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安全帽的护罩支持构造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安全帽的护罩支持构造制作方法
  • 发明者
    新井理夫
  • 公开日
    2002年5月29日
  • 申请日期
    2001年10月31日
  • 优先权日
    2000年10月31日
  • 申请人
    株式会社新井安全帽
  • 文档编号
    A42B3/18GK1350812SQ0113599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安全帽的护罩支持构造,是在帽体的护罩装设位置形成有供至少收容护罩的段差部,护罩全闭时,形成护罩的外表面与帽体的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的外观,且利用支持在帽体左右侧面支轴的护罩安装部以设在帽体的底座元件上的转轴心为轴心而转动,使护罩得以开闭,其特征在于护罩全闭时,一侧支轴的轴心是处于较上述转轴心更后方的位置,将该支轴侧的护罩端移动至前方,使支轴的轴心前进至与转轴心形成同心的位置时,护罩即由帽体正面侧的段差部脱出,将护罩由此脱出状态向上方转动时,左右侧的护罩安装部是搭置在设于底座元件上的斜面部上,而向外侧扩开,且从帽体侧面的段差部脱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罩支持构造,其中,在左右侧设有护罩支持板,以将两护罩安装部由外侧推压并保持在帽体侧,而该护罩支持板的推压力是利用其回复力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骑乘机车、四轮汽车等各种车辆或移动机器时,用以保护头部及脸部的全面型及喷射型安全帽上所装设的护罩的安装构造,特别是护罩全闭时,其外观构造呈护罩外表面与帽体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上的护罩安装构造的改良以本发明的已知技术而言,于帽体的护罩装设位置上形成有至少收容护罩的段差部,护罩全闭时,外观构造上形成护罩外表面与帽体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上的护罩支持构造,已揭露于例如日本实开平2-22329号公报中该公报所揭示的创作是在护罩全闭时,护罩与段差部(公报称为段部)相嵌合,呈护罩外表面(公报中称为外侧面)与帽体外表面(公报中称为外侧面)位于同一面上将护罩由此状态向前方推出时,利用设于帽体左右侧面的棘齿机构,使该罩前侧向前方滑动,而脱离段差部,同时,护罩的左右两侧部则滑动至左右外侧,而脱离段差部,故得以将护罩向上推而达到全开的目的其次,欲将护罩全闭时,则将护罩向下压并推回至后方,使护罩套合于段差部,令护罩外表面与帽体外表面位于同一面上该已知技术通过该构造以达到抑制快速移动时的破风声及防止雨水渗入安全帽内部的目的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是如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安全帽的护罩支持构造的制作方法图12所示,上述提案的棘齿机构是由棘齿底座100,棘齿内侧转动体200、护罩支持器300、棘齿外侧转动体400、制止转动垫圈500、螺栓600、棘齿盖700所构成,该等各构件是在同一轴线上以重叠方式排列于帽体800两侧部。该棘齿机构由于以前述方式将许多构成元件在同一轴线上以重叠形式排列于帽体800两侧部,而具有相当的厚度,故须将帽体按棘齿机构的厚度向内侧凹设一收容部。然而,若依此构造,又须按帽体向内突入的程度,将用来吸收对戴帽者头部的冲击的缓冲衬垫厚度减少,从而对戴帽者无法提供安全保障。以缓冲衬垫厚度的确保方式而言,虽然可以在制造时即按突入帽体内侧的程度加大缓冲垫的厚度,但如此将使帽体和缓冲衬垫的厚度成比例地变大,导致安全帽本身大型化或重量增加,故对戴帽者无法提供良好的配戴感。亦即,该公报所载的构造是就抑制快速移动所生破风声方面,将安全帽的冲击吸收性、空气力学特性及配戴感作了某种程度的牺牲才得以解决。