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及其处理方法以及设计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及其处理方法以及设计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奥野昌生, 达尼埃莱·科达托
  • 公开日
    2010年3月3日
  • 申请日期
    2008年4月25日
  • 优先权日
    2007年4月26日
  • 申请人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文档编号
    D04B1/22GK101663427SQ20088001312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所述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中,为了根据编织针织物的数据而在与数据对应的针织物上的位置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在设定于从供纱口供给前的针织纱上的纱线加工部,对用于编织针织物而从同一个供纱口供给的针织纱进行加工以预先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从而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包括利用纱线加工部的前后区间的针织纱,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往复移动地形成的过渡区间;以及卡定部或防脱散部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卡定部使在过渡区间往复移动的针织纱的一部分卡定在针织物上,所述防脱散部设置于针织纱向过渡区间转移的部分的针织物侧,施行防止转移的针织纱脱散的防脱散处理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纱在多个部位集圈于所述针织物上,从而进行所述防脱散部 的防脱散处理3.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其特征在 于,通过在前后具有针床的横机,将在前后针床上分别编织成的针织 物在编织宽度的两侧连接而将所述针织物编织成筒状,所述过渡区间形成于该筒状针织物的外侧4. 如权利要求1 3的任一项所述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其 特征在于,在所述针织纱上空出间隔而设置多个纱线加工部,分别包 含各纱线加工部而在不同的编织线圈横列上形成的过渡区间沿假想的 直线配置5. —种纱线加工部的处理方法,相对于为了编织针织物而从同一 个供纱口供给的针织纱,对纱线加工部进行处理,以根据编织针织物的数据而在与数据对应的针织物上的位置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其 特征在于,在纱线加工部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之前,使纱线加工部的前后 的针织纱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往复移动而形成过渡区间,并且,形成卡定部或防脱散部中的至少一个后,继续编织针织物,其中, 所述卡定部使在过渡区间往复移动的针织纱的一部分卡定在针织物 上,所述防脱散部设置于针织纱向过渡区间转移的部分的针织物侧, 施行防止转移的针织纱脱散的防脱散处理,在针织物的编织后,切断包含纱线加工部的过渡区间的针织纱而 从针织物除去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纱线加工部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使针织纱在多个部位集圈于针织物而进行所述防脱散处理7. 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纱线加工部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针织物,将在横机的前后针床上分别编织成的针织物在编织 宽度的两侧连接而编织成筒状,使所述过渡区间形成于该筒状针织物的外侧, 将所述切断后残留的过渡区间的针织纱引入该筒状针织物的内侧 而吸收8. 如权利要求5 7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加工部的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使所述针织纱集圈于形成所述针织物的线圈而进行所述卡定 部上的卡定9. 如权利要求5 7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加工部的处理方法,其特 征在于,使所述针织纱绕挂于形成所述针织物的线圈而进行所述卡定 部上的卡定10. 如权利要求5~7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加工部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过渡区间的针织纱往复移动的折回位置附近的针 织纱,在未卡定所述针织物的线圈的织针上进行挂圈,并且,使过渡 区间的针织纱通过针织物的一方表面侧和另一方表面侧之间,然后除 去挂圈,从而进行所述卡定部上的卡定11. 