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侯华东, 朱宏涛
  • 公开日
    2013年6月5日
  • 申请日期
    2012年10月26日
  • 优先权日
    2012年10月26日
  • 申请人
    武汉一冶钢结构有限责任公司
  • 文档编号
    E04H6/14GK202970051SQ201220554280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基座和安装于其上的主体框架,主体框架的前后两侧均对称设有上、下横杆,前后两侧均对称的上、下横杆与主体框架形成的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左上传动轮、右上传动轮、左下传动轮、右下传动轮,前后两侧的左上传动轮、右上传动轮、左下传动轮、右下传动轮在一个垂直面上,前后对称的四个传动轮的外侧分别安装有前传动链条和后传动链条,前传动链条上设有多个前车位吊轴安装座,后传动链条上设有多个后车位吊轴安装座,前车位吊轴安装座和后车位吊轴安装座之间设有车位吊轴,悬挂式车位通过车位吊轴分别与前传动链条和后传动链条连接,主体框架的前后两侧分别安装有前驱动电机和后驱动电机,前、后驱动电机与左下传动轮或右下传动轮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主体框架的底部设有四个框架支腿,四个框架支腿固定在基座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主体框架的前侧或后侧设有墙体连接杆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车位吊轴安装座均设为对称的上下各一个以及左右各若干个;对应车位吊轴和悬挂式车位也包括上下各一个及左右各若干个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杆与主体框架上端的距离大于一个悬挂式车位的高度;所述下横杆与基座顶端的距离大于一个悬挂式车位的高度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狭小空间的立体停车位,具体涉及一种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
  • 背景技术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包括基座和安装于其上的主体框架,主体框架的前后两侧均对称设有上、下横杆,上、下横杆与主体框架形成的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在一个垂直面上的左上传动轮、右上传动轮、左下传动轮、右下传动轮,前后对称的四个传动轮的外侧分别安装有前传动链条和后传动链条,前、后传动链条上分别设有多个前、后车位吊轴安装座,前、后车位吊轴安装座之间设有车位吊轴,悬挂式车位通过车位吊轴分别与前、后传动链条连接,主体框架的前后两侧分别安装有前驱动电机和后驱动电机,前、后驱动电机与左下传动轮或右下传动轮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占地面积小,停车时间短,操作便捷。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的制作方法“停车难”已是我国乃至世界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由于城市人口与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这一问题将日益严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出现了立体停车库,一般的立体停车库其体积较大,对占地面积和空间需求大,因此在诸多空地面积小,楼房密度大,空余空间狭小的住宅小区或居民小区无法建造一般的立体停车库,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可以充分利用狭小空间建造安放的立体停车位。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停车装置存在占地面积大的不足,提供一种占地面积小、停车时间短、操作便捷的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位。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包括:基座和安装于其上的主体框架,主体框架的前后两侧均对称设有上、下横杆,前后两侧均对称的上、下横杆与主体框架形成的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左上传动轮、右上传动轮、左下传动轮、右下传动轮,前后两侧的左上传动轮、右上传动轮、左下传动轮、右下传动轮在一个垂直面上,前后对称的四个传动轮的外侧分别安装有前传动链条和后传动链条,前传动链条上设有多个前车位吊轴安装座,后传动链条上设有多个后车位吊轴安装座,前车位吊轴安装座和后车位吊轴安装座之间设有车位吊轴,悬挂式车位通过车位吊轴分别与前传动链条和后传动链条连接,主体框架的前后两侧分别安装有前驱动电机和后驱动电机,前、后驱动电机与左下传动轮或右下传动轮相连。