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带扣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带扣制作方法
  • 发明者
    川村良次
  • 公开日
    2002年1月30日
  • 申请日期
    2001年6月29日
  • 优先权日
    2000年6月30日
  • 申请人
    Ykk株式会社
  • 文档编号
    A44B11/25GK1332992SQ0112265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带扣,包括一插入体(2)和一带扣主体(1),以及其外侧面具有配合部(17)的配合杆(16)设置在插入体(2)一基部(15)两侧,至少一个导杆(18)设置在基部(15)的中心,所述带扣主体(1)由一上面板(3)、一下面板(4)以及侧壁(5)形成,与所述配合杆(16)配合的配合孔(8)设置在所述侧壁(5)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体(2)所述基部(15)的一个相对面上设有一具有带子固定部(28)的下面板(21)和遮住下面板的一个表面的上面板(20)的下面板(21),在所述上面板(20)和下面板(21)之间形成有一带子插入孔(22),以及用于插入体(2)的一插入孔(6)设置在所述带扣主体(1)一端上,一带子插入孔(7)设置在所述带扣主体(1)另一端上,一带子固定部(9)设置在所述下面板(4)的一个端部,与所述带子插入孔(7,22)连通的带子用通孔(24)形成于所述带子固定部(9,28)上,以及与所述插入体一配合杆配合的配合孔设置在所述侧壁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杆(18)设置在所述插入体(2)的所述基部(15)上,所述导杆(18)的形状为其横截面为H形或上侧开口的形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带子用两个通孔(24)形成于所述带子固定部(9,28)至少之一上,用于固定带子的固定杆(25)形成于所述通孔(24)之间,所述固定杆(25)一个表面为不平整形状以形成一带子调节部(26)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一导槽(11)从插入孔(6)伸向带扣主体(1)上、下面板(3、4)表面上的通孔(24)并且引导所述导杆(18),所述导槽(11)形成于所述带扣主体(1)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扣主体(1)所述上面板(3)上钻有一与左、右导槽(11)连通的固定孔(13)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支撑部(19)形成于在所述插入体2的左、右两侧伸出,上面板20设置成桥梁形式以连接支撑部19的表面,并且下面板21设置成桥梁形式以连接支撑部19的后表面,所述带子插入孔22设置在两个支撑部19、上面板20和下面板21之间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体(2)的基部(15)扩大为弧形,所述带子调节部(26)设置在所述下面板(21)一放大部上,以及带子插入孔(22)侧边形成为弧形,用于带扣主体(1)的插入体一(2)的插入孔(6)侧边切削成弯曲状,所述带扣主体(1)插入孔(6)侧边的两个侧端部是突出的,一带子插入孔(7)侧边形成为弧形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阴、阳部件,即带扣主体和一插入体的插入式操作的带扣,并且涉及一种固定衣服、包袋、头盔、轻便鞋、运动器械或类似物品上通常用的带子的带扣在美国专利5,309,610中揭示了一种由带扣主体和插入体构成的此类传统带扣此带扣由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带扣的制作方法图18所示的扁平管体形成。在其一个端侧,带扣具有一带扣主体1’,在主体两侧设有开口8’,并且该带扣还有一具有一带子折返回部的带子固定部和一配合杆31’。一对柔性操作杆16’从带子固定部9’两侧伸向另一端。一配合部17’设置在各操作杆16’的外侧面上。配合部17’与带扣主体1’的开口8’配合。在此带扣中,带扣主体1’的上面板3’延伸,这样形成一延伸部32’。