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颖的护罩支持构造,其不但可确保安全帽的冲击吸收特性、空气力学特性及良好的配戴感,又可抑制行驶所生的破风声,以及万一在跌倒时可防止因护罩等的段差部钩到路面而脱落。为实现上述的目的,本发明安全帽的护罩支持构造所采用的技术手段是在帽体1的护罩装设位置上形成有至少收容护罩2的段差部3,在护罩全闭时,令其外观形成护罩2的外表面与帽体1的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上,且支持于帽体1左右侧面的支轴11L、11R的护罩安装部21L、21R,可以设在帽体1的底座元件4L、4R上的转轴心CL、CR为中心而转动,使护罩2得以开闭,其特征在于于护罩2全闭时,一侧支轴(图上的11L)的轴心C1L是位于上述转轴心CL后方的状态,令护罩2由此状态向前移动,使支轴11L的轴心C1L前进至与转轴心CL同心的位置时,护罩2由帽体正面侧的段差部3脱出,而护罩2由此脱出状态转动至上方时,左右护罩安装部21L、21R即搭置于设在底座元件4L、4R上的斜面部5L、5R,使该左右护罩安装部21L、21R向外侧扩开,同时由帽体侧面的段差部3脱出(权利要求1)。兹说明本发明护罩支持构造的构成。如图1至图4所示,以可转动方式支持护罩2的支轴11L是以可前后动作的方式支承于底座元件4L。
另一侧支轴11R则固定于底座元件4R。
段差部3所具有的深度,在收容护罩2的状态下,可使帽体1的外表面与护罩2的外表面大致位于同一平面。
如图1所示,支轴11L的后方位置即为护罩2密贴收容于段差部3的位置;如图6所示,前方位置则为支轴11L的轴心C1L与转轴心CL同心的位置。
如图7及图8所示,转轴心CL、CR为令护罩2上下转动的位置,于支轴11L的轴心C1L与转轴心CL位于同心时,即为护罩2的正面侧由段差部3脱出的位置。
斜面部5L、5R是朝向左右外侧地突设在底座元件4L、4R。在护罩2向上方转动时,其斜面51L、51R令护罩21L、21R沿着该斜面51L、51R朝左右外侧方向扩开。
再者,斜面部5L、5R的高度是设定在当护罩安装部21L、21R到达斜面部5L、5R的顶点52L、52R时,护罩安装部21L、21R可由段差部3脱离。
亦即,本发明的护罩支持构造如图1至图4所示,于护罩2的全闭状态中,护罩2收容于段差部3,使帽体1的外表面与护罩2的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上。
令护罩2从该状态移动至前方时,如图6所示,用以支持护罩2的支轴11L亦移动至前方,支轴11L的轴心C1L与转轴心CL呈同心状态,同时,护罩2从正面侧的段差部3脱出,形成护罩2可向上方转动的状态。
令护罩2从该状态转动至上方时,如图6至图9所示,护罩安装部21L、21R搭载于斜面部5L、5R,而一面向左右外侧扩开,一面从段差部3脱出,构成全开状态。
由此全开状态转变成全闭状态时,将护罩2转动至下方,扩开于左右外侧的护罩安装部21L、21R,即利用本身的回复力而沿着斜面部5L、5R向内侧一面闭合,一面收容于段差部3。
然后将护罩2由此状态移动至后方时,支轴11L向后方移动,使其轴心C1L位于转轴心CL后方,同时护罩2收容于正面侧的段差部3,构成全闭状态。
本发明的护罩支持构造由于将一般装设在安全帽的护罩支持用一侧支轴11L设成可前后动作,同时在左右两侧的护罩转轴心CL、CR前方突设斜面部5L、5R,使护罩2由段差部3出入,故只要在帽体1的两侧部确实保持其深度可供护罩2的外表面与帽体1的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的凹部即可。
因此,与前述公报所载的支持构造中具有棘齿机构厚度的凹部相比,本发明的支持构造只要具有护罩厚度的极浅凹部即可,故可减少凹部突入帽体内部的状态,从而不必加大帽体即可确保冲击吸收衬垫安全性的需要厚度。
上述说明中,是将左侧支轴11L设成可前后动作,但本发明并不受此限制,而是以左右任一侧支轴均可前后动作为主旨,故亦可令右侧支轴11R前后动作。
本发明中,在抑制破风声及防止护罩脱落方面,可以采用下述方案以更进一步提高实效性,亦即,在左右侧设置可将两护罩安装部21L、21R从外侧推压并保持于帽体1侧的护罩支持板6L、6R,而该护罩支持板6L、6R的推压力是利用其回复力(权利要求2)。
