保持垫35时,保持垫35在将吸收性主体10 (IOa)稍微拉伸的同时进行接收,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接收时的吸收性主体10(IOa)产生褶皱。另外,递交位置Qout处的保持垫35向MD2方向的后方的通过速度被维持在与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的行进速度相同或比其稍慢的速度的范围。由此,在从保持垫35向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递交吸收性主体10时,吸收性主体10在被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稍微拉伸的同时被递交,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递交时的吸收性主体10产生褶皱。
将保持垫35的通过速度设定到这样的速度范围能够通过旋转台45的旋转的角速度的设定或公转轨道Tr的轨道设定等进行。图9是保持垫35的公转轨道Tr、第一轨道50及第二轨道62的平面位置关系的说明图。此外,在该图中,关于第一轨道50及第二轨道62,仅示出了其中心线。第一轨道50及第二轨道62的任意一个的轨道形状都是与前述的保持垫35的公转轨道Tr相同的长圆形状。即,第一轨道50在前后方向(MD2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一对半圆轨道Tr50C、Tr50C和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轨道Tr50L、Te50L,所述一对半圆轨道Tr50C、Tr50C相互之间具有相同半径R50C,所述两条直线轨道Tr50L、Te50L沿前后方向连接这些半圆轨道Tr50C、Tr50C。另外,第二轨道62也在前后方向(MD2方向)的两端部具有一对半圆轨道Tr62C、Tr62C和相互平行的两条直线轨道Tr62L、Tr62L,所述一对半圆轨道Tr62C、Tr62C相互之间具有相同半径R62C,所述两条直线轨道Tr62L、Tr62L沿前后方向连接这些 半圆轨道Tr62C、Tr62C。第一轨道50与公转轨道Tr的平面中心即公转轴C40同心地设定,而且比公转轨道Tr大,从其外侧包围该轨道Tr地配置。由此,第一臂部件55相比于公转轨道Tr环绕于外侧。另一方面,第二轨道62与公转轨道Tr的形状相同,但从公转轨道Tr以规定的偏置值S向⑶方向移动。即,第二轨道62的平面中心C62关于MD2方向与公转轴C40处于相同位置,但关于⑶方向,从公转轴C40移动了上述偏置值δ。而且,若组合这样的第一轨道50及第二轨道62,则能够使保持垫35进行如上所述的沿着公转轨道Tr的公转动作、与公转轨道Tr的位置相应的如上所述的自转动作。另外,虽然已经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S卩,通过接收位置Qin的过程中,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的朝向和通过方向被固定并维持在该位置Qin处的吸收性主体10的输送方向即前后方向(MD2方向),但这是基于如下所述的第一及第二轨道50、62的设定而实现的。首先,第一轨道50的一个直线轨道Tr50L在MD2方向的前后跨过接收位置Qin地设定。另外,该直线轨道Tr50L上的接收位置Qin的上游侧的长度L50u及下游侧的长度L50d分别被设定成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35的一半(=L35/2)以上。由此,公转轨道Tr的直线轨道TrL也在MD2方向的前后跨过接收位置Qin,另外,该直线轨道TrL上的接收位置Qin的上游侧的部分的长度Lu及其下游侧的部分的长度Ld也分别被设定成所述长度L35的一半(=L35/2)以上。因此,保持垫35通过接收位置Qin时,在该保持垫35的通过方向即长度方向的全长L35范围内,沿前后方向(MD2方向)呈一条直线地移动,由此,保持垫35沿吸收性主体10的输送方向迅速地移动。另一方面,第二轨道62的一个直线轨道Tr62L也在MD2方向的前后跨过接收位置Qin地设定。另外,该直线轨道Tr62L上的接收位置Qin的上游侧的部分的长度L62u及其下游侧的部分的长度L62d也分别被设定成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35的一半(=L35/2)以上。因此,在将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维持在朝向MD2方向的状态的同时,保持垫35能够沿MD2方向通过接收位置Qin,由此实现上述的接收位置Qin的通过动作。