当带扣主体1’和插入体2’配合时,带子扣在折返杆25’上,带扣主体1’的上面板3’的延伸部32’挤压在处于折返状态的带子上表面上。由于这一结构,可防止带子松脱,并且带子的折返部可隐藏起来而从外面上看不到。另外,图19所示的带扣也是众所周知的。带扣由带扣主体1″和一插入体2″形成。带扣主体1″用一扁平管体形成。与插入体2″的操作杆16″上所设配合部17″配合的开口8″设置在带扣主体1″的两个侧面上。而且,插入体2″具有一带子固定杆31″,在其内侧,具有一台阶部的带子折返杆25″,并且其内表面上,设有一基杆15″。此外,形成有一对操作杆16″以在插入体2″上伸出。弹性突起33″弹性地与带折返杆25″的台阶部34″接触,以及其外侧具有配合部17″的操作杆对16″伸向插入体2″的内侧。当要使用带扣时,使带子扣在折返杆25″上并且折返。通过使弹性突起33″弹性地伸向台阶部34″,可将带子压配合,而防止带子松脱。在图18所示的上述带扣中,当插入体2’插入带扣主体1’并且与之配合时,固定到插入体2’的折返杆25’上的固定部28’隐藏在带扣主体1’的上面板3’后并且从外面看不见。但是,带子固定于其上的带扣主体1’的固定部9’会露出并且看得见。另外,当插入体2’本身也看得见时,带子固定部28’会露出,带扣不具有可完全隐藏带扣主体1’的带子固定部9’、28’和插入体2’的结构。而且,一个问题还产生于,带扣主体1’上面板3’延伸部处的带扣较厚且不美观,并且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带扣的形式不是最佳的。另外,在图19所示的众所周知传统带扣中,用于将带子固定到带扣主体1″和插入体2″上的固定部是完全露出的,并且从装饰角度来说,其外观不是最好的。此外,还有一个问题是,带扣本身基本上是一直线的,因而,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该带扣不是最佳形式的。本发明旨在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中,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由带扣主体和插入体构成的带扣,其中设置在带扣主体上和插入体上的带子固定部可隐藏,这样从设计角度说,带扣是很美观的,而且,带子易于固定并且可保证固定强度。本发明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扣,其中通过将插入体的导杆制成特定形状,可形成强有力的导杆,而可以顺利地进行插入体一的插入和脱卸操作,同时将标记或类似物件固定到带扣主体上也是很方便的。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就隐藏式带子固定部设置在插入体而仍可方便地调节带子的带扣。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扣,通过将带扣主体制成特定形状,可以使插入体一导杆顺利地插入和脱卸。
本发明的此外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扣,通过对带扣主体表面的后固定操作可方便地放置标记或类似物件。
本发明再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扣,其中带子插入孔设置成用于固定插入的带子,下面板从插入体顶面上看不到。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扣,其中较佳地采用了插入体,以方便地提供一带子调节部,其中带扣主体和插入体形成为不是直线形的而是大致呈弧形曲线,这样使带扣具有极好的设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主要方面,提供了一种带扣,包括一插入体和一带扣主体,以及其外侧面具有配合部的配合杆设置在插入体一基部两侧,导杆设置在基部的中心,所述带扣主体由一上面板、一下面板和侧壁形成,与所述配合杆配合的配合孔设置在所述侧壁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入体所述基部的一个相对面上设有一具有带子固定部和遮住其一个表面的上面板的下面板,在所述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形成有一带子插入孔,以及用于插入体的一插入孔设置在所述带扣主体一端上,一带子插入孔设置在所述带扣主体另一端上,一带子固定部设置在所述下面板的一个端部,与所述带子插入孔连通的带子用通孔形成于所述带子固定部上。并且与插入体配合杆配合的配合孔设置在侧壁上。所以,该带扣的效果是,设置在带扣主体和插入体一上的带子固定部是隐藏的并且从带扣表面看不见。因而,从设计角度来说,可获得一种外观令人满意并且很美观的带扣。而且,带子固定操作方便,带子固定牢固。
