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鸽—汇聚行业精英
  • 联系客服
  • 帮助中心
  • 投诉举报
  • 关注微信
400-006-1351
您的问题早鸽都有答案
3000+专业顾问
搜索
咨询

双循环空气引射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制作方法

  • 专利名称
    双循环空气引射式微生物培养装置制作方法
  • 发明者
    何永吉
  • 公开日
    2003年4月16日
  • 申请日期
    2002年3月29日
  • 优先权日
    2002年3月29日
  • 申请人
    何永吉, 刘震
  • 文档编号
    C12M3/00GK2545208SQ02208788
  • 关键字
  • 权利要求
    1.一种双循环空气引射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空气净化单元和培养罐,两者由空气管连接所述的空气净化单元包括气泵、空气过滤器,气泵的出气口与空气过滤器的入口连接,其出口与所述的培养罐连接所述的培养罐包括罐体、内循环管、外循环管、冷却套,内循环管位于罐体下部的中间,两者同轴向,其下端留有间隙,在罐体下端有放料阀,在罐体顶部有投料口,在罐体下部侧面连接外循环管的两端,有一喷气咀从该循环管的上端同轴插入,该喷气咀的内端有一同轴的喉管,该喷气咀的外端与所述的空气净化单元的出口连接;在所述外循环管内的下部及培养罐内的下部各有一电热管,在培养罐内的下部有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气泵、电热管和温度传感器均与一电脑控制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空气引射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物征在于所述的空气过滤器由一级过滤器和二级过滤器相互串联,并串入一个空气流量计,每个空气过滤器内有过滤芯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循环空气引射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罐体为上下端封闭的立式圆筒,所述的内循环管为两端开放的圆筒,其下端有一喇叭口;所述的内循环管的直径为罐体内径的1/3,高度不超过外循环管上口的下沿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循环空气引射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放料阀连接的接种枪;位于所述罐体顶部的排气阀、安全阀和压力表;还包括位于所述罐体顶部和上部侧面的透明视孔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双循环空气引射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管表面有防粘涂层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循环空气引射式微生物培养装置,主要用于培养食用菌种、生产食用菌饮料,培养食用菌菌丝体提取活性成份,及微生物菌肥、生物农药、生物激素等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达到包括空气净化单元和培养罐,两者由空气管连接所述的空气净化单元包括气泵、空气过滤器,气泵的出气口与空气过滤器的入口连接,其出口与所述的培养罐连接所述的培养罐包括罐体、内循环管、外循环管、冷却套,内循环管位于罐体下部的中间,两者同轴向,其下端留有间隙,在罐体下端有放料阀,在罐体顶部有投料口,在罐体下部侧面连接外循环管的两端,有一喷气咀从该循环管的上端同轴插入,该喷气咀的内端有一同轴的喉管,该喷气咀的外端与所述的空气净化单元的出口连接;在所述外循环管内的下部及培养罐内的下部各有一电热管,在培养罐内的下部有一温度传感器,所述的气泵、电热管和温度传感器均与一电脑控制器连接所述的空气过滤器由一级过滤器和二级过滤器相互串联,并串入一个空气流量计,每个空气过滤器内有过滤芯所述的罐体为上下端封闭的立式圆筒,所述的内循环管为两端开放的圆筒,其下端有一喇叭口;所述的内循环管的直径为罐体内径的1/3,高度不超过外循环管上口的下沿高度还包括与所述放料阀连接的接种枪;位于所述罐体顶部的排气阀、安全阀和压力表;还包括位于所述罐体顶部和上部侧面的透明视孔所述的电热管表面有防粘涂层本实用新型对比现有技术有下述优点制种成本低,时间短;菌种萌发快,生长旺;菌种纯度高,杂菌污染低;菌龄同步,出菇产量高;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所述的空气净化单元A包括气泵1、两个串联的空气过滤器3和8,气泵1的出气口通过管道2与空气过滤器3的入口连接,空气过滤器3与8之间串一只空气流量计7,空气过滤器8的出口与所述的培养罐B连接在空气过滤器3上有一气压表4所述的培养罐B包括罐体14、内循环管16、外循环管17、冷却套15,内循环管16位于罐体14的下部的中间,两者同轴向,其下端留有间隙,在罐体14下端有放料料阀31,在罐体顶部有投料口24,在罐体14的下部侧面连接外循环管17的两端,有一喷气咀19从外循环管17的上端同轴插入,该喷气咀19的内端有一同轴的喉管18,该喷气咀19的外端与所述的空气净化单元A的出口的空气管C连接;在所述外循环管17内的下部及培养罐14内的下部各有一电热管21,在培养罐14内的下部有一温度传感器20,所述的气泵1电热管21和温度传感器20均与一电脑控制器10连接在电热管21表面聚四氟已烯防粘涂层所述的空气过滤器3、8内有过滤芯5和9所述的罐体14为上下端封闭的立式圆筒,所述的内循环管16为两端开放的圆筒,其下端有一喇叭;内循环管16的直径为罐体14内径的1/3,高度不超过外循环管17上口的下沿高度还包括与所述放料阀连接的接种枪33,位于所述罐体14顶部的排气阀27、安全阀26和压力表25在所述罐体顶部和上部侧面分别有一个透明视孔28,用于在生产中观察内部在罐体14的下部有支架2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是气泵1将空气压入两级空气过滤器3和8,净化后的无菌空气通过空气管C送到喷气咀19,本装置通过喷嘴19的压缩无菌空气的动力,经喉管18吸入培养液混合增压后,培养液自上而下在外循环管17内与无菌空气充分混合,形成外循环;再送至罐体14内的内循环管16的底部,气液混合物在内循环管16内减压上升,带动培养液至下而上形成内循环,微生物因此能充分吸改氧气在3-5天内快速培养成食用菌液体菌种,用于食用菌制种可提高效率,纯化菌种质量,增强菌种活动,与传统的固体制种工艺相比,可减化操作、降低成本、提高菌种质量
  • 专利摘要
    一种双循环空气引射微生物培养装置,在培养罐侧面有外循环管,在内部有内循环的提升筒,在外循环管上有喷气嘴,净化的空气被压入该喷气嘴,在其内端对着一个喉管。本装置通过喷嘴的压缩无菌空气的动力,经喉管吸入培养液混合增压后,培养液自上而下在外循环管内与无菌空气充分混合,送至罐内的内循环管底部,气液混合物在内循环管内减压上升,带动培养液至下而上不断循环,微生物因此能充分吸收氧气。在3-5天内快速培养成食用菌液体菌种,用于食用菌制种可提高效率,纯化菌种质量,增强菌种活力,与传统的固体制种工艺相比,可减化操作、降低成本、提高菌种质量。
  • 专利详情
  • 全文pdf
  • 权力要求
  • 说明书
  • 法律状态
专利名称:双循环空气引射式微生物培养装置的制作方法
查看更多专利详情