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勇 刘
  • 公开日
    2010年3月10日
  • 申请日期
    2009年9月9日
  • 优先权日
    2009年9月9日
  • 申请人
    袁丽君
  • 文档编号
    D03D1/00GK101666004SQ2009101920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立体复合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相邻形成一对与成形面层和接触底层交织,每对包括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每根立体复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所述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由结构一致的基本循环组织构成,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立体复合纱线与接触底层纱线交织,位于成形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至少一根底纬的下侧;所述的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相邻形成一对,每对的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相邻的二根立体复合纱线的相邻的二个交叉位置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与成形面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的MD方向上,在成形面层的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面经形成第一数量的交织路径,在接触底层的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和底经形成第二数量的交织路径,第一数量和第二数量之比为3比5;面经、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成形面层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与面讳以平纹或一上/二下的方式交织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一对立体复合纱线与面纬和底纬交织形成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或一根面经的两侧;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位于同一根底经的两侧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底层为10综织造结构,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为f连续穿过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连续穿过五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l连续穿过六根底纬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f连续穿过五根底纬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连续五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t连续穿过六根底纬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连续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底层为15综织造结构,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为f连续穿过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f 连续穿过三根底纬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连续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连续穿过五根底纬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一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连续四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一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底经穿过底纬的顺序方式也可以是i连续穿过四根底纬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连续三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再穿过二根的上方,再穿过一根的下方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在MD方向上相邻的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共同组成一条交织路径,或者和其中相邻的一根面经共同组成二条交织路径,并且可以变更织造的左右顺序7. 根据权利要求5和6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每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8. 根据权利要求5和6所述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特征在于每根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和相邻的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或者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讳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10.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织物,其特征在于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13至1比2.36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25之间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过滤及造纸用织物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过滤及造纸用织物的制作方法多层织物在过滤及造纸行业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例如在造纸行业中通过一系列的设 备及工序将纸浆变成纸,首先要把纸桨过滤后形成湿的纸幅,在然后再通过转移装置进入压 搾区,湿纸幅通过压榨区后,被输送到干燥区,在干燥区进一步除去纸幅中的水分,以达到 后道工序的处理及包装要求,本发明在造纸行业所涉及的是把纸浆过滤后形成湿的纸幅所应 用的过滤成形织物,也就是成形网。在本专利描述中,采用纺织行业及造纸行业一般通用性术语,解释如下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也是织物在纸机上的运行方向。CMD:造纸机或过滤机的运行方向垂直的横向,也是织物在机器上的运行方向的垂直方向。经线在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MD方向构成织物纵向结构的纱线。 绎线在垂直造纸机或过滤机运行方向上,即CMD方向构成织物横向结构的纱线。 成形面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过滤介质接触,并对纤维起直接支撑作用的面层。接触底层在造纸机或过滤机上的织物可以为多层结构,与机器的湿部的脱水元件接触的底层。
