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勇 刘
  • 公开日
    2010年3月10日
  • 申请日期
    2009年9月9日
  • 优先权日
    2009年9月9日
  • 申请人
    袁丽君
  • 文档编号
    D03D1/00GK101666005SQ2009101920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立体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复合纱线,既可以每两根相邻形成一对与面层纱线和底层纱线交织,每对包括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也可以单根的形式与面层纱线和底层纱线交织,每根立体复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所述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由结构一致的基本循环组织构成,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至少一根底层纱线下侧;所述立体复合纱线进一步包括MD立体复合纱线和CMD立体复合纱线,MD立体复合纱线在MD方向上与面纬和底纬交织,CMD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与面经和底经交织;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在成形面层的MD方向上MD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面经形成第一数量的交织路径,在接触底层的MD方向上MD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和底经形成第二数量的交织路径,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比为2比3;所述的面经与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以平纹的方式交织;面经、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其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穿过相同数量或不同数量的面层纱线的上方,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在从成形面层的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的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的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立体复合纱线对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一条交织路径,以单根的形式出现的MD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经共同形成一条交织路径,以单根的形式出现的CMD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玮共同形成一条交织路径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MD立体复合纱线或以单根的形式与面炜和底纬交织的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位于同一根底经的两侧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CMD立体复合纱线或以单根的形式与面经和底经交织的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之间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12根底经,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为连续穿过六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连续穿过四根底纬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一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连续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一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每根底经与底纬的交织顺序方式相同,相邻的底经沿相同的纸机运行方向彼此错位相同根数的底纬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9根底经或者18根底经,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为连续穿过六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连续穿过六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一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连续穿过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连续穿过六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连续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每根底经与底纬的交织顺序方式相同,相邻的底经沿相同的纸机运行方向彼此错位相同根数的底纬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纬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9. 权利要求1和2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先后顺序或左右顺序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面纬具有第四直径,立体复合纱线具有第五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13至1比2.36之间,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三直径之比为1比0.63至1比1.2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四直径之比为1比0.88至1比1.1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五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25之间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制作方法过滤及造纸用织物本发明涉及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在造纸行业中称成形网。 多层织物在过滤及造纸行业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在造纸行业中通过一系列的设 备及工序将纸浆变成纸,首先要把纸浆过滤后形成湿的纸幅,在然后再通过转移装置进入压 榨区,湿纸幅通过压榨区后,被输送到干燥区,在干燥区进一步除去纸幅中的水分,以达到 后道工序的处理及包装要求,本发明在造纸行业所涉及的是把纸浆过滤后形成湿的纸幅所应 用的过滤成形织物,也就是成形网。在本专利描述中,采用纺织行业及造纸行业一般通用性术语,解释如下 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也是织物在纸机上的运行方向。C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垂直的横向,也是织物在机器上的运行方向的垂直方向。经线在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MD方向构成织物纵向结构的纱线。 讳线在垂直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CMD方向构成织物横向结构的纱线。 成形面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过滤介质接触,并对纤维起直接支撑作用的面层。接触底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机器的湿部的脱水元件接触的底层。
交织路径在单层织物的编织过程中,经线与纬线按特定的编织规律交织,每根经线 或每根纬线的交织规律相同并形成各自独立的路径,在本专利的描述中称之为交织路径。而 在多层织物中,一条交织路径可以由单根线形成,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邻的线共同形成。
本说明书中,包括成形面层经线简称面经;成形面层纬线简称面纬;接触底层经线简 称面底经;接触底层纬线简称底纬。
经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
玮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下方形成的交叉点。
飞数纺织行业中,织物弯曲规律完全相同的相邻近的两个纱线的错位数量,依次同 方向错位。在造纸生产过程中,成形网具有细小的网孔、薄的厚度和在纸张的表面产生尽可能小的 网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有高的印刷质量要求的纸张,消除网痕更是必须的要求,一 般使用成形面层网孔细小均匀的成形网,提高成形面层对纸浆纤维的支撑能力,同时要具有 较好的过滤性能,也就是织物对过滤介质具有高的留着率并有快速的滤水性能,具有这样性 能的织物可以用来抄造新闻纸、静电复印纸、无碳复写纸、打印纸、铜版纸、箱板纸的表面
P每楚
织物具有薄的厚度不仅可以提高脱水性能,还对降低造纸机的能耗有积极的作用。织物 的细小网孔和薄的厚度通常需要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直径较小,这就对接触底层的耐磨性造