在上述方案中,主体框架的底部设有四个框架支腿,四个框架支腿固定在基座内。在上述方案中,主体框架的前侧或后侧设有墙体连接杆。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前、后车位吊轴安装座均设为对称的上下各一个以及左右各若干个;对应车位吊轴和悬挂式车位也包括上下各一个及左右各若干个。在上述方案中,所述上横杆与主体框架上端的距离大于一个悬挂式车位的高度;所述下横杆与基座顶端的距离大于一个悬挂式车位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基座为混凝土基座埋于地表以下,主体框架的四个框架支腿底部埋于基座的混凝土中;前、后传动链条分别通过前、后驱动电机带动四个传动轮实现其转动,从而通过前、后传动链条上的前、后车位吊轴安装座带动车位吊轴转动,实现悬挂式车位到达指定的目标位置,车位吊轴的个数对应可以停车的车辆数。当最下方的悬挂式车位为空位时,车辆从一侧驶入该停车位,继而通过前、后驱动电机驱动使得位于最下方的悬挂式车位到达上方某一位置,直至循环后的最下方的悬挂式车位为空位,方便下一辆车辆停泊在该车位中。如果需要某一车辆离开停车位,且其所在的悬挂式车位不位于最下方,通过前、后驱动电机驱动直至该车辆所在的悬挂式车位位于最下方,从而驶出该停车位。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整个停车装置宽度方向小,可充分利用和发掘狭长窄小的楼宇缝隙之间进行安装,特别适用于空地小、空间有限的住宅小区或居民楼,停车时间短,操作便捷。图1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前、后驱动电机的正视图。图2为图1加上前、后驱动电机的左视图。图3为图1中悬挂式车位的结构示意图图。图4为图3的俯视图。图5为图3的左视图。图中,1-基座;2_主体框架;2.1-上横杆;2.2_下横杆;2.3_框架支腿;3_左上传动轮;4_右上传动轮;5_左下传动轮;6_右下传动轮;7.1-前传动链条;7.2-后传动链条;8.1-前车位吊轴安装座;8.2-后车位吊轴安装座;9.1-前驱动电机;9.2-后驱动电机;10-车位吊轴;11_悬挂式车位;12_墙体连接杆。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f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嵌入式立体循环停车装置,包括:基座I和安装于其上的主体框架2,主体框架2的前后两侧均对称设有上、下横杆2.1和2.2,前后两侧均对称的上、下横杆2.1和2.2与主体框架2形成的四个角上分别安装有左上传动轮3、右上传动轮4、左下传动轮5、右下传动轮6,前后两侧的左上传动轮3、右上传动轮4、左下传动轮5、右下传动轮6在一个垂直面上,前后对称的四个传动轮的外侧分别安装有前传动链条7.1和后传动链条7.2,前传动链条7.1上设有多个前车位吊轴安装座8.1,后传动链条7.2上设有多个后车位吊轴安装座8.2,前车位吊轴安装座8.1和后车位吊轴安装座8.2之间设有车位吊轴10,悬挂式车位11通过车位吊轴10分别与前传动链条7.1和后传动链条7.2连接,主体框架2的前后两侧分别安装有前驱动电机9.1和后驱动电机9.2,前、后驱动电机9.1、9.2与左下传动轮5或右下传动轮6相连。主体框架2的底部设有四个框架支腿2.3,四个框架支腿2.3固定在基座I内。主体框架2的前侧或后侧设有墙体连接杆12。所述前、后车位吊轴安装座8.1,8.2均设为对称的上下各一个以及左右各若干个;对应车位吊轴10和悬挂式车位11包括上下各一个及左右各若干个。所述上横杆2.1与主体框架2上端的距离大于一个悬挂式车位11的高度;所述下横杆2.2与基座I顶端的距离大于一个悬挂式车位11的高度。基座I为混凝土基座埋于地表以下,主体框架2的四个框架支腿2.3底部埋于基座I的混凝土中;前、后传动链条7.1、7.2分别通过前、后驱动电机9.1、9.2带动四个传动轮实现其转动,从而通过前、后传动链条7.1,7.2上的前、后车位吊轴安装座8.1,8.2带动车位吊轴10转动,实现悬挂式车位11到达指定的目标位置,车位吊轴10的个数对应可以停车的车辆数。工作时,悬挂式车位11包括上下各一个及左右各三个,当最下方的悬挂式车位11为空位时,车辆从一侧驶入该停车位,继而通过前、后驱动电机9.1、9.2驱动使得位于最下方的悬挂式车位11到达上方某一位置,直至循环后的最下方的悬挂式车位为空位,方便下一辆车辆停泊在该车位中。如果需要某一车辆离开停车位,且其所在的悬挂式车位11不位于最下方,通过前、后驱动电机9.1、9.2驱动直至该车辆所在的悬挂式车位11位于最下方,从而驶出该停车位。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要设定高度,高度越高可安装的悬挂式车位就越多,高度一般不超过其依傍的建筑物高度。当超过一定高度时,将主体框架2 —侧的墙体连接杆12与依傍的建筑物外墙通过螺栓连接固定,从而保证其稳定性。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