如权利要求5~10的任一项所述的纱线加工部的处理方法,其 特征在于,在所述针织纱上空出间隔而设置多个纱线加工部,分别包 含各纱线加工部而在不同的编织线圈横列上形成的过渡区间沿假想的 直线配置12. —种针织物的设计装置,产生用于通过横机编织针织物的编 织数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用于编织针织物而从同一个供纱口供给的针织纱,在编织 针织物的同时处理纱线加工部,以根据编织针织物的数据而在与数据 对应的针织物上的位置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为此,在纱线加工部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之前,使纱线加工部的前后 的针织纱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往复移动而形成过渡区间,并且,形成卡定部或防脱散部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卡定部使在过 渡区间往复移动的针织纱的一部分卡定在针织物上,所述防脱散部设 置于针织纱向过渡区间转移的部分的针织物侧,施行防止转移的针织 纱脱散的防脱散处理,生成编织数据以使横机执行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及其处理方法以及设计 装置,所述针织物在用于通过横机编织针织物的针织纱上先设置加工 部,在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切换颜色等性质
  • 背景技术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及其处理方法以及设计装置的制作方法一直以来,在横机中,分开使用多个供纱口,切换颜色等不同的 多种针织纱而编织针织物。但是,可使用的针织纱的种类受到供纱口 的数量的限制。如果在从同一个供纱口供给的针织纱的中途设置纱线 加工部,进行接合不同的针织纱等的加工而对其进行切换,则能够从 一个供纱口依次供给多种针织纱。即,可使用的针织纱的数量能够不受供纱口的数量的限制,能够编织使用多种颜色的针织物等。在针织 纱的中途设置纱线加工部而进行针织纱的切换的情况下,计算编织所 需的针织纱的使用量,预先调整进行纱线加工的时机,以使纱线加工 部到达针织物上针织纱被切换的位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纱线加 工部被织入针织物而残留。根据记载,设定纱线加工部的位置的处理 等在横机的控制装置内进行。公知的还有可以使生成针织物的编织数 据的设计装置一侧具有上述那种设置在横机中的处理功能。此外,在分开使用多个供纱口,例如每隔规定的线圈横列就对多 种针织纱进行切换而编织多色的条纹花纹针织物的情况下,从各针织 纱的切换点直到下一步使用针织纱为止产生过渡纱。该过渡纱由于在 编织宽度以外产生,因此将其切断。还公开有使针织物伸张而将通过 切断所产生的针织纱余端部引入针织物内的处理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5专利文献l:日本特许第28167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839496号公报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纱线加工部,通过连结针织纱而接合的打结 器、或暂时解开针织纱然后缠绕而接合的接合器等纱线接合装置机械 地形成。在针织纱上设置纱线加工部的位置,能够利用编织针织物的 数据,根据在针织物上切换针织纱的位置来逆算针织纱的编织所需的 使用量,理论地求解。如果使纱线加工部的位置与针织物上切换针织 纱的位置一致,则应该能够仅通过编织来切换针织纱。但是,即使将 纱线加工部织入在针织物上的针织纱的切换位置,由纱线接合装置机 械地形成的纱线接合部作为针织纱的粗度也会增大,也会由于结合线 圈或纱线接合而产生余端部。这种包含纱线接合部的针织物,如果在 作为针织物使用时向表面露出,则可能会损害美观。而在纱线接合部 不向表面露出而向里侧露出的情况下,穿着者接触时可能会感觉到不 舒适感,因此担心品质会降低。此外,作为纱线加工,也可以对同一种针织纱进行染色而切换颜 色。但是,在染色中,在切换颜色的位置颜色容易渗出,即使将纱线 加工部正确地织入针织物的颜色的切换位置,也担心会损害外观。还有,针织纱上的纱线加工部的位置和针织物上的纱线的切换位 置之间的误差的产生作为现实也无法避免。因此,需要也预计到误差 范围,在针织纱的纱线加工部附近,进行通过从针织物的表面观察不 到的编织将多余的针织纱织入针织物的处理。但是,通过纱线接合等 机械地形成的纱线加工部,太粗或者具有余端部,因此由织针进行编 织时阻力较大,担心会卡挂或断纱。如果如专利文献2所述作为编织宽度以外的过渡纱而切断并除去 的部分包含纱线加工部,则能够将纱线加工部从针织物除去。但是, 在设置纱线加工部而进行条纹花纹针织物的针织纱的颜色的切换的情况下,切换从同一个供纱口供给的针织纱,也会编织出相邻的下一个 花纹区间。因此,在纱线加工部上进行针织纱的切换的情况下,不会 在编织宽度以外产生成为过渡纱的区间。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及其处理方 法以及设计装置,所述针织物使为了提高针织物的品质而进行的纱线 加工部的除去变得容易。本发明中提供一种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所述具有纱线加工 部的针织物中,为了根据编织针织物的数据而在与数据对应的针织物 上的位置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在设定于从供纱口供给前的针织纱 上的纱线加工部,对用于编织针织物而从同一个供纱口供给的针织纱 进行加工以预先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从而进行编织,其特征在于, 包括利用纱线加工部的前后区间的针织纱,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 往复移动地形成的过渡区间;以及卡定部或防脱散部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卡定部使在过渡区 间往复移动的针织纱的一部分卡定在针织物上,所述防脱散部设置于 针织纱向过渡区间转移的部分的针织物侧,施行防止转移的针织纱脱 散的防脱散处理。此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纱在多个部位集圈于所 述针织物上,从而进行所述防脱散部的防脱散处理。