较佳地,所述导杆设置在所述插入体的所述基部中心,所述导杆的形状为其横截面为H形或上侧开口的形状。所以该带扣的效果是,形成强有力的导杆,即使标记或类似物件固定到带扣主体表面上,不会干扰导杆就可进行顺利的配合和脱卸操作。
较佳地,两个带子用通孔形成于所述带子固定部至少之一上,用于固定带子的固定杆形成于所述通孔之间,所述固定杆一个表面为不平整形状以形成一带子调节部。而且,即使在任意方向上对带子施加外力,带子置于带子调节部的状态可相对上、下面板保持水平。因此,可获得一种带子不会变松的插入体。
较佳地,沿着所述带扣主体纵向中心方向连接所述上、下面板并且从所述插入孔伸向所述带扣主体所述通孔的分割壁设置在所述带扣主体上,并且引导所述导杆的导槽形成所述分割壁两侧。
另外,为了将标记或类似物件安装到带扣主体上面板上,在带扣主体上面板上钻有与左、右导槽连通的标记固定孔。因而,标记或类似物件可非常方便地固定到带扣主体上,而可获得一种很有装饰价值的带扣。
而且,支撑部形成为在插入体左、右侧上伸出,上面板设置成桥梁形式以连接支撑部表面,下面板设置成桥梁形式以连接支撑部的表面,带子插入孔设置在两个支撑部、上面板和下面板之间。因而,效果是上面板和下面板相互重叠,由于上面板的存在,从插入体顶面看不到下面板。
还有,所述插入体的基部扩大为弧形,所述带子调节部设置在所述下面板一放大部上,以及带子插入孔侧边形成为弧形,用于带扣主体的插入体的插入孔侧边切削成弯曲状,所述带扣主体插入孔侧边的两个侧端部是突出的,一带子插入孔侧边形成为弧形。因而,带扣主体和插入体都形成为大致弧形,这样易于抓住带扣并且操作方便。而且,设置在带扣上的长度调节部形成于插入体后表面放大部上。所以,本发明一个显著效果是有效地利用了后表面,而获得一种设计美观的带扣。
图1是由带扣主体和插入体形成的一带扣立体图;图2是插入体的平面图;图3是插入体的前视图;图4是沿图2中线IV—IV的插入体横截面图;图5是沿图3中线V—V的插入体横截面图;图6是插入体的仰视图;图7是带扣主体的平面图;图8是带扣主体的前视图;图9是沿图7中线IX—IX的带扣主体横截面图;图10是沿图7中线X—X的带扣主体横截面图;图11是沿图8中线XI—XI的带扣主体横截面图;图12是带扣主体的仰视图;图13是带扣的平面图,表示带扣主体和插入体配合和组合状态;图14是沿图13中线XIV—XIV的带扣横截面图;图15是沿图13中线XV—XV的带扣横截面图;图16是带扣插入体另一个实施例的前视图;图17是带扣主体部分垂直截面图,示出了图16的插入体和上面板的组合状态;图18是带扣主体和插入体构成的带扣第二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9是与图4对应的插入体横截面图;图20是与图9对应的带扣主体横截面图;图21是与图11对应的带扣主体横截面图;图22是与图19对应的横截面图;图23是插入体2沿图22中线XXIII—XXIII的横截面图;图24是是众所周知带扣的横截面图;以及图25是另一众所周知带扣的平面图。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带扣的实施例作具体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带扣是由带扣主体1和一插入体2形成的,并且插入体2可自动插入和退出带扣主体1。带扣主体1和插入体2分别用热塑性树脂,如聚醛树脂、聚酰胺、聚丙烯、聚丁烯对苯二甲酸盐或类似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工艺或挤压成型工艺一体成型。
带扣的带扣主体1是扁平管体,由上面板3、下面板4以及连接上面板3和下面板4的侧壁5形成,如图1所示。在其一端,带扣主体1设有一插入孔6,插入体2插入其中,在其另一端,有一带子插入孔7以插入一带子。在各侧壁5上,带扣主体1具有一配合孔8,该孔是开口的并且能够配合插入体2上所设的一配合杆16的配合部17。而且,如图7所示,从平面图来看带扣主体1,插入孔6侧切割为弯曲状,带子插孔7那一侧扩大呈弧形。配合孔8弯曲成一弧形切口,侧面处侧壁5光滑地扩大呈弧形。整个带扣主体1基本上形成为曲线形。