交织路径在单层织物的编织过程中,经线与纬线按特定的编织规律交织,每根经线 或每根纬线的交织规律相同并形成各自独立的路径,在本专利的描述中称之为交织路径。而 在多层织物中,一条交织路径可以由单根线形成,也可以由多根同方向的相邻的线共同形成。
本说明书中,包括成形面层经线简称面经;成形面层纬线简称面纬;接触底层经线简 称面底经;接触底层纬线简称底纬。
经浮点经线与纬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上方形成的交叉点。
炜浮点经线与讳线交叉时,经线在纬线的下方形成的交叉点。
飞数纺织行业中,织物弯曲规律完全相同的相邻近的两个纱线的错位数量,依次同 方向错位。
在造纸生产过程中,成形网具有细小的网孔、薄的厚度和在纸张的表面产生尽可能小的网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有高的印刷质量要求的纸张,消除网痕更是必须的要求,一 般使用成形面层网孔细小均匀的成型网,提高成形面层对纸浆纤维的支撑能力,同时要具有 较好的过滤性能,也就是织物对过滤介质具有高的留着率并有快速的滤水性能,具有这样性 能的织物可以用来抄造新闻纸、静电复印纸、无碳复写纸、打印纸、铜版纸、箱板纸的表面 层等等。
织物具有薄的厚度不仅可以提高脱水性能,还对降低造纸机的能耗有积极的作用。织物 的细小网孔和薄的厚度通常需要织物的经线和纬线的直径较小,这就对接触底层的耐磨性造 成不良的影响,同时因为经线的细小也降低了织物在MD方向上的强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织物的性能,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得织物的成形面层具有 细小的网眼,薄的厚度,以利于纸张的成形和干燥,提高接触底层纬线的直径以改善织物的 耐磨性,例如已经设计出了多层织物,使用2组纸张成形表面CMD方向纱线、l组机器侧 面CMD方向纱线和1组MD纱线形成较细小网孔的成形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 被称为双层织物;也有使用2组纸张成形表面纱线、2组机器侧面纱线和1组缝合纱线形成 较细小网孔的成形面层和耐用的机器侧面层;其通常被称为三层织物,97182244.2、 97182245.X、 01804768.8、 02141980.9、 02800379.9、 200510076510.8、 200710100644.8、 200710101972、 200710162355和美国5881764、 5967195、 6123116、 6145550、 6745797、 6837277、 6896009、 6959737、 7059357、 7243687、 2004082465、 200701577987、 03810199 公开的多层织物,这些织物提供了非常细小的成形面层的网孔,有些织物进一步提供了面层 MD纱线与底层MD纱线不相同的数量比,然而过滤及造纸产品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仍然需要 本行业提供大量的不同结构的产品。
因此,多样化的产品能够为现有产品之间的不足提供更多的选择,有时甚至是某些特殊 使用环境中最佳的选择,例如桨板生产过程的应用。


本发明所涉及的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包括一组面经, 一组面纬, 一组底经, 一组底纬, 一组立体复合纱线,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相邻形成一对与成形面层和接触底层交织,每对包 括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每根立体复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 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 立体复合纱线与接触底层纱线交织,位于成形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至少一根接触底层纱线下侧;每两根相邻立体复合纱线形成一对,每对的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在成 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相邻的二根立体复合纱线的相邻的二个 交叉位置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 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的MD方向上,成形面层纱线在成形面 层形成第一数量的交织路径,接触底层纱线在接触底层形成第二数量的交织路径,第一数量 和第二数量之比为3比5;
面经、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织物的成形面层;面经与面纬和 立体复合纱线以平纹或一上/二下的方式交织。
一对立体复合纱线与面讳和底讳交织形成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 间或一根面经的两侧;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底经之间或位于同一根底经的 两侧。
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采用底层为10综或15综织造结构,每根底经与底纬的交织顺序 方式相同,相邻的底经沿相同的纸机运行方向彼此错位相同根数的底纬。
相邻的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左右顺序;每根立体复 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讳交织形成接触底层讳浮点,和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 接触底层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每根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接触底层纬浮点,可以单独出 现,也可以和相邻的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或者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彼 此相邻,成对出现。
面纬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或3比1或3比2。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 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l比1.13至1比2.36之间,所 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1比1.25之间。


图1是本发明织物的面层的俯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底层的俯视图3A—图3C是图1和图2所示织物的MD方向的剖视图 图4A—图4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 图5A—图5C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 图6A—图6E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的面层的俯视图8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面层的俯视图9A—图9B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IOA—图10B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
