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带扣的制作方法图1为本实用新型解开时的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沿图1中C-C线的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织带后的立体图。图5为沿图4中D-D线的剖面图,显示卡舌与锁定钮锁扣一起,以及保险栓拨至锁定钮底表面,阻止锁定钮被按压的情形。图6为和图5近似的剖面图,系显示保险栓拨离锁定钮,允许锁定钮被按压的情形。上述附图中各标号表示1-本体,10-带扣,11-接头,12-金属环,13-插穴,14-装配孔,15-间隙,
2-锁定钮,21-中柱,22-通道,23-突缘,26-顺斜面,27-扣合部,3-压力弹簧,4-底盖,41-孔洞,5-卡舌,51-带孔,52-舌片,53-缺口,54-凹槽,55-反斜面,6-保险栓,61-孔洞,62-自由端,63-止挡,65-压缩弹簧。
7-织带。
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带扣10包含一本体1,该本体1由锌合金(zinc alloy)压铸成型,一端具有接头11,供灵活连接金属环12用。如图4所示,传统方法是使织带7带头可穿过金属环12后,反折回来与带身缝合一起,以将织带7带头结合于金属环12。如图1、图2所示,本体1包含一横向插穴13及一纵向装配孔14,插穴13可许卡舌5插入本体1;装配孔14与插穴13垂直相通,以安装锁定钮2,藉此锁定钮2紧扣或释放卡舌5。
由图2、图3所示,锁定钮2的截面呈工字型,中柱21二边的通道22允许卡舌5通过锁定钮2,底部二边分别向外延伸形成突缘23,该二突缘23的距离大于装配孔14长度,锁定钮的上部突出本体1外面。当锁定钮2支持于压力弹簧3上面时,该二突缘23将与装配孔14底部契合,使锁定钮2不致被弹簧力弹脱。压力弹簧3上端支持于锁定钮2底表面,末端支持于一底盖4上,该底盖4包含一对孔洞41,供二扣件(例如铆钉或螺丝)穿过,以将底盖4固定于本体1底表面,把弹簧3及锁定钮2保持于本体内,使锁定钮2能藉弹簧力压放自如。在较佳之实施例中,可将商标及操作方法(如push)直接压铸于锁定钮2上表面(图中未示出),同时藉这些立体文字或图样达到止滑效果。
卡舌的一端包含一带孔51,供织带7带尾穿过后,反折回来与带身缝合一起,使织带7带尾得以连接于卡舌5(见图4)。卡舌5另一端为舌片52,该舌片52包含一横向缺口53,以避开锁定钮中柱21,使舌片52可完全插入插穴13;舌片52底部并有一开口朝下的凹槽54,可接纳锁定钮2下方的扣合部27,使二者锁扣一起。
为使卡舌5插入本体1后可以自动锁扣,锁定钮通道22的底表面为顺斜面26设计,因顺斜面26位置高于插穴13底表面,一旦舌片52插入插穴13,并穿过通道22时,舌片52端部就会沿着顺斜面26移动,而迫使锁定钮2下降,直到凹槽54移动至锁定钮2正上方时,压力弹簧3的回复力便将锁定钮2向上顶回原位,使锁定钮扣合部27与凹槽54契合,并发出锁定响声,将卡舌5紧扣不放,如图5所示。又见图6,当按压锁定钮2时,锁定钮扣合部27即脱离凹槽54而允许卡舌5退出本体1。另外,为帮助卡舌5插入本体1,在较佳的实施例中,舌片52端部可为反斜面55设计,以利于插入。
为使带扣更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含一保险栓6。如图2所示,该保险栓6具有不同的二端,其中固定端孔洞61供扣件(铆钉或螺丝)穿过,使保险栓6可于本体1摆动,而固定端上端有一压缩弹簧65,藉弹簧力将保险栓6保持于紧张状态;保险栓6另一端的自由端62则从本体1侧边15可随时伸出,供拨动保险栓6用。由于保险栓6与锁定钮2之间有一高度落差,故又从保险栓6侧边向上延伸一止挡63,当把保险栓6拨向锁定钮2时,止挡63将移至锁定钮2底表面,而顶住锁定钮2,阻止锁定钮2被按压(如图5所示),使带扣10因增加一道保险而更安全可靠;当把保险栓6拨离锁定钮2,止挡63便可从锁定钮2底表面移开,而允许锁定钮2被按压(如图6所示),使卡舌5可从本体1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