此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前后具有针床的横机,将 在前后针床上分别编织成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两侧连接而将所述针 织物编织成筒状,所述过渡区间形成于该筒状针织物的外侧。此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织纱上空出间隔而设置 多个纱线加工部,分别包含各纱线加工部而在不同的编织线圈横列上 形成的过渡区间沿假想的直线配置。进而,本发明提出一种纱线加工部的处理方法,相对于为了编织 针织物而从同一个供纱口供给的针织纱,对纱线加工部进行处理,以 根据编织针织物的数据而在与数据对应的针织物上的位置切换作为针 织纱的性质,其特征在于,在纱线加工部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之前,使纱线加工部的前后 的针织纱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往复移动而形成过渡区间,并且,形成卡定部或防脱散部中的至少一个后,继续编织针织物,其中, 所述卡定部使在过渡区间往复移动的针织纱的一部分卡定在针织物 上,所述防脱散部设置于针织纱向过渡区间转移的部分的针织物侧, 施行防止转移的针织纱脱散的防脱散处理,在针织物的编织后,切断包含纱线加工部的过渡区间的针织纱而 从针织物除去。此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使针织纱在多个部位集圈于针织 物而进行所述防脱散处理。此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作为所述针织物,将在横机的前 后针床上分别编织成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的两侧连接而编织成筒状, 使所述过渡区间形成于该筒状针织物的外侧,将所述切断后残留的过渡区间的针织纱引入该筒状针织物的内侧 而吸收。此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针织纱集圈于形成所述针 织物的线圈而进行所述卡定部上的卡定。此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使所述针织纱绕挂于形成所述针,通过所述过渡区间的针织纱往复 移动的折回位置附近的针织纱,在未卡定所述针织物的线圈的织针上 进行挂圈,并且,使过渡区间的针织纱通过针织物的一方表面侧和另 一方表面侧之间,然后除去挂圈,从而进行所述卡定部上的卡定。此外,本发明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针织纱上空出间隔而设置 多个纱线加工部,分别包含各纱线加工部而在不同的编织线圈横列上 形成的过渡区间沿假想的直线配置。进而,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设计装置,产生用于通过横机编 织针织物的编织数据,其特征在于,相对于用于编织针织物而从同一个供纱口供给的针织纱,在编织 针织物的同时处理纱线加工部,以根据编织针织物的数据而在与数据 对应的针织物上的位置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为此,在纱线加工部切换作为针织纱的性质之前,使纱线加工部的前后 的针织纱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往复移动而形成过渡区间,并且,形成卡定部或防脱散部中的至少一个,其中,所述卡定部使在过 渡区间往复移动的针织纱的一部分卡定在针织物上,所述防脱散部设 置于针织纱向过渡区间转移的部分的针织物侧,施行防止转移的针织 纱脱散的防脱散处理,生成编织数据以使横机执行。根据本发明,在具有用于在编织中途切换不同性质的针织纱的纱 线加工部的针织物上,使用于编织针织物而从同一个供纱口供给的针 织纱包括过渡区间和卡定部、或防脱散部中的至少一个。过渡区间通 过纱线加工部的前后的区间的针织纱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往复移 动地形成。通过切断包含纱线加工部的过渡区间的针织纱,能够容易 地从针织物除去纱线加工部。如果从针织物除去纱线加工部,则不会出现纱线加工部损害外观、或在穿着针织物时带来不舒适感的情况, 能够提高针织物的品质。如果通过卡定部而使在过渡区间往复移动的 针织纱的一部分卡定于针织物,则不易出现过渡区间的针织纱从针织 物分离而下垂的情况。如果在针织纱在过渡区间转移的部分的针织物 侧设置防脱散部,则即使将包含纱线加工部的过渡区间的针织纱切断 而除去,针织物也不会脱散。此外,根据本发明,针织纱在多个部位集圈于针织物而进行防脱 散部的防脱散处理,因此,对针织物的外观或拉伸等影响较小。此外,根据本发明,过渡区间在筒状针织物的针织物编织后向外 侧露出,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断过渡区间的处理。此外,根据本发明,在不同的编织线圈横列上形成的过渡区间沿 假想的直线配置,因此,能够在针织物的编织后切断过渡区间时,使 刀具沿直线移动而效率良好地进行处理。进而,根据本发明,在纱线加工部切换针织纱之前,能够在使针 织纱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往复移动地形成的过渡区间上包含纱线 加工部。在针织物的编织后,切断包含纱线加工部的过渡区间的针织 纱而从针织物除去,因此,能够消除在纱线加工部残留在针织物上的 情况下的外观或穿着时的不舒适感等问题,提高针织物的品质。即使 未通过织针将纱线加工部织入针织物,也能够吸收纱线加工部附近的 误差,能够在针织物上对应于编织数据的位置上切换针织纱的性质。 如果形成卡定部,则能够稳定且容易地切断包含纱线加工部的过渡区 间的针织纱。如果形成防脱散部,则即使将包含纱线加工部的过渡区 间的针织纱切断而除去,也能够使针织物不脱散。此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向针织物的多个部位的集圈而进行防脱 散处理,因此,能够使处理容易,对针织物的外观或拉伸等影响也较小。此外,根据本发明,使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往复移动的过渡 区间形成于筒状针织物的外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在针织物编织后进 行针织纱的切断。将切断后的针织纱引入筒状针织物的内侧而吸收, 因此,能够使端纱从筒状针织物的外侧不会被看见。此外,根据本发明,通过向形成针织物的线圈的针织纱进行的集 圈而进行过渡区间的针织纱向针织物的卡定,因此,能够不需要像成 圈那样引入针织纱,能够最小限度地保留向针织物的编织。即使在纱 线加工部挂在进行集圈的部分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引入针织纱的负 荷。