下方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具体的说明。
附图中相同的标识号代表同一个纱线或部件,为方便阅读,对实施例的结构进行了放大。 第一实施例-
在图1和图2中显示了一种过滤及造纸织物,图中所示的是造纸该织物的一个基本循环 组织,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具有4根面经121 — 124, IO根底经IOI — IIO, 4根立体复合纱 线141 — 144, 20根面玮1151 — 1170和10根底讳151 — 160,从图1中可以看出,造纸织 物的成形面层,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的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纸面层交织部分与面纬以平 纹方式相互交织在一起,例如,面纬1151穿过面经121、 124、立体复合纱线141、 142的 上方,穿过面纬122、 123的下方,同时穿过两根立体复合纱线143、 144之间,形成一个循 环,并依次类推;相邻的面纬1152穿过面经122、 123、立体复合纱线143、 144的上方, 穿过面纬121、 124的下方,同时穿过两根立体复合纱线141、 142之间,形成一个循环,并 依次类推。
图2显示了本实施例的接触底层的结构,每个重复的循环组织包括10根底经IOI — IIO 和IO根底纬151 —160,底经与底纬以四±/—下的飞数为2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101 穿过底纬155、 160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相邻 的底经102穿过底纬152、 157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 类推。并且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MD方向上,面经组成4条交织路径, 立体复合纱线对141和142、 143和144的面层交织部分组成2条交织路径,面层的交织路 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为3比5。
参照图1和图2,在MD方向上,本实施例的成形面层的4根MD立体复合纱线,其中 的第一立体复合纱线141、 143,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42、 144,且相邻两根为一对,即第一 立体复合纱线141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42为一对,以此类推。与面纬和底纬交织的立体复 合纱线对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之间;其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一根底经两侧,例如立体复合纱线141、 142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位于两根相邻的面经122、 123之间;立体复合纱线141、 142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底经105的两侧;在另外的 实施例中立体复合纱线141、 142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位于底经104和105之间。相邻的 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可以变更织造的左右顺序。
由图2所示,立体复合纱线141、 142和底纬153、 158交织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105 和底纬153、 158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立体复合纱线143、 144和底纬153、 158 交织形成的纬浮点与底经110和底纬153、 158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其他的底 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则以单独的形式出现。
图3A-图3C是本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显示了面纬、底纬的相对位置和对应关 系,以及面经、底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穿过面纬和底纬的路径,例如立体复合纱线141穿过面 绎1152、 1154、 1156、 1158、 1160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158的下方及其 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142穿过面纬1162、 1164、 1166、 1168、 1170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153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 循环,并依此类推。
由图l、图2和图3A-图3C所示,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纱线的交织部分,位于成纸 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一根底纬下侧;第一立体复合纱线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在从成形面层交 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第一立体复合纱线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的相邻的 2个交叉点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的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 触底层的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例如第一立体复合纱线141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42在从 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在1151、 1161的下侧交叉,在这个相邻的2 个交叉点之间,第一立体复合纱线141与第二立体复合纱线142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 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 第二实施例
