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织针组件的制作方法脚和选针脚组成,所述的织针的近中部的下方开设有一第一缺口,并且在该 第一缺口的入口处延设有第一突缘,织针的尾端部的下表面构成为第一倾斜 面;所述的挺针脚的一端端部构成有用于容纳到第一缺口中去的第二突缘, 并且在与第二突缘的邻接部位的上方开设有一用于供所述的第一突缘容纳的 第二缺口,挺针脚中部的上表面构成为与所述的第一倾斜面相配合的第二倾 斜面,挺针脚的另一端构成有用于供电脑针织横编机的机头的三角底板上的 针脚复位三角致动的上针踵和构成有一用于探入到所述针床上的第三缺口中 去的下针踵,并且在上针踵的侧部延设有一用于供所述的选针脚致动的致动 突缘。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缺口的第一壁体为圆 弧形的壁体,而对应于第一壁体的第二壁体为垂直壁体;所述的第二突缘的 第一突缘壁为圆弧形壁,而对应于第一突缘壁的第二突缘壁为垂直壁,与第 一突缘壁过渡连结的第三突缘壁为圆弧型壁,其中第一突缘壁与所述的第 一壁体相配合,第二突缘壁与所述的第二壁体相配合,而第三突缘壁则对应 于所述的第一缺口的开口部位。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针踵的顶表面是倾斜 的,而所述的下针踵的底表面是水平的。在本实用新型的还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致动突缘的尾侧面是倾 斜的,而致动突缘的底侧面是水平的;所述的选针脚所用于与挺针脚相配合 的一端端部的第一前端面是倾斜的,而与第一前端面相邻接的并且位于第一 前端面下方的第二前端面是垂直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前端面是与所述的 尾侧面相配合的。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突缘壁与第一壁体 相配合为臼头状配合。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尾侧面与底侧面之间 形成有一第一夹角a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夹角a的角度为30° 60°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前端与选针脚前端的 上平面之间形成有第二夹角e ,所述的第二夹角e的角度为30° 60° 。
在本实用新型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选针脚为单段选针 脚或多段选针脚。
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与已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之一,由于只需织 针、挺针脚和选针脚,省去了已有技术中作为织针组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推 片,从而縮短了挺针脚的长度,挺针脚与织针组合后的长度与已有技术中的 带针踵的织针的长度相当而得以使针床沿织针运行方向的尺寸减小,有利于 縮小整台电脑针织横编机的体积,不仅因占地面积小而有利于安装,而且能
节约制造成本而体现经济性;之二,由于省去了推片,因而可省去配置在电 脑针织横编机机头上的与推片有关的不织压片,集圈压片,接针压片,二段 度目压片和相应的机构,使机头结构更简单,制造容易,降低机头的成本, 以及机头上的相应的三角运行阻力小,不易磨损,驱动机头所需功率也小; 之三,由于挺针脚的结构合理,因此能在相关三角的作用下沉入针槽,当电 脑针织横编机在编织衣片时,不参加编织的织针组件中的挺针脚不会被密度 三角再次或多次作用而影响衣片密度,确保衣片的密度保持稳定。
图1为已有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织针组件的配置图。
图2为已有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织针组件织针不编织时的工作原理图。
图3为已有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织针组件织针集圈或接针时的工作原理图。
图4为已有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织针组件织针编织或翻针时的工作原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织针的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挺针脚的一实施例结构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选针脚的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由图5与图6所示结构的织针与挺针脚相互装配后 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织针织件相互配合地安装于由针床插片与针床所形 成的针槽中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织针不参加编织时的工作原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织针参加编织时挺针脚在开始上升阶段的工作原理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织针参加编织时挺针脚已完全上升时的工作原理图。
为了使专利局的审查员特别是公众能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 实质,并且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效果更趋明朗,申请人将在
以下结合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的
作详细说明,但所有对实施方式的描述均不能 视为对本实用新型方案的限制,任何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等效性变化都应 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之范畴。