此外,根据本发明,使针织纱绕挂于形成针织物的线圈而进行过 渡区间的针织纱向针织物的卡定,因此,能够使过渡区间的针织纱不 织入针织物而卡定。
此外,根据本发明,使折回位置附近的针织纱与针织物进行挂圈 后,使过渡区间的针织纱交替地通过针织物的一方表面侧和另一方表 面侧之间,进行过渡区间的针织纱向针织物的卡定。针织纱通过针织 物,然后除去挂圈,因此,在切断过渡纱之后,能够容易地除去通过 针织物的部分。
此外,根据本发明,在不同的编织线圈横列上形成的过渡区间沿 假想的直线配置,因此,在针织物的编织后切断包含纱线加工部的过 渡区间时,能够效率良好地沿直线进行切断作业。
进而,根据本发明,根据编织针织物的数据在针织纱上设置纱线 加工部,先形成纱线加工部的前后的针织纱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能 够生成用于加工后可容易地进行切断的编织数据以使横机执行。
1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即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的简 化后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编织如图1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而处理 纱线加工部2的概略的程序的图。
图3是表示通过在前后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而编织如 图l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的概略的程序的前半部分的图。
图4是表示通过在前后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而编织如
图1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的概略的程序的后半部分的图。
图5是表示编织针织物的程序的主要部分的图,所述针织物能够
与图1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同样地通过后工序除去纱线加工部2。
图6是表示不进行图3的步骤3中的移圈而引出过渡纱4的程序 的图。
图7是表示与图6同样地不进行图3的步骤3中的移圈而在筒状 针织物的内侧形成过渡纱4,并且集圈区间也与图5同样地在同一针织 物上形成的例子的图。
图8是表示编织图1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的其他方法的 程序的图。
图9是表示编织图1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的其他方法的 程序的图。
图10是局部地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即具有纱线加工部的 针织物ll、 21、 31的概略的构成的有关纱线加工部2的附近的图。
图11是表示通过在前后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而编织 如图10 (a)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1的概略的程序的前半 部分的图。
图12是表示通过在前后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而编织 如图10 (a)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1的概略的程序的后半 部分的图。
12图13是表示通过在前后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而编织如图10 (b)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21的概略的程序的前半部分的图。
图14是表示通过在前后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而编织如图10 (b)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21的概略的程序的后半
部分的图。
图15是表示生成编织数据的设计装置的概略的构成的模块图,所述编织数据包含编织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 11、 21、 31的程序。
标号说明
1、 11、 21、 31 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
2 纱线加工部
3 边界花纹
4 过渡纱
4a去路的过渡区间4b 返路的过渡区间
5、 5a、 5b 集圈区间
6、 16、 26 卡定部40 设计装置

图1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的概略的构成。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为例如通过具有前后相向的针床的横机利用无缝制加工编织针织套衫等而成的筒状针织物,具有将不同的针织纱事先通过纱线接合装置接合而切换的纱线加工部2。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具有多色条纹状的边界花纹3,设有A色区域3a、 B色区域3b、 C色区域3c等。纱线加工部2设在例如在边界花纹3的A色区域3a和B色区域3b进行切换的位置附近。在本实施方式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中,将针织纱作为过渡纱4从针织物表面向针织物的外侧引出,使纱线加工部2被包含在引出的过渡纱4的范围中。为此,使吸收纱线加工部2的位置误差的长度的针织纱作为未织入针织物的过渡纱4而引出即可。