由图4A-图4C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过滤及造纸织物的剖视图。本实施例在织造 纹理上与图2所示实施例有不同的接触底层。图中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MD方向的局部剖 视图;其3个剖视的位置与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的3个剖视的位置相同。从图4A-图4C中 可以看出,所述织物具有一组面经, 一组底经, 一组立体复合纱线, 一组面纬, 一组底纬, 图中标号面经221,底经201、 202,立体复合纱线241、 242,面讳2151—2170,底纬251 一260。底经与底纬以六上/一下/二上/一下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201穿过底纬257、260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相邻的底经202穿过 底讳253、 260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
在图4A-图4C显示了面纬、底纬的相对位置和对应关系,以及面经、底经和立体复合 纱线穿过面纬和底纬的路径,例如立体复合纱线241穿过面纬2159、 2161、 2163、 2165、 2167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253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242穿过面纬2151、 2153、 2155、 2157、 2169的上方及其余面 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256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
本实施例的面层结构,面经、立体复合纱线、面纬的交织方式、相对位置等等与第一实 施例相同,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 织路径的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三实施例
由图5A-图5C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过滤及造纸织物的剖视图。本实施例在织造 纹理上与图2所示实施例有不同的接触底层。图中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MD方向的局部剖 视图;其3个剖视的位置与图3所示第一实施例的3个剖视的位置相同。从图5A-图5C中 可以看出,所述织物具有一组面经, 一组底经, 一组立体复合纱线, 一组面纬, 一组底纬, 图中标号面经321,底经301、 302,立体复合纱线34K 342,面纬3151—3170,底纬351 —360。底经与底炜以五上/一下/三上/一下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301穿过底纬356、 360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讳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相邻的底经302穿过 底纬353、 359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在另外的 实施例中,底经与底讳以五上/一下/二±/—下/五上/一下/四上/一下的方式斜纹交织;或者底 经与底纬以六上/一下/三上/—下/四上/一下/三上/一下的方式斜纹交织,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图5A-图5C显示了面纬、底纬的相对位置和对应关系,以及面经、底经和立体复合 纱线穿过面纬和底纬的路径,例如立体复合纱线341穿过面纬3159、 3161、 3163、 3165、 3167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352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342穿过面纬3151、 3153、 3155、 3157、 3169的上方及其余面 讳的下方同时穿过底讳356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
本实施例的面层结构,面经、立体复合纱线、面纬的交织方式、相对位置等等与第一实 施例相同,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 织路径的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第四实施例
.由图6A-图6E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过滤及造纸织物的剖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 织造纹理上可以采用与图4A-图4C所示实施例相同的接触底层。图中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 MD方向的局部剖视图;从图6A-图6E中可以看出,所述织物具有一组面经, 一组底经, 一组立体复合纱线, 一组面纬,一组底纬,图中标号面经421、 422,底经401、 402、 403、 404,立体复合纱线441、 442,面讳4151—4170,底纬451—460。
在图6A-图6E显示了面讳、底纬的相对位置和对应关系,以及面经、底经和立体复合 纱线穿过面纬和底纬的路径,例如立体复合纱线441穿过面纬4159、 4161、 4163、 4165、 4167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讳453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 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442穿过面纬4152、 4154、 4156、 4158、 4168、 4170的上方及 其余面讳的下方同时穿过底讳456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与其中相邻 的一根面经共同组成二条交织路径,例如441、 442与422共同组成二条交织路径,本实施 例的面层依然为平纹结构,底经、立体复合纱线、底纬的交织方式、相对位置等等与第二实 施例相同,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 织路径的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五实施例
由图7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过滤及造纸织物的面层的俯视图。本实施例包括在织 造纹理上可以采用与上述实施例相同的接触底层。图中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面层的俯视图; 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具有一组面经, 一组底经, 一组立体复合纱线, 一组面纬,一 组底炜,图中标号面经511、 512、 513,面纬5151—5170,立体复合纱线541 —546。
从图7中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对的比例为l比l,其他的底层结 构,底经、立体复合纱线、底绎的交织方式、相对位置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面纬的数量 与底炜的数量之比,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等等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第六实施例
