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制造方法

  • 专利名称
    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制造方法
  • 发明者
    古瑞, 李薇, 余时沧, 李昆, 兰海涛, 刘卫辉, 汤善宏, 谢雪梅, 季天海, 崔巍, 陈欣, 许川
  • 公开日
    2015年1月21日
  • 申请日期
    2014年10月16日
  • 优先权日
    2014年10月16日
  • 申请人
    许川, 古瑞, 兰海涛, 李薇
  • 文档编号
    C12M3/00GK204111769SQ201420598426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包括底板、中PDMS培养层(I)和上PDMS培养层(2),所述上PDMS培养层(2)紧密贴合于所述中PDMS培养层(I)上,所述中PDMS培养层(I)紧密贴合于底板上,所述上PDMS培养层(2)上设有第一废液孔(3)、第二废液孔(4)、第一培养孔(5)和第二培养孔(6),所述第二废液孔(4)、和第二培养孔(6)延伸贯通所述中PDMS培养层(1),所述第一废液孔(3)和第一培养孔(5)之间设有第一细胞迁移通道(7),所述第一培养孔(5)和第二培养孔(6)之间设有细胞连接通道(8);所述第二培养孔(6)和第二废液孔(4)之间设有第二细胞迁移通道(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中TOMS培养层(I)和上PDMS培养层(2 ) 一体成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PDMS培养层(2)底部在第一培养孔(5)和第二培养孔(6)之间设有第一凹形部分,所述上PDMS培养层(2)底部在第一培养孔(5)和第一废液孔(3)之间设有第二凹形部分,所述中PDMS培养层(I)底部在第二培养孔(6)与第二废液孔(4)之间设有第三凹形部分;所述第一凹形部分与中PDMS培养层(I)紧贴形成所述细胞连接通道(8),所述第二凹形部分与第二培养层(I)紧贴形成所述第一细胞迁移通道(7),所述第三凹形部分与底板紧贴形成所述第二细胞迁移通道(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PDMS培养层(2)的第一培养孔(5)和第二废液孔(4)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凹形部分,形成至少两个所述第一细胞迁移通道(7);所述中PDMS培养层(I)的第二培养孔(6)与第二废液孔(4)之间设有至少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凹形部分,形成至少两个所述第二细胞迁移通道(9)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细胞迁移通道(7)和第二细胞迁移通道(9)高度皆为5um,宽度皆为8um,两个相邻所述第一细胞迁移通道(7)之间的距离为6um,两个相邻所述第二细胞迁移通道(9)之间的距离为6um06.根据权利要求1飞任一项所述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细胞连接通道(8)的高度为1.5u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为玻璃底板(1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PDMS培养层(2)和中PDMS培养层(I)上设有至少两组第一废液孔(3)、第二废液孔(4)、第一培养孔(5)、第二培养孔(6)、第一细胞迁移通道(7)、第二细胞迁移通道(9)和细胞转移通道(8)
  •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
  •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多细胞共培养与迁移观察装置分开,使得实验较为麻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包括底板、中PDMS培养层和上PDMS培养层,所述上PDMS培养层紧密贴合于所述中PDMS培养层上,所述中PDMS培养层紧密贴合于底板上,所述上PDMS培养层上设有第一废液孔、第二废液孔、第一培养孔和第二培养孔,所述第二废液孔、和第二培养孔延伸贯通所述中PDMS培养层,所述第一废液孔和第一培养孔之间设有第一细胞迁移通道,所述第一培养孔和第二培养孔之间设有细胞连接通道;所述第二培养孔和第二废液孔之间设有第二细胞迁移通道。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很好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 专利说明
    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制造方法 [0002]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近20年,对细胞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从形态学的研究发展到亚显微结构和分子结构以及各个不同结构的化学组成、新陈代谢和信号传递。微流控芯片技术的出现,已经被视为细胞研究所需要的新型重要技术平台。但现有技术中微流控芯片对多细胞共培养和多细胞迁移观察是分开的,这样就使得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同时对多细胞培养和多细胞迁移进行观察,也使得实验的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包括玻璃底板、中?013培养层和上?013培养层。所述上培养层置于中?013培养层上,所述中?013培养层置于玻璃底板之上。所述上?013培养层、中?013培养层、玻璃底板一体成型。所述上?013培养层设有四个通孔,其中分别位于上方培养层两侧的的两个孔为第一废液孔和第二废液孔,中间的两个孔为第一细胞培养孔和第二细胞培养孔。所述上培养层底部在第一培养孔和第二培养孔之间设有第一凹形部分;所述上培养层底部在第一培养孔与第一废液孔之间设有7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凹形部分。所述上?013培养层的第二废液孔和第二废液孔延伸贯通所述中培养层;所述中?013培养层底部在第二废液孔与第二培养孔之间设有7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凹形部分。所述上培养层与所述中?013培养层一体成型,所述第一培养孔和第一废液孔被中培养层挡住形成第一培养池和第一废液池;所述第一凹形部分被中?013培养层挡住形成细胞连接通道;所述7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凹形部分的被中培养层挡住形成有7个第一细胞迁移通道。所述中?013培养层与所述玻璃底板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培养孔和第二废液孔被玻璃底板挡住形成第二培养池和第二废液池;所述7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凹形部分被玻璃底板挡住形成有7个第二细胞迁移通道。 [0005]具体地,所述细胞连接通道的高度为1.只允许两种细胞间物质交换。
[0006]具体地,所述第一细胞迁移通道和第二细胞迁移通道的高度皆为5皿、宽度皆为两个相邻第一细胞迁移通道之间的距离为两个相邻第二细胞迁移通道之间的距离为 611111。
[0007]具体地,所述细胞连接通道高度为1.只允许两种细胞间物质交换。
[0008]具体地,所述上?013培养层和中?013培养层上设置有至少两组第一废液孔、第二废液孔、第一培养孔、第二培养孔、第一细胞迁移通道、第二细胞迁移通道和细胞转移通道。
[0009]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0](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操作、易生产。
[0011](2)本实用新型在微流控芯片技术上将多细胞共培养与细胞的迁移结合在同一装置上,使得在实验过程中的观测更加完整且节约了实验成本。
[0012](3)本实用新型可同时对多组细胞同时进行共培养和迁移观察。