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因为经线的细小也降低了织物在MD方向上的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织物的性能,己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得织物的成纸面层具有 细小的网眼,薄的厚度,以利于纸张的成形和干燥,提高接触底层纬线的直径以改善织物的 耐磨性,例如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用2组纸张成形表面CMD方向纱线、l组机器侧 面CMD方向纱线和1组MD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纸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 被称为双层织物;也有使用2组纸张成形表面纱线、2组机器侧面纱线和1组缝合纱线形成 较细小网孔的成形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三层织物,97182244.2、 97182245.X、 01804768.8、 02141980.9、 02800379.9、 200510076510.8、 200710100644.8 和美国5881764、5967195 、 6123116、 6145550、 6745797、 7243687、 2004082465、 200701577987、 03810199公开的多层织物,这些织物提供了非常细小的成纸面层的网孔, 但从另一个方面产生织物在较高纱线密度的情况下滤水性能的降低和织物耐磨性能的降低, 面层和底层结合牢度方面的不足。
因此,同时提供非常细小的成纸面层的网孔保证高的留着率,另外在较高纱线密度的情 况下具有好的滤水性能和耐磨性能,在恶劣的运行环境中面层和底层结合牢度能够满足使用
要求。 對月赠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好的纤维支撑能力,高的过滤介质留着率,同时又具有好 的脱水性能,良好的面层和底层结合牢度,长使用寿命,并能降低成型网不良厚度的过滤及 造纸用织物。
本发明所涉及的织物,其结构包括 一组面经, 一组面纬, 一组底经, 一组底纬, 一组 立体复合纱线,立体复合纱线既可以每两根相邻形成一对与面层纱线和底层纱线交织,每对包括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也可以单根的形式与面层纱线和底层纱线交 织,每根立体复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 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 分,位于成形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至少一根底层纱线下侧;立体复合纱线进一步包括MD 立体复合纱线和CMD立体复合纱线,MD立体复合纱线在MD方向上与面纬和底纬交织, CMD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与面经和底经交织; 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在成形面层 的MD方向上MD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面经形成第一数量的交织路径,在接 触底层的MD方向上MD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和底经形成第二数量的交织路 径,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比为2比3;面经与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以平纹的方式交织;面 经、面绎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其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穿过相同数量或不同
数量的面层纱线的上方,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在从成形面层纱线的交织部 分向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 线的成形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 相对。 .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MD立体复合纱线对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一条交织路径, 以单根的形式出现的MD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经共同形成一条交织路径。
一对MD立体复合纱线或以单根的形式与面纬和底纬交织的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 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位于 同一根底经的两侧; 一对CMD立体复合纱线或以单根的形式与面经和底经交织的立体复合 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 的底纬之间。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包括12根底经,也可以是9根底经或者18根底经,每根底经与 底纬的交织顺序方式相同,相邻的底经沿相同的纸机运行方向彼此错位相同根数的底纬。 面层CMD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 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面纬具有第四直径,立体 复合纱线具有第五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13至1比2.36之间,所述 第一直径与第三直径之比为1比0.63至1比1.2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四直径之比为1 比0.88至1比1.1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五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25之间。


图1是本发明过滤及造纸织物的面层的俯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底层的俯视图3A—图3B是图1和图2所示织物的CMD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4A—图4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面层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面层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底层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底层的俯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底层的俯视图; 图IO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例的底层的俯视
下方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具体的说明。
附图中相同的标识号代表同一个纱线或部件,为方便阅读,对实施例的结构进行了放大。 第一实施例
在图1和图2中显示了一种过滤及造纸织物,图中所示的是造纸该织物的一个基本循环 组织,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4根面经131 — 134, 12根底经101 — 112, g根MD立体复 合纱线181 — 188, 24根CMD立体复合纱线1001 —1024, 12根面纬1051 —1062和12根底 纬151 — 162,从图1中可以看出,造纸织物的成形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经与立 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面纬以平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例如,面经131、 132、 133、 134穿过所有面纬1051 — 1062的上方,同时穿过相邻CMD两根立体复合纱线1001、 1002之间,穿过每相邻两根CMD立体复合纱线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
图2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包括12根底经101 — 112 和12根底纬151 — 162,底经与底纬以六上/一下/四上/一下的飞数为2的形式斜纹交织。例 如底经101穿过底纬157、 162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 类推;相邻的底经102穿过底纬152、 159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 环,并依次类推。并且面纬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 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为2比3。