过渡纱4在前端折回,以在去路的过渡区间4a和返路的过渡区间4b上往复移动。在将去路的过渡区间4a的过渡纱4以未织入针织物的方式引出的部分和将返路的过渡区间4b的过渡纱4返回的部分上,在针织物上分别设有集圈区间5a、 5b。如下所述,为了除去纱线加工部2,通过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的编织后的后工序切断而除去过渡纱4。在集圈区间5a、 5b上,针织纱在多个部位上集圈于针织物的线圈,因此,即使切断过渡纱4,也不易脱散。同样的防脱散也能够不通过多个部位的集圈而通过打结等来进行。例如日本特开平8-188942号公报中公开了打结的详细情况。但是,设置集圈区间5a、 5b的方法对于针织物的外观或性状等的影响比打结小,因此这是优选的。此外,在表示集圈区间5a、 5b双方的情况下,记载为集圈区间5。如果在像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那样分别通过前后针床编织针织物的情况下,例如引出去路的过渡区间4 a的集圈区间5 a设在由前针床编织的针织物上,而返路的过渡区间4b返回的集圈区间5b设在由后针床编织的针织物上,则集圈区间5的影响被分散,因此这是更为优选的。在集圈区间5上,不是通过连续的织针,而是空出间隔而在多根织针上对针织纱进行集圈。
使过渡纱4在前端折回而形成去路的过渡区间4a和返路的过渡区间4b。过渡纱4的前端附近作为卡定部6而卡定在针织物上。作为通过卡定部6进行卡定的编织动作,例如能够利用集圈。纱线加工部2存在于去路的过渡区间4a和返路的过渡区间4b之间,因此也可能挂在卡定部6上。在纱线加工部2上,在通过染色等切换颜色的情况下,即使挂在卡定部6上,也能够与其他部分的针织纱同样地进行编织。即使在纱线加工部2进行纱线接合等,如果是集圈,则由于相比成圈针织纱的引入量也较少,因此,即使在纱线加工部2也能够织入针织物而卡定。但是,在进行纱线接合等而使作为针织纱的粗度等增大的情况下的纱线加工部2,不挂在卡定部6上,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编织。在图1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上,在图右侧的编织端上进行
颜色的切换。使针织纱从编织端向编织宽度的内侧返回而设定过渡纱4的长度,以使纱线加工部2存在于去路的过渡区间4a上。也可以设定成纱线加工部2存在于返路的过渡区间4b上。此外,在设有多个纱线加工部2的情况下,在处理各纱线加工部2的不同的编织线圈横列上,将引出过渡纱4的位置沿假想的直线7a、 7b、 7c设置。由此,在切断过渡纱4时,沿使剪刀等切断工具作用的方向配置多个过渡纱4。通过使切断工具沿直线7a、 7b、 7c移动,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多个部位的切断。
如图1的边界花纹3的针织物1,如果使用的颜色的数量不多,则也可以对每种颜色的针织纱分配供纱口而进行编织。该情况下,同一种颜色的区域存在于分离的位置时,在针织物1的编织端上,沿中间区域的表面在图中的纵向上产生过渡纱。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例子中,这种过渡纱在图的上下方向的多个部位产生。为了切断过渡纱,必须使剪刀等工具在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上作用。使工具作用的方向和应处理的过渡纱的配置方向垂直,因此,必须将过渡纱多次且单独地切断。进而,在较短区间上较长的过渡纱被向针织物的侧端引出时,过渡纱的切断必须在从侧端下垂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切断的效率进一步变差。
图2表示编织图1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而处理纱线加工部2的概略的程序。在左侧以数值表示程序的顺序的步骤。
在步骤1中,隔着齿口的中心线8而在相向的前后针床上使针织纱环绕,同时将边界花纹3的A色区域3a编织成筒状。在步骤2中,使在由前针床编织的针织物上形成了集圈区间5a的去路的过渡区间4a的过渡纱4在未织入针织物的状态下向筒状针织物的外侧沿针织物的表面引出。使以包含纱线加工部2的方式引出的前端通过卡定部6卡
定于针织物,使过渡纱4折回,使针织纱从返路的过渡区间4b返回到筒状针织物的内侧。返回到针织物的返路的过渡区间4b的针织纱在纱线加工部2被切换到B色的针织纱,在由后针床编织的针织物上形成集圈区间5b,然后继续步骤3的B色区域3b的编织。通过这种针织纱的切换,在筒状针织物的右侧端产生颜色切换部3x。
编织如图1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时,在步骤4中进行切断过渡纱4的后工序。在相比纱线加工部2更靠集圈区间5侧的位置7上进行过渡纱4的切断。切断部分沿筒状针织物的表面向针织物的外侧露出,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断作业。进而,多个切断位置7沿着如图l所示的直线7a、 7b、 7c配置时,能够效率良好地进行多个部位的切断。切断后,如步骤5所示,将包含纱线加工部2的过渡纱4的前端侧从针织物除去。在卡定部6上只是通过集圈使过渡纱4卡定在针织物上,因此,如果从去路的过渡区间4a或返路的过渡区间4b中包含纱线加工部2的一侧拉伸,则能够容易地将未织入针织物的过渡纱4抽出。切断后残留在集圈区间5 —侧的端纱,在步骤6中使针织物拉伸而引入筒状针织物的内侧,能够保证从外侧不被看见。通过两集圈区间5a、 5b分别施行防脱散处理,因此防止了针织物从端纱脱散。