[00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截面图。
[0014]图2为实施例2结构分开示意图。
[0015]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为:1-中?013培养层,2-上?013培养层,3-第一废液孔,4-第二废液孔,5-第一培养孔,6-第二培养孔,7-第一细胞迁移通道,8-细胞连接通道,9-第二细胞迁移通道,10-玻璃底板。


[001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 |101|装直。
[0017]实施例1
[0018]如图1所示,一种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包括玻璃底板10、中?013培养层1和上?013培养层2。所述上?013培养层2紧贴置于中?013培养层1上,所述中?013培养层1紧贴置于玻璃底板10之上。所述上培养层2、中?013培养层1和所述玻璃底板10 —体成型。所述上?013培养层2设有四个通孔,其中分别位于上?013培养层2两侧的两个孔为第一废液孔3和第二废液孔4,中间的两个孔为第一培养孔5和第二培养孔6。所述上培养层2底部在第一培养孔5和第二培养孔6之间设有第一凹形部分;所述上
培养层2底部在第一培养孔5与第一废液孔3之间设有7个相互平行第二凹形部分。所述上?013培养层2的第二培养孔6和第二废液孔4延伸贯通所述中?013培养层1 ;所述中?013培养层1底部在第二废液孔4与第二培养孔6之间设有7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凹形部分。所述第一培养孔5和第一废液孔3被中?013培养层1挡住形成第一培养池和第一废液池;所述第一凹形部分被中?013培养层1挡住形成细胞连接通道8 ;所述7个相互平行的第二凹形部分的被中培养层1挡住形成7个第一细胞迁移通道7。所述第二培养孔6和第二废液孔4被玻璃底板10挡住形成第二培养池和第二废液池;所述7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凹形部分被玻璃底板10挡住形成7个第二细胞迁移通道9。优选的,所述细胞连接通道8高度为1.511%只允许两种细胞间物质交换。优选的,所述第一细胞迁移通道7和第二细胞迁移通道9高度皆为5皿,宽度皆为8皿,两个相邻第一细胞迁移通道7之间的距离为6皿,两个相邻第二细胞迁移通道9之间的距离为6皿。
[0019]实验时,往多细胞共培养和迁移观察装置中倒入培养基。再将八细胞注入所述第一培养池,8细胞注入所述第二培养池。此时八细胞与8细胞之间的物质将会通过所述细胞连结通道进行交换,实现八细胞和8细胞的共培养。八细胞和8细胞也可分别通过第一细胞迁移通道和第二细胞迁移通道转移到八细胞废液池和8细胞废液池,因此,对八细胞和8细胞做上荧光标记,便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八细胞和8细胞的迁移。
[0020]本实施例中上?013培养层底部在第一培养孔与第一废液孔之间设有7个相互平行第二凹形部分,中?013培养层底部在第二废液孔与第二培养孔之间设有7个相互平行的第三凹形部分。除此之外,第二凹形部分和第三凹形部分也可为任意数量。
[0021]实施例2
[0022]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上?013培养层2和中?013培养层1上设置有至少两组实施例1所述的结构。
[0023]按照上述实施例,便可很好地实现本实用新型。值得说明的是,基于上述结构设计的前提下,为解决同样的技术问题,即使在本实用新型上做出的一些无实质性的改动或润色,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的实质仍然与本实用新型一样,故其也应当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