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带虎口加强系统的电脑手套机的制作方法国内现行手套机编织的手套,手掌与五指部位均匀连接,织物厚 度相同,而实际使用中虎口处最易损坏,从而縮短手套的使用寿命。 现有的手套只能作为一般的防护手套使用,这给某些特殊工种和特殊 用途的手套使用者带来了很多不便;如一些汽车制造行业,玻璃、钢 铁板材加工制造业,金属加工业等等,他们在操作时虎口处经常与物 件磨擦,操作工的手极易被所接触的物件切割、划伤,造成不必要的 伤害。面对诸多行业的特殊需求,现有手套机生产的手套无法满足他 们的特殊要求,急需设计出一种具有良好的抗割、耐磨、耐热性能的 手套,来满足特殊工种及军用防暴等的需要。
针对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带虎口加强系统的电脑手 套机,用该手套机编织出的手套,其虎口处具有良好的耐切割、耐磨 损性能。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种带虎 口加强系统的电脑手套机,包括手套机箱体,安装于手套机箱体内且 与传动脚装置相配合的大滚筒,安装于手套机箱体上方的前铝滚筒、 顶杆装置、固定座、前针板,以及安装于前针板右侧的机头部件,机 头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轴承、转动臂、交错针三角,所述顶杆装置内 增设有一顶杆,且顶杆与轴承相对应;传动脚装置自左向右的第三传 动脚与第五传动脚之间增设有一传动脚,该传动脚连接有一拉索,且该拉索穿过固定座上新开设的拉索孔后,与顶杆连接;与新传动脚对 应的大滚筒上安装有27个全高滚筒螺钉、2个半高滚筒螺钉及1个固 定齿;前铝滚筒食指部位的最后一根顶针棒、小掌部位的顶针棒、大 拇指部位的最后一根顶针棒上均间隔开设有凹槽;转动臂上增设了半 档位。作为同一个发明构思,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方案为 一种带虎口加强系统的电脑手套机,包括手套机箱体,安装于手套机箱体内且 与传动脚装置相配合的大滚筒,安装于手套机箱体上方的前铝滚筒、 顶杆装置、固定座、前针板,以及安装于前针板右侧的机头部件,机 头部件包括相互连接的轴承、转动臂、交错针三角,所述顶杆装置内增设有一顶杆,且顶杆与轴承相对应;传动脚装置自左向右的第三传 动脚与第五传动脚之间增设有一传动脚,该传动脚连接有一拉索,且 该拉索穿过固定座上新开设的拉索孔后,与顶杆连接;与新传动脚对 应的大滚筒上安装有28个全高滚筒螺钉、1个半高滚筒螺钉及1个固 定齿;前铝滚筒小掌部位的顶针棒、大拇指部位的最后一根顶针棒上 均间隔开设有凹槽;转动臂上增设了半档位。本实用新型增加了一个与大滚筒相接触的传动脚;当传动脚与大 滚筒中的不同高度滚筒螺钉接触时,与传动脚相连的拉索通过固定座新开拉索孔拉动所连接的顶杆,使之高度发生变化;顶杆工作带动前
机头部件中的转动臂同时工作,因转动臂工作行程改变,带动交错针
三角工作状态发生变化。顶杆拉起,转动臂顶起交错针三角不工作;
顶杆放落一半,转动臂半档位顶起交错针三角,使交错针三角在半高
位置;前针板中的织针也因交错针三角的高度变化,使织针的工作状
态发生改变,虎口加强系统开始工作;同时前铝滚筒上的、设有凹槽
的顶针棒使前针板中的织针工作状态发生变化。前针板中靠近食指、
小掌、拇指终止位置的一根织针始终保持在高位状态,前后针板工作
时保持高位的织针始终在工作,从而实现虎口加强手套的编织工作。
以下结合附图和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2为图1中部分部件的分解示意图3为前铝滚筒与前针板部件连接示意图4为前铝滚筒食指部位的最后一根顶针棒的结构示意图5为前铝滚筒小掌部位的顶针棒结构示意图6为前铝滚筒大拇指部位的最后一根顶针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前铝滚筒顶针棒的平面排列图8为与传动脚对应的大滚筒上的滚筒螺钉全加强展开图; 图9为与传动脚对应的大滚筒上的滚筒螺钉半加强展开图。
如图l、 2、 3、 4、 5、 6、 7、 8所示,本实用新型带虎口加强系统 的电脑手套机,包括手套机箱体1,安装于手套机箱体1内且与传动 脚装置相配合的大滚筒2,安装于手套机箱体1上方的前铝滚筒11、 顶杆装置、固定座6、前针板IO,以及安装于前针板10右侧的机头部 件9。机头部件9包括相互连接的轴承24、转动臂23、交错针三角22。 顶杆装置内增设有一顶杆7,且顶杆7与轴承24相对应。传动脚装置 自左向右的第三传动脚与第五传动脚之间增设有一传动脚4,该传动 脚4连接有一拉索5,且该拉索5穿过固定座6上新开设的拉索孔61 后,与顶杆7连接。与传动脚4对应的大滚筒2上安装有27个全高滚 筒螺钉3a、 2个半高滚筒螺钉3b及l个固定齿3c。