参照图1和图2,在CMD方向上,本实施例的成纸面层的24根CMD立体复合纱线, 其中的奇数为第一立体复合纱线1001、 1003、 1005、 1007、009、 1011等,偶数为第二立 体复合纱线1002、 1004、 1006、 1008、 1010、 1012等,且相邻两根为一对,即第一立体复 合纱线1001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002为一对,以此类推。与面经和底经交织的立体复合纱 线对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之间;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 的底纬之间,例如立体复合纱线1001 、1002的成纸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纬1051 、 1052之间;立体复合纱线1001、 1002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纬151、 152 之间;相邻的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先后顺序。在MD 方向上,本实施例的成纸面层的8根MD立体复合纱线,其中的奇数为MD第一立体复合 纱线181、 183、 185、 187等,偶数为MD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82、 184、 186、 188等,且 相邻两根为一对,即第一立体复合纱线181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82为一对,以此类推。与 面纬和底纬交织的立体复合纱线对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其接触 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例如立体复合纱线181、 182的成形面层交织部 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131、 132之间;立体复合纱线181、 182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 于两根相邻的底经102、 103之间;相邻的MD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MD第二立体复合纱线, 可以变更织造的左右顺序。
图3A-图3B是本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剖视图;显示了面经、底经的相对位置和对应 关系,以及面纬、底纬和CMD立体复合纱线穿过面经和底经的路径,例如立体复合纱线1001 穿过面经135、 137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同时穿过MD立体复合纱线181、 182、 184、 186、 187的下方及其余MD立体复合纱线上方,穿过底经103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形 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1002穿过面经131、 132的上方及其余面经的下方 同时穿过MD立体复合纱线182、 184、 185、 186、 187的下方及其余MD立体复合纱线上 方,穿过底经109的下方及其余底经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
由图1、图2和图3A-图3B所示,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位于成纸 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一根底层纱线下侧;第一立体复合纱线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在从成形面 层的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的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第一立体复合纱线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 的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成纸面层的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 纱线的接触底层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在CMD方向上第一立体复合纱线1001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002在从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在184、 187的下侧交叉,在这个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第一立体复合纱线IOOI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002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第一立体复合纱线1001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002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在MD方向上第一立体复合纱线181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82在从成形面层的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的交织部分过渡时在1051、 1057的下侧交叉,在这个相邻的2个交叉点之间,第一立体复合纱线181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82的成形面层的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第二实施例
由图4A-图4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过滤及造纸织物的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与图2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接触底层。图中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CMD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其2个剖视的位置与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的2个剖视的位置相同。从图2和图4A-隱图4B中可以看出,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4根面经231—234, 12根底经101 — 112, 8根MD立体复合纱线281—288, 12根CMD立体复合纱线,24根面纬和12根底纬151 — 162 ,图中标号面纬2051、 2052, CMD立体复合纱线2301。
从图4A-图4B显示了面经、底经的相对位置和对应关系,以及面纬、底纬和立体复合纱线穿过面经和底经的路径,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CMD立体复合纱线是以单根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其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共同形成一条交织路径,例如2301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2052共同形成一条交织路径,2301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底经103、 109下侧。
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面经、MD立体复合纱线、面纬的交织方式、相对位置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面讳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实施例
由图5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织物的面层的俯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可以采用与图2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接触底层。从图5和图2中可以看出,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8根面经331—338, 12根底经101 — 112, 4根MD立体复合纱线381—384, 24根CMD立体复合纱线3001—3024, 12根面纬3051—3062,和12根底纬151 — 162。
从图5显示了面经、MD立体复合纱线、CMD立体复合纱线以及面纬的交织方式和排列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MD立体复合纱线是以单根的形式出现的,并且其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经共同形成一条交织路径,例如38K 382、 383、 384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分别与面经332、 334、 336、 338共同形成各自的一条交织路径,381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底纬154、 ]61下侧等等以此类推。
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面经、CMD立体复合纱线、面纬的交织方式、相对位置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面炜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四实施例
由图6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织物的面层的俯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造纹理上可以采用与图2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接触底层。从图6和图2中可以看出,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4根面经431—434, 12根底经101 —112, 8根MD立体复合纱线481—488, 12根CMD立体复合纱线4001—4012, 18根面纬4051—4068,和12根底纬151 —162。
从图5显示了面经、MD立体复合纱线、CMD立体复合纱线以及面纬的交织方式和對一列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面纬是18根,CMD立体复合纱线对是6对,这样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中面纬数量与底纬数量之比为3比2, CMD立体复合纱线对与底纬数量之比为l比2。