请见图5,以目前的图示位置状态为例,织针1的右端的针钩头14的结 构及功能与已有技术无差异,而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的具体手段之 一,是在该织针l的近中部更具体地讲趋后部的下方开设有第一缺口 11,第 一缺口 11的开口小内腔大,该第一缺口 11的第一壁体111即图示的右壁体为 圆弧形的壁体,对应于该第一壁体111的第二壁体即图示的左壁体为垂直(竖 直)壁体,而且在第一缺口 11的入口部位还延设有一第一突缘12,织针1 的左端的下表面被加工成第一倾斜面。
请见图6,以目前的图示状态为例,该挺针脚2的一端即右端的端部加工 有一第二突缘21,该第二突缘21的右侧壁为第一突缘壁211,是圆弧形的, 而第二突缘21的第二突缘壁212即左壁是与第一突缘壁对应的,并是垂直壁, 与第一突缘壁211过渡连结的第三突缘壁213即为第二突缘21的底壁与挺针
脚2的底面过渡连结壁,并且呈圆弧形,由图见,在第二突缘21的相邻部位 即第二突缘壁212的左侧凹设有第二缺口 22;挺针脚2的另一端即左端加工 有一对上、下针踵24、 25,上针踵24的顶表面241是倾斜的,而下针踵251 的底表面是水平的。上针踵24的功用是用于供配置在电脑针织横编机的机头 7的三角底板上的针脚复位三角71致动(图10—12示),下针踵25探入于针 床6上开设的第三缺口 61中。自所述的第二缺口 22至上针踵24之间的挺针 脚2的上表面构成为第二倾斜面23。在上针踵24的左侧延设有致动突缘26, 该致动突缘26的尾侧面261是倾斜的,而致动突缘26的底侧面262则是水 平的,尾侧面261与底侧面262之间所形成的第一夹角a ,优选为30° 60° ,较 好地为35° 55° ,更好地为40。 50° ,最好为45° ,本实施例选择45。,该角 度即为尾侧面261的倾斜角度。
请见图7,图中示出的选针脚4表现出为6段选针脚,但不受图示限制地 既可以是单段也可以是8段或其它依需的数量。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 的组成部份,在选针脚4所对应于前述的挺针脚2的一端即图示的右端的端 面上分别加工出有第一、第二前端面41、 42,其中,第一前端面41为倾斜面, 而第二前端面42为垂直面,第一前端面41与选针脚4的上平面43之间所形 成的第二夹角e优选为30° 60° ,较好地为35° 55° ,更好地为40° 50° , 最好为45° ,本实施例选择45。,该角度即为第一侧面41的倾斜角度。
请见图8,在该图中示出了将图5所示的织针1与图6所示的挺针脚2 相互配合的具体方式。挺针脚2的第二突缘21置入到织针1的第一缺口 11 中,第二突缘21的第一突缘壁211与第一缺口 11的第一壁体111相配合,由 于第一壁体111和第一突缘壁211均为圆弧形,因此两者的配合表现为臼头 状或称关节状配合;第二突缘21的第二突缘壁212与第一缺口 11的第二壁 体112相贴触;第二突缘21的第三突缘壁213则对应在第一缺口 11的开口 部位。可见,挺针脚2通过第二突缘21置入于第一缺口 11中可实现上、下 回转(转动),挺针脚2上的第二缺口22中容纳织针1上的第一突缘12。挺 针脚2上的第二倾斜面23与织针1的第一倾斜面13相对应。
请见图9,该图示意了将由图5所示的织针1、由图6所示的挺针脚2和 由图7所示的选针脚4三者相互配合成一组完整的织针组件的情形,由图见, 织针1、挺针脚2和选针脚4被配成组或称组合后置于由针床插片5与针床6 所形成的针槽中。选针脚4的第一前端面41 (图7示)与挺针脚2的尾侧面 261相对应。依据常识,在一台电脑针织横编机上应当具有若干组由织针l、 挺针脚2和选针脚4组配而成的织针组件,例如,如果电脑针织横编机规格 为针号12G,编幅50英寸,那么本实用新型的织针组件在1个针床上便有12 X 50=600套。
请见图10,阐述织针1不编织时的工作原理。在针床6上的缺口 61的部 位,相应机头7上有两个针脚复位三角71,针脚复位三角71位于相邻密度三 角72的外侧。挺针脚2在带动织针1沿密度三角72运行完成编织后经过针 脚复位三角71,针脚复位三角71作用于挺针脚2的上针踵24的顶表面241, 使得挺针脚2向下转动而沉入针槽。当选针脚4不工作,同一针槽中的挺针 脚2保持沉入针槽的状态,相应的织针1不参加编织。
请见图ll,阐述织针1参加编织时的工作原理。当选针脚4工作并沿图 中由箭头8所示意的方向运行时,选针脚4的右端斜面41触碰到挺针脚2的 致动突缘26的斜面261,推动挺针脚2向上抬起,挺针脚2的上针踵24露出 针槽,在选针脚4沿图示的箭头8方向运行时,针脚复位三角71不会作用于 挺针脚2的上针踵24的顶表面241 。
请见图12,当选针脚4继续运行到图示位置时,挺针脚2的下针踵25 的左侧面252,选针脚4的上平面43托住挺针脚2的致动突缘26的底侧面 262,挺针脚2的第二倾斜面23与织针1的第一倾斜面13重合,挺针脚2的 下针踵25的底表面251贴着针槽底部。然后挺针脚2带动织针1在机头7的 相关三角作用下完成编织/翻针/集圈/接针等运行轨迹,挺针脚2在经过针脚 复位三角71后再被压入针槽,选针脚4在相关三角的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
上面提到的有关本实用新型的织针1的走针编织/翻针/集圈/接针等针路 轨迹,属于机头运行三角针路的设计范畴,例如可以参阅由本申请人于2007 年3月1日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提交的公开号为CN101016673A的说明 书第6页第10行至第8页第26行,因此,申请人不再进行赘述。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织针组件制作方法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
刘梅城, 马爱民刘梅城, 马爱民刘梅城, 马爱民刘梅城, 马爱民刘梅城, 马爱民刘梅城, 马爱民刘梅城, 马爱民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
刘梅城, 马爱民刘梅城, 马爱民刘梅城, 马爱民刘梅城, 马爱民张晨, 张森林M·马蒂亚, N·贝洛米J.D.克罗斯
专利相关信息
-
J.D.克罗斯前田博司J·伊罗拉J·伊罗拉J·伊罗拉J·伊罗拉J·伊罗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