图12所示,带扣主体1下面板4设有一带子固定部9,用于将带子固定到带子插孔7那一侧。用于插带子的一通孔24形成于固定部9上。如图9所示,一分割壁10从插入孔6伸到通孔24,并且分隔带扣主体1内部。因而,在分割壁10的两侧,形成有导槽11。形成为在插入孔2上伸出的导杆18插入导槽11中并且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导槽11是通过形成以预定间隔分开的凹部12而在上面板3和下面板4上突出。而且,如图7和9所示,上面板3中,钻有与导槽11左、右连通的固定孔13以固定一标识14或类似物品。因而,从带子插入孔7那侧来看,带扣主体1是扁平的、橄榄球状的。
另一方面,如图1和2所示,配合杆16弹性地伸出以在插入体2的基部15两侧端相互平行,它们扩大为弧形。突出的且与带扣主体1配合孔8配合的配合部17形成于配合杆16外侧。另外,在基部15中心,可插入设置在带扣主体1的导槽11中的导杆18形成为其间有一间隔地平行伸出,该间隔与分割壁10的厚度相等。导杆18形成为其横截面为H形。通过将导杆18形成为H形,导杆18可避免安装带扣主体1上面板3上的固定孔13中的标识14或类似物品的支脚部。所以,导杆18的横截面形状不一定是H形的,例如,也可是其上部开口以避免安装支脚部的锐角U形。在基部15的前面,突伸出以盖住配合杆16之间间隙的一突出部27设置用于加强作用。
如图5所示,基本直角三角形的支撑部19形成为在弧形基部15相对面的两侧端伸出。一上面板20设置成拱桥状以连接支撑部9的表面,以及一下面板21设置成拱桥状以连接支撑部19的后面。如图4所示,上面板20和下面板21相互重叠。由于上面板20的原因,下面板21从插入体2外面看不到。在左、右支撑部19之间,一带子插入孔22设置在上面板20和下面板21之间。一带子通道部23由插入孔22向基部15形成。插入体2因而如图3所示地形成为一扁平管体。
图2所示,在上面板20和下面板21处,基部15的侧部扩大成弧形,带子插入孔22侧边也形成为扩大成弧形,从而构成放大部分。如图6所示,用于固定带子的带子固定部28设置在下面板21的放大部分上。而且,在固定部28上钻有带子可穿过其中的两个通孔24,用于固定带子的固定杆25设置在固定部28上。固定杆25的表面为不平整的且可控制带子滑出,从而形成一带子调节部26。通过将带子穿过一个插孔22和两个通孔24,带子调节部26可以使带子的长度被方便地调节。从插孔22的一侧看,插入体2的形状是扁平橄榄球状的。而且在平面图中,插入体2的总体形状大致是一完整的曲面。
带扣的上述实施例形成为带子长度的调节可在插入体2处进行。然而,带扣可形成为带子长度的调节可在带扣主体1处进行。例如,两个与插入孔7连通的带子插入孔24形成在带子固定部9上,该带子固定部设置在带扣主体1下面板4插孔7的侧端部上。在插入孔24之间形成的固定杆25表面可以是不平整的,这样可控制插入带子的滑动并且可方便地进行带子长度的调节。所以,与带子通道部23连通的一带子插入通孔24形成于插入体2下面板21的带子固定部28上,带子一端可插入通孔24中并且折返,同时由一适当的止动装置固定。而且,在带扣主体1和插入体2的带子固定部9和28上都可形成两个用于带子的通孔24,带子长度在带扣主体1和插入体2上都可调节。
以下描述带扣的使用方法。如图13至15所示,带子从带子插入孔7插入,该带子插入孔形成于带扣主体1上面板3和下面板4之间,然后,带子穿过形成于带子固定部9上的通孔24,再将带子端部缝住或以其它方式固定住。再者,在插入体2中,以与带扣主体1相同的方式,带子可从带子插入孔22插入,带子端部绕过两个通孔24并从插入孔22拉出。然而,较佳地,带子一端从形成于固定部28上的两个通孔24之一插入,带子另一端插在另一通孔24中,带子两个端从插入孔22拉出。此方法可方便地固定带子。在带子固定于固定杆25上之后,如果拉带子一端,带子就会强力收紧并由固定杆25表面上的不平整调节部26固定。
在带子如上所述地固定到带扣主体1和插入体2上之后,导杆18和插入体2的配合杆16从带扣主体1插入孔6插入。然后,设置在配合杆16上的配合部17与带扣主体1上的配合孔8配合,这样带扣主体1和插入体2组合并固定在一起。在插入体2插入带扣主体1的状态下,即带扣主体1和插入体2固定在一起时,如图13所示,整个带扣开成为大致弧形的并且易于握住,同时配合和脱卸操作也都方便。因而,可获得一种设计极佳的带扣。当通过将插入体2配合杆16的弹性配合部压向内部,配合部17从配合孔8上脱离,由于配合杆16的弹性,插入体2可自动地从带扣主体1上脱离。
图16是插入体2一变化形式的前视图。根据此实施例,支撑部19形成于下面板21下表面21上,即在基部15相对面两侧上,两个表面之一上伸出有配合杆16和导杆18。而且,一低于支撑部19表面的台阶形架子部29设置在各支撑部19内侧表面上。而且,经过支撑部19侧表面的通孔30形成在各支撑部19中。