如图7至图11所示,依照本发明,由护罩2转动至上方而使护罩安装部21L、21R向左右外扩开时,会使护罩支持板6L、6R向左右外侧拓开,同时帽体1的外表面与护罩支持板6L、6R之间形成供护罩2向上转动的通过空间7L、7R。
令护罩2由全开状态向下转动时,护罩支持板6L、6R被迫向左右外侧扩开所产生的回复力作用于护罩安装部21L、21R,将护罩安装部21L、21R推回段差部3。
因此,本发明的支持构造在护罩2全闭时,帽体1的外表面与护罩支持板6L、6R之间并未存在有通过空间7L、7R,而是必须由护罩2向上转动,才会形成通过空间7L、7R,故护罩支持板6L、6R的厚度可以按照通过空间7L、7R的份量而减少。
亦即,可以减少护罩支持板6L、6R相对于帽体1的突出量,使帽体1的外表面与护罩支持板6L、6R的外表面处于大致同一面或接近同一面状态,故得以抑制因护罩支持板6L、6R所生的破风声,并提高护罩的防止脱落效果。
以下说明本发明实施例,该实施例的安全帽为全罩型安全帽。
如图1至图4所示,由纤维强化塑胶材料制成的帽体1内侧,设有由发泡材料制成的冲击吸收衬垫7与内塑材8,且由帽体1的前面至左右两侧部装设有封闭开口部1A的护罩2。
再者,开口部1A的周缘与帽体1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段差部3供全闭时收容护罩2。在护罩2全闭时,使护罩2得以收容成护罩2的外表面与帽体1的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上。
4L、4R为固设在安全帽本(帽)体1左右外侧面的底座元件,其上设有以可转动方式支持护罩2的护罩安装部21L、21R的支轴11L、11R;由护罩2向上方转动而将护罩安装部21L、21R向左右外侧扩开的斜面部5L、5R。
再者,底座元件4L、4R上扣装有护罩支持板6L、6R,以将护罩安装部21L、21R向帽体1侧推压。
护罩支持板6L、6R是使用具有弹性的合成树脂材料形成覆盖底座元件4L、4R及外形配合段差部3的形态,且其外表面与帽体1的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上,呈平滑地连接而无段差的存在。
支轴11L在上方形成有安装板12,由将该安装板12支于底座元件4L而朝前后方向转动,且可随着护罩2朝前后方向移动而转动,护罩安装部21L则随着该转动动作而朝前后方向滑动。
而且,支轴11L位于后方时,其轴心C1L仍位于转轴心CL的后方,于转动至前方时,轴心C1L乃与转轴心CL形成同轴。
另一支轴11R是固定于底座元件4R。
两支轴11L、11R在护罩全开的扩开状态中,护罩安装部21L、21R具有不致脱开程度的轴向高度。
斜面部5L是位于转轴心CL的前方并向外侧突设,且嵌合于开设在护罩安装部21L、且前后方向较长的长孔22。
斜面部5L是在下侧形成有朝着轴向外侧而缩小前端宽度的倾斜面51L。
长孔22是用以限定护罩2的前后动作,护罩2处于全闭状态时,斜面部5L是接触于长孔22的前侧缘,于护罩2向前方移动时,斜面部5L接触于长孔22的后侧缘,以限制护罩2的前后动作。
再者,在斜面部5L接触长孔22后侧缘的状态下,支轴11L的轴心C1L与转轴心CL形成同轴。在此同轴状态下,护罩2的正面侧会从段差部3脱出(参考图6)。
换言之,在此时刻,该罩2得以向上方转动。
如图2及图5所示,斜面部5R是位于支轴11R上侧,且顺着支轴11R的圆弧,使支持于支轴11R的护罩安装部21L与缺口211R的前侧端部212R相对。
斜面部5R在上述端部212R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其前端宽度朝着轴向外侧缩小的倾斜面51R。
令护罩2从上述可向上方转动的状态转动至上方时,如图7至图11所示,以左侧面而言,长孔22的下侧缘一面接触于倾斜面51L,一面顺着倾斜面轴向移动,使护罩安装部21L向外侧扩开,长孔22由斜面部5脱离,于护罩安装部21L搭载在斜面部5L的顶点52L时,护罩安装部21L即由段差部3脱开。
另一方面,在右侧面,端部212R一面接触于倾斜面51R,一面顺着倾斜面轴向移动,使护罩安装部21R向外侧扩开,于端部212R搭载在斜面部52R时,护罩安装部21R即由段差部3脱离。