图3至图8表示通过在前后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而编织如图1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的概略的程序。此外,如果进行抽针编织,则通过具有上下一段针床的两针床横机,也能够通过同样的程序编织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
在各图中间的格子表示各针床每根织针的状态。前针床的下段和上段由FD和FU表示,后针床的下段和上段由BD和BU表示。前针床的织针的位置由A 0表示,后针床的织针的位置由a o表示。格子的位置与织针的位置A 0、 a~o对应。但是,织针的根数是为了说明的方便而设定的,在实际中编织针织物的情况下,通常使用更多的织
16针。格子中表示的圆圈符号表示线圈。V形符号表示集圈。新的通过成圈而形成线圈的情况或新的进行集圈的情况由粗线表示。分别以朝向左下方的斜线和朝向右下方的斜线表示A色的针织纱和B色的针织纱。格子中的箭头符号表示将线圈移圈到相向的针床的状态。
格子的左侧表示与程序对应的步骤的数值。但是,步骤的数值不一定与例如三角座滑架的行程等对应。也存在在一个步骤中对应三角座滑架的多个行程的情况。此外,在三角座滑架上装载有多个驱动织针的凸轮系统的情况下,也存在三角座滑架的一个行程与多个步骤对应的情况。格子的右侧表示供给针织纱而进行编织或过渡纱的形成的供纱口的移动方向。
图3和图4表示基本的编织程序。在图3的步骤1中,利用A色的针织纱向左方向编织筒状针织物的前针床侧的线圈横列。接着,在步骤2中,利用A色的针织纱向右方向编织后针床侧的线圈横列。重复这种筒状的编织,在最后的线圈横列中,不通过最后的织针o进行编织。这样,除了最后的线圈而编织出图1的A色区域3a。在步骤3中,使卡定在与引出图1的过渡纱4的区间对应的FD的织针E H上的线圈通过移圈向BU的织针e h移动。在下一个步骤4中,使A色的针织纱在FD的织针N、 L、 J上进行集圈而形成图1的集圈区间5a。从织针H的位置附近到织针D的位置,不织入针织物而引出,形成图1的去路的过渡区间4a。通过使过渡纱4的前端在卡定线圈的织针D上进行集圈,形成图1的卡定部6。接着,在步骤5中,使在织针D上进行了集圈的针织纱折回,直到BD的织针j为止,不织入针织物地形成图1的返路的过渡区间4b,在BD的织针j、 1、 n上进行集圈,形成图1的集圈区间5b。形成返路的过渡区间4b和集圈区间5b的针织纱,通过图1的纱线加工部2切断到B色的针织纱。
接着,在图4的步骤6中,使卡定在BU的织针e h上的线圈返回到FD的织针E H。该区间的过渡纱4被推出,向筒状针织物的外侧
17露出。在步骤7中,在BD的最后的织针o上利用B色的针织纱形成 线圈。但是,供纱方向相对于步骤2中向织针a n供给A色的针织纱 的右方向为相反的左方向。在步骤8中,倒转供纱口,在织针o上形 成扭转线圈,使供纱口向编织宽度的外部露出,以变成相比织针o靠 右方。也可以不进行这种扭转线圈的形成,分别在FD上向左方向编织 前侧的针织物,在BD上向右方向编织后侧的针织物,进行环绕编织。 但是,在BD的最后的织针o上形成的线圈,变为相对于在相向的FD 的最初的织针O上形成的线圈错开一个线圈横列。为了使在织针O、 o 之间将针织纱从A色切换到B色时的台阶差不显眼,优选进行如从步 骤7至步骤8所示的处理。
在步骤9中,利用切换到B色的针织纱,向左方向编织筒状针织 物的前针床侧的线圈横列。在步骤10中,向右方向编织后针床侧的线 圈横列。以下,在将针织纱从B色切换到A色或其他颜色时,重复同 样的程序,能够编织如图1所示的以多种颜色具有边界花纹3的区域 的筒状针织物。
图5表示编织针织物的程序的主要部分的图,所述针织物能够与 图i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同样地通过后工序除去纱线加工部 2。步骤1到步骤4由于与图3相同而省略。在步骤5中,也在前针床 侧形成返路的集圈区间5b。但是,在去路的集圈区间5a中在FD的织 针J、 L、 N上进行集圈的情况下,在返路的集圈区间5b上,在不同的 织针I、 K、 M上进行集圈。这样,优选避免进行集圈的织针的重复。 因为进行集圈的织针重复时,担心会损害针织物的柔软性。步骤6中 的移圈与图4的步骤6同样地进行。以下,步骤7到步骤10与图4同 样地进行即可。
如图5所示,也可以将去路的集圈区间5a和返路的集圈区间5b 形成在同一个针织物上。不在筒状针织物上而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对 象的单一的针织物上也可以应用本发明而进行纱线加工部2的除去。纱线加工部2的形成所涉及的针织纱的切换,不仅是图1的那种对每 个线圈横列都切换针织纱的边界花纹3,也可以是专利文献1的图9所 示的那种嵌花花纹针织物的菱形的花纹等在线圈横列的中途切换针织 纱的花纹。
图6表示不进行图3的步骤3中的移圈而引出过渡纱4的程序。 即,在图3的步骤1和步骤2之后,没有步骤3。作为步骤4,使针织 纱在FD的织针N、 L、 J上进行集圈之后作为过渡纱4而形成,使前 端通过集圈卡定在FD的织针D上。在步骤5中,使过渡纱4折回, 使从返路的过渡区间4b返回的针织纱在BD的织针j、 1、 n上进行集 圈。不进行图4的步骤6的那种线圈的返回,进行与步骤7到步骤10 同样的程序。由于不进行线圈E H的移圈,因此,过渡纱4停留在针 床之间的齿口上,停留在由前后针床编织的针织物的内侧。如果在编 织结束后将筒状针织物翻过来,则与图3~图5的例子一样,能够容易 地切断过渡纱4而将其除去。
图7表示与图6同样地不进行图3的步骤3中的移圈而在筒状针 织物的内侧形成过渡纱4,并且集圈区间也与图5同样地在同一针织物 上形成的例子。由于步骤1和步骤2与图3同样地进行,因此省略。 与图6的步骤4同样地进行步骤4中的过渡纱4的形成。但是,步骤5 中的从返路的过渡区间4b返回的纱线形成的集圈区间5b,使用FD的 织针I、 K、 M而进行。