另外,即使在递交位置Qout,第一轨道50的另一个直线轨道Tr50L也在MD2方向的前后跨过递交位置Qout。因此,保持垫35能够在递交位置Qout沿着吸收性主体10的输送方向即MD2方向移动。而且,第二轨道62的另一个直线轨道Tr62L也在MD2方向的前后跨过递交位置Qout。因此,在将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维持在朝向CD方向的状态的同时,保持垫35能够通过递交位置Qout,由此,实现如上所述的顺畅的吸收性主体10的递交动作。===其他实施方式===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所述实施方式,还能够进行以下的变形。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第二轨道62、第二臂部件64等,基于旋转台45的旋转动作来产生各保持垫35的自转动作,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按照每个保持垫35分别设置伺服马达等驱动源,通过控制各伺服马达的驱动旋转,使保持垫35自转。但是,该结构的情况下,需要与保持垫35个数相同的伺服马达,另外,还需要与旋转台45的旋转角度同步地控制自转动作的控制部,因此,从成本削减和装置结构的简化等观点出发,更优选上述实施方式。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公转机构40及自转机构60使用了第一轨道50、第二轨道62等轨道部件,但不限于此,这些机构也可以由凸轮机构等构成。例如,也可以在旋转台45的上表面上凹陷地设置呈长圆形状的两条凸轮槽,并且将垫支承部52的第一臂部件55的凸轮从动件57插入其中一个凸轮槽并使其转动,将保持垫35的第二臂部件64的凸轮从动件67插入另一个凸轮槽并使其转动。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保持垫35的保持面35a即平面部形成为水平面,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相对于水平面稍倾斜。但是,在该情况下,当然要以满足自转轴C35及公转轴C40与上述平面部的法线方向平行的关系的方式来设定这些自转轴C35及公转轴C4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轨道50及第二轨道62例示了长圆形状的轨道部件,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根据交接位置Qin、递交位置Qout的配置或者接收动作、递交动作等,从上述长圆形状适当地改变轨道部件的形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交接装置30在递交位置Qout将作为第一片状工件的吸收性主体10直接递交到作为第二片状工件的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但不限于此。例如,保持垫35也可以将第一片状工件递交到配置于递交位置Qout的抽吸辊等。此外,该情况下的抽吸辊是指围绕沿着CD方向的轴旋转驱动的平辊,并且是在其外周面上形成多个吸气孔,通过来自这些吸气孔的吸气将第一片状工件以面接触状态保持在外周面上的辊。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一例示出了一次性尿布1,但不限于此,只要是吸收排泄液或体液的物品即可,例如对于卫生巾的生产线,也可以适用本实施方式的交接装置30。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没有说明,但根据情况,如图6A所示,也可以将在周缘部45e支承旋转台45的该周缘部45e的重量的支承部件90设置在旋转台45的旋转方向Dc的适当的多个位置。作为所述支承部件90的结构,可以例示具有如下部件的结构立设在固定台41的上表面上的撑杆部件91 ;围绕水平轴自由旋转地设置在撑杆部件91的上端部的辊部件93。而且,根据所述支承部件90,辊部件93从下方抵接于旋转台45的周缘部45e并对其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抑制由旋转台45的周缘部45e的自重引起的下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关于自转动作没有进行详细的说明,但如图3A至图3F所示,各保持垫35构成为,在围绕公转轨道Tr公转一周期间,围绕自转轴C35自转一周(360° )。