由于此扩开动作,护罩安装部21L、21R将护罩支持板6L、6R向左右外侧推开,而在护罩支持板6L、6R的内侧与斜面部5L、5R之间形成供护罩2向上方转动的通过空间7L、7R,且由进入该通过空间7L、7R而使护罩2处于全开状态。
于该护罩2的全开状态下,护罩支持板6L、6R的回复力作用于护罩安装部21L、21R,使其推压在斜面部5L、5R的顶点52L、52R。
护罩2由全开状态转换至全闭状态时,护罩只要进行与开启相反的动作即可。而在护罩2向下转动的动作中,于左侧面长孔22会到达与斜面部5L的配合位置,而由护罩支持板6L、6R的回复力,使长孔22嵌合于斜面部5L,同时长孔22的下侧缘一面由倾斜面51L所引导,一面向内侧移动,至护罩安装部21R收容于段差部3。
继之,护罩2由此状态向后方移动时,支轴11L则向后方转动,同时支轴11L的轴心C1L从转轴心CL离开,护罩2的正面侧也收容于段差部3,而护罩2的外表面与帽体1的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上。
图中,符号10为操作部,由手指执住该操作部10,使护罩前后移动及上下转动。
再者,符号9L、9R为用以卸下护罩2时的操作杆,于护罩2处于全开时,操作杆2会突出,将突出的操作杆9L、9R向上方转动时,护罩安装部21L、21R进一步扩开,而且从支轴11L、11R脱离,将护罩支持板6L、6R再推开,同时使上述通过空间7L、7R扩开,得以将护罩安装部21L、21R从扩开的通过空间7L、7R脱下。
此外,就具有该操作杆的支持构造而言,已由本案申请人申请并授予专利在案,故其具体构造与作用的说明从略(日本特许第3045718号)。
再者,本实施形态中,是以全面型(Full Face)安全帽为说明例,其安装构造也可实施于喷射型(jet type)安全帽。
如上所述,本发明护罩的支持构造,与先前所述的已知构造相比,帽体左右侧的凹部可以设得极浅,故得以减少该凹部向内拱起的程度。
因此,不必减少冲击吸收衬垫的厚度或加大帽体尺寸,护罩的外表面与帽体的外表面得以在大致同一面上,除了确保安全帽的安全性及良好配戴感外,对于抑制快速移动时的破风声及防止万一跌倒时由于护罩等的段差部钩到路面而脱落的情形很有帮助。
而且,与公报所载的棘齿机构相比,零件数较少,其构造也极简单,故对成本降低大有贡献,且在维修上也简单。
甚至,由左右任一侧支轴的前后动作,护罩正面侧会由段差部脱离,使护罩得以上下转动,故用单手即可施行该罩的开闭。
其次,依照权利要求2的发明,护罩支持板相对于帽体的突出量得以减少,帽体的外表面与护罩支持板的外表面得以构成处于大致同一面或接近大致同一面的状态。
因此,除了上述效果外,因护罩支持板所生的破风声得以进一步抑制,且加强防止护罩脱落的功效。
图式的简单说明图1为安全帽的左侧面图;图2为安全帽的右侧面图;图3为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图4为图2的IV-IV线剖视图;图5为图2的V-V线剖视图;图6为护罩向前方移动状态的左侧视图;图7为护罩向上方移动状态的左侧视图;图8为护罩向上方移动状态的右侧视图;图9为图7的IX-IX线剖视图;图10为图8的X-X线剖视图;图11为图8的XI-XI线剖视图;图12为已知支持构造图。符号说明1 帽体 1A 开口部2 护罩 3 段差部4L、4R 底座元件5 倾斜部5L、5R 斜面部 6L、6R 护罩支持板7 冲击吸收衬垫7L、7R 通过空间8 内衬材料9L、9R 操作杆10 操作部 11L、11R 支轴12 安装板 21L、21R 护罩安装部22 长孔51L、51R 斜面52L、52R 顶点 211R 缺口212R 端部 CL、CR 转轴心C1L 轴心


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帽的新颖护罩支持构造,该构造除了能确保安全帽的冲击吸收性、空气力学特性及良好配戴感外,还能有效抑制因行驶所生的破风声及避免万一跌倒时因护罩的段差部钩到地面而脱落。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在护罩全闭时,在外观上护罩2的外表面与帽体1的外表面大致在同一面上,特点在于护罩2随着支轴11L的前后动作而前后动作以及护罩2上下转动时,使护罩2相对于斜面部5L、5R升降,藉以使护罩2自段差部3突出或没入。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