图8表示编织图1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的其他方法的程 序。在图8中,过渡纱4的前端的卡定,不是通过向线圈的集圈而进 行,而是绕挂在线圈上而进行。即,与图3同样地进行步骤1和步骤2 之后,在步骤3中,将图3中集圈的线圈从FD的织针D移圈到BU的 织针d。将FD的织针E H的线圈移圈到BU的织针e h这一点,与图 3相同。在步骤4-l中,在FD的针N、 L、 J上进行集圈,然后将针织 纱向相比织针D靠左方的位置引出。在下一个步骤4-2中,使线圈从BU的织针d向FD的织针D移圈而返回原来的位置。在步骤5中,向 右方向供给针织纱,在BD的织针j、 1、 n上进行集圈。在步骤4-l中 向左方引出的针织纱变为过渡纱4的去路的过渡区间4a。在步骤4-2 中,卡定在FD的织针D上的线圈从BD的织针d返回,由此,去路的 过渡区间4a的针织纱4的前端附近部分,在卡定在织针D上的线圈的 位置被从齿口向外侧推出。通过步骤5中的向右方向的供纱,使卡定 在FD的织针D上的线圈的齿口的内侧绕回,因此,过渡纱4绕挂在 卡定于织针D的线圈上而折回。通过向线圈的绕挂,过渡纱4的折回 部被卡定,折回的过渡纱4变为返路的过渡区间4b。
在步骤6中,线圈从BU的织针e h移圈到FD的织针E H而返 回,由此,能够在织针E H的区间上将过渡纱4向前针床侧的齿口外 推出,能够向作为筒状针织物的外侧露出。对于过渡纱4的前端的折 回部分的卡定,由于仅绕挂在线圈上,因此,即使在纱线加工部2上 折回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集圈不织入地卡定。
图9与图8同样地表示从后方移圈而进行将过渡纱4绕挂在卡定 在FD的织针D上的线圈上的处理的例子。在步骤3中,不进行卡定 在FD的织针D上的线圈的移圈,将卡定在织针E H上的线圈分别移 圈到BU的织针e h。在步骤4-1中将针织纱引出到相比织针D的左方 之后,在步骤4-2中使卡定在织针D上的线圈移圈到BU的织针d。针 织纱通过移圈到BU的织针d的线圈而被向后针床侧的齿口外推出。通 过步骤5中的向右方向的供纱,过渡纱4进入卡定在BU的织针d上的 线圈的齿口的内侧,通过折回部分绕挂在线圈上而卡定。在步骤6中, 卡定在BU的织针d h上的线圈返回到BD的织针D H时,通过卡定 在织针E H上的线圈,过渡纱4被向筒状针织物的外侧推出。对于卡 定在FD的织针D上的线圈,在卡定在移圈前的BU的织针d上时,齿 口的内侧部分变为筒状针织物的外侧,被向后针床侧的齿口外推出的 部分在齿口的内侧变为筒状针织物的内侧。
20图10局部地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即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
织物11、 21、 31的概略的构成的有关纱线加工部2的附近。对与图1 和图2对应的部分存在的要素标注了相同的参照标号,省略了重复的说明。
图10 (a)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1,使折回过渡纱4 的前端附近在多个线圈12、 13、 14的位置通过筒状针织物的内侧而形 成。在线圈12、 13、 14之间或相邻的线圈的位置上,过渡纱4通过筒 状针织物的外侧。在针织物ll上,像这样使过渡纱4交替地通过针织 物的内外而形成卡定部16。使包含纱线加工部2的去路的过渡区间4a 和返路的过渡区间4b向筒状针织物的外侧露出,这一点与图1的具有 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相同。但是,包含多个线圈12、 13、 14的区间 上的卡定部16,不通过折回的过渡纱4的前端来进行向针织物的卡定。 对于针织物11上的过渡纱4,前端附近在包含针织物的线圈12、 13、 14的区间上只是交替地通过针织物的外侧和内侧,因此能够容易地在 切断后将其除去。通过多个线圈12、 13、 14卡定过渡纱4,因此能够 可靠地卡定过渡纱4直到将其切断。
在图10 (b)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21上,过渡纱4的 大部分停留在筒状针织物的内侧,只有折回前端附近通过线圈22而向 筒状针织物的外侧露出,形成卡定部26。在线圈22上通过筒状针织物 的内侧,在与线圈22的左侧相邻的线圈上通过筒状针织物的外侧,像 这样交替地通过,从而进行卡定部26上的过渡纱4的卡定。
在图10 (c)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31上,只是在集圈 区间5上施行防脱散处理而向筒状针织物的外侧引出过渡纱4,因此省 略了向前端附近等的卡定。即使不卡定过渡纱4,也可以通过手工作业 将其切断。
图11~图14表示通过在前后具有上下两段针床的四针床横机而编
21织图10 (a)和图10 (b)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1、 21的 概略的程序。有关图11 图14中的编织的说明,通过与图3~图9中的 说明同样的条件进行。织针的数量有各种不同的记载,但这是为了说 明的方便,在实际的针织物的编织中,可使用需要的根数的织针。
在图11和图12中,编织如图10 (a)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 织物ll。在步骤1中,利用A色的针织纱向左方向编织筒状针织物的 前针床侧的线圈横列。接着,利用A色的针织纱向右方向编织后针床 侧的线圈横列。重复这种基于环绕编织的筒状的编织,在步骤2所示 的最后的线圈横列上,不通过BD的最后的织针w进行编织。这样, 除了最后的线圈而编织出图10 (a)的A色区域3a。在步骤3中,使 卡定在与引出图10(a)的过渡纱4的区间对应的FD的织针K P上的 线圈通过移圈向BU的织针k p移动。此外,使卡定在与线圈12、 13、 14相应的FD的织针F、 H、 J相邻的织针E、 G、 I上的线圈也通过移 圈而向BU的织针e、 g、 i移动。进而,使卡定在挂住过渡纱4的前端 的FD的织针D上的线圈通过移圈移动到BU的织针d,使织针D成为 空针。
在下一个步骤4中,使A色的针织纱在FD的织针V、 S上进行 集圈,从织针R的位置附近引出直到织针D的位置。进而,在成为空 针的织针D上进行挂圈,形成图10 (a)的去路的过渡区间4a。接着, 在步骤5-l中,使在织针D上进行了挂圈的针织纱返回,在BD的织针 s、 v上进行集圈。通过FD的织针V、 S和BD的织针s、 v而形成图 10 (a)的集圈区间5的针织纱,通过利用图10 (a)的纱线加工部2 进行的切换,从去路一侧的A色在返路一侧切换到B色。接着,在步 骤5-2中,使卡定在BU的织针e、 g、 i、 k p上的线圈返回到FD的织 针E、 G、 I、 K P。织针E、 G、 I的位置和织针K P的区间的过渡纱4, 相对于卡定在各织针E、 G、 I、 K P上的线圈,在前针床侧向齿口的 外侧露出。在图12的步骤6中,在BD的最后的织针w上利用B色的针织 纱形成线圈。但是,供纱的方向相对于步骤2中向织针a v供给A色 的针织纱的右方向为相反的左方向,在步骤7-l中倒转供纱口,在织针 w上形成扭转线圈,使供纱口向编织宽度的右侧方露出。为了使在织 针W、 w之间将针织纱从A色切换到B色时的高度差不显眼,优选进 行这样的处理,这与从图4的步骤7到步骤8是相同的。