因此,在将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作为第一端部35el、将另一个端部作为第二端部35e2的情况下,当保持垫35通过接收位置Qin时,第一端部35el始终成为与第二端部35e2相比位于公转方向的下游侧的状态。由此,如图2A所示,在接收位置Qin,第一端部35el始终接收吸收性主体10的前端部IOel,第二端部35e2接收其尾端部10e2。因此,能够将第一端部35el的面形状等的各条件设定成最适合于吸收性主体10的前端部IOel的接收的条件,并且,将第二端部35e2的面形状等的各条件设定成最适合于吸收性主体10的尾端部10e2的接收的条件,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保持垫35接收吸收性主体10时可能产生的该吸收性主体10的褶皱。此外,对于递交位置Qout也是同样如上所述地将保持垫35的两端部的对应关系固定。即,如图3A所示,在将保持垫35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作为第三端部35el、将另一个端部作为第四端部35e2的情况下,当保持垫35通过递交位置Qout时,第三端部35el始终处于与第四端部35e2相比位于公转轨道Tr的内侧的状态。由此,配置于递交位置Qout的压辊120 (图2A)上的公转轨道Tr的内 侧的部位及外侧的部位分别与保持垫35的第三端部35el及第四端部35e2对应。S卩,如图2A所示,以第三端部35el将吸收性主体10的前端部IOel递交到背侧带部件的连续体24a、第四端部35e2将吸收性主体10的尾端部10e2递交到腹侧带部件的连续体20a的方式对应。因此,能够将第三端部35el的面形状等的各条件设定成最适合于向背侧带部件的连续体24a递交的条件,并且将第四端部35e2的面形状等的各条件设定成最适合于向腹侧带部件的连续体20a递交的条件,其结果,能够更有效地防止保持垫35将吸收性主体10向各带部件的连续体20a、24a递交时可能产生的该吸收性主体10的褶皱。另外,这样的保持垫35的自转动作是如上所述地通过在使自转机构60的作为主要部分的第二轨道62的平面形状与公转机构40的作为主要部分的第一轨道50相关联的同时适当地进行设定等而实现的。附图标记的说明I 一次性尿布(吸收性物品),Ia半成品,3腰围开口,5腿围开口,10吸收性主体(第一片状工件),IOa吸收性主体的连续体(第一片状工件),IOe端部,IOel前端部,10e2尾端部,11吸收体,12表面片部件,13里面片部件,14防漏片,15外包装片,17弹性部件,20腹侧带部件,20a腹侧带部件的连续体(第二片状工件),21无纺布,24背侧带部件,24a背侧带部件的连续体(第二片状工件),30交接装置,35保持垫,35a保持面,35el下游端部(第一端部,第三端部),35e2上游端部(第二端部、第四端部),35h吸气孔,35k开口部,36轴部,40公转机构,41固定台(固定基台),42轴承,45旋转台,45a轴部,45h开口,45p带轮,45e周缘部,48驱动源,48a驱动旋转轴,48b正时带,48p带轮,48m伺服马达,50第一轨道,52垫支承部,52a圆筒部件,52b有底无盖圆形容器,53轴承,55第一臂部件,56轴承,57凸轮从动件,59导向部件,59a直线轨道,59b导向块,60自转机构,62第二轨道,64第二臂部件,64a连杆部件,64b卡合部件,64c轴承部件,67凸轮从动件,80吸引机构,82负压室鼓,82a圆筒部件,82b盖板,82c盖板,82h通孔,83吸气管道,84吸气软管,84a —端的管口部,84b另一端的管口部,90支承部件,91撑杆部件,93辊部件,100裁切辊装置,101裁切辊,IOlk切断刀,102砧棍,120压辊(压辊装置),ClO中央部,C35自转轴,C40公转轴,C45旋转中心(第一轴),C62平面中心,ClOO轴,C120轴,Qin接收位置,Qout递交位置,S35空间,S52b内部空间,S82大致封闭空间,Tr公转轨道,Tr50C半圆轨道,Tr50L直线轨道,Tr62C半圆轨道,Tr62L直线轨道,Dc旋转方向,Dr旋转半径方向,R半径,R50C半径,R62C半径。


本发明涉及一种与吸收性物品相关的工件的交接装置,在接收位置接收沿输送方向被输送的第一片状工件,并将该第一片状工件的长度方向的朝向改变成在所述接收位置接收时的所述长度方向的朝向交叉的方向,在递交位置递交所述长度方向的朝向被改变了的所述第一片状部件。具有多个保持垫,其具有与所述第一片状工件的一个面抵接并保持该第一片状工件的平面部;公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围绕与所述平面部的法线方向平行的公转轴公转;自转机构,使所述保持垫围绕与所述平面部的法线方向平行的自转轴自转。在由所述公转机构形成的所述保持垫的公转轨道上设定有所述接收位置和所述递交位置。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