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面经、MD立体复合纱线与面纬的交织方式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面纬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为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五实施例
由图7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织物的底层的俯视图。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包括8根底经501—508和12根底纬551—562, 8根MD立体复合纱线581 —588, 12根CMD立体复合纱线5001-5012,底经与底纬以四上/一下/一上/一下/二上/一下/一上/一下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501穿过底纬555、 557、 560、 562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相邻的底经502穿过底纬552、 557、 559、 562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
从图7中可以看出,MD立体复合纱线581与582、 583与584、 585与586、 587与588各成一对,并分别在接触底层MD方向上各自形成一条交织路径,本实施例可以采用图6所示第四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结构,这样面纬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讳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为2比3。
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的底经的数量减少1/3,因此在相同的纬密情况下,本实施例的底纬直径和上述实施例相比可以增大,例如底经直径为0.17mm时,底纬的直径可以为0.35mm,因此具有更好的耐磨性能。第六实施例
由图8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织物的底层的俯视图。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包括18根底经601—618和12根底纬651—662, 12根MD立体复合纱线681—692, 24根CMD立体复合纱线6001—6024,底经与底纬以六上/一下/四上/一下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601穿过底纬657、 662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相邻的底经602穿过底纬652、 659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
从图8中可以看出,MD立体复合纱线681与682、 683与684、 685与686、 687与688、 689与690、 691与692各成一对,在接触底层MD方向上分别位于底经603、 606、609、 612、 615、 618的左右两侧与底纬交织,本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的结构可以采用图1所示第一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结构,所不同的是面经的根数为6根,MD立体复合纱线为6对。这样面纬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为2比3。
本实施例的面层结构,面经、MD立体复合纱线、面纬的交织方式、相对位置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七实施例
由图9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织物的底层的俯视图。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包括12根底经701—712和9根底讳751—759, 12根MD立体复合纱线781—792, 18根CMD立体复合纱线7001—7018,底经与底纬以四上/一下/三±/—下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701穿过底纬755、 759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讳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相邻的底经702穿过底纬752、 757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在另外的实施例中,底经与底纬以六上/一下 一±/—下的方式斜纹交织,在此不再一
11一赘述。
从图9中可以看出,MD立体复合纱线781与782、 783与784、 785与786、 787与788、 789与790、 791与792各成一对,并分别在接触底层MD方向上各自形成一条交织路径,本实施例可以采用图8所示第六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结构,这样面纬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为2比3。
第八实施例
由图0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八实旌例织物的底层的俯视图。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包括12根底经801—812和18根底纬,12根MD立体复合纱线,18根CMD立体复合纱线,图中标号底纬851 — 859, CMD立体复合纱线8001—8010, MD立体复合纱线881、 882、 884、885、 886、 887、 888、 890、 891、 892,底经与底讳以六上/一下/三上/一下/二上/一下/三上/一下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801穿过底纬857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相邻的底经802穿过底纬854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
从图10中可以看出,MD立体复合纱线881与882、 883与884、 885与886、 887与888、 889与890、 891与892各成一对,并分别在接触底层MD方向上各自形成一条交织路径,本实施例可以采用图9所示第七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结构,这样面纬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为2比3。
上述实施例中,面纬和CMD方向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形成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本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知道将上述比例调整为3比1或3比2,是容易实现的和普遍采用的配比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实施例的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面纬具有第四直径,立体复合纱线具有第五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13至1比2.36之间,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三直径之比为1比0.63至1比1.25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四直径之比为1比0.88至1比1.1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五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25之间。例如底经直径为0.20 mm,底纬直径为0.35 mm,面经直径为0.17咖,面纬直径为0.18mm,立体复合纱线直径为0.17咖,C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56根/cm 72根/cm,具有更好的过滤性能和耐磨性能的同时,也具有好的面层和底层的结合牢度。
在本发明的过滤及造纸织物结构中,纱线的选用是根据过滤工艺和过滤设备、造纸工艺和造纸设备对织物的要求来确定,例如可以选用单丝、复丝、加捻复丝、纱线的横截面可以是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等,纱线的材料可以是聚酯、尼龙、聚丙烯、芳族聚酰胺,而使用最多的是本行业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龙。
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


本发明公开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立体复合纱线,立体复合纱线既可以每两根相邻形成一对与面层纱线和底层纱线交织,每对包括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也可以单根的形式与面层纱线和底层纱线交织,每根立体复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位于成形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至少一根底层纱线下侧;立体复合纱线进一步包括MD立体复合纱线和CMD立体复合纱线,MD立体复合纱线在MD方向上与面纬和底纬交织,CMD立体复合纱线在CMD方向上与面经和底经交织;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在成形面层的MD方向上MD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面经形成第一数量的交织路径,在接触底层的MD方向上MD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和底经形成第二数量的交织路径,第一数量与第二数量之比为2比3;面经与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以平纹的方式交织;面经、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