在步骤7-2中,将挂在FD的织针D上的过渡纱4的线圈除去。 虽然过渡纱4的前端从织针D的针钩脱离,但是在织针E J的区间交 替地通过筒状针织物的内侧和外侧,由此能够保持卡定状态。在步骤 7-3中,使线圈从BU的织针d返回到FD的织针D。此时,过渡纱4 的前端的折回部分通过卡定在前针床侧的织针D上的线圈被向齿口的 外侧推出。以下,在步骤8中,利用切换到B色的针织纱,向左方向 编织筒状针织物的前针床侧的线圈横列。以下,在将针织纱从B色切 换到A色或其他颜色时,如果重复相同的程序,则能够编织图l所示 的以多种颜色具有边界花纹3的区域的筒状针织物。
在图13和图14中,编织图10 (b)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 织物21。从图13的步骤1到步骤2,与从图11的步骤1到步骤2基 本相同地进行编织。在图13的步骤3中,使卡定的线圈通过移圈从与 卡定图10 (b)的线圈22的FD的织针F相邻的织针E和挂住过渡纱4 的织针D移动到BU的织针e、 d。
在下一个步骤4中,将A色的针织纱从步骤2中形成了最后的线 圈的BD的织针q引出直到FD的织针D的位置,在成为空针的织针D 上进行挂圈,形成图10 (a)的去路的过渡区间4a。接着,在步骤5-l 中,使在织针D上进行挂圈的针织纱折回,形成返路的过渡区间4b。 针织纱通过图10 (b)的纱线加工部2上的切换,从去路一侧的A色 在返路侧被切换到B色。接着,在步骤5-2中,使卡定在BU的织针e 上的线圈返回到FD的织针E。织针E的位置的过渡纱4通过卡定在前针床侧的织针E上的线圈被向齿口的外侧推出。
在图14的步骤6中,在BD的最后的织针r上利用B色的针织纱 形成线圈。但是,供纱的方向相对于步骤2中向织针a q供给A色的 针织纱的右方向为相反的左方向,在步骤7-l中倒转供纱口,在织针r 上形成扭转线圈,使供纱口向编织宽度的右方露出。这种扭转线圈的 形成,与从图12的步骤6到步骤7-l是相同的。
步骤7-2到步骤7-3与图12的步骤7-2到步骤7-3相同,除去挂 在FD的织针D上的过渡纱4的线圈,然后线圈从BU的织针d返回到 FD的织针D,通过前针床侧的线圈将过渡纱4的前端的折回部分向齿 口的外侧推出。以下,在步骤8中,利用切换到B色的针织纱向左方 向编织筒状针织物的前针床侧的线圈横列。以下,将针织纱从B色切 换到A色或其他颜色时,如果重复相同的程序,则能够编织图l所示 的以多种颜色具有边界花纹3的区域的筒状针织物。
图10 (c)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31的编织,不进行例 如从图11的步骤3到图12的步骤7-3的FD的织针E J上的处理,在 织针J上进行织针D上的处理即可。虽然过渡纱4的前端的折回部分 暂时挂在FD的织针J上,但是从织针J的针钩除去,在前针床侧被向 齿口的外侧推出。像这样处理而被向齿口的外侧推出的过渡纱4在编 织结束后向筒状针织物的外侧露出,因此也能够通过手工作业使方向 对齐,能够容易地切断包含纱线加工部2的部分。
此外,对于纱线加工部2,不仅可以如专利文献1所述,在针织 纱的供给路径上设置纱线接合装置等,实时地进行纱线加工而形成, 还可以通过利用事前的批处理进行的加工而事先形成。在事前的批处 理中,时间上的限制被缓解,因此,通过染色等进行的颜色的切换, 即使干燥等需要时间,也能够充分地执行。图15表示生成编织数据的设计装置40的概略的构成,所述编织 数据用于通过横机编织图1、图IO所示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
11、 21、 31。设计装置40为在通用的计算机41中安装进行针织物的 设计的软件而实现。计算机41上,连接有键盘、数字转换器、鼠标等 输入装置42、图像显示器等显示装置43、经由LAN等可与外部通信 的通信装置44、以及可装卸各种存储介质的外部存储装置45等。
向计算机41安装软件,可通过经由通信装置44的下载而进行, 或者在外部存储装置45上安装存储介质而进行。操作人员向输入装置 42输入设计数据,观察显示装置43上显示的设计结果而进行具有纱线 加工部的针织物1、 11、 21、 31的设计。操作人员设定将纱线加工部2 设在去路的过渡区间4a上,还是设在返路的过渡区间4b上。此外, 在需要处理多个纱线加工部2的情况下,设定其配置。进一步设定是 否设置集圈区间5或卡定部6、 16、 26,以及在设定的情况下如何进行 等。根据该设定,计算机41生成与过渡纱4、集圈区间5、卡定部6、 16、 26等对应的编织数据。生成的编织数据经由通信装置44向横机传 送,或从外部存储装置45存储到磁盘、USB存储器等存储介质,然后 向横机输入,进行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 11、 21、 31的编织。
2

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除去纱线加工部以提高针织物的品质的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及其处理方法以及设计装置。具有纱线加工部的针织物(1),具有施行事先通过纱线接合装置切换不同颜色的针织纱的加工等的纱线加工部(2)。纱线加工部(2)设置在在条纹状的边界花纹(3)的A色区域(3a)和B色区域(3b)进行切换的位置附近。将针织纱作为过渡纱(4)从针织物表面引出,使引出后的过渡纱(4)的范围中包含纱线加工部(2)。过渡纱(4)在前端折回,通过集圈所产生的卡定部(6)而卡定在针织物上。过渡纱(4)的切断在相比纱线加工部(2)靠集圈区间(5)一侧进行。切断部分沿筒状针织物的表面设置,因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切断作业。包含切断后的纱线加工部(2)的部分从卡定部(6)抽出而除去。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