在本实施例,上面板20形成为一与插入体2分开的部件。如图17,上面板20设置成,其后表面紧靠在架子部29上表面上。在其前端具有配合突起部32的一对配合件31形成为在上表面板20后表面的左、右侧边上。配合突起部32形成为与在支撑部19上钻出的通孔30配合。通过上面板20与插入体2配合,带子插入孔22和通孔23形成在上面板20和下面板21之间。因而,可隐藏固定到带子固定部28上的带子并且从插入体2表面看不到,并且可保持带子固定稳定。
图18至21示出了本发明带扣的第二个实施例。在这些图中,相同的标号用于表示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的那些基本相同的部件。
在此实施例中,用于固定带子的带子固定部9也设在带扣主体1带子插入孔7的一侧上,用于带子穿过的通孔24也形成在固定部9上,如图18和21所示。还如图20和21所示,引导后面所述导杆180的导槽110形成于上面板3和下面板4的内表面中心上。在此实施例中并没有象第一实施例那样用于将导槽110分成左、右两部分的隔壁10,而是形成单个导槽110。所以,导槽110的槽宽基本上与插入体2导杆180宽度相同。而且,在此实施例中,用于固定标记或类似物件的固定孔13也未形成于上面板3上。
在插入体2中,如图18和19所示,一对配合杆160弹性伸出并在基部15两个侧端相互平行,它们和第一实施例一样扩大成弧形,并且各配合杆160具有一配合部170,此配合部可与配合杆160末端的带扣主体1上的配合孔8配合。插入带扣主体1上的导槽110中的导杆180形成为在配合杆160之间伸出。而且,凹部171形成于配合部170的中心。
如图18所示,导杆180由大致U形框架部181和一中间壁182构成,该导杆由中间壁182和基部15包围的空间分成上、下两部分。而且,大致直角三角形的支撑部19形成为在弧形基部15的相对表面两个侧端伸出,支撑部19的前、后表面与上面板20和下面板21连接。在左、右支撑部19之间,带子插入孔22设置在上面板20和下面板21之间。带子通道部23从插入孔22伸向基部15。
用于固定带子的带子固定部28设置在下面板21的扩大部分。一,带子可穿过其中的两个通孔24形成于固定部28上,用于抓住带子的固定杆25设置在通孔24之间。固定杆25形成为具有不平整表面以控制带子的滑移。在此实施例中,基部15旁的通孔24比第一实施例的通孔24大,基部15的厚度较薄。因此,带子易于拉出。
因此,在此实施例中,带扣主体1和插入体2可以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部件,从而可节省树脂损耗,并且结构简单。
图22至23示出了上述带扣第二实施例(如图18至21所示)的插入体2的变化形式。图22是与图19对应的横截面图,图23是插入体2沿图22中线XXIII—XXIII的横截面图。
根据此变化形式,如上述两个附图所示,凹槽部202形成于插入体2的中心并且插入体2上面板的左、右端部201留下来,以使上面板20变薄。因此,凹槽部202形成于上面板20的内表面上以从与插入体2基部15相对的那一侧端部略靠内位置向上伸到基部15旁的固定杆25端部。因此,上面板20和下面板21之间的空间在凹槽202区域中扩大。
所以,上面板20夹住凹槽部202的左、右端部201和下面板21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与第二实施例带子插入孔相等。因而,图中未示的带子可以方便地插入带子插入孔22。另外,当插入带子插入孔22的带子穿过两个通孔24时,卷在固定杆25上并且从带子插入孔22上拉出,带子的左、右边缘部分别挤过带子插入孔22左、右端部201和下面板21之间的狭窄空间。因此,带子在带子插入孔22中不是不稳定的并且可以使带子顺当的固定状态保持住。同时,可减少用于形成凹槽部202的树脂使用量。


一种带扣,其带子固定部是隐藏看不见的而外表美观。带扣由带扣主体和插入体构成。插入体具有配合杆和导杆。配合杆设置在插入体基部两侧并有配合部。导杆设置在基部中心并且插入主体上的一个插入孔中。在基部一相对面上设有一有带子固定部的下面板,以及遮住该面板的上面板。带扣主体由上面板、下面板和侧壁构成。主体另一端上设有带子插孔。带子固定部设置在下面板端部。带子可穿过的通孔设置在带子固定部上。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

下载专利文献

下载专利

同类推荐

您可能感兴趣的专利

专利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