由图8和图9A-图9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六实施例织物的面层俯视图和剖视图。每个重 复的循环组织包括一组面经, 一组底经, 一组立体复合纱线, 一组面纬, 一组底纬,图中标 号面经621—626,底经601,立体复合纱线641—646,面纬6151—6162,底纬651—665。本实施例的底层为15综织造结构,底经与底纬以四上/一下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601 穿过底纬655、 660、 665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 由图8和图9A-图9B可以看出,面纬以二上/一下的斜纹方式与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 交织,例如面纬6151穿过面经621、 623、 625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 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以此类推;相邻的面纬6152穿过面经622、 624、 626的下方同时穿 过其余面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以此类推;相邻的面纬6153穿过面经 621、 622、 623、 624、 625、 626的上方,穿过立体复合纱线642、 643、 645的下方同时穿 过641、 644、 646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以此类推。
图9A-图9B是本实施例的MD方向的剖视图;显示了面讳、底纬的相对位置和对应关 系,以及面经、底经和立体复合纱线穿过面纬和底纬的路径,例如立体复合纱线641穿过面 讳6156、 6159、 6171、 6174、 6177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659的下方及其 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642穿过面纬6153、 6162、 6165、 6168、 6180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654、 664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 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并且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在MD方向上,面经 组成6条交织路径,立体复合纱线对641和642、 643和644、 645和646的面层交织部分组 成3条交织路径,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织路径的数量之比为3比5。 第七实施例
由图lOA--图IOB给出了本发明的第七实施例过滤及造纸织物的剖视图。本实施例在织 造纹理上与图9A-图9B所示实施例有不同的接触底层。图中所示的是本实施例的MD方向 的局部剖视图;从图10A-图10B中可以看出,所述织物具有一组面经, 一组底经, 一组立 体复合纱线, 一组面纬, 一组底纬,图中标号面经721,底经701,立体复合纱线741、 742, 面纬7151 — 7180,底纬751—765。本实施例的底层为15综织造结构,底经与底纬以三上/ 一下/三Jl/一下/三上/一下/二上/一下的形式斜纹交织。例如底经701穿过底纬754、758、762、 765的下方,同时穿过其余底纬的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次类推。在另外的实施例中, 底经与底纬以五上/一下/一上/一下/四上/一下/一上/一下的方式斜纹交织;或者底经与底纬以 四上/一下/二上/一下/三上/一下/二上/一下的方式斜纹交织,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在图IOA-图10B显示了面纬、底纬的相对位置和对应关系,以及面经、底经和立体复 合纱线穿过面纬和底纬的路径,例如立体复合纱线741穿过面纬7153、 7162、 7165、 7177、 7180的上方及其余面纬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754、 761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立体复合纱线742穿过面纬7156、 7159、 7168、 7171、 7174的上方及其 余面讳的下方同时穿过底纬757、 765的下方及其余底纬上方,形成一个循环,并依此类推。
本实施例的面层结构,面经、立体复合纱线、面纬的交织方式、相对位置等等与第六实 施例相同,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在MD方向上面层的交织路径数量与底层的交 织路径的数量之比等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同时上述实施例中,例如第七实施例的底经与底 讳交织形成接触底层讳浮点,有些和相邻的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与底纬交织形 成的讳浮点彼此相邻成对出现;有些与相邻的底经与底纬交织形成的纬浮点彼此相邻,成对 出现,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实施例中,面纬的数量与底纬的数量之比为2比1,本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知道将上 述比例调整为3比1或3比2,是容易实现的和普遍采用的配比方式,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上述实施例的底经具有第一直径,底纬具有第二直径,面经具有第三直径,所述第一直 径与第二直径之比为1比1.13至1比2.36之间,所述第三直径与第一直径之比为1比1至 1比1.25之间。例如底经直径为0.20咖,底纬直径为0.25咖 0.45咖,面经直径为0.17咖, 面纬直径为0.18咖,立体复合纱线直径为0.17咖,CMD方向的纱线密度为56根/cm 72 根/cm。
在本发明的过滤及造纸织物结构中,纱线的选用是根据过滤工艺和过滤设备、造纸工艺 和造纸设备对织物的要求来确定,例如可以选用单丝、复丝、加捻复丝、纱线的横截面可以 是圆形、扁方形、椭圆形等等,纱线的材料可以是聚酯、尼龙、聚丙烯、芳族聚酰胺,而使 用最多的是本行业通常使用的聚酯和尼龙。
上述实施例以图示的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以图示方式说明的上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 明的限制。本发明由权利要求限定。


本发明公开一种过滤及造纸用织物,其结构包括一组面经,一组面纬,一组底经,一组底纬,一组立体复合纱线,立体复合纱线每两根相邻形成一对与成形面层和接触底层交织,每对包括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每根立体复合纱线包括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接触底层交织部分组成,该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纤维支撑的一部分;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立体复合纱线与接触底层纱线交织,位于成形面层纱线下方并穿过至少一根接触底层纱线下侧;每两根相邻立体复合纱线形成一对,每对的第一立体复合纱线和第二立体复合纱线在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向接触底层交织部分过渡时交叉,在相邻的二根立体复合纱线的相邻的二个交叉位置之间,其中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和另一根立体复合纱线的接触底层交织部分形成上下相对;在一个基本循环组织内的MD方向上,成形面层纱线在成形面层形成第一数量的交织路径,接触底层纱线在接触底层形成第二数量的交织路径,第一数量和第二数量之比为3比5;面经、面纬和立体复合纱线的成形面层交织部分,构成织物的成形面层。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