前铝滚筒11食指 部位的最后一根顶针棒31a、小掌部位的顶针棒31b、大拇指部位的最 后一根顶针棒31c上均间隔开设有凹槽35,其余均为普通现有的顶针 棒,即圆柱型顶针棒。顶针棒31a、顶针棒31b、顶针棒31c的具体结 构为顶针棒31a—共10针,其第2、 4、 5、 7、 8、 10针的地方,均 设为凹槽35;顶针棒31b—共33针,其第2、 4、 5、 7、 8、 10、 11、 13、 14、 16、 17、 19、 20、 22、 23、 25、 26、 28、 29、 31、 32针的地 方,均设为凹槽35;顶针棒31c—共ll针,其第2、 4、 5、 7、 8、 10、 ll针的地方,均设为凹槽35。转动臂23上增设了半档位。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传动脚4与全高滚筒螺钉3a接触时,与传动脚4相连拉索5就 将顶杆7完全拉起,顶杆7将前机头部件9中的与转动臂23相连轴承 24压下,转动臂23带动交错针三角22拉起,交错针三角22不工作; 当传动脚4与半高滚筒螺钉3b接触时,与传动脚4相连拉索5将顶杆7拉起一半,顶杆7将前机头部件9中的与转动臂23相连轴承24也 压下一半,转动臂23带动交错针三角22处于转动臂23的半档位位置, 交错针三角22放落一半,使安装在前针板10上的织针34从右向左编 织后,处于终止位置的一根高针无法正常回复到底位状态,虎口加强 系统开始工作;反之,当传动脚4不与大滚筒2上的全高滚筒螺钉3a、 半高滚筒螺钉3b相接触时,与传动脚4相连的拉索5不工作,顶杆7 落入顶杆槽内,交错针三角22在正常位置,前针板10上的织针34正 常工作。
如图1、 3所示,本实用新型前铝滚筒11通过前滚筒轴32安装于 左墙板12和右墙板8上。前针板10上的织针34通过鸟片33与前铝 滚筒11上的顶针棒相接触,从而实现织针34高度的调节。在前铝滚 筒11上均布的顶针棒槽31内,替换了三条顶针棒31a、 31b、 31c, 在前铝滚筒ll转动工作时,顶针棒31a、 31b、 31c不同的高度,调节 与之相连的装于前针板10上织针34的编织高度,前针板10中靠近食 指、小掌、姆指终止位置的一根织针34始终保持在高位状态,当前针 板10中其余织针34处于低位不工作时,后针板工作带动前针板10中 的高位织针34 —起工作,这样就使处于高位的织针34始终保持工作, 在虎口处形成一条很硬的边,从而实现虎口全加强手套的编织工作。
如图1、 2、 3、 4、 5、 6、 7、 9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属于同 一发明构思的带虎口加强系统的电脑手套机,可实现虎口半加强手套 的编织工作,包括手套机箱体1,安装于手套机箱体1内且与传动脚 装置相配合的大滚筒2,安装于手套机箱体l上方的前铝滚筒ll、顶杆装置、固定座6、前针板10,以及安装于前针板10右侧的机头部件
9,机头部件9包括相互连接的轴承24、转动臂23、交错针三角22。 顶杆装置内增设有一顶杆7,且顶杆7与轴承24相对应。传动脚装置 自左向右的第三传动脚与第五传动脚之间增设有一传动脚4,该传动 脚4连接有一拉索5,且该拉索5穿过固定座6上新开设的拉索孔61 后,与顶杆7连接。与新传动脚4对应的大滚筒2上安装有28个全高 滚筒螺钉3a、 1个半高滚筒螺钉3b及1个固定齿3c。前铝滚筒11小 掌部位的顶针棒31b、大拇指部位的最后一根顶针棒31c上均间隔开 设有凹槽35,具体结构与前述实施例相同。转动臂23上增设了半档 位。
相比前述可实现虎口全加强电脑手套机的区别点在于本实施例
仅在前铝滚筒11小掌部位的顶针棒31b、大拇指部位的最后一根顶针 棒31c上均间隔开设有凹槽35,而前铝滚筒11食指部位的最后一根 顶针棒31a没作改变,还是为普通顶针棒,即圆柱型。整体的工作原 理与实现虎口全加强是一致的,因此,在此就不多作赘述了。如此生 产出来的手套只有在小掌部位和拇指部位有硬边,食指部位没有硬边, 这样就形成虎口半加强手套的编织工作。
上述实施例仅用于解释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而非对本实 用新型权利保护的限定,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 改动,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带虎口加强系统的电脑手套机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冯建明, 陈百祥冯建明, 陈百祥冯建明, 陈百祥李章雨周益, 张喜平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曲光辉, 汪义钧曲光辉, 汪义钧曲光辉, 汪义钧曲光辉, 汪义钧曲光辉, 汪义钧朱琦鑫裴明, 郑诗阳
专利相关信息
-
裴明, 郑诗阳裴明, 郑诗阳李跃萍, 员健李跃萍, 员健